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精选8篇)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1
这个假期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图说中国节》这本书。这本书很有意思,书里给我们讲了很多传统中国节日的来历和意义,还有很多过节的习俗。
这本书里的很多节日都是我没听说过的,像燕九节、天穿节、浴兰节、分龙节、天医节、天贶节、寒衣节等等等等。这些节日很多都跟传说故事有关,比如天穿节就是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节日的习俗,像拜年、踏青、登高、守岁等等等等。
看了这本书,看了这么多的节日和习俗,我有一个问题很想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现在都没有了喃?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2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图说中国节》。这本书既好看又有趣,通过阅读它,我懂得了中国节日的许多风俗。
《图说中国节》图文并茂地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冬去春来,时光流逝,一个个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硕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历史悠久,内蕴深长,韵味无穷,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寄寓了浓浓的人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发现每一个民俗民风都是那么独特、美丽,耐人寻味。我被五千年中华古国沉淀和集聚的文明熏陶着,我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赞叹,我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深长厚重和博大精深所震撼,我以身为中华民族儿女的一份子而骄傲和自豪。
现在有一部分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已经淡薄了,把这些传统节日淡化成一个可以放假游玩睡懒觉的日子。更有甚者,有的人盲目崇尚过洋节,比如临近年底,有些人就忙于计划如何过圣诞节,却对冬至节这样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这让我想到韩国申请“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的专家学者们都在愤愤不平,认为源自中国的粽子为什么让韩国人品尝了飘香的味道,为什么源自中国的传统习俗被韩国人过得红红火火?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节日的,说明人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是我们不能企及的。如此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面临着流失的危险,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将难以为继。中华民族可能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图腾——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长河需要持续地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了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历尽沧桑的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活生生地扎根在我们心中,并且漫溢到全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3
这本书主要讲了春、夏、秋、冬,各个的习俗活动,那么我就来说说吧!首先我来说“阳春歌娱欢”。
立春日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与传统年节最为接近的节气。立春日的节俗活动,主要有,迎春、鞭春、咬春等。
冰灯节,听到这个名字,我就想到了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名字叫冰灯。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给一个男孩做冰灯,这就让我想起一句话“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刚才我讲了春天,那我现在就将“三夏劳作忙”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公历的5月6月前后。立夏习俗:见新、献新、尝新。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一个传统节日,但却已融入现代人们生活。
刚才我讲了夏天,现在我讲”秋来佳禾登“
立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公历8月8日前后。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是登高,所以也叫登高节。这九月九的登高与三月三的临水相对,一春一秋,意趣别具。
刚刚我说的是秋,在秋天里有果实,也有小麦。那么现在,也就是最后一个节日”冬日风景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对于基于节气而形成的诸多节日来说,冬至节日是其中蕴含最为丰富、节俗最为众多而且也是最有继承性的一个。
腊八节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节日,也可以说是年节的先导。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习俗。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4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我读了《图说中国节》后对我感触很大。这本书讲述的是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秋去冬来,岁月匆匆,时光流逝,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鞭春催农,新春拜年,元宵花灯,三月拜祖,端午龙舟,七夕乞巧,中秋望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腊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说明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清明节拜祭祖先是我国最能体现孝敬先人的礼俗,是一个对祖先的尊敬的隆重节日。户外的墓祭表示家族兴旺,坟头纸钱、花圈是后继有人的意思,贡品多而讲究是家道勤实的象征……看,古时候的人很重视感恩逝去的亲人,而我们现代人呢,认为扫墓等于迷信神鬼。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古时候,扫墓是尊敬先人的意思,把祭奠做得讲究再加上一些先人的做人做事的典故使自己更明白是非。清明节的时候长辈把柳条给我们,结果我们把柳条扔掉,其实清明节中插柳、戴柳也并不是迷信,而是寄托着免毒、驻送颜信仰。古时候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惯。其实古时候风筝不是一种娱乐工具。春秋时期的公输发明的木鸢只是一种侦察工具。到了唐代,风筝才成为娱乐工具,但是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子弟玩。现在,放风筝还有一些讲究。例如在上海忌讳断线,断线风筝落人家被视为不吉。以前人们在风筝上写祝福语,想把这些话传给先人,表达自己的心愿或理想,但是现在人放风筝纯粹是玩。现在的很多青少年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意义逐渐淡薄。把这些传统节日都淡化成为一个可以放假睡懒觉的日子。更有甚者在清明节的时候叫不出去世者的名字。如此下去,我们的传统将会逐渐失传,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将难以为计。中华失掉自己的文化图腾–凝聚力。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之本份!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5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日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推荐理由: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6
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我很喜欢的是春节。《图说中国节》的书上是这样说的,我国历史上,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后来,我国实行公元纪年,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
我国历史上春节的习俗是挂彩灯、剁饺子、包饺子、放爆竹、挂桃符,我们现在门上挂的是对联。
今年我的春节是这样的,去自贡看灯会、看恐龙、在乐山拜大佛,逛大庙会,在老家吃团圆饭,放爆竹。家家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灯火通明,到了吃饭的时候,先放上一大串鞭炮,赶跑去年迎接新年!我好开心啊!
我还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吃粽子、划龙舟。
我喜欢过节,我喜欢中国的节日!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7
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我很喜欢的是春节。《图说中国节》的书上是这样说的,我国历史上,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后来,我国实行公元纪年,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
我国历史上春节的习俗是挂彩灯、剁饺子、包饺子、放爆竹、挂桃符,我们现在门上挂的是对联。
今年我的春节是这样的,去自贡看灯会、看恐龙、在乐山拜大佛,逛大庙会,在老家吃团圆饭,放爆竹。家家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灯火通明,到了吃饭的时候,先放上一大串鞭炮,赶跑去年迎接新年!我好开心啊!
我还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吃粽子、划龙舟。
我喜欢过节,我喜欢中国的节日!
图说中国节读后感心得篇8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我读了《图说中国节》后对我感触很大。
这本书讲述的是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秋去冬来,岁月匆匆,时光流逝,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鞭春催农,新春拜年,元宵花灯,三月拜祖,端午龙舟,七夕乞巧,中秋望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腊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说明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
清明节拜祭祖先是我国最能体现孝敬先人的礼俗,是一个对祖先的尊敬的隆重节日。户外的墓祭表示家族兴旺,坟头纸钱、花圈是后继有人的意思,贡品多而讲究是家道勤实的象征……看,古时候的人很重视感恩逝去的亲人,而我们现代人呢,认为扫墓等于迷信神鬼。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古时候,扫墓是尊敬先人的意思,把祭奠做得讲究再加上一些先人的做人做事的典故使自己更明白是非。清明节的时候长辈把柳条给我们,结果我们把柳条扔掉,其实清明节中插柳、戴柳也并不是迷信,而是寄托着免毒、驻送颜信仰。古时候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惯。其实古时候风筝不是一种娱乐工具。春秋时期的公输发明的木鸢只是一种侦察工具。到了唐代,风筝才成为娱乐工具,但是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子弟玩。现在,放风筝还有一些讲究。例如在上海忌讳断线,断线风筝落人家被视为不吉。以前人们在风筝上写祝福语,想把这些话传给先人,表达自己的心愿或理想,但是现在人放风筝纯粹是玩。
现在的很多青少年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意义逐渐淡薄。把这些传统节日都淡化成为一个可以放假睡懒觉的日子。更有甚者在清明节的时候叫不出去世者的名字。如此下去,我们的传统将会逐渐失传,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将难以为计。中华失掉自己的文化图腾–凝聚力。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之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