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4篇)

daniel 0 2024-02-29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二)教学过程一、东汉的建立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

西汉

新朝

东汉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二、光武中兴

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人民无不怨恨在心让每一小组学生用本子写出当时社会具体问题:战乱(民族)、刑法重、赋税负担重、劳动力不足、政治腐败。

2、展示表格:让小组学生讨论

问题

解决措施

作用

战乱(民族)

刑法重

赋税负担重

劳动力不足

政治腐败

3、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兴盛,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4、出示

学生讨论:形象?历史信息?

造型滑稽,开心喜乐的形象。

反映出当时雕刻技术好,手工业发达。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

展示右图:计算皇帝即位年龄、寿命进一步引导学生即位皇帝年幼,寿命短,会出现什么问题?皇帝年幼,不能主持朝政,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形成。2、学生讲述。展示漫画合上书本让学生讲述外戚宦官交替局面的恶性循环过程。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循环往复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太后临朝皇帝长大依赖宦官

外戚专权君权旁落

4、引导除学掉生外思戚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本质。以及危害。

根源: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和皇位世袭制造成的。

危害: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史料佐证: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体现当时朝政的腐败。

四、黄巾起义

1、引导学生思考黄巾起义的背景。展示三段材料:

材料: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人教版《东汉的兴衰》

材料:(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材料:《后汉书·黄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人祸+天灾,导致了黄巾起义

2、自主学习黄巾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

点拨特点:利用宗教,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东兴

1.东汉建立

2.光武中兴汉的兴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

以上就是《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的相关范文模板,教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各位老师在参考过后一定能编写出适合自己授课方式的优秀教案。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篇3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全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光武中兴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西汉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二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说说光武帝刘秀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

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

学生看教材第58和59页《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并过渡:安逸祥和的东汉宅院画像砖,表情幽默的说唱俑,这些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展示了东汉的兴盛。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往复循环才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问: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其中最遭殃的就是广大人民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三.黄巾起义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不满与反抗。

依据材料二,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自然灾害不断,农民面临死亡的威胁。

184年,张角领导几十万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军队镇压起义军。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课堂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板书设计】

《东汉的兴衰》一等奖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清楚东汉黄巾起义原因、经过及其伟大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引导学生搜集历史故事、观察历史图片、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光武中兴”出现的重要原因,从而认识到统治者恰当的政策是国家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因素。

(2)通过不同史料研读,让学生归纳出东汉后期政治状况及这种状况与东汉灭亡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政治腐朽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通过讲述黄巾起义经过及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农民阶级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英勇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汉兴亡”一课学习让学生体会“文治兴国,腐朽亡国”的深刻内涵;通过“黄巾起义”,认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法与学法导航

(1)采用情境法,激活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2)采用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概括知识的能力获取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3)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进行讨论,在重知识和旧知识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识水平。

(4)采用史料研究法,培养学生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史料研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图片、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 下一篇:出纳实习内容及心得体会(精选2篇)
    上一篇:小动物睡前童话故事哄女朋友(整理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