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16篇)

daniel 0 2024-03-01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

恐龙是如何群体生活的?

群体生活有不少有利条件,主要的优点是安全。如果一大群人在一起,敌人在攻击之前就要三思而后行。要是你们遭遇袭击,敌人可能击中你旁边的伙伴,而不是你。恐龙可能正是因为这理由,才成群行动的。

大型的长颈素食恐龙似乎以这种方式活动。在得克萨斯,有这些恐龙行动时留下的化石足迹,显示出细小和幼年恐龙的脚印是在恐龙群的中间,两边则是大恐龙。任何肉食恐龙要想抓到没有防御能力的小恐龙,就得先突破大恐龙的防线。

角龙可能也是成群生活的。常发现它们的骨头数量众多地堆在一起,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已看到两脚素食的恐龙妈妈是怎样聚集成群下蛋的,它们可能成群结队呆在一起,一生都陪伴着它们的幼儿。

并不仅仅是素食恐龙才成群结队过日子,有些中型的猎食恐龙也这样。像狼般大的恐爪龙大概是成群出击狩猎,在蒙大拿的一个恐龙发掘地,曾发现很多恐爪龙骨骼和一只两脚素食恐龙腱龙的骨头,同埋在一个岩层。可能是这群肉食恐龙正在围着悉蠢食恐龙大排筵席时,全部被杀死,说不定是被雷电击毙的吧,这种攻击,往往是由一只猎食恐龙首先攻击猎食对象的头,而其他的则同时出动,用它们的利爪撕开猎物肚皮的肌肉。

18.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八

叶绿体是什么器官?

在生物学上,器官是指生物体内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因此,把一个细胞中的叶绿体称作器官是不正确的。不过,由于叶绿体在细胞里是起一定作用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叶绿体又很像一个器官。在生物细胞里有各种显微镜可分辨的部分,但它们的作用尚未全部揭示出来。

叶绿体的任务是进行光合作用。除此之外,也许还有其他作用。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在叶绿体中就能完成全部光合作用。也就是说叶绿体中具备一切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同细胞核一样,叶绿体也是由原来的某种物质分解出来的,并不是一种什么全新物质。换句话说,叶绿体只能出自于叶绿体。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质中的一种有色质体,含有叶绿素和酶,除进行光合作用外,还产生淀粉和脂类。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藻和水草叶,就能看到叶绿体。

12.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二

食虫植物是如何捕食昆虫的?

人类除了有视觉之外,还有感觉、嗅觉、听觉和触觉。在昆虫或小动物靠近时,食虫植物会释放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的酶来把它们溶解消化掉。

食虫植物不仅捕食昆虫和小动物,而且还吃蛋白质或近似于蛋白质的东西。因此,食虫植物并不是发觉有昆虫靠近自己时才释放酶的。假如虫子十分厉害,有时食虫植物也会被虫子吃掉。

但绝对不会出现植物和虫子同时被对方吃掉的现象。

所有植物都含有分解蛋白质的酶。只是将酶排出体外,消化其他生物的植物实属罕见。微生物把酶排出体外,分解其他生物则是司空见惯的。

食虫植物多生长在缺乏氮素养料的土壤或沼泽中。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

在火山灰上种植物可以生长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把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灰原样地堆在一起,在那上面种的植物肯定不会生长。因为经过高温之后,火山灰里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氮和磷酸等营养成分都不存在了。

另外,火山灰里含有相当多的二氧化硫,所以不是耐酸性很强的植物是不会生长的。因此,在常常喷火的火山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极少,在火山口附近就根本不长植物。

但自然界总是变化着的。火山灰刚降下时是酸性的,一旦被中和或者被雨等各种成分融解之后,植物就能很好地生长了。起初,各种微生物的活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6.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六

植物为什么总在一定的时期开花?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妥把花的形成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即花蕾形成阶段和花蕾开放阶段。

植物在长出花蕾时,是植物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在此期间,植物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和日光的照射时间。

植物按对光照时间的要求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短日照植物,这种植物需要有一个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光照的周期;另一类是长日照植物,这种植物需要有一定时期的光照;还有一类植物,它的花蕾的生长与日照长短无任何关系。

另外,植物开花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也就是说,有的需要低温,有的需要高温。植物为了在各种条件下顺利生长,便适应了环境,将开花期固定下来。我们知道,花蕾长出后不一定很快就开放,像郁金香、樱花等就是秋天长花蕾,等到来年春天才开花。有些植物也可利用人工的办法,让它提前或推迟开花的时间。

20.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十

秋天为什么有些树的叶子会变成红色?

原来,在植物的叶子里,含有许多天然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和胡萝卜素等。在阳光照射下,叶绿素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养料,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春夏季节,阳光和水分√都很充足,植物生长旺盛,叶绿素非常活跃,颜色较深,便把其他色素的颜色遮掩了,因此总是绿树成荫,苍翠欲滴了。可是,到了秋天,气温降低,为了同寒冷、干旱作斗争,有的叶子开始凋落,有的叶子叶绿素被破坏而逐渐消失。这时候,黄色的叶黄素、黄色或橙色的类胡萝卜素趁机“抛头露面”,绿叶变成了黄叶;在强光、低温、干旱的条件下,红色的花青素激增,存在于树叶的表面细胞中,遇到阳光多于叶黄素时,树叶便变成艳丽的红色了。

11.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一

高山植物是指生长在高海拔处的植物吗?

高山植物是指分布在高海拔的高山和平原上、适应高寒环境的植物。例如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和西藏雪山的雪莲、贝母等。

高山植物的花大都色彩鲜艳,惹人注目,难怪世界各国的人们对其另眼相看。

高山植物并非生来就喜欢恶劣的环境,只是由于它们耐低温,抗强风,才得以生长在其他植物无法生存的地方。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特性,高山植物在平地便处于劣势,越是环境优越的地方,它越是不如其他植物茁壮。可见,气候条件要比海拔高度更为重要。例如日本的某种高山植物,在本州中部多见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在东北地方则生长在海拔2000米处.而在北海道或千岛群岛却又偶见于海岸附近。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

你知道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吗?

植物之间,有的很友好,像亲密的好朋友。玉米需要氮肥,大豆的根瘤菌就是一个小小的氮肥工厂,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里,玉米可以随时吸取营养,茁壮成长。槭树和杨树都能促进苹果树和梨树的生长,甚至还能增强果树的耐寒能力。如果把槭树液喷在苹果树上,结出的苹果抗病虫害能力就会增强。此外百合花和玫瑰、紫罗兰和葡萄等都是好朋友。

有些植物之间则如仇人一般,成了冤家对头。

蓖麻的个子虽然高大,可是小小的芥菜的分泌物,却能使蓖麻下部的叶枯黄而死。玫瑰花如果同黄花木犀草插在一个花瓶里,木犀草很快就会枯死。而木犀草衰败的枝叶则会在水中形成毒液,使玫瑰花死于非命。此外,小麦对芝麻、荠菜起明显的抑制作用;豌豆、冬油菜、向日葵、莴苣和洋葱、韭菜都不宜在一起种植。

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是自然选择中的规律性表现,摸清它们之间的奥秘,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分布植物,保护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4.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四

为什么给植物浇盐水后就会枯死?

我们可以做个小试验:在一个小容器里放进一片只能使水通过而不能让盐通过的膜,并在膜的两侧分别注入淡水和盐水,这时你会看到淡水通过膜向盐水一侧流去。换一种方法,把含盐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分别注入膜的两侧,含盐浓度低的液体会向含盐浓度高的一侧流去。

一般生物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70~90%。这些水分可以溶解多种物质,但必须保持一定的浓度。假如植物的体外是浓盐水,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被盐水吸走,继而植物就会枯死。

海藻非常适合在海水中生存,如果把它放入淡水里,反而会因大量吸收水分而膨胀破裂。人之所以能够在海里洗海澡,是人的皮肤能够阻止海水进入体内的缘故。假如植物也有一层“皮肤”的话,就不会因浇了盐水而枯死了。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

为什么自然界中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绿色的呢?

原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工厂”是叶子中的叶绿体。叶绿体中最主要的色素是绿色的叶绿素,此外还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它们能分别吸收不同光谱的光进行光合作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它的补光,即蓝光和蓝绿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红光和蓝紫光之间的橙、黄、绿色光吸收很少,其中尤以对绿光吸收最少,这样,才使绿光能够反射出去。被吸收的光我们是看不见的,植物的叶子反射的光才能被我们的眼睛所看见。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叶子含叶绿素最多,所以在我们的眼睛看来,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是呈现绿色的。

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叶子颜色应该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便于更大限度地用这些光进行光合作用,来更多地制造自己的食物。然而,大自然为什么“选择”了绿色呢?

这就要从远古谈起了。地球上最初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原始细菌。因为能够透进海洋里的光是很少的,所以,这种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够制造自己的食物。所以,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在吃的海带的颜色。比如,生活在深水中的红藻含有一种叫藻红蛋白的东西,它就可以吸收很多种颜色的光,所以它的叶子就几乎是黑色的,这对在深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是最理想的。

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现在,它们生活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这么多的光线灼伤了。所以,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我们眼睛接受到这种光线,所以看到的植物是呈现绿色的。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

音乐为什么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十多年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对音乐促进植物成长做了大量实验,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科学家在实验时发现,苹果树筛管中的有机养料输送速度在平时每小时只有几厘米,而在钢琴声的影响下,每小时可以输送1米以上。美国农业科学家还发现,利用音乐可以帮助温室里的植物授粉。原因在于音乐能使空气有节奏地流动,花粉随着空气的流动而飘落,这种授粉法称为“音媒授粉法”。

为什么音乐能促进植物成长呢?这是因为有节奏的声波——音乐,对植物细胞产生的机械刺激,能使细胞内的养料受到振荡而分解,从而更好地输送,加速细胞的分解,这样,就助长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13.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三

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有什么不一样?

一年生植物是指当年内完成全部生活周期的植物,如大豆、花生和水稻等。多年生植物是指能连续生活多年的植物,如乔木、灌木和车前草等植物。其实,一年生与多年生植物之间并不存在着一道界线分明的分水岭。像红薯、鼠曲草在日本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而在热带地区它们却成了多年生植物。

植物在一年之内枯萎的原因有很多,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均可造成植物不适应自然环境而枯萎死亡。另外,植物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对于植物来说也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由于过重的负荷耗尽了植物的“精力”,终于导致植物的死亡。

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有些植物本应属于一年生植物,但由于种种条件的改变而变成了多年生植物。此外,多年生植物也同样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变成一年生植物。即便是多年生植物也并非所有部位都长生不老,而是不断地新陈代谢,一年一度地萌发新芽,这就像人的指甲和头发一样。

19.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九

对植物来说,果肉有何用途?

果实中的可食用部分对植物本身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也许正是由于各种动物都喜欢吃植物的果实,才能使植物的种子得以到处传播。

有人说,“植物的果实就是为了让人吃才长出来的”。我看植物不会那么慈善。

也许植物把许多营养输送给果实是为了长种子,结果种子周围的部分也随之长得丰满了。植物种子周围部分的丰满与否,对植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所以就随其自然了。

15.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五

水生植物的根茎为什么不易腐烂?

我们知道一般植物浇水过多或排水不良,都会造成根茎腐烂。可水生植物总泡在水里,它的根茎为什么不会腐烂呢?

根茎腐烂的原因不在于水的多少,关键问题是能否得到足够的氧气。水中的氧和氮是很少的,满足不了一般植物的需要。而在大量浇水以后,水里的氧气还要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一部分。当土壤里没有了氧气以后,土壤里的微生物会变得非常活跃,能制造出对植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而且植物的根茎上也会滋生病原菌。因此,植物的根茎就烂了。而水生植物适应了水中生活,它的根茎能够吸收水中的氧气,即使在氧气很少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所以根茎就不易腐烂了。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

现在的植物从前都有吗?

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一般认为生物发生巨大的变化需塾十万年的时间。人类的历史大约有10万年,有记载的历史才有5000年。而人类详细记录生物的历史只有100年,况且这J些记录还很不完善。不过,10万年以后,当人们再把现在的生物与当时的生物相比较时,肯定会感到十分有趣的。

前不久,听说有的生物已发生了变化,简直与过去的生物完全不同了。但是,相当多的生物与过去的没什么两样。有不少人认为身体构造极为简单的细菌和小的“藻类”,与几亿年前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当然,这些生物会派生出不少新的生物来。

现在普遍认为有几种生物正在形成新的物种,但要确认这一点则需要几十万年,遗憾的是谁也活不了那么长久。

17.儿童科普知识大全集七

被遮盖住的植物叶子为什么发黄?

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只要是活着的植物,其成分几十天之内就要更换一次。

这点是近20多年来才认识到的。植物的成分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叶绿素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平常吃的黄豆芽、绿豆芽是黄色的,在暗处生长的植物叶子也会发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多数植物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它就不能产生叶绿素。倘若把黄豆芽或绿豆芽放在阳光下晒两天,它们的叶子也会发绿。被遮掩而发黄的植物叶子受到阳光照射后,生成了叶绿素,黄叶就又会变成绿叶了。

假如用铝箔等将整棵植物盖住,它的叶子就会由于无法呼吸、温度过高而发黄。而且不久这棵植物就会枯死。

  • 下一篇:自我评价字大学生版(整理4篇)
    上一篇:历史研修计划(精选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