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篇1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能处理电工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工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0学时。
3.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四、教学目标
1.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
3.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4.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初步能力。
5.具有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的初步能力。
6.具有电工、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
7.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
8.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一般电工设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设置和要求
根据数控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修订与删减,数控专业的学生以学习数控技术为主,根据其需要现制定学习内容如下:
1.直流电路:正确理解直流电路中关于电路、电压、电流、电动势、电阻、电能、电功率等的基本概念,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了解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2.单相正弦交流电:了解表征正弦交流电的各个物理量;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纯电阻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大小相位关系,简单了解电容器和电感的功能和一般应用。
3.三相交流电: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和输电方式;掌握星型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线电压、线电流、相电压、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4.安全用电:安全是第一要素,该点要结合电子专业的实际着重讲解。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篇2
本学期,电工基础课程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以及教导处的.部署,本学期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思想素质,电工基础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认识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本身师德的修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加强品德的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与教育形势的发展相适应。
二、教研教改方面
本学期我重视了新教材的研究,采用新教材的07电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领会新教材的特点、,注意与同事的交流,特别相关专业教师,与他们交流电工基础探索性学习的做法和经验,汲取他人的长处,少走弯路,工作总结《电工基础工作总结》。
三、教学方面
这学期担任电工基础教学。一学期下来,有一些感受,有必要总结如下:
这届20xx电工是使用新的教材的第一屇学生。新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增加了。二是新大纲指出,教学法要求“上不封顶”,不再像以往大纲那样有明确的上限。深切地感到任务重、要求高。而这届20xx电工学校下达的周课时与以前一样,学校安排的课时却比以往的少了。学校电工类的学生多,就业后与本专业的内容联系较多。电工基础成绩的好坏对学校与山东对接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周围兄弟学校相比,学校对新形势、新情况的认识是滞后的,学校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科教材的变更、不配套,对电工基础教学又增加了一些难度。如一些数学内容要到下学期才学,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认识是首先从电工基础上开始的。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有关习题不会解,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使学生觉得电工基础难学,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课后习题的编写过程对这一现实问题认识不足。
如何教好电工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一下,这学期的教学,也觉得走了一些弯路。在第二章串并联上花的时间多了一点,这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后面的应用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容易接受也容易掌握。为今后电工基础新教材的教学积累了一点经验、体会。
一学期过去了,刚好完成前五章的教学任务。郭主任和庄主任对电工基础教学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也在这里一并对电工基础教学给予帮助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篇3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的地位、性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使学生掌握与机电专业相关电工电子的知识和基础技能。
二、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法
(一)课程特点
1.突出了基本理论、概念、技能;
2.体现机电专业特色,紧密联系实际;
3本课程知识联系面宽,涉及较多学科的内容,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学科。
(二)教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2.适当的运用启发、诱导、讨论、归纳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3.根据本课程逻辑性强,定性分析较多的特点,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本学科特点广
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加深学员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考试纲要求:主要测试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电工基础
1.直流电路部分
(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理解电动势、电位、电功率的概念;
(3)掌握电压、电流的概念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功率的计算;
(4)掌握电阻元件与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
(5)了解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及其特性、用途及选用;
(6)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的定义;
(7)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8)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9)掌握电阻串、并联的连接方式及电路特点;
(10)掌握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及电功率的计算;
(11)掌握支路电流法,会求解二个网孔电路;
(12)了解叠加原理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
(13)理解戴维南定理,能求解一个或两个网孔的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
(14)掌握万用表、直流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直流电流、直流电压及电阻。
2.交流电路部分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正弦量的解析式、波形图、相量图及其相互转换(不要求画波形图);
(3)掌握R、L、C元件电压与电流关系,理解感抗、容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掌握其计算;
(4)理解RLC串联电路的分析计算,会判断阻抗性质;(仅限于理想元件串联);
(5)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相序的概念;
(6)了解三相对称电源星形、三角形两种联结方式及其特点;
(7)理解中性线的作用;
(8)理解对称负载作星形、三角形联结时的电压、电流的计算;
(9)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10)掌握万用表、交流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交流电流、交流电压;
(11)掌握单相功率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有功功率;
(12)掌握单相电度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电能;
(13)会正确装接日光灯等单相照明电路;
(14)会正确装接三相负载电路;
(15)了解示波器的使用,会正确观测电路的波形。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实训的力度,联系实际注意多听、多想、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2、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积极培养学生兴趣,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位。同时贯穿思想道德建设,建构学生公德意识体系。
五、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指导。以“课题”、“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2、学生采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发挥“大师傅”和“小师傅”的作用,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
六、考评方法
考评方法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过程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各个课题中的实训内容为考核依据;二是终结性评价,为理论考核,主要体现为平时考试测试和统一模拟考核。
七、教学进度安排
填写教学进度安排表
以上是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电容元件是电子元件中的基础元件,在第四章我们已经分析过电容的基本性能和在直流范围内的应用,本节课既是电容在应用范围上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学习RLC串联电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确立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纯电容电路及电容的容抗
(2)掌握:纯电容电路电压和电流的数值、相位关系
(3)了解:隔直电容和旁路电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
纯电容电路中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和数值关系,以及电容元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这些知识是今后学习电动机、变压器、电子技术的基础,特别是在收音机、电视机以及通信设备中应用更广泛,故设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纯电容电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
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使其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所以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2、重难点的处理和突破
通过任务引导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通过仿真实验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任务引导式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引导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仿真演示:增加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五)、学法指导
中职学生对于抽象地理论知识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从中职学生认知规律来看:教学中应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任务仿真分析结论应用
让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做看想议练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掌握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3分钟)
复习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数值、相位关系。复习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新课的基础。
提问学生,教师指正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内容
(二)确定任务(2分钟)
任务:研究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目标:定性得出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拓展:纯电容电路电压与电流的数值关系(三)任务实施(30分钟)a、引入任务(教师演示)
通过演示说明电容具有隔直通交的特点去掉电容证明电容对于交流电具有阻碍作用
定义: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叫做容抗。设疑:容抗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b、任务实施(学生实践)
隔直通交通高阻低频率不变、电容变化.
结论:容抗与电容成正比、与频率成正比
定义式:XC=1/ωC
应用:隔直电容和旁路电容(用Protel仿真演示)
c、任务拓展(教师引导)
提问:电阻的测量→容抗的测量.测试电路:
做仿真演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从感官刺激来学习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得出结论,并且及时的给与鼓励(赏识教学)纯电容电路端电压滞后于电流90°(四)归纳总结(4分钟)
XC=1/ωCUI?X
C
电压滞后电流90°
(五)练习
(4分钟)已知频率、电容,求容抗。已知频率、电压、电容,求电流。通过练习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及反思篇5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的地位、性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使学生掌握与机电专业相关电工电子的知识和基础技能。
二、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法
(一)课程特点
1.突出了基本理论、概念、技能;
2.体现机电专业特色,紧密联系实际;
3本课程知识联系面宽,涉及较多学科的内容,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学科。
(二)教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2.适当的运用启发、诱导、讨论、归纳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3.根据本课程逻辑性强,定性分析较多的特点,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本学科特点广
泛应用多**教学**。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加深学员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考试纲要求:主要测试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电工基础
1.直流电路部分
(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理解电动势、电位、电功率的概念;
(3)掌握电压、电流的概念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功率的计算;
(4)掌握电阻元件与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
(5)了解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及其特性、用途及选用;
(6)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的定义;
(7)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8)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9)掌握电阻串、并联的连接方式及电路特点;
(10)掌握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及电功率的计算;
(11)掌握支路电流法,会求解二个网孔电路;
(12)了解叠加原理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
(13)理解戴维南定理,能求解一个或两个网孔的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
(14)掌握万用表、直流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直流电流、直流电压及电阻。
2.交流电路部分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正弦量的解析式、波形图、相量图及其相互转换(不要求画波形图);
(3)掌握R、L、C元件电压与电流关系,理解感抗、容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掌握其计算;
(4)理解RLC串联电路的分析计算,会判断阻抗性质;(仅限于理想元件串联);
(5)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相序的概念;
(6)了解三相对称电源星形、三角形两种联结方式及其特点;
(7)理解中性线的作用;
(8)理解对称负载作星形、三角形联结时的电压、电流的计算;
(9)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10)掌握万用表、交流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交流电流、交流电压;
(11)掌握单相功率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有功功率;
(12)掌握单相电度表的使用,会正确测量电能;
(13)会正确装接日光灯等单相照明电路;
(14)会正确装接三相负载电路;
(15)了解示波器的使用,会正确观测电路的波形。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实训的力度,联系实际注意多听、多想、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2、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积极培养学生兴趣,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位。同时贯穿思想道德建设,建构学生公德意识体系。
五、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指导。以“课题”、“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2、学生采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发挥“大师傅”和“小师傅”的作用,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
六、考评方法
考评方法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过程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各个课题中的实训内容为考核依据;二是终结性评价,为理论考核,主要体现为*时考试测试和**模拟考核。
七、教学进度安排
制定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