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传统经典故事(6篇)

daniel 0 2024-03-20

幼儿传统经典故事

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到了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幼儿传统经典故事

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智慧小语: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

幼儿传统经典故事

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幼儿传统经典故事

伤仲永

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

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

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君子不可以不学!

幼儿传统经典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

幼儿传统经典故事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下一篇: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范文(精选13篇)
    上一篇:高一学期总结(精选11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