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散文文章,小学散文诗精选(整理3篇 )

daniel 0 2024-03-21

精选小学散文文章篇1

对于散文,较宽泛的文体定义是认为文体只有四类: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它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人们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我们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人们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人们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写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大家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悟。

首先,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其次,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总之,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望大家在今后的创作或是人生中都能如此。

精选小学散文文章篇2

邻居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昙花在这一带是很少见的。夏老人很会养花,什么花都有。李小龙很小就听说过“昙花一现”。夏老人指给他看:“这就是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地把花抱回来了。他的心欢喜得咚咚地跳。

李小龙给他浇水,松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昙花。放学回来,连书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昙花。

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新叶,嫩绿嫩绿的。李小龙盼着昙花开。

昙花茁了骨朵儿了!

李小龙上课不安心,他总是怕昙花在他不在身边的时候开了。他听说昙花开,无定时,说开就开了。

晚上,他睡得很晚,守着昙花。他听说昙花常常是夜晚开。昙花就要开了。

昙花还没有开。

一天夜里,李小龙在梦里闻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惊醒了:昙花开了!

李小龙一骨碌坐了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煤油灯:昙花真的开了!

李小龙好像在做梦。

昙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云。花心淡黄,淡得像没有颜色,淡得真雅。她像一个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着她的肢体,一面吹出醉人的香气。啊呀,真香呀!香死了!

李小龙两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昙花。看了很久,很久。

他困了。他想就这样看它一夜,但是他困了。吹熄了灯,他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睡着之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昙花开了。

于是李小龙有了两盆昙花。一盆在他的床前,一盆在他的梦里。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初中在东门里,原是一个道士观,叫赞化宫。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到中学可以走两条路。一条进北门走城里,一条走城外。李小龙上学的时候都是走城外,因为近得多。放学有时走城外,有时走城里。走城里是为了看热闹或是买纸笔,买糖果零吃。

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越塘边经常停着一些粪船。那是乡下人上城来买粪的。李小龙小时候刚学会折纸手工时,常折的便是“粪船”。其实这只纸船是空的,装什么都可以。小孩子因为常常看见这样的船装粪,就名之曰粪船了。

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铺路的石头不整齐,大大小小,而且都是光滑的,圆乎乎的,不好走。人不好走,牛更不好走。李小龙常常看见一头牛的一只前腿或后腿的蹄子在圆石头上“霍——哒”一声滑了一下,——然而他没有看见牛滑得摔倒过。牛好像特别爱在这条路上拉屎。路上随时可以看见几堆牛屎。

石头路两侧各有两座牌坊,都是青石的。大小、模样都差不多。李小龙知道,这是贞节牌坊。谁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是为哪一个守节的寡妇立的。那么,这不是白立了么?牌坊上有很多麻雀做窠。麻雀一天到晚叽叽喳喳地叫,好像是牌坊自己叽叽喳喳叫着似的。牌坊当然不会叫,石头是没有声音的。

石头路的东边是农田,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苇荡子的尽头是一片乌猛猛的杂树林子。林子后面是善因寺。从石头路往善因寺有一条小路,很少人走。李小龙有一次一个人走了一截,觉得怪瘆得慌。

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是傅公桥。从东门流过来的护城河往北,从北城流过来的护城河往东,在这里汇合,流入澄子河。傅公侨正跨在汇流的河上。这是一座洋松木桥。两根桥梁,上面横铺着立着的洋松木的扁方子,用巨大的铁螺丝固定在桥梁上。洋松扁方并不密接,每两方之间留着和扁方宽度相等的空隙。从桥上过,可以看见水从下面流。有时一团青草,一片破芦席片顺水漂过来,也看得见它们从桥下悠悠地漂过去。

李小龙从初一读到初二了,来来回回从桥上过,他已经过了多少次了?

为什么叫做傅公桥?傅公是谁?谁也不知道。

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走在这样很宽很平的大路上,是很痛快的,很舒服的。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这是“学田”。这片田因为可以直接从护城河引水灌溉,所以庄稼长得特别的好,每年的收成都是别处的田地比不了的。

李小龙看见过割稻子。看见过种麦子。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

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

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

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李小龙放学回家晚了。教图画手工的张先生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刻一副竹子的对联。

对联不大,只有三尺高。选一段好毛竹,一剖为二,刳去竹节,用砂纸和竹节草打磨光滑了,这就是一副对子。联文是很平常的: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字是请善因寺的和尚石桥写的,写的是石鼓。因为李小龙上初一的时候就在家跟父亲学刻图章,已经刻了一年,张先生知道他懂得一点篆书的笔意,才把这副对子交给他刻。刻起来并不费事,把字的笔划的边廓刻深,再用刀把边线之间的竹皮铲平,见到“二青”就行了。不过竹皮很滑,竹面又是圆的,需要手劲。张先生怕他带来带去,把竹皮上墨书的字蹭模糊了,教他就在他的画室里刻。张先生的画室在一个小楼上。小楼在学校东北角,是赞化宫的遗物,原来大概是供吕洞宾的,很旧了。楼的三面都是紫竹,——紫竹城里别处极少见,学生习惯就把这座楼叫成“紫竹楼”。李小龙每天下课后,上楼来刻一个字,刻完回家。已经刻了一个多星期了。这天就剩下“眠迟”两个字了,心想一气刻完了得了,明天好填上石绿挂起来看看,就贪刻了一会。偏偏石鼓文体的“迟”字笔画又多,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刻完了“迟”字的“走之”,揉揉眼睛,一看:呀,天都黑了!而且听到隐隐的雷声——要下雨了:赶紧走。他背起书包直奔东门。出了东门,听到东门外铁板桥下轰鸣震耳的水声,他有点犹豫了。

东门外是刑场(后来李小龙到过很多地方,发现别处的刑场都在西门外。按中国的传统观念,西方主杀,不知道本县的刑场为什么在东门外)。对着东门不远,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现在还有一些浅浅的圆坑,据说当初杀人就是让犯人跪在坑里,由背后向第三个颈椎的接缝处切一刀。现在不兴杀头了,枪毙犯人——当地叫做“铳人”,还是在这里。李小龙的同学有时上着课,听到街上拉长音的凄惨的号声,就知道要铳人了。他们下了课赶去看,有时能看到尸首,有时看到地下一摊血。东门桥是全县唯一的一座铁板桥。桥下有闸。桥南桥北水位落差很大,河水倾跌下来,声音很吓人。当地人把这座桥叫做掉魂桥,说是临刑的犯人到了桥上,听到水声,魂就掉了。

有关于这里的很多鬼故事。流传得最广的是一个:有一个人赶夜路,远远看见一个瓜棚,点着一盏灯。他走过去,想借个火吸一袋烟。里面坐着几个人。他招呼一下,就掏出烟袋来凑在灯火上吸烟,不想怎么吸也吸不着。他很纳闷,用手摸摸灯火,火是凉的!坐着的几个人哈哈大笑。笑完了,一起用手把脑袋搬了下来。行路人吓得赶紧飞奔。奔了一气,又碰得几个人在星光下坐着聊天,他走近去,说刚才他碰见的事,怎么怎么,他们把头就搬下来了。这几个聊天的人说:“这有什么稀奇,我们都能这样!”……李小龙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铁板桥了。他的脚步踏得桥上的铁板当当地响。

天骤然黑下来了,雨云密结,天阴得很严。下了桥,他就掉在黑暗里了。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一条灰白的痕迹,是马路;黑糊糊的一片,是稻田。好在这条路他走得很熟,闭着眼也能走到,不会掉到河里去,走吧!他听见河水哗哗地响,流得比平常好像更急。听见稻子的新秀的穗子摆动着,稻粒磨擦着发出细碎的声音。一个什么东西窜过马路!——大概是一只獾子。什么东西落进河水了,——“卜嗵”!他的脚清楚地感觉到脚下的路。一个圆形的浅坑,这是一个牛蹄印子,干了。谁在这里扔了一块西瓜皮!差点摔了我一跤!天上不时扯一个闪。青色的闪,金色的闪,紫色的闪。闪电照亮一块黑云,黑云翻滚着,绞扭着,像一个暴怒的人正在憋着一腔怒火。闪电照亮一棵小柳树,张牙舞爪,像一个妖怪。

李小龙走着,在黑暗里走着,一个人。他走得很快,比平常要快得多,真是“大步流星”,踏踏踏踏地走着。他听见自己的两只裤脚擦得刹刹地响。

一半沉着,一半害怕。

不太害怕。

刚下掉魂桥,走过刑场旁边时,头皮紧了一下,有点怕,以后就好了。

他甚至觉得有点豪迈。

快要到了。前面就是傅公桥。“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上国文课时他刚听高先生进过这句古文。

上了傅公桥,李小龙的脚步放慢了。

这是什么?

他从来没有看见过。

一道一道碧绿的光。在苇荡上。

李小龙知道,这是鬼火。他听说过。

绿光飞来飞去。它们飞舞着,一道一道碧绿的抛物线。绿光飞得很慢,好像在幽幽地哭泣。忽然又飞快了,聚在一起;又散开了,好像又笑了,笑得那样轻。绿光纵横交错,织成了一面疏网:忽然又飞向高处,落下来,像一道放慢了的喷泉。绿光在集会,在交谈。你们谈什么?……李小龙真想多停一会,这些绿光多美呀!

但是李小龙没有停下来,说实在的,他还是有点紧张的。

但是他也没有跑。他知道他要是一跑,鬼火就会追上来。他在小学上自然课时就听老师讲过,“鬼火”不过是空气里的磷,在大雨将临的时候,磷就活跃起来。见到鬼火,要沉着,不能跑,一跑,把气流带动了,鬼火就会跟着你追。你跑得越快,它追得越紧。虽然明知道这是磷,是一种物质,不是什么“鬼火”,不过一群绿光追着你,还是怕人的。

李小龙用平常的速度轻轻地走着。

到了贞节牌坊跟前倒真的吓了他一跳!一条黑影,迎面向他走来。是个人!这人碰到李小龙,大概也有点紧张,跟小龙擦身而过,头也不回,匆匆地走了。这个人,那么黑的天,你跑到马上要下大雨的田野里去干什么?

到了几户种菜人家的跟前,李小龙的心才真的落了下来。种菜人家的窗缝里漏出了灯光。

李小龙一口气跑到家里。刚进门,“哇——”大雨就下下来了。

李小龙搬了一张小板凳,在灯光照不到的廊檐下,对着大雨倾注的空庭,一个人呆呆地想了半天。他要想想今天的印象。

李小龙想:我还是走回来了。我走在半道上没有想退回去,如果退回去,我就输了,输给黑暗,又输给了我自己。李小龙回想着鬼火,他觉得鬼火很美。

李小龙看见过鬼火了,他又长大了一岁。

精选小学散文文章篇3

村里人送给我母亲一个雅号--独手大侠。这不同于一般的绰号,“大侠”是村里人对我母亲无限的敬重和褒赞。

因为一次公伤。我妈十九岁那年被电磨夺去了左手。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煎熬和磨砺之后,母亲恢复了“正常人”的所有生活技能。待23岁和父亲结婚时,母亲已经完全摆脱了残疾人带给她的所有负面困扰。她依然是那么能干,那么干练。

从儿时有记忆始,就知道母亲无所不能,也从来没有觉得和别人的母亲有任何的不同。没有左手的母亲丝毫不影响她能干所有母亲会干的一切,甚至比别人的母亲做的更好更快更漂亮。

如果我说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坚强最了不起的母亲,这话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母亲才是最棒的。可我真的不是自夸,不是有意夸赞母亲。而是因为母亲的经历、母亲的承受、母亲的坚韧和坚强,这一切都是别的母亲不能雷同的厚重。

父亲在一次建筑事故中意外去世,当时的母亲才三十岁出头。为了不让五岁的我和九岁的哥哥受委屈,母亲没有改嫁。母亲说,有了后爹,就会多一些让孩子受委屈的机会。因此,在那些难捱的岁月里,母亲苦撑苦熬经营着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尝尽了别人难以承受和想象的痛苦,把我们兄妹抚养成人,而且让我们的童年没有因为父亲的仙逝而留下任何的缺憾。相比同龄人而言,我们的童年还更幸福。因为母亲尽可能的把最好吃的最好穿的都留给我们,为的是不让我们在人前抬不起头,让人一说这是没有父亲的孩子。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们家是三间“夹心”的破瓦房堂屋,一间泥坯的厨房是东屋。刮风下雨的天气无论是堂屋还是东屋都跟在院子里差不多的境遇。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母亲为我们盖起了五间带走廊的新堂屋,两间宽敞漂亮的新厨房外带一间车库。当时这座房屋是我们村最好的,那个时候我们村还没有粘瓷砖的新房,母亲去山西做生意的时候看见就特意带回来。所以,我们家的新房被好多人羡慕,因此“大侠”的名号迅速传开。再过两年后,母亲又为盖起了三间临街房外带大门,还垒起了砖院墙。那个矮矮的小土墙不见了;破破的木栅栏不见了,继而呈现的是一溜的新砖瓦房、砖院墙、高高的木质大门。多好!

可是,有谁知道,这中间母亲吃了多少苦!

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母亲便因胆结石住院手术,花去了攒下来的所有积蓄。还差点要了母亲的命,一开始忍着痛不愿意花钱看病的母亲,直到疼的昏过去才去的医院。被大夫告知再晚一天人就没命了。结果,从母亲的体内拿出了两个鸭蛋那么大的结石;

为了让父亲走的风光,母亲在娘家人的支持下为父亲按农村最风光的丧葬方式为父亲风光大办。又借钱为父亲办了三周年。唢呐队、演电影、待客,一样不少的只为让父亲能够安息长眠;

父亲走的第二年,年仅六十三岁的姥爷便因病突然去世,让母亲的心再次增霜;

小学四年级的我又突遭车祸,让母亲负重累累的心再次陷入困境,那段岁月是最难熬的,现在想想都替母亲心痛。而年幼的我那时似乎并不能体会母亲的痛苦。

为了让我们的日子过得好点儿,多年来母亲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她成年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要强的她不能忍受让我们地里的活儿做到人家后面,所以我们每年都在大家都还在忙的时候已经农忙过去。可知道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去地里割麦、打场、掰玉米、刨花生。。。。。。

农闲时,母亲就去做些小生意。卖鞋子、袜子、衣服;卖菜、收花、批发苹果、卖甘蔗、锅碗瓢盆。母亲经常是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去进货,然后天亮赶回来到集会上去卖。母亲好了不起,一辆自行车带着批发的180斤大蒜,两包服装,前面还坐着一个小小的我。骑车去开封,要过黄河,还要搭船,要知道母亲只有一个手啊!

这么多年,母亲带着我们一步步走来,真是有诸多的心酸和不易。

在我的记忆中有太多的难忘镜头至今历历在心:

难忘,那一年天连降大雨,正做饭的我们被泥坯厨房的塌陷搞得端着锅无处落脚的可怕一幕;

难忘,为了赶收庄稼,年幼的哥哥与母亲一起起早贪黑下地干活累的吐血的心酸场景;

难忘,为了买一个两毛钱的作业本,哥哥把自己珍藏的图书(姥爷送的)悄悄拿去卖了的往事;

难忘,母亲为了赶在大雨之前抢摘棉花被雨淋的大病一场的情景;

难忘,更难忘那一次,刚过完春节的大年初五轮到我们家浇地,可是点儿太背,从我们家接到通知就开始停电,因此母亲用架子车拉着我们兄妹在寒风里住了七天七夜.第七个晚上,来电了,母亲在地那头排水,我和哥哥在地这头的麦秸窝里睡觉,可是水漫过来了,冲进了我们临时的家,把我们兄妹冲走了老远,老远.我惊醒了,发觉自己在水中漂,身上的棉衣和被子全部湿透,吓的大哭起来:"妈妈!妈妈,救命!救命啊!妈妈......"我的哭喊声伴着凛冽的北风传给母亲.母亲大步跑过来,跳进冰冷刺骨的水里,把我和哥哥从水中拖出来,抱上架子车拉着往家跑.回到家里,生了一团火,边为我们烤衣服,为我们取暖,边抱着我们流眼泪.我的母亲很坚强,很少见她哭,这次母亲哭了,哭的很伤心!我的记忆也比较深刻......

说起来,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从走上文学这条路之后,我大大小小获奖的文章有很多,可是属于母亲的文字却没有像样儿的一篇。不是不想写,不是没啥可写,而是我无从着笔。每每想写的时候便会毫无章法的乱了思绪。仔细去想,也只有十年前在一次母亲节的征文大赛中我写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也侥幸获了个小奖。我之所以获奖,我心里清楚不是因为我文采好,而是那份母爱的伟大。

因此,我心里一直愧疚着。这些年,我一直在写作,也一直想写母亲。可依然是被心底的那份厚重压垮了。前些天,我的好姐妹楠楠说,乖,咱给阿姨拍个微电影吧。你整剧本,我找人来拍。我答应了,但至今没有动笔。

我的母亲何止一部微电影啊,应该是一部励志的鸿篇巨著,是一部传奇!

一只手的母亲一个人一天能用镰刀割上好几亩的麦子;

一只手的母亲一个人扬场一上午能扬三千斤的粮食;

一只手的母亲纳的千层底鞋子穿上又漂亮又舒服;

一只手的母亲做的衣服又快又好又合身;

一只手的母亲绣的花儿生动逼真人见人爱;

一只手的母亲做的饭菜好吃可谓色香味俱全;

一只手的母亲手擀面那可是一绝,又薄又细松软可口;

一只手的母亲一个人擀饺子皮儿能供上我们四个人同时包;

一只手的母亲勤劳善良朴素可爱;

一只手的母亲是通情达理人人敬爱;

一只手的母亲是一部传奇;

一只手的母亲是“独手大侠”!

许是因为习惯了母亲的一只手;许是忽略了母亲是一只手;许是因为母亲太能干了,所以从来没有在意过母亲的生活瞬间,劳动片段。

搬家前,母亲一直陪我蜗居在一个只有17平米的小房子里。可她依然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那一天,母亲为我们包饺子吃,我看着母亲那认真而幸福的样子,突然很强烈的想流泪,我第一次拿出自己的像素不高的破手机为母亲抓拍了几张照片。

  • 下一篇:财务管理年度工作总结范文(6篇)
    上一篇:趣味早教故事收集(整理6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