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推荐(精选8篇)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1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从延安到陕北,进而到全中国,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讴歌的是从延安走出来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人民领袖再次从延安应运而生。这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延安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岗位起步、一步步扎实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是他人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前夕,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姊妹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告诉世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治国理政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告诉世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袖是如何从最基层一步步历练而成、脱颖而出的。这两部书共同见证了,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领导核心,成为深受爱戴的人民领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以上就是小编推荐的有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的内容,读后感可以体现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记录我们的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祝大家生活愉快。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2
一是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对于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那些历史亲历者们都有一个深深的感叹,感叹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他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而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他所经历的知青岁月,远不是过农村艰苦日子这么简单。他是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习近平同志坚定地相信黄土高坡曾养育了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他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短短的几年里,他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坚强意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扎根人民厚植为民情怀。在亲历者看来,“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条,而是七年知青岁月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群众共度时艰的过程中,油然而生、铸入血液的信念,是没有其他任何兴趣能够替代的人生乐事。七年岁月中,习近平同志总是自称“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他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立志“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同志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只有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3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從“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全方位、全視角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講述了他與梁家河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人民群眾融為一體的故事。“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這八個字的錚錚誓言,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証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協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高度統一,也是我們讀完此書最強烈的感受。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出發點在“人民”,落腳點也在“人民”。七年知青經歷讓青年習近平牢固樹立了人民立場。梁家河村民對習近平的評價是:“群眾需要什麼,近平就干什麼。”在陝北,青年習近平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和社員一道挖井、打壩、辦沼氣,創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帶領群眾實行男女分廁,有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有一個想法就落實一個想法,實實在在促生產,扎扎實實解民憂。從本書中可以看到,黃土高坡的厚重底蘊、陝北老鄉的淳朴勤勞,讓青年習近平“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念像種子一樣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我們不負人民,人民才能信任我們。梁家河村民遇到難解的糾紛,大家想的都是“讓近平來給斷斷”,這是人民群眾對習近平的莫大信任。何以如此?趙家河村民武剛文一針見血:“我就聽近平的,因為近平這人處事公道,說話在理,他從不為自己考慮,都是為大家考慮。”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無愧於自己的稱號,才能贏得人民贊譽。”青年習近平作風正派、辦事公道,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展現了“有我”之擔當、“無我”之境界,體現了強大的人格力量。
領導干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要辦好實事,離不開靈活的工作方法,想作為還要善作為。習近平在陝北辦鐵業社、代銷點,正是注重工作方法的表現。在以糧為綱的環境下辦副業,風險很大,但習近平對政策把握精准。鐵業社不盈利卻能解決就業,代銷點不盈利但能便利社員,在鐵業社、代銷點工作還能掙工分,促進了社員間的分工,在政策范圍內實現效益最大化,讓老百姓各有所得,這不得不說是創造性落實、創造性開拓和擔當。
自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來抓,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新時代的中國,更需要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精神。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錨定黨中央擘畫的宏偉藍圖,咬定青山不放鬆,以超乎尋常的使命感、自覺性和“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精氣神奮勇開拓、永爭一流,方能不負新時代,這正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4
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政治品质提供了珍贵史料,是中央党校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可喜可贺!
学习这本书,有助于全党上下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几天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四点学习体会,跟大家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书中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5
在恰当的时间遇到了一本合适的书,扫除了迷惘与彷徨,重拾了理想信念,坚定了人生的目标,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对亦或处理当前的问题,只因刚好遇见“你”。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相比,我们支教的这一年便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与其去的延川县梁家河村相比,我们的服务地即便是当地极为偏远的地方,但也不值得一提;与其“五大关”相比,我们眼前的困难仿佛就是小巫见大巫。22岁的习总书记奔赴清华大学读书,22岁的我们正值大学毕业,开启了支教新征途,我们会承前辈之力,以习总书记在延川县梁家河村所做的一切为借鉴,结合服务地具体实际情况,做实事。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6
大四那一年,我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选择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成为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2016年9月18日,我如愿所偿,很幸运地成为了黑龙江大学第19届研支团中的一员。2017年7月22日,带着对支教生活的憧憬,带着对未知生活的迷茫与彷徨,我与校研支团的10名伙伴一起告别家乡,踏上人生新的旅程,K1062次列车,49小时50分钟,3055公里,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数字从此进入我们的脑海中。从东北到西南,从城市到乡村。最初,原以为改变的只是生活的地点,要适应的只是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然而燥热的天气、辛辣的食物、不便的交通、听不太懂的方言还有硕大的昆虫等都成为了我们支教新生活将要面临的难题。7月28日,我们11人分别抵达各自服务地,面对彼此的分离,面对一切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面孔,我们无从下手。偶然间,在网上读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此我看到了前行的方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只因刚好遇见“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曾说过:“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习总书记讲这话的内涵。书中记录了当年与习总书记一同插队的知青、当地朝夕相处的村民以及当年与其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等29人的采访实录。他们以讲述各自亲身经历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了当时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同时,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总书记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顶着家庭背景的巨大压力,去最苦的地方延川县梁家河村一待就是七年。面对别人对他“黑帮子弟”的“待遇”,他淡然笑之,面对新的艰苦环境,他泰然处之。他先后攻克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先后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追求,对党的事业的执着。习总书记在这七年间,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与村民们一同修公路、建沼气、打坝挑粪,用七年的光阴为当地老百姓做一切实事,心系于民。同样也是这七年,成为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7
习主席当年的知青岁月,我没有经历过,而对那段岁月的概念,也大多来自影视作品。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刻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知青岁月,更加了解了习主席在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更让我明白了在大好的青春年华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不可否认,习主席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见微知着,微言前立立真行。厚德载物,德望居于俯身。正是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实字当头、以干为先,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历史的华彩篇章。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篇8
总书记的这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也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党员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的范本,如果说领袖的智慧和情怀、思想和人格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的话,那么对于我个人而言,能够在“系第一颗扣子”时奠定好自己的思想之根、灵魂之基,则必然会是我一生为之受用的财富。军校四年,转瞬即逝。面对当前世界军事形势深刻变革,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当存高远之志,当思肩头之责,时刻保持冲锋姿态、战斗状态,用青春点燃梦想,用热血铸就忠诚,用奋斗托起使命,汇聚起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磅礴力量,用青春之我,耀青春之中国!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殷殷嘱托激励了无数青年。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字里行间同样饱含了他七年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