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精选5篇)

daniel 0 2024-03-25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1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朱阁()绮户()婵娟()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2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学以来学的第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歌大家一定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齐背《静夜诗》)自古以来,月亮这个意象就被中国的诗人赋予一种思念的情感,古人总是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低头思念远在天边的亲人,高雅脱俗的明月,成就了多少扣人心弦的唐诗宋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其中的一首千古名词《水调歌头》。

二、一读,体验和欣赏情感

让同学们每人自由诵读,初次体验和欣赏词的情感。诵读之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同学自由诵读,体验和欣赏这首词的情感;读完后用一句话尽量准确而全面的写下你体验到的作者的情感,

完成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体验:我读这首词,体验到的情感是思念、惆怅、乐观、豁达。

接着深入一步学习。让学生把课文注解都看一遍,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处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苏轼(1037—1101)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之后请同学们再次深入体验的诵读全词。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深入体验,体验作者的思念、惆怅、乐观、豁达。

三、二读,体验和欣赏内容

让同学们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情感的内容;然后说说词中哪些内容可以表达思念惆怅之情,哪些内容可以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感?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词中能够表现思念惆怅的情感的内容是:上阕:“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以月宫为喻,说想要回去却又担心经受不住寒冷;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从侧面写出了作者那种因思念而无法入睡,想要回去却又做不到的失望惆怅。这些内容叠加在一起,把作者的思念惆怅之情渲染得更加浓烈。

词中能够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感的内容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祝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这种对于世事的超脱和对人生深刻的认识,以一种乐观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表现的细腻真切。

之后女生齐读全词,要读出感情,读出细腻之处。

四、三读,体验和分析词句

同学进行自由诵读,边读边体验和分析词句的内容及含义;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进行分析和探讨,每个人先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理解:上阕写中秋赏月,运用想象和比喻,抒写天上月宫仙境的奇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话的特点是运用问句,效果是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和变化规律,又好象是在探求天宫中的奥秘,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憧憬。词人问的对象不是人,而是“青天”,词人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人间的“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呢?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夕”承“几时有”,联系紧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虽然有疑问,但是又得不到答案,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归去”二字可以看出词人把自己看做是从天上来的,所以用归字。同时也隐含了作者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的心情和情感。词人借用比喻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其实也隐含了作者想要回家却又回不去的,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这种包含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一种情感。“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也是一种从思念到惆怅最后到豁达的一种情感的上升和转变。

下阕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说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写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表现出了词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不禁让人产生敬佩之情。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之后男生齐读全词,要求读出理性,读出豪放之情。

五、四读,换位体验作者的情感,

让同学们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你满腹的才华和抱负,精通诗词歌赋,可是在仕途上却总是坎坷不平,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你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总是能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以乐观豁达的胸襟坦然地面对人生。现在,你又一次在仕途上遭受贬谪,远离家乡,正值中秋月圆,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想要回去却又不能,你并没有因此伤心抑郁,而是以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美好的憧憬及祝愿,借着醉意在月光下大声吟诵这首刚刚写下的《水调歌头》。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开头的一个字是“我”。每人都在要开口说。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

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我端着酒杯,潇洒地向青天问道“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那由白玉砌成的宫殿,可是我知道那里并适合我,因为我禁受不住那高高在上的寒冷。倒不如在这清辉素雅的月光之下以自己的影子为伴,跳一支曼妙的舞。那孤单寂寞又寒冷的天上怎比得上这人间的潇洒自在又温暖。皎洁的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悄悄地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那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的人。其实我知道,我本不该有什么怨恨的,但是月亮你却为什么在人离别之后还是那么圆?罢了,罢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就是难以周全的。我只希望那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你此时也能在这温暖洁白的月光之下,与我共享这月光的美丽,祝愿那些和你我一样的离人们都能够健康平安,即使山遥水阔,也能在借着同一个月亮下互递思念。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之后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体验和欣赏词中语言的魅力和节奏的优美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名家诵读,在听的时候注意词中语言的运用和词的节奏韵律。之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全体同学一起配乐诵读全词,注意读出词的韵律之美。

之后教师告诉同学,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这首词唱出来更是美得无可挑剔,虽然现在找不到古代的唱法,但是一起来听听我们现代人的歌唱,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然后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让同学们闭着眼睛享受歌曲传递的美妙,脑海中想象着刚才描写的情景,用心去感受词的魅力所在。

七、说说结束语

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词的结束语。先写下来。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四五人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各位阅读《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对比这两首词之间的异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3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思路】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学习生字词。

2、查作者相关资料等。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3、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

三、展示思考题

1、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⑴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⑶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四、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1、(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五、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5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2、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以上是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 下一篇:教师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精选2篇)
    上一篇:联谊活动方案(整理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