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
登岳阳楼教案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
登岳阳楼教案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体分析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悲凉,早就听闻,现在才去,有沉郁之感,应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触。也与结尾相合。
2、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4、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三、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登岳阳楼教案教学设计篇3
教学步骤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教案教学设计篇4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歌咏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登上岳阳楼,遥望周边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楼之高,湖之美,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仁人志士与文人墨客,登楼把酒,一展诗情,叹古咏今。其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联便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出自明末魏允贞的《岳阳楼》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前两句被选为岳阳楼大门联,横批:“巴陵胜状。”对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赞美之情溢于诗行之间。要实现该对联的翻译,就应明白译文传达给外国游客的意思是:洞庭湖为天下湖,岳阳楼为天下楼。英译时有两项意义是重叠的,英语最忌讳重复,因此,为使表达精炼,可试译如下:
DongtingLakeisthetoponelakeintheworld;
SoisYueyangTower,thetop-gradetower.
(二)直叙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出自唐代“诗仙”李白之手,悬于主楼三楼。寥寥八字,便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概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月明风高,景象甚好。此联的英译,只要能让读者明白此处是写水天相接,景色无边就可。可试译如下:
Thewaterandtheskyareunitedintoonecolor;
Thesceneryinthemoonlightandbreezeissplendid.
(三)抒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由巴陵知县陈大纲所撰,“四面湖山”意指周围景色,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万家忧乐”泛指百姓哀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译此副对联时,应创设一个情境,即作者面对湖光山色,不由想起百姓忧乐。上下联看似为因果关系,更确切地,可理解为让步关系,景色虽美,但“我”仍会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挂在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意在表明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Beautifulasthesurroundinglandscapeis,
Ican’thelpworryingwealandwoeofthepopulace.
(四)忆范杜――“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
此为岳阳楼三楼黄道让撰联。“杜诗”和“范记”分别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意思是山色湖光都集中在岳阳楼上。此联中唯一的连接点是岳阳楼,看似前后关系不大,实则都是歌颂岳阳楼,可直译如下:
ThepoemofDufuandthenarrationofFanZhongyanaboutYueyangTowerhavebeenwidelyreadforthousandsofyears;
ThebeautyofthemountainsurroundedandthesplendorofthelakecanbeenjoyedontheYueyangTower.
四、结语
对联英译是集文字功底与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探究行为,因此,对译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湖湘景区岳阳楼的部分对联试作英译,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仅希望能对湖湘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登岳阳楼教案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