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2、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一)导入
1、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呔褪抢钏沟奶幨烙^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咝┨幨勒軐W,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一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1、作者介绍:(见投影)2、写作背景:(见投影)3、古文用法:(见投影)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本论部分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摆事实)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讲道理)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以上是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少长(shàozhǎng)佚(益)率(lǜ)
B、且(暂且)少长(shàozhǎng)佚(逸)率(shuài)
C、且(全)少长(shǎocháng)佚(逸)率(shuài)
D、且(暂且)少长(shàozhǎng)佚(益)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文中的经典句子。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魏征语录】
关于良臣与忠臣——“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自学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即比干、屈原的故事。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自学导案】
第一次,粗读,正音,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第二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第三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则思虚心以纳下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役聪明之耳目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
宏兹九德则思正身以黜恶
振之以威怒欲流之远者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安思危
【实词积累】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④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六国论》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盖: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赤壁之战》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选段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意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课外积累】
借助工具书,结合所学文言文,积累并归纳“盖”字的用法: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4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如部分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句式、古今异义等。但由于学生对文体方面的知识涉及不多,学生对“书”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了解较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后学习提示,联系初中所学《与朱元思书》和课外引申的《与妻书》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书”的特点。
2.能力層面: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文言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较为熟练地疏通文意,但对文章观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此外,由于高一的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本文的结构以及论证,从文中感受严密的推理、强大的逻辑以及辞采的华美,以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3.心理层面:高一学年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成熟阶段,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顾及面子、羞于表达等因素的影响,故而课堂上教师应当及时鼓励,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参与度,以实现从“教育者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谏逐客书》选自部编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1课。
3.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文体为“书”,即“上书、奏章”,是一篇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在文中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说明秦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重用客卿的重要性;然后以女乐珠玉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秦王喜爱的举例作比,阐释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使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自主打分、小组讨论、教师评析、修改评分,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
(2)通过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并应用于议论文写作。
2.难点:
(1)提升今后议论文写作的深度,增强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2)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活动】
环节一:提供参考标准,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活动1:作业回顾。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遂下令驱逐客卿。客卿李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请同学们参考高考议论文的评分标准,每个人都做一回老师,分为4组给这篇文章打分。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布置了这项参考议论文评分标准为《谏逐客书》打分的任务,相信同学们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感觉,现在请1、2、3、4每组选一位“教师代表”上黑板来评分。
学生活动1:每组选一名学生提交分数,由教师标注在黑板上。
【活动意图说明】本文论证非常严密,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启发,请学生打分,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于议论文及评分标准的了解程度。
环节二:结合学生打分,具体分析文章
教师活动2:各小组的分数已经写在黑板上了,我发现各位“老师”的评分都很高,放在高考中这便是一篇高分作文。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打高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2:回答自己认为《谏逐客书》写得好的地方。
教师活动3:(1)点评学生答案。
(2)(补充文化常识)战国末年,秦、楚等大国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各国斗争的策略主要是“连横”和“合纵”,请大家仔细观察地图,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地图,同老师一起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4:(1)小结文化常识。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这篇“高分作文”的论证过程,看一下李斯是如何运用各国的关系进行说理的。按照议论文结构五步法(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教师示范划分文章第一段结构(观点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观点总结句),讲解第一段论证方法。
(3)总结第一段。我们给这段“作文”打高分的依据是:
①开门见山:“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提出中心论点。
②举例论证:引用秦国历史上的历代君王,证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作用。
③例证贴近观点:反面论证了四代秦君不“逐客”、重用客卿而使国富兵强的史实。
④得出结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①到④过渡自然。
学生活动4:思考分析议论文结构与观点的方法与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打分原因,强化学生对于李斯论证的认识,总结出“作文”的亮点,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议论文结构与观点的方法与过程。
环节三:学生自主分析、合作学习,思考整体结构
教师活动5:我们已经找到第一段的“作文亮点”,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老师在第一段示范的方法,思考第二段与第三段的“亮点”。
学生活动5:学生按照老师分析第一段的方法梳理段落内容并在书上做出标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详尽、切实的分析。
教师活动6:(1)点评学生答案。
(2)小结“作文亮点”——论证方式多样。
①举例论证(今):切合观点,充实典型,通过多个排比铺垫充足、文势充沛,结论极具感染力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深入,增强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正反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效果:感情强烈、充沛,引起共鸣。(重点讲解)
学生活动6:通过教师点评与小结,修改完善上一环节答案,再次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7:(1)教师直接划分第四段,并总结第四段“亮点”——运用了道理论证,起到收束全文,与上文呼应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整体结构。提问:我们分析了每一段的写作亮点,那这篇“作文”整体的结构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每一段写得好,各段之间却没有联系,能获得一个高分吗?
学生活动7:思考并回答本文整体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在环节二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分析二三段的论述结构,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与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然后回顾全篇,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整体结构,
环节四:课堂总结,总结议论文写作方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8:(1)总结本文整体结构: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由古至今举例论证;第三段则是紧承上文讲道理,进行道理论证;最后一段与前文一一对应,进行总结收束。
(2)结合作文评价标准,总结议论文写作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切合观点,充实典型;
②比喻论证:具有感染力;
③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④整体结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一一对应。
(3)布置作业:假如你是政府官员,请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给广大群众写一封信,劝诫人们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服从安排、自觉隔离,遵守抗疫法律法规,字数800字以上。
【活动意图说明】课堂总结与升华,布置作业以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够应用于议论文写作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1.缺点:(1)对使用部编版教材的学生的具体语文水平了解不多,可能存在内容偏难的问题。
应对办法:(1)提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具体了解,并进行相应调整;
(2)对课前布置任务加以细致说明,并充分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2.优点:(1)课堂形式创新。创新性地运用了作文批改的形式,通过创设一个作文情境,让学生自己以老师的视角来打分。此外,用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作背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最终落实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作业布置结合现实,作文设计为疫情相关的劝诫性议论文,以考察学生对课上学过的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李斯劝谏的艺术好在哪里,做到了方法与实践的统一。
(3)联系高考。应用“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因果,怎么做)”的议论文结构五步法模式,并结合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评价议论文,在脑海中建立议论文评价体系,进而帮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5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讎”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處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