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精选4篇)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说明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长尾鲨”号核潜艇遭遇“海水断崖”现象沉没
视频中提及了海水的三大主要理化性质——温度、盐度和密度。
二、海水的温度
1.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即海水温度=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2.变化规律:
①海水表层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温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原因:受太阳辐射影响,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活动:绘制大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
注意:选取同一经线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处的表层水温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线。赤道地区表层水温约25℃—30℃,回归线地区高于20℃,极圈附近约0℃
②南北半球等温线特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北半球下垫面性质不均一,陆地面积较南半球更大。
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并与纬线是平行:南半球下垫面性质较均一,海洋面积广阔。
③同纬度不同海域表层水温差异及影响因素:海水运动(洋流)
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北美洲东西两岸为例:
东岸属于大西洋海域,沿岸洋流由低纬向高纬流(暖流),使表层水温升高。
西岸属于太平洋海域,沿岸洋流由高纬向低纬流(寒流),是表层水温降低。
④海水垂直方向温度的变化规律:随深度的加深海水温度递减
低纬度:1000m以上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水温迅速下降;1000m以下海水几乎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水温缓慢下降。
中纬度:趋势与低纬地区相似;浅海海域表层海水显示出季节性差异:
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水温低。
高纬度:迅速降低又在500m处反常增加。表层海水遇冷收缩,密度变大,冷水体在密度差的作用下下沉,沉到暖水体以下,形成冷水下沉的冷中间层,下部暖水体受压被迫托举抬升。
⑤海底地壳运动:红海两侧板块在不断张裂,海底大量岩浆从地壳裂缝流出,加热了海底的温度。
⑥小结:
3.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ü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ü不同纬度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生物。
ü海水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追逐更适宜的温度。
ü远洋捕捞或近海养殖都受到海洋水温的影响
②影响海洋运输
ü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
ü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例:连通亚洲东部与欧洲西部的传统航线(45~50天)和北极航线(约33天)。
③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存储库,可调节大气温度
ü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
ü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ü海水温度升高及其膨胀,会引起海平面升高(温室效应,沿海地区淹没)
ü局部海域温度变化会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长江中下游水灾)
4.活动探究: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①分别描述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葫芦岛: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低,冬夏季节变化显著。
厦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有季节变化。
西沙:冬夏季节海水温度均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②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葫芦岛:7-9月厦门:5-11月西沙:全年皆宜
③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最长。
原因: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则适宜游泳的时间也越长。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也了解了水温变化对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后练习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有关海洋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人说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海洋是人类扩大生存空间的理想场所。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前线、资源的宝库,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拓宽生存空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海洋。
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和盐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区域认知;通过图表分析,认识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差异,找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并解释原因。
4.地理实践力:以现实生活的事象为例,走近海洋,利用地图册和新闻影视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关海洋知识,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由浅入深,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难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海洋既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场所,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今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海洋的知识内容。
过渡:介绍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事故,过渡到海水的性质
一、海洋基本情况介绍
(一)海洋是地球的水库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海洋面积辽阔,水深巨大。海洋占全球表面积为71%,约3.62亿平方公里,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800米,体积约13.7亿立方千米,蓄积水量占地球水体总水量的96.53%。
(二)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
温故知新,联系前面两章大气、水循环的知识,海洋不仅是地球的水库,还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之一。据统计资料:世界海洋每年蒸发总量可达450000立方千米,其中大约90%的水汽直接在海洋上空凝结,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约10%的水汽由大气运动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再通过河川径流返回到海洋。由于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从第一单元的有关知识内容可知,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地面中,海洋占了71%,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海洋是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水的热容约为空气的3100倍,因此,海洋在为大气提供水汽、调节地球的气温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它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承转)前面我们了解了一些海洋的基本概况,对海洋环境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学习海水的一些理化性质——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
二、海水温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海水温度,并回答以下问题:
Ppt展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老师进行问题点拨、归纳和总结。
1.海水热量的收入来源与支出去处;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海水温度与人类活动。
归纳:
1、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
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
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教师分析课本图3.8《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和图3.9《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找出海水温度随深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板书:海水温度随纬度和深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可知:
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教师设问,学生回答)
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
答: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总结: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1000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板书)
通过分析图3.9《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可知
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
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的影响、大气运动及海水运动的影响。
海水温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l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l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l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活动题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通过课本图3.11葫芦岛、厦门和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学生讨论回答;
1.分别描述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2.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冰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3.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得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承转)我们学习了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一些影响因素,下面我们再学习海水盐度的基本情况。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的海水盐度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是本节中的重点内容,内容虽少,但重要性较高,安排同学们看课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直接了解,并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课文内容)。
1.盐度的概念。
2.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
3.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
到过大海的同学都知道,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镁。为了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数量,人们采用盐度,即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通常用千分比表示1000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影响盐度的因素(外海或大洋)
l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l降水越多,盐度越低
l蒸发越大,盐度越高
通过分析图3.12《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得出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赤道和极地海域盐度较低。
影响盐度的因素(近岸地区)
有河流入海,盐度较低,反之较高(相对封闭海域影响更明显)
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学生阅读回答)
l晒盐、制碱、提镁、溴
l影响海水养殖
l淡水资源重要补充:海水淡化,直接利用——冲厕、工业冷却水
活动探究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学生对照图表讨论,教师总结)
1,归纳红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2,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
3,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
4,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材料补充:
红海是印度洋的内海,位于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大部分海区介于10°N~30°N,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如红海北部年降水量仅为25毫米,南部也不过250毫米,而蒸发量却很大,可达降水量的10倍以上。另外,红海西岸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东部边缘,东岸也是热带沙漠广布,四周几乎没有淡水的注入、稀释。其盐度可高达4.1%,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波罗的海位于欧洲的北部,介于52°N~65°N之间,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比较小,加上四周每年有大小250多条河流带来的淡水汇入、稀释,因此形成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还不到1%。
(承转)学习了海水盐度的变化情况,了解了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一些影响因素,下面我们再学习海水密度的基本情况。
三、海水的密度(板书)
概念: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深度
海水密度分布规律:
阅读图3.16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讨论分析、归纳
表层海水分布规律(水平分布):
1.纬度越高,密度越大
2.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纬度而异。
不同纬度:
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海水跃层:海水密度等参数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潜艇躲在密度跃层下方时,因下方海水密度较大,好像潜艇自己触摸海底一样,潜艇可以关闭发动机停靠在上面(故而称液体海底),密度跃层对声波具有折射作用,当敌人的军舰发射探测潜艇的声波时,常被跃层挡回,躲在跃层之下的潜艇就能避开敌人的耳目,从而达到完美的“隐身”效果
海水断崖:海水密度等参数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
(教师分析)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事故真相,由于密度的急剧减小,浮力迅速下降,因此当潜艇进入海中断崖时,由于浮力不够,从而迅速发生急剧“掉深”。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由于遭遇海中断崖和强烈的海洋内波而迅速下沉,最终由于深度过深,水压过大导致潜艇解体,船员无一生还。
总结:海水密度与人类活动
l影响潜艇的航行,有可能发生“海中断崖”现象
l用于军事战争,躲避敌军侦察
(课外阅读)自学窗:见课本56页,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
板书设计: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水盐度: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水密度: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这颗荧蓝色的星球里,海水包围着我们,海水是我们的颜色,一片汪洋,一个世界,一个未来。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篇3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1.运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探究分析海水的温度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
2.通过收集相关资源,了解特定海域的海水温度及人类活动方式,并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海水的温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材使用构想:
利用教材提供的地图“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展示全球范围内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在通过地图与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温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此基础上,利用“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的真实情景材料创设活动和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美国核潜艇遭遇过,129名乘员葬身海底,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上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提问:1.你知道“海上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2.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通过资料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讲授
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
1、海水的温度:
说明: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
引导提问: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
生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说明: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2、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
说明:根本上是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其它因素有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
引导读图比较“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及“2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提问:水平方向上,海水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同桌合作交流,点名回答。
补充总结:
不同纬度海区:由低纬向高纬方向递减。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2)垂直分布
引导读图“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及相关材料。
提问:
①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
②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
生答: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4、海水温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调节气温
说明:今年的气候有些异常,冷的比较早,自立冬以来,寒潮多次光临,气温多次降到-20℃以下,这与数九歌有些不一致,但是本身气候就是个复杂的系统,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海水的温度就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今年的寒潮较多就与拉尼娜(西太平洋的海水异常变低)有很大的关系。
2)利用温差发电
引导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3)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易引发飓风
4)海水温度异常还影响食物链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知识小结
四、布置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性质: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洋流
分布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影响:积极和消极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首先对教材海水的温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学习中了解到海水温度也能影响我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知道了全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我们的家园,因为每一方面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篇4
【教学内容】
水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之一,而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中,海水的理化性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是个值得关注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理解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通过世界海水盐度和密度分布图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海水从何而来,有多久的历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水的理化性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温,温度梯度小于冬季。
纬度相当的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温度较低。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变化而递减。1000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
3.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海洋水温的因素除海水热量平衡的分布及变化(纬度和季节)之外,还有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4.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2)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二、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气候(海水温度、蒸发量、降水量)、海水运动、径流、距海远近、结冰或融冰、海域封闭程度。
【深化探究】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主要因素):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降水使海水稀释,盐度降低。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高
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径流(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有河流注入),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好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域封闭程度:海区较封闭,受陆地影响大,与外海海水交换少,盐度特别大或特别小。
海区开放:受陆地影响小。
3.结合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图理解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①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海洋表面盐度最高
②赤道地区,虽然气温较高,蒸发量也不小,但由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
③自回归线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蒸发量逐渐减小,盐度逐渐降低。高纬度海区蒸发量降低,又有一定量的降水,加上融冰的影响,盐度最低。
④南北纬40-60度附近海域盐度的比较,北纬40-60度海域附近的海域盐度低,主要是由于北纬40-60度附近的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广阔,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因而盐度较低。
⑤在赤道附近,盐度最低的海区位于赤道偏北,这是因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最高盐度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四周为沙漠地区,注入淡水少;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
最低盐度海区——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蒸发量小;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化学物质,海水晒盐、海水制碱、海水提取镁、溴、海水养殖、海水淡化。
三、海水的密度: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1.影响海洋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温度、盐度、深度。
2.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趋势与其温度变化趋势相反。
水平方向上,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3.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因纬度而异。
【板书设计】
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3.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4.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
(2)影响海洋运输
(3)调节大气温度
二、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的密度
影响海洋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2.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3.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