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背影心得体会,《背影》读书心得(整理2篇 )

daniel 0 2024-04-13

2022朗读背影心得体会篇1

《背影》这堂课讲下来,虽然达到了我的预设目的,但是就课堂的生成性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论述如下:

一、不足之处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很不够。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象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是我总觉得有一些老套,想公式定理一样。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我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了。

2、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一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述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相信学生对父亲的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二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二、改进措施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质朴感人。在教学课本之前,对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要求:

1、扫清文字障碍2、明确本文的主要人物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备课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围绕这两个次来展开教学。我觉得:揪住这两方面,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的大意了。教学这篇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找出几次“背影”和几次“流泪”让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明确那些次是实写,那些次是虚写?让学生第二次朗读课文,找出稳重出现了几次“流泪”?为何流泪?

(1)“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有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文章。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一下失去收入来源,而祖母的丧事都是借钱办的,自清正要到清华念书,还有一个弟弟考上了上海交大,为了节约用度,改上了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父亲不在年轻,这个时候压力很大,这一环节很重要,学生才渐渐有了共鸣,哎,真是“祸不单行”,“惨淡”

(2)看到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次流泪,一扫我前面的自以为是,我深深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我自己的情感反映去烘托,格外感人。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不太习惯,甚至麻木?

(3)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再一次流下了眼泪,这次眼泪是上一次的继续,是更深地理解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4)最后一次流泪是回忆中的流泪,父亲的背影也深深地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

第二节课:我的主要构想是抓住任务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中心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很简单,先交代“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清晰。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却很细腻,尤其是用了一个特写:攀爬月台,刻画的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只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面没人。四句话简单明了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1)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2)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并关照的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过铁道也不容易,在父亲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也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丢了行李,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3)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4)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想和实施,让学生能够明白文章的主旨,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总之,这篇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可。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2022朗读背影心得体会篇2

朱自清先生的纪实性散文《背影》是表达人伦至爱的名篇,它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在平实的述说中表现了中国式的父子之情,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课文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深沉的父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构思选材和叙事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动人的情感。学习这篇文章,除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外,更要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从而为散文写作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标要求从三个维度把握教学目标,本文教学我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涵义。

2、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语文的开放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引领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说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中“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②揣摩“车站买橘”一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其意蕴;③把握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刻画与分析,感悟父子情深。

2、说教学难点:

①理解文中父亲的背影的内在含义;

②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师、学生、文本和生活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性,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审美鉴赏,避免对文本的曲解、肢解和牵强附会的解读。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课前播放龚玥的歌曲《父亲》,激情导入;借助短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加深印象;精读段落“车站买橘”一节,插入电视散文视频片段,调动学生多重感官;欣赏现代诗歌《父亲》朗读结课,进行拓展延伸;

2、朗读激情法:在听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朗读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轮读、变换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阅读指导法:采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粗略感知所叙之事,所抒之情;精读主要是对一些精彩片段、精彩语句的诵读,目的在于培养语感,加深领悟和理解。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课堂教学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通过读文质疑、筛选问题、讨论交流来积累知识、总结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化创新。为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查询有关课文的资料,并通过预习,自行解决疑难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阅读朱自清的名篇,增加课外积累。

2、讨论交流法:对一些疑难和探究性的问题,或个别畅谈,或小组讨论,或师生补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体验亲情的伟大,充分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真诚无私的爱。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学,教学以朗读、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感悟父子情深为核心。第一课时主要进行情景体验、朗读训练、初读感知;第二课时主要是重点文段的精读、关键语句的品味、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总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

巧妙的导语能营造适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采用多媒体播放龚玥的歌曲《父亲》,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联想,听完之后随意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简要点评后引入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父子至爱”蓄足了势。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并播放关于视频短片,结合课文最后一段中父亲信中的那句话,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朗读技巧。并将自己认为优美、感人的句子勾画出来。

2、学生默读,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抓住什么在写?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我”送行,车站买橘一事,重点写了父亲的“背影”,从而把握住了文章脉络。

3、再读全文,讨论:课文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哪一次留给作者的印象最为深刻?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并用“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的句式进行评价。

4、让学生自由谈谈文章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阐述理由。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听读能力,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析做好铺垫。

(四)精读研析

主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展开研读:

1、品析“四次背影”

“望父买橘”这个片段是本文的精妙之笔,属细节描写,它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通过播放有关电视散文片断,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深入讨论,细细品味几个要点:①父亲衣着的三个“布”字与“我”的“紫毛大衣”;②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细节中的动词品味;③父亲买橘与家境的惨淡对比,回过头去阅读第二、三段,揣摩把“背影”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写的用意。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圈点评注,交流讨论逐一解决。

2、品析“四次流泪”

这样引入思考:如果说,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父亲的外在形体“背影”这一特定意象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感念父亲的内心活动又是通过什么体现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后,指出这种内在的情感是通过“我”的“四次流泪”体现出来的。

让学生找出反映作者“泪如泉涌”动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用“______的眼泪”进行概括,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3、父亲形象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读罢此文,假如你就是作者,请谈谈你眼中的父亲形象。提示:可以抓住父亲在课文中说的五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并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动作、衣着等叙写展开分析。体会文章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4、小结,归纳主题

学生自主举手发言。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瞬间——“背影”作为文章的触发点,用淡淡哀愁的笔调,写出了一对“慈父”和“孝子”形象,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眼泪”都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以上回归文本的环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作出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

(五)拓展延伸

设计了五个课内外任务:

1、说一说:请学生叙述父母最让感动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比如一次送别、一次谈话、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2、悟一悟:有声文学欣赏现代诗歌《父亲》,进行简要的赏析。

3、写一写:要求学生在课外练笔本上为父母写一首小诗。

4、做一做:假如父亲节和母亲节即将来临,请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并进行展示、互评。

5、读一读:推荐课外阅读同类美文《父亲的花园》和《默读父亲》,和朱自清的诗歌散文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课。

  • 下一篇:李白古诗适合幼儿的收集(6篇)
    上一篇:背影读书心得字,《背影》读书感悟(整理2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