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
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学情分析: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是多音字(停泊bo)(湖泊po),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2.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
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咱们再读课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三、合作交流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四、巩固拓展
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累计38节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新世纪新一代少年,让我们一同去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说》(板书课题),去感受梁启超先生字里行间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去实现先辈寄托的让伟大民族复兴的热望。“少年强则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简介梁启超和文章的背景。
二、总体把握内容
1、读课文,把字词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
赞颂了什么?要表达作者怎样的?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的,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读生字,记忆生字。
2、学生练写生字,教师指导。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少年说(节选)
梁启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累计39节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说》。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层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说说课文是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什么?
2、有感情地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对偶等表达方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课文赞颂少年,也讴歌少年,二者有什么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3)联系课文,想象少年的美好未来,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指生汇报。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激情。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
5、指导背诵
反复朗读,达到熟读背诵。
四、拓展深化
梁启超在文中集中使用比喻手法,使得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为了我们的未来更美好,作为的少年,你们想要怎样做呢?
五、作业
1、在里写出学习后的感想。
2、背诵课文。
3、积累喜欢的句子,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板书设计:
少年说(节选)
梁启超
少年——作者的理想
少年——实现理想的希望
盼望祖国繁荣富强
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篇3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
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
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查找字典,找到“说”这个字,并说出它的含义。那,你对“少年中国”又有怎样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指名说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省广州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泻”“履”“哉”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鳞”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走着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期盼赞美。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振兴中国的责任在少年,有什么样的少年就会有什么样的中国。
*“故”是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你是如何理解的,有哪些方法?
(结合注释,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
*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排比)
*如果对文章进行更改,去掉排比手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后对比优劣。感受排比修辞的气势恢宏。
男女生混读,教师范读。读出气势。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未中国的发展与少年关系密切。我们作为中国少年也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那作者又把中国少年比作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索梁启超的其他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
少年中国说
中国少年
期盼赞美
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篇5
一、激趣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研究古代人是怎么写文章的。看老师写课题。原文很长,有三千多字,课文选择了其中三段,课题中的“节选”就是这个意思。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怎么预习的?读了几遍?
- 既然预习了,老师考考你们,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生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挥笔而就的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齐读)
- 谁能告诉老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那同学们知道这篇充满自信与朝气的文章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出示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
- 当时外国人称中国是“东亚病夫”“老大帝国”,你知道什么是“老大帝国”吗?猜一猜。
- 认真听课文朗读。
- 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 指名3人读,其他人评价是否达到要求,初读时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交流疑惑。
三、理解感悟
- (出示第1自然段)先来看节选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 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是什么关系呢?
- 哪位少年来用朗读表达这种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密切关系?其他人评价他为什么这样读。
- 其实文中有句话直接点明了中国少年的责任重大,找到了吗?(理解“故”的意思)
- 指导朗读。
- 有人说梁启超的文章:“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帝国主义列强乃至很多中国人都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衰老了,没有希望了,梁启超认同吗?在他的心中中国是什么样的?
- 要想知道梁启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得读懂第2自然段,同学们预习的时候读懂了吗?带着一点想象,用上一点方法就读懂了。
- 课文旁边的注释对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帮助可大了!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以及老师给大家补充的注释读一读,大概了解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 同学们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变换格式再读一读还有什么发现?圈出韵脚,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是一种韵文的体式,更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读起来非常有韵律,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合作学习
- 作者仅仅用红日来赞美少年中国吗?有了第一句做范例,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可以解决书后的习题。
小组合作:再次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五指导写字
- 出示“履”“疆”。“履”会意字,《说文解字》说:“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父。”从尸,即人;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履”称鞋子,用“鞋子”是唐以后的事了。“疆”表示用“弓”把疆界划分清楚,有边界的意思,如我们祝愿某个人万寿无疆。
- 要想写好这两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呢?(左窄右宽,两个“田”要写得扁一些。)
- (师范写)请你们在田字格纸上写这个字。(生写,同桌互评)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选文第2自然段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学生相距甚远,所以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弄懂梁启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以及朗读好文言文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1自然段在指名朗读的基础上,让其他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在一系列的排比句式中感悟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密切关系,因此,第1自然段的朗读是重中之重。我在授课时为理解过渡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引入了全文的上一句,有画蛇添足之感,原句生僻拗口,反而给学生增加了阅读负担,应该舍去。
第2自然段注释很详细,学生借助注释似能大致理解句子的含义,但是细细推敲其实又没读懂,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其实课后习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便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点。这个自然段八字一句,我变换格式整合成詩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发现韵文的奥秘,使学生的朗读更有节奏感。
适时地出示资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文即将学完的时候,再次回顾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悟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又更深一步。
纵观全文,在朗读指导上还有所欠缺,梯度式的逐句朗读,破坏了文言文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一味地强调气势,大量采用齐读,而忽略了个体的认知与朗读,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
以上是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