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6篇)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物理地理历史)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物理地理历史)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
3、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二、中国的土地资源
1、“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耕地、林地比重小。
3、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三、中国的水资源
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2、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中国径流带分布图
①丰水带
②多水带
③平水带
④少水带
⑤缺水带
4、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5、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模)。
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6、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7、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
西线: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中线: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到北京、天津。
东线:长江下游扬州附近引水,沿京杭运河北上,至天津。
四、中国的海洋资源
1、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2、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
3、四大盐场:长芦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物理地理历史)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物理地理历史)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形(指出上图中所有山脉名称)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峰。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1)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广东和湖南(南岭)
(2)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
二、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石漠化”,地表崎岖,多山间小盆地,俗称坝子
(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地势的盆地。
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4)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北大仓、黑土地;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春旱最严重。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鱼米之乡;地势最低。
(5)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
(6)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7)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物理地理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2)爆发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建立政权组织——1851年,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东西南北翼)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
(5)北伐西征:1853年,为了*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6)颁布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后期——《资政新篇》——进步之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7)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占天京。
(8)性质:是中国历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9)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没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10)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壮烈的一章。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点(物理地理历史)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十九世纪,火车、轮船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吴淞铁路;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作用:①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危害: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十九世纪70年代,有线电报(最初用于军事)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照相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代中国的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渔光曲》)
2、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的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①装束: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②礼节: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③称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成为社会潮流,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文明平等的愿望。但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