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现状分析(6篇)

daniel 0 2024-05-07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道路;交叉口;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52-03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级城市道路已遍及全国。近几年,城市道路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城市人口强大的流动性,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发展对城市道路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作为城市环境美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城市道路上良好的景观设计日益显得重要的,它必须同时满足人、车、环境景观的综合要求,将人、车、路、建筑及周围环境构成和谐安全的整体,让它们成为一幅动、静相宜的风景画。近年,交通部实施的GBM(公路标准化和美化)工程,标志着我国道路综合管理体系已开始重视道路上的景观设计问题。然而,城市道路中的平面交叉口空间通常被认为是附属的城市交通空间,并未列入道路景观设计范畴,其原因是因为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审批实施管理程序,而道路学在专业范畴上的限制又往往造成了在交叉口建设实践中无法完成其景观方面的设计考虑。

而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道路上的重要节点,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景观设计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完整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其体态特征决定了城市道路交叉口可以在围绕道口的人、车通行的特点的同时形成固定的景观设计点。如将景观点与路口的环形的安全岛、车行环岛等相结合。这些地方因具有一定的场地优势,不但可以作绿化处理,还可以加入城市雕塑、景观、喷泉等具体处理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置的景观造型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和美化作用往往都大于单纯的道路绿化,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展示城市面貌和形象的大师。因此,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建设方法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设计的意义

2.1作为道路功能的补充

道路交叉口作为路段的起点和终点,在道路的整个功能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合理的设计交叉路口的绿化、景观布置不但是提高交叉路口的美感和识别性,展示路段文化、城市文化的特色,还是有效的形成通行引流,进一步促进车流通畅的重要手段。

城市干道和公共广场通常与交叉口相结合,是形成城市道路格局及空间体系的重要构架,使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具有规整、清晰的结构。交叉口与雕塑、喷泉、绿化等景观的结合往往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它能使一个区域获得统一感,有助于使城市的每一部分空间都有机地包容于城市整体道路秩序中。

2.2体现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作为分割道路的节点,交叉路口的景观能通过有效的设计策划去反映城市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色。与普通的道路绿化只能以浏览的感受方式不同,道路交叉口景观可以让人们有相对较长时间的停留欣赏。因此,交叉路口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城市文化和特征的静态展示场。在交叉口的开阔区域设置反映地域特色的主题景观、植物,公共设施等,可以很好的补充由于功能上的需要而在美观上相对趋同的道路景观。

交叉路口所形成的点状景观应与沿途空间景观环境相协调,要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区特性、日照等原有环境的影响。

2.3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设计还是市政府对城市整体形象策划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个性化的命名、景观、绿化的设计策划,能够使城市的整体形象形成局部的特色定位,也更能凸显道路的个体特色。

3光谷大道景观现状分析

(1)光谷大道主道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是武汉光谷最长的一条南北大动脉,其北段从珞喻路至武黄公路,南面过三环线,到达藏龙岛。道路两侧大型科技园、高科企业、外资企业、高校林立,是武汉发展高新产业、引进发展资金的一条重要的形象大道。其基础服务设施比较健全,道路交通环境中除了考虑交通的需求,兼顾道路两侧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物、指示牌和垃圾桶等的设计,都具有整体规划和明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来说整体效果不错。光谷大道上的绿化设计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但是整个道路景观缺乏特色。而且,对于武汉市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示不够,道路主题性景观缺乏,整体感觉整条大道特色不足,没有全面展示出武汉城市发展的面貌。

(2)光谷大道两侧的绿化系统比较健全,但绿化缺少层次,颜色不够丰富,容易使通过道路的司机和行人产生视觉疲劳。在绿化设计手法上,其植物的选择除了对乔木和灌木两个层次考虑之外,对于中间层次的植物也有一定的考虑,但是形式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严重。道路景观的设计造型过于简单,缺少变化,很难形成复杂层次植物景观,也就无法凸显特色。

(3)光谷大道上有几十个平面交叉口,其中比较大的有:三环线交叉口、高新六路交叉口、南湖大道交叉口、雄楚大道交叉口等。但这几条主要干道的平面交叉点的设计都比较简单,无法明确体现道路特色和武汉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与其它的大中型城市道路上的景观形式有很多的雷同之处。作为武汉城市面貌的主要体现者,光谷大道上的交叉路口的景观设计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体现出武汉的地方特色。

4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设计分析

4.1分析平面交叉节点的类型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工程实践

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的地域特征,充分利用当地各项自然资源,凸显城市特色文化,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理念来达到别样的景观效果,促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向着生态化方向而发展,促进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创造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因此,本文重点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与工程实践进行了探讨分析。

1道路分级景观及景观体量元素控制理念

1.1对交通方式及速度以及相适应的景观尺度的控制

根据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以及园林植物生长特点,选择出合适的种植植物,充分做好植物间距、修剪以及后期养护工作,确保乔木有着足够的分支点,避免遮挡司机视线,影响道路交通中的行车安全。因此,为了保证安全第一,应该适当的扩大曹明面积,可以通过种植一些低矮的灌木丛。并且,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设计时,还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协调,充分展现本城市的特色文化。

1.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景观美学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设计人员在对道路景观进行设计时,可以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制造出一些亮点,将城市道路绿地中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达到不同的观赏效果,尽最大限度的保证四季常青,改变传统单一的设计形式,做好植物搭配有序,并且,设计人员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景观方案。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2.1统一性

设计人员要具体掌握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充分了解到周围用地情况,将道路景观设计归纳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始终坚持以人为人的设计理念,遵循相关科学发展观原则,真正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此来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高标准、高要求的规划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道路景观的实质性,促使道路景观与周围地块的和谐统一。

2.2协调性

其中,设计人员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与周边广场、公共绿地等其他景观的相互融合,确保道路景观与城市公共景观的协调。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站在全局角度上来看待问题,正确衡量利与弊,将每一个小景观作为整体去设计,千万不可以设计单独的道路景观,这是因为城市生活节奏较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人们迫切希望回归到生态自然的生活环境,因此对于景观的生态化要求较高,而城市道路景观更像一条绿色纽带,将城市中各种尽管紧密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景观整体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一种舒适、轻松的感受。

2.3紧密性

可以说,在一个完整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视觉走廊的营造、点状景观性构筑、城市游线等因素对于景观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种紧密性的特征能够让人们真正意识到道路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促进道路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走廊和持续生长的景观理念

3.1设计人员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切实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设计理念,现如今机动车数量在不断增多,已经给城市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原有的城市道路划分车道数量根本无法在满足于当前交通需求,这就需要增加车道进行解决。而在这种形势下,绿化带很可能要向外转移。所以,要将绿化带与建筑物之间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免后期的改造。

3.2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我们不能为了建设新景观,就对当地原先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对一些名贵稀有的树种,更要重点保护,充分保障动物群落的栖息地,避免水质遭受污染,确保城市道路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4实例解析-某市惠博大道景观设计

4.1项目概况

惠博大道,原惠博沿江路,作为联系惠城与博罗县城的景观大道。2005年年底,启动改扩建工程,起点为惠城区三新北路,终点为博罗县惠州人道,道路全民约13.6km,功能定位为城市快速路兼一级道路,双向八车道,全线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80km/h。

4.2景观设计理念及目的

惠博大道景观设计理念:提出“临江秀水、新道路”的主题,以自然江景为主,人文文化为辅,融文化于自然,赋自然以文化,达到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设计理念的表现方法:在种植方而,以乡土树种为主,利用绿化的乔、灌、花、草形成多层次、高密度的植被群落进行隔声吸尘,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在人文文化方而,把“客家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当地人文文化揉合在各景点的景观设计中。惠博大道景观设计目的,就是将沿江景观与人文文化有机结合,体现城市绿荫走廊和城市生态走廊的风貌,力求气氛温馨、淡雅,尽量创造自然、安逸的环境。

5惠博大道景观设计实践经验总结

(1)惠博大道景观设计突出了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及地域特色性,道路绿地c土地规划系统相符,与道路使用的性质、功能相适应。(2)惠博大道不仅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修复,还兼顾植物种类的选择,考虑了植物中后期管理养护的难度和成本。(3)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行车的安全视距、满足行道树与道路间的净空标准,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对道路功能上的要求和心理、生理及视觉观赏上的要求,设计更加人性化。(4)惠博大道景观设计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景观设计开始于工程建设的中后期,对先期设计介入不够,这时道路建设对环境已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经验得出,道路景观设计应始于道路设计、施工阶段,包含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来协调与环境的问题。

结束语

从惠博大道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因地制宜的道路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人文历史,来创建一条融合自然、社会及艺术的道路景观,实现道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出一个融入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道路环境系统,这不仅是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现代人们审关的多重期望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曲h.谈城市的道路绿化[J].山西建筑,2012(21).

[2]姚阳,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04).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篇3

>>银川市城市交通主干道车流承载力调查分析菏泽市城区主干道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分析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设计调查与分析兰州主干道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贵阳市小河经济开发区主干道绿化景观综合分析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对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设计的建议柳州市城市交通性主干道两侧景观研究城市主干道与景观规划设计福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福州市患者对医患沟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浅析上海大众汽车南京分公司厂区主干道绿化设计唐山市区主干道绿化树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探析城市边缘地带城市主干道规划调整方案建议银川市主干道林带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东莞市主干道路交通堵塞治理研究杭州部分主干道行道树的调查及应用研究佳木斯市区主干道木本植物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浅谈城市主干道下软弱地层地下水处理施工措施关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渠化设计的深入探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7]刘晨舒,林平,许建欣.福州市城区行道树的调查、分析与评价[J].福建热作科技,2007,32:39~40.

[8]陈宏.优化福州城市道路绿化质量关键策略探讨[J].福建热作科技,2006,31(3):70.

[9]蒋跃辉.合理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研究,以厦门市市府大道绿化系统构建为例[J].规划师,2002(6):33~36.

[10]孟欣慧.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499~4500.

[11]郑俞.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12]杨上广.福州市城市景观规划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2,17(1):31~34.

[13]刘晓华.黄石德,潘辉,等.城市绿化树种对道路空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1):81.

[14]洪昕晨.福州园林植物树种选择[J].福建林业,2012,(2):33~34.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篇4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舒适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和综合实力。我们总结出景观与道路等的合理关系,积极研究其建造方法的规划理念与创新思路。

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造,首先应该做到维护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地域文脉、生态特征,而建筑、景观等物化元素皆应和谐处理,以形成统一的景观面貌。

引言

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位于辽宁市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周围有很多高校,东侧为居住区用地,南侧与大连海事大学相连,西侧是丘陵地带的自然山体,北侧的邻居是大连软件园。

整个校园空间景观规划改造应体现整体中有连续、连续中显多样、多样中有统一的景观设计原则,并且在人性化方面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人的行为变化、心理学科学等方面对自身空间变化做出的反应,通过开始、发展、高潮等空间层次的顺序步步深入,将人工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实现人与景的情感交融。将宏观的设计构成要素与微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整合,产生步移景异、寓情于景、情随景生、融入自然的人性心里效应。

校园交通特点

1.人车混行、人流量大、交通复杂的特点。

高校平时同时有大量的师生、后勤人员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尤其是学生往往处于饱和的状态。因为是丘陵地带,在校园内,95%的学生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大多数的教职工以及外来人员则选择机动车出行。因此,校园道路就同时承载着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的交通流。容易造成车祸等问题。

2.阵发性拥挤、较强的分布规律的特点。

为了方便安排校内师生的学生、工作,高校往往都会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因此在某个时间点上,如上下课时间,就会出现短时间的人流量“爆发”,形成阵发性的拥堵特点,而且这种阵发性还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表现在校园内,经过调查就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同时,在这种瞬间爆发的人流中,往往以教学楼或食堂等公共场所为中心,聚散行较强。

3.使用类型的社区化

大学校园的道路除了平时的交通功能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平时学生的休憩、散步、交往等社区化的功能也会发生在校内道路上,有时还会成为学生的类似跑步的锻炼场所。与车辆的关系密切相关。也给道路增加了多元性。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社区化模式。

4.较强的自律性

校园内交通的主体是师生,使用人群类型相对单一,使用者对校园景观环境有很强的认同感,加上个人自律性较强,当出现各种交通流的时候,都会形成一定的交通秩序。

提出问题

1.现状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规划路网结构的现状使用情况。现状路网结构的特点是,通而不达――路网结构系统混乱,所以制定了人车分流的路网结构比较适用与大工。降级使用――根据现状道路等级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分析出实际的道路使用需求以及大工不同等级道路的道路横断面形式。有道不通――道路设置路障以分离人车交通,为行人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但却使得机动车交通组织复杂、混乱;梳理路障对于道路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导致的道路结构上的问题然后解决,还有道路资源被用作尽端停车场、绕行、路径不明等问题。

步行系统组织的特点是,有道不走――为图方便而人为走出的“小道”,破坏了环境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规划步行道路组织不合理还是没有步行道路?有道不现――部分步行道路可视性不佳,不宜发觉,空间联系性不强;出入口处标示不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缓冲空间。使用不便――步行道路设施使用不便,如阶梯尺度不适宜;需要整理不合理的设施的种类、分类分析改进策略。

2.静态交通系统

停车系统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分类,例如:广场停车、道路停车、内外庭院停车、绿地停车、地面、地下专用停车场。占用了活动场地,广场作为停车场,影响整体美观。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为停车场。破坏环境――占用绿地、绿化带为停车场。

停车场地不足、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停车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原有停车场地不足;整体分析规划、分配停车资源,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新增还是提高使用效率都是继续解决的问题。

3.道路标示及设施

“无用”的道路标示系统。例如学校采用路名的道路指示标示,学生很难记住校园的哪条路叫什么,几乎没有标示作用。不合理尺度的设施。例如大工桥,尺寸太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无障碍系统的设计也很重要。

现状景观环境

大连为丘陵地带。山地地形,高程变化较大、道路坡度较大。多为“大坡道”。由于道路坡度较大,导致雨雪天气人行不便;整理校园道路及步行系统的竖向,梳理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

以自行车代步的人很少。复杂地形导致不适宜使用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多为步行。进而导致活动组织布局需更多的考虑空间联系,人、车的关系。

景观环境现状不乐观:出现部分“糟糕的环境”、“脏、乱、差”的环境还有“荒凉的环境”欠缺设计的景观环境。

活动场地活力缺失。部分活动场地缺乏活力,活动可能性较低,使用率较低。开放空间尺度不合理。道路或场地空间尺度不适宜,产生空旷、荒凉等感觉。

解决问题

1.局部人车分流

利用大连的丘陵地貌,实现小空间层面上的人车分流,例如架空、设置桥梁等,强制以围挡形式的人车分流,避免人行进入车行地带。

2.可持续通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校园交通优化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当校园不断机动化的时候,可持续则显得很重要。步行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是可持续交通的体现,对于这些绿色出行方式,在进行校园交通优化时在时间和空间都应尽可能的满足。

3.TDM(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也称为出行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影响出行行为的各种政策的总称。”

我们简单的理解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包括限制大学停车,提高停车费,小汽车停车规范化,加强校园交通服务水平,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教员停车规范化,无障碍设计等策略综合。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有:生态概念、形态设计、人性化设计。

借鉴景观形态的研究,结合美学技能、人性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宏观上掌握景观载体,微观上在景观细节上寻求突破。

设计要求

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北部校园总体规划,制定“人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与大工结构、人文、精神氛围及建筑风格相统一协调的现代校园景观。

道路景观设计。设计道路范围之内的景观,包括车行道、人行道、散步道和羊肠小道。倡导道路景观设计按照可持续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碳排放量。

场地景观设计。包括所有景观场地内可渗透或不可渗透的表面,以及建筑屋顶、建筑外立面、停车区域等。

公共区景观设计。师生公用的活动区域,包括休闲场地以及教学、科研建筑周边的用地。注重体现生态、文化、人文气氛和“大工特色”。

绿化景观设计。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景观、防风沙的需要,绿化设计采用乔灌结合的立体化方式,以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缩小校园内的草地面积,多种树,争取树冠覆盖率25%。

噪声防治设计。对两个校区进行噪声分布的模拟分析,利用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校园内及周边的噪声。

水系统设计。科学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多运用新技术维护水系,如收集雨水灌溉等,

合理规划地表径流途径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表径流,以防水土流失。适当增加水体景观,营造校园、人、水和谐的生态效果。

细节解读

(1)物料。本设计中物料选用的种类繁多,如蘑菇石,也叫馒头石。用在墙面、柱面等的立面的装饰上,此物料效果很朴实稳重。很适合在在校园中应用,体现自然、优雅、唯美的环境。

(2)植物。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遵循植物的外观、习性、味道和气候等特性,塑造有动态、层次丰富、宁静、虚实等效果,力求设计一个公园与校园相结合的人文空间,其规整中见自然,自然中有趣味,使大工具有独特的校园韵味。

(3)色彩。色彩的设计和运用上也是别出新意的,要与校园中的肌理共同存在,不能突兀有又校园的活泼激昂。所以多选用贴近原始色彩,在沉静的底色之上点缀活跃的亮色。如红色、橘黄、亮黄,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4)铺装

在铺装材料的选取上,本着建筑、景观、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任何一方面的任何单个因素显得过于突出。通过路面铺装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划分出不同用途的交通空间。

(5)雕塑

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加入校园的历史文化元素;根据每个院系的专业不同,设计又院系特色的雕塑。充分考虑其自身造型的引申义和艺术性要符合大众审美;让师生走在建筑之中不用看院系名称就能分辨。同时还力求反映出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6)建筑

建筑设计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应与景观因素一起考虑,建筑的色彩、形态、外立面、含义都应与景观相铺相成。

(7)地形

地形是就像房子的钢筋,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只有根据地形设计才是合理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方法。山地校园道路系统的特点:不规则与规则的结合;强烈的识别性和方向感;立体性较强。

(8)水景

虽然是北方校园,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均匀分布,作为以水景点缀为特色的大学校园,要达到每一个节点都有水景的存在,每个师生都有水可戏、有水可观、有水可留恋。

(9)道路景观

整合道路交通系统,打造道路轴线景观,营造慢行道路景观空间,道路景观节点设计,注重栽植更新设计、铺面更新设计。

(10)灯光

照明重点以中轴线为主,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隐隐约约的空间,既满足了安全性又提供了私密空间。通过若隐若现、强化、过度表现等照明手段,体现校园的层次关系,从而突出设计的内涵。

结论

设计校园类景观应充分考虑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划分空间的各个区域,在保持整体的前提下,局部设计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溪流、水景贯穿于主流线之中,设计在留存和体现场地原有外貌、历史、记忆和植被的基础上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力图营造人性化强、安全性高、趣味突出的并具有场地特色、有时代感和历史文脉的校园景观。

在校园“以人为本、人性至上”的指导原则下,将学生作为景观设计对象的主体,景观绿化也能传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学子的精神风貌、历史的文化底蕴等,在具有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人性关怀,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与每个在校生都具有特别的含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GIS;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生产、生活的需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结合人工造景手法而创造出空间景观环境的过程。当代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人为中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设计空间区域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有效分析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而规划设计师也通过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法来完成该项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种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当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比较完善的学科。GIS的空间分析与三维可视化功能对研究区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有广泛应用。

1GIS概述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GIS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的分析与管理,GIS一般可以完成空间信息测量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分析和决策分析等,不同的软件系统可能侧重于不同的功能。

GIS管理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1)空间数据用来定义形状、位置和空间关系等地理特征。对这类数据的管理是GIS与其它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区别。(2)属性数据用来定义空间数据所代表的内容,如植被类型、高程、所有权和单位面积产量等。

2GIS对城市景观规划起到指导与支持作用

2.1地图处理

城市景观规划的日常业务几乎离不开地图应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传统制图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对别人的数字化地图、属性数据作进一步处理,产生出自己的专题地图;屏幕显示地图的利用率远高于纸介质地图;组合、移动、缩放变得灵活,图幅边界不固定;地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等等。在美国,这是规划专业工作者使用GIS最频繁的工具。CAD虽然在制图方面也有特色,若要和规划管理相结合,CAD具有相对明显的缺点,这一现象在美国很突出。

2.2相关规划数据的管理。

一般来说,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项目审查、区域规划、标准制定、安全监管、质量检查等方面,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差异,但是本质内容相似,这主要体现在具体规划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上。而GIS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作用在这一方面被普遍接受,其中的空间属性数据的更是曰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

2.3分析与决策

在西方分析与决策往往被看成是对重要问题的决定,是在整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例如,通过GIS对距离、环境、人口密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来决定学校、工厂、车站等基础设施的选址问题;借助GIS对流速、河宽、流量等因素做简单分析,来决定滨水景观的选址问题。由此可见,借助GIS可以实现空间景观要素的合理分析,为最终的决策起到最大的支持作用。当然,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借助计算机实现的分析技术不是单靠GIS―种。如果能将这类应用靠相对集成的、稳定的计算机系统来协助完成,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和决策的可靠性,西方称为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supportsystem),学术界比较推崇,但是大量推广还有局限。

2.4公众的广泛参与及信息的及时反馈。

通过互联网的GIS,公众可以查看各种规划相关的成果,对规划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及时有效的向有关设计部门反应,有助于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另外,在西方政治制度下,公众参与城市景观规划非常便利,对规划的影响力也大得多。很多西方学者看好GIS作为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GIS在发达国家的景观规划方面都取得了普遍的应用,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JanetSibemagel运用了GIS方法进行了密歇根半岛东端景观变迁分析;FerdinandoVilla等研究了借助GIS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公园绿地规划的方法(Ferdinando1996);Richard.G等应用GIS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估(Richard1998);DavidV.pullar等借助ArcviewGIS和可视化软件创建三维效果协助建筑环境评估。

3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从规划行为的完整过程看,GIS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具体概括为3

类:描述(description)预测(prediction)与对策(prescription)分析。描述性分析是指从GIS空间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各类规划所需的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现结果以利于模式辨别,使规划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所面临的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及解决线索。

预测分析是指基于GIS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并使用内建的或外部的各种分析功能对于规划区域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从而为规划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对策分析可归纳为从方案空间中发现若干可行方案并选取最佳方案以实现极大化公共效益和极小化社会成本。三维GIS具有连续的数据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分析功能,可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和显示物体,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感受客观世界。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科技前沿研究领域。

4GIS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况平早在1994年就首次使用GIS技术进行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度评价,讨论了景观规划中的适宜度评价方法,并以其在北海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实践中该方法应用的过程和结果作了分析。Jerry等以美国得克萨斯州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针对城市绿地景观,适用Fragstats软件包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并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周挺刚,郭达志在GIS支持下对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缀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于显威,刘玉霞等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城市植被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城市植被景观单元制图、时间分布的动态监测和植被景观特征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城市植被景观的评价以及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杜军,林孝松在ArcviewGIS基础平台上主要介绍了在校园环境规划中DEM的建立方法,及对其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建立其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形图数字化方法绘出校园地理专题图,并进行三维立体直观感受分析利用,对校园环境规划的信息化进行了研究。Sigrid选择蝙蝠、蟾蜍、啄木鸟作为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功能的指示物种,分析植被斑块的形状、连接度等对动物行为的约束作用,该研究利用GIS景观可视化技术,根据已有的动物行为规律研究,建立直观的动物移动路径模型,显示了GIS可视化技术在研究景观格局对动物行为方面的巨大潜力。陈洁,张杰等利用GIS缓冲区分析功能,统计分析了青岛市部分地区绿地及其缓冲区状况,以此分析了绿地及其影响面积,推动了使城市绿化水平的衡量更加全面和合理。吴承照在城市郊区风景区规划设计中,以安徽安庆市天仙河风景规划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GIS在风景区规划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朱岩安,慧君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探讨了GIS和RS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应用方向和模式,以及其应用过程和流程。

5应用分析

5.1一般性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是重要的环节,需要有多种技术方法来辅助实现。目前,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本相似,主要有6种:

(1)用计算机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

面图、透视图;

(2)用计算机控制的机床制作实体模型;

(3)静态渲染图;

(4)固定路径的动画;

(5)实时、交互式的景观仿真;

(6)比较复杂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

钮心毅曾提出了GIS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的框架,基本上也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分析如下:

5.1.1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阶段

GIS可以就收集到的有关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建立以点、线、面对象构成的不同主题图层。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图层及控制图层的显示形式。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可以通过GIS专题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5.1.2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是提出不同对策,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形成可行方案的阶段,除了空间分析技术外,还可以利用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不规则三角网(TIN)技术等,以解决长期以来GIS只能解决二维空间问题的局限性。

5.1.3景观规划设计的咨询和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上一阶段形成的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专家咨询、或者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反馈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中,以最终形成规划设计成果。WebGIS技术和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可以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提供新的工具。

5.2针对性应用

5.2.1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理论及方法,其核心是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及在适宜的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的能力做出相关评价。

GIS以栅格与矢量两种数据结构存贮数据,相应地,土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这两种数据结构进行。栅格模式可以获得连续数据,属性精度较高,矢量模式可以实现多宜性评价,二者各有其适用范围。

5.2.2环境廊道划分

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Philip.H.Lewis提出。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

(1)建立水体层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某条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

(2)建立湿地层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

(3)建立陡坡层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

(4)建立环境廊道将3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2.3景观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利用ArcGIS中的3DAnalyst扩展模块进行。视线分析是判断三维表面上任意两个点之间是否通视,可以指定观察点和目标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借用生成纵剖面的方法,绘一条直线,产生沿着该直线的纵剖面,再观察起点和终点间的视线遮挡状况。视域分析是用来确定从三维表面上的某一点向周围观察,可以看到的范围,或者沿着某一路径运动,可以看到的范围。作视域分析除了要有一个代表三维表面的TIN或Grid外,还要有一个观察点或观察路径图层。观察点是一般的点状矢量图层,观察路径是三维的Shape文件,分析结果是栅格图层,每一栅格单元的取值表示该点被观察到的次数。

5.2.4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和居民可达性分析

利用GIS的Buffer功能,在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区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如果将这种基于矢量的分析方法改为基于栅格,则分析的结果是离开分析对象按一定距离递增的、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取值是离开分析对象的距离。由于在城市里,交通一般是沿道路产生的,在方向、速度上均受道路的限制,为此,可利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技术,产生受到道路走向、速度、交通管理限制的等时线。该方法是考虑步行速度的栅格距离的计算,居民沿道路步行的速度、穿越居住区、绿地、空地的步行速度等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其作用、效果和等时服务范围相似。

6结语

GIS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性的技术,它只有与相关学科结合,应用于实际项目才能转化为实用系统。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业,理应得到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对GIS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景观规划师MacHarg的“千层饼”规划方法的运用即是佐证。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GIS技术必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晟.GIS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

划,2001[3].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道路绿化;城市环境;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绿色空间延续,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将道路绿地使用功能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服务,是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的。我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了解道路绿化项目的相关背景。项目背景一般包含城市概况、自然环境、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一般是指城市建设建设的基本情况、独特的历史文化、水文地理状况,特别是与城市绿化相关的绿化景观构成,比如说:城市主要绿地分布、绿地网络、公园状况、寺庙景点等所形成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一个城市对绿化重视程度、绿化理念、绿化生态建设的举措,城市建设定位。

2)自然环境。一般是城市建设建设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毗邻地区的交接状况,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如是否平原地带或高山丘陵地带,常年气温,四季气候情况,雨水、风向等等这对我们方案设计会有较大的影响。

3)项目概况,道路项目概况是指某项目景观绿化在城市绿地中所处具置,方向,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作用,道路的长度、宽度,路形结构、断面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并进行现状分析,如: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性质分布,道路两侧是农田还是自然景观,是繁华的城市商业区还是集中聚居的小区,道路两侧地势状况,沿线是否有涵管与桥梁,道路的平交道口分布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必须理清。

二、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在充分了解项目的相关背景后我们应该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如何把握设计思路可从以下着手:

(一)找准设计依据设计依据一般包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公路绿化建设标准》,《交通部关于公路绿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以及某道路景观带绿地业主对方案设计的要求,道路用地红线,道路总体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现场考察情况等等,这些是决定我们设计方案最基本必不可少的依据。

(二)深思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根据掌握的道路基本情况认真思考其景观设计掌握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章可循。

1)整体和谐统一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要融入周围环境,要与周围建筑、道路、桥梁、水体相互衬托,并便于城市其他景观(如亮化工程、广告灯箱等)的实施,达到统一和谐。

2)因地制宜原则道路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在满足景观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环境形成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

3)“以人为本”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该景观绿地的美化、绿化功能,合理考虑提供娱乐活动、生态休闲的功能。

4)突出重点原则在靠近道路节点、桥等人流活动量较大以及绿地地块宽度较大处应形成绿化景观的亮点、重点。

5)节约型原则注重“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体现节约型园林的研究、技术措施,绿化符合节地、节土、节水、节材等几个方面。

6)协调性原则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三)理清植物配置原则

1)植物配置结合现状,适地适树。力求树种的多样性,多采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

2)植物造景要合理搭配,疏密相间,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

3)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采用各种乔木、灌木及花色,叶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组景,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4)道路绿化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主,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形成多层结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融绿化、美化、香化、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5)充分考虑植物长势因素,合理选择苗木规格,控制景观造价,既能满足前期景观效果,又能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6)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结合,实现优化配置。

7)分车带的绿化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低矮灌木或地被。

(四)确定设计目标及风格

1)主题定位。突出“人、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通过对道路的交通及景观环境分析,运用生态的观念,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构成自然与人文相交流的城市生态型景观风光带。

2)设计指导思想

a.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道路绿化的功能性要求,满足安全、通行等最基本的功能。

b.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c.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d.追求清新、自然、简洁的景观效果。

e.以生态、自然、人文为主,串起道路全线,针对绿化现状,克服植物品种单一的状况,增加常绿树种,多运用乡土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f.人性化设计,从车行与人行感受出发,注重景观尺度感与空间感。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通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

3)设计目标。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巧妙的将自然景观、绿化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构思精妙,强化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景观;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组合,塑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生态道路景观带。

三、巧妙地进行方案设计。巧妙的进行方案设计,应合理划分景观段落布局。根据道路形式,长度可将整条道路的绿化分为若干个道路绿化标准段,比如:可以根据公交站台节点、道路平交口绿化节点,道路绿化隔离带,道路块状绿地等等进行景观段落分割,在各个主要节点运用小品,植物造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道路标准段绿化常采用乔灌木合理搭配,展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特色。

(一)中分带一般形式。中分带一般形式为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结合规则统一的乔木树阵。两端以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主要设计一些开花的灌木如垂丝海棠、樱花等,同时搭配色叶树种紫叶李、红枫以及常绿金桂,做到四季有景,下层搭配色彩模纹以及宿根花卉与中间乔木阵列的下层模纹相呼应,且景观更为精致细腻;中间以乔木树阵形式规则排列,常绿和落叶树种相替换,赋予季相和色相的变化。下层配植色彩模纹,如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海桐等,呈现一条美丽的色带。乔木树阵,突出中分带的气势,同时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岛头处常考虑到不影响行车视线,主要以低矮宿根草花为主,点以景石配以红枫和五针松,以保证美观而又通透的效果。中分带植物选择,落叶乔木如银杏、榆树、枫香、乌桕、无患子等;常绿乔木如香樟、女贞等;中层花灌常用樱花、紫薇、海棠、红叶桃、金桂、独杆红叶石楠、花石榴等;下层地被如红叶石楠、龙柏、海桐、金森女贞、宿根花卉、草坪等。

(二)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沿路一侧以自由曲线方式种植地被、花灌木,间隔建造微地形,点缀大乔木,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种植方式,运用丰富的植物造景手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一定距离(一般150~3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着重体现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的层次变化,体现景观多样性,运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花带,其上方栽植行道树,营造出人行树荫下、花草随行间的城市新景观。

(三)公交停靠处绿化处理形式。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绿化带宽度往往比较狭小,宜采用低矮模纹组合的种植方式,点缀花灌木,简单质朴,与周边景观风格迥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采用自然式种植的方式打造精致细腻的景观,给乘客候车带来舒适美观的空间。主要常绿树种为金桂,配植红枫、垂丝海棠以及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和一些草花。植物栽植自然生态。

(四)与其他道路相交节点的处理形式

1)中分带节点:景观节点处于不同走向道路的交接处,运用造型树与景石搭配,颇具城市个性,可点缀大树,配以自然地被组合,使道路起点景观具有冲击力。充分展现城市韵律之美,历史底蕴的积淀,延续历史文化的风采,体现一定的城市主题。

2)两侧绿化块状节点:宜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体现开阔,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通过营造微地形,可以金桂作为背景,运用曲线形灌木色块的组合,形成视觉上的冲击感,点植高大乔木,形成一种瞩目的自然景观,点缀球类,保证视线畅通。最终达到植物的季相变化组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景观空间开闭有度形成因地制宜开辟形式多样的开放空间,做到“点、线、面”结合,体现适宜的道路绿化带空间,拉近人们与绿地的距离,达到生态道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坤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设计分析[J]人舞台,2010.(04)

  • 下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二考点笔记整理(整理3篇)
    上一篇:年医院院内感染工作计划,医院感染工作计划2021(整理3篇 )
    相关文章
    1. 山西绵山导游词范文,山西绵山风景区

      山西绵山导游词范文(推荐)篇1发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身份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

      daniel 0 2024-05-07 03:02:36

    2.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好作文推荐(

      创建文明城市征文范文通用篇1在这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里,为了给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干净、整齐、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镇政府发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我们每一..

      daniel 0 2024-05-07 02:26:39

    3. 调解协议书格式范文(整理4篇)

      调解协议书格式范文
      甲方: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甲方骑摩托车不小心撞伤乙方后,甲方及时履行报警和救助..

      daniel 0 2024-05-06 22:43:07

    4. 年退休教师感言发言稿范文,退休教师

      2022年退休教师感言发言稿范文教师退休感言个人发言稿优秀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把大家从课堂上拉下来,齐聚在此,是要为与我们并肩作战多年,对我们关怀备至的长..

      daniel 0 2024-05-06 20:52:54

    5. 教师感言心得体会简短,教师感言心得

      2022教师感言心得体会简短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在这个充满喜悦的收获季节里,我们共同迎来了第33个教师节。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做为优秀教师代表发言,我..

      daniel 0 2024-05-06 19:10:32

    6. 五年级暑假作文字范文(整理7篇)

      【#小学生作文##五年级暑假作文400字范文10篇1时间的飞逝,我们迎来了暑假。在暑假里充满了快乐。下面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五年级暑假作文400字范文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daniel 0 2024-05-06 18:58:00

    7. 有关幼儿园的邀请函范文集合(精选3

      幼儿园的'邀请函篇1亲爱的爸爸妈妈: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了,在这迎新欢乐的气氛中,我们将于12月31日(星期五)上午在幼儿园举行庆元旦幼儿早操展示暨亲子同乐活动,诚意邀请您..

      daniel 0 2024-05-06 16:14:49

    8. 四年级学生范文,四年级范文怎么写(整

      四年级学生范文(推荐)篇1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

      daniel 0 2024-05-06 15: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