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范文(精选5篇)

daniel 0 2024-05-1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范文篇1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出示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的图片和“连年有余”的年画)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范文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阐明观点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的。

2.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思考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导语: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敬业和责任的深刻内涵,同时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敬业与乐业》就是宣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篇文章,这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职业学校对在校的学生所作的演讲词。让我们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展示课件并展示艾克瓦里的图片素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作者所认为的“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样的生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

3.划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间起过渡联结作用的语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领悟品味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进行品味。

1.作者在论证“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这些观点的时候列举了哪些例子?讲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经典语句、格言,找出并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说说这些材料所证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品味本文演讲和口语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时,怎样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的?还有哪些语句如话家常?

(2)作为一篇演讲稿,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很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

【设计意图】1.通过分析作者证明观点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理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联,从而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2.通过品味语言,了解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四)质疑问难,思辩拓展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文中作者在谈到“要乐业”这个观点的时候写到“‘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听到同学抱怨“学习好苦啊”,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导他要乐学。

2.文中作者认为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是同一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不同意见的小组拟定一个简单辩论提纲,展开辩论。

3.小组内交流:你未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将怎样对待这份职业?

【设计意图】1.通过解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2.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在思辩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对家人或熟悉的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自己职业或学习的态度,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将责任和趣味统一起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人的职业观,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合作探究学习,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德育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滋养乐观态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难点:

当堂成诵,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板块:

朗读——解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多媒体展示二则资料

为什么?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医院,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怜悯,又加是夜半时分。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稀薄的氧气让病人无恙,高浓度的氧气却让病人在安然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仅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尽量读出文言的美,体会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第1、2步中穿插解决字词,注意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活用的词的准确把握和积累)

三、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第四段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

5.(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

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四、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并感受这种美。)

尾声: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范文篇5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⑴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⑵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⑶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⑷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⑸全班齐读。

⑹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⑴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⑵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⑶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⑷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⑴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⑵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⑶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

  • 下一篇:大学班干部总结好作文推荐,大学生班级干部总结(整理3篇 )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的作用及意义(6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