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经典故事(整理3篇)

daniel 0 2024-05-23

关于读书的经典故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孙康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孙康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孙康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孙康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关于读书的经典故事

凿壁偷光,指凿开墙壁、借着邻居的光看书,出自《西京杂记》。

传言西汉时期,有一位叫匡衡的少年,酷爱读书识字,苦于家中贫困买不起书,他只能到村里藏书丰富的大户人家中打工,借此借阅大户家中藏书。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匡衡对知识愈发渴求,然而现实骨感:他每天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只有中午休息片刻才能看一会儿书;到了夜深人静闲下来有空了,却因没钱添置油灯,只能白白瞪着夜里一片漆黑。

一天晚上,匡衡在土地干完活回家,看到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照亮周围的夜,一个想法逐渐在匡衡脑海中成形。

回家中放下农具,他就开始摸索自己与邻居的共用墙,终于找到一处有破损、较薄弱的墙壁。“就是这里!”他掏出一把小刀轻抠破损墙壁,不一会儿,一道微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创造了自己夜晚读书的“光源”。凭借这一丝光线,匡衡开始夜晚苦读。光线阴暗,眼睛容易酸痛,他不就此放弃阅读,而是休息片刻后继续学习。

凭借凿壁偷光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文,终成为西汉知名学者。

关于读书的经典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位知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名叫贾逵,十五岁时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贾逵从小就聪颖过人。他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又要为别人缝补浆洗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没有时间照料他。幸运的是,贾逵有一个贤惠的姐姐,经常给他讲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那时贾逵才四岁,他总是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听姐姐讲故事,听完一个故事,又缠着姐姐再讲一个。可是,姐姐哪有那么多的故事给他讲呢?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忽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上次没给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学堂旁边,听老先生讲故事。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抱着他,站在篱笆墙外听。以后,每到上课时间,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篱笆墙外,悄悄地听老先生讲课。慢慢地,贾逵长大了,姐姐抱不动他了,他就拿着板凳站在上面听,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夏天,烈日炎炎,他顶着酷暑听讲,热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纷飞,他冒着严寒学习,冻得手脚麻木。姐姐心疼他,几次要拉他回家休息一下,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坚持把课听完才肯罢休。

就这样,通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听课学习,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加上他平时刻苦阅读,广泛涉猎许多名篇名著,比如《左传》、《四书》、《五经》等,已经达到了能够熟练背诵的程度。

  • 下一篇:小学生快乐的国庆节作文字(12篇)
    上一篇:初三教学工作计划物理(整理3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