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6篇)
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篇1
【关键词】边防步兵指挥学;指挥活动;逻辑起点
【Abstract】AccordingtoHegel’slogicalstartingpointofthethreeaspectsofthestipulation,thelogicalstartingpointofborderinfantrybrigadecommandmadestrictreasoning,pointsoutthattheborderinfantrycommandlearningshouldbethelogicalstartingpointof“aboutborderinfantrycommandactivities”.Onthisbasis,theauthorsubjectpositioningproblemofborderinfantrycommandtolearntodoathoroughthinkingandreviewed.
【Keywords】Fontierinfantrycommand;Thecommandactivities;Logicalstartingpoint
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体现着边防步兵指挥学院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边防步兵指挥学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渗透于边防步兵指挥学的一系列范畴、命题。本文认为,唯以“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为逻辑起点。方能确定学科属性,明晰边防步兵指挥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明确边防步兵指挥学院完善与发展的方向。仅此作文探讨。
1关于边防步兵指挥学的逻辑起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因而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并起制约作用,所以对逻辑起点的确定必须谨慎。
1.1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
对逻辑起点的确定一般应依据其质的规定性。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曾为逻辑起点提出三条规定性。
第一,逻辑起点应是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
黑格尔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条规定性的范畴才能作为逻辑起点。界定“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是边防步兵指挥学的逻辑起点,要从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加以界定。
1.2边防步兵指挥学的逻辑起点
指挥同射击、管理和协同等概念一样,同属于军队实践领域。所不同的是:指挥是指挥员对所属和配属单位的战斗准备和战斗行动所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步兵是“以枪械、小口径火炮、便携式导弹、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主要在地面遂行作战任务的陆军兵种”。边防是“国家为保卫领土完整与安全,防御外地入侵,维护边境秩序、增进睦邻友好,保障边境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陆、海、空的边缘地带实施的防卫、管理和建设活动的总称”。我军边防步兵指挥的产生,更多的是起自对步兵指挥的推导和演绎。这种理论在院校教育以及部队训练阶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随着我军边防实践的发展,原来认识上的边防步兵指挥就显得简单和无能为力。这反映在当前我们对边防步兵指挥学科的性质、对象、范畴和理论体系的认识尚未取得共识。显然,这对我军边防步兵指挥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由于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逻辑结构的起始范畴,是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
1.2.1由逻辑推导出的边防步兵指挥学逻辑起点
边防步兵指挥作为步兵指挥的推导和演绎,其逻辑起点必须与步兵指挥的逻辑起点具有共性,但又必须具有和步兵指挥的逻辑起点不同的个性特征。共性是指边防步兵指挥的逻辑起点也应属于“指挥活动”这一范畴,其排他性的边防步兵。
1.2.2对边防步兵指挥学逻辑起点的验证
为了证明上面通过逻辑推导出的边防步兵指挥学逻辑起点确实具有科学性、有效性,还应通过严格的检验。检验的方法还是运用上面列出的、关于逻辑起点的三个方面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既是边防步兵指挥中最简单也是最抽象的范畴。“关于边防步兵指挥的活动”为什么说是边防步兵指挥学的逻辑起点而非“边防”、“步兵”、“指挥”、“边防步兵与指挥”呢?单一的概念并非就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边境上的其他军事活动也可以“边防”作为逻辑起点,野战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所属步兵也可以“步兵”作为逻辑起点,海陆空诸军兵种的指挥活动亦可以“指挥”作为逻辑起点。所以单一的“边防”、“步兵”和“指挥”概念不可能成为边防步兵指挥学的逻辑起点。“边防”、“步兵”和“指挥”是比“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更为复杂的范畴或概念。因此,“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符合逻辑起点的第一条规定性。
第二,由“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揭示边防步兵指挥学的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边防步兵指挥学”是被定义了对象的指挥活动,其对象包括边防和步兵的一切范畴。边防步兵是守护边防安全的主要兵种,随着边防建设的不断发展,边防步兵的地位也在得到巩固和加强,边防步兵必须重视指挥的中心地位。因此,“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符合逻辑起点的第二条规定性。
第三,“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和边防步兵指挥学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是相同的。这是因为随着我军步兵和边防建设的发展,边防步兵指挥学理论应运而生。可见,虽然我军边防步兵指挥学概念的产生,更多的是起自对指挥学的推导和演绎,但它毕竟是在边防建设实践的体验和思考上总结起来的。因此,“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符合逻辑起点的第三条规定性。
以上分析表明,“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确实能经得起逻辑起点三个方面的质的规定性的严格检验。
2由于边防步兵指挥学逻辑起点引发的思考
在论证与思考边防步兵指挥学逻辑起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直接影响边防步兵指挥学逻辑起点选择的基本问题――边防步兵指挥学的定位到底是在“边防步兵”还是在“指挥”。
部分学者认为边防步兵学从属于指挥,指挥的对象是在边防步兵的范畴,但指挥的本质是不变的,边防步兵指挥活动是指挥活动的一部分。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随着边防军事实践活动理论的严整化和精细化,特别是边防理论的不断完善,边防步兵分队建设向正规化、条令化发展,以指挥理论发展而来的边防步兵指挥理论就显得简单和无能为力。
部分学者认为边防步兵指挥学从属于边防步兵,边防步兵指挥学是边防步兵内涵的一部分,在指挥实践中要反应边防步兵的属性和特征。如前所述,逻辑起点为“关于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而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并且这一始自对象必须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保持一致。既然逻辑起点已定位在“指挥活动”,尽管前面加了修饰词“关于边防步兵”,但中心词还是指挥,那么整个边防步兵指挥学的定位当然是指挥学的分支之一。
从以上对边防步兵指挥的逻辑起点的分析不难看出,边防步兵指挥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性的概念。边防步兵指挥作为指挥的一部分,如果向指挥靠拢就会失去边防步兵的属性;如果向边防步兵方面靠拢就会削弱其作为指挥的分支的分量。只有紧紧围绕边防步兵的指挥活动,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无限的扩展。
【参考文献】
[1]瞿葆奎,喻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1986(11):12.
[2]崔晓曦,牛妍懿.关于军事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0(3):1.
[3]郭胜伟,毕崇君,韩英林.分队战斗指挥[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5).
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篇2
关键词:数字逻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3;TN79+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2-4550.2016.02.037
数字逻辑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各个专业的入门硬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支撑作用。数字逻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分为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两个主要部分[1]。由于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都是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因此数字逻辑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有了有效的实践环节才能保证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1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数字逻辑课程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先导课,有着很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2]。相对于其他电子类专业来说,数字逻辑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1.1数字逻辑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一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分为计算机专业基础类课程、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类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3]。该层次是按照课程的内容和应用来划分的。从目前比较强调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这一角度出发,计算机课程可分为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重组内容的核心课程和侧重不同计算系统的若干相关平台应用课程[4]3个层次。不管是传统的层次还是系统能力培养的角度,数字逻辑都是一门基础课程,被放到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从课程内容和应用来说,数字逻辑以离散数学为理论基础,是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入门和起始,向后衔接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从系统层次来说,数字逻辑是计算机底层系统具体实现的基础,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理论提供底层硬件支持。
1.2数字逻辑以计算机硬件设计为目标
计算机专业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还要求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设计计算机系统。这是计算机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因此,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是以计算机硬件设计为目标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也会比较偏向计算机相关部件的介绍,比如算术逻辑单元ALU、寄存器堆的设计、状态机等,为后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提供基础[5]。
1.3以系统设计为主的教学以及实验内容层次跨度大
数字逻辑课程安排的内容从基本的门电路到复杂的系统设计都有所涉及,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安排都有着比较大的跨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电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和分析数字电路。在具体的教学和实验过程中,门电路的内部构成,比如三极管如何工作等内容,并不作为主要的介绍对象,只需要学生了解即可;而高层次的电路系统设计则被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分析和设计这些电路是课程和实验主要关心的内容。1.4数字逻辑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数字逻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一些具体的数字电路,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其理论知识都有着实际对应的硬件电路实现。因此,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是很难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的。
2数字逻辑实验教学
由于实验是数字逻辑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高校的数字逻辑课程基本上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所使用的实验模式、实验技术和实验内容有所不同。
2.1实验模式选择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使用具体的实验硬件设备,学生通过在具体硬件设备上操作来完成实验内容。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和厂家都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另外一种实验模式是采用虚拟化的方案,利用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从而达到降低实验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6]。目前,国内有很多所高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7]。它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的实验教学任务[8]。通过虚拟化实验可以解决实验经费、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并且实验更新也比较方便快捷,但是虚拟化实验有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对具体硬件电路没有切身体会,缺乏直观印象;虚拟实验很难准确地仿真实际硬件工作情况,比如毛刺的产生、按键的抖动等;通过模拟,学生难以对硬件进行调试,无法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数字逻辑课程的学生而言,因为是初次接触硬件,对硬件还没有直观的了解,缺乏切身体会,所以实际的硬件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在课程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传统的实验模式,使用具体真实的硬件实验设备,强调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硬件的概念,同时作为辅助,实际硬件实验之前,使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的模拟,提高实验的效率。
2.2实验技术与设备
目前,国内高校的数字逻辑实验教学中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传统的使用小规模通用逻辑器件,比如74系列的芯片进行电路搭建拼装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内容根据给定的芯片进行逻辑设计[9]。这种方式需要学生设计并实际动手连接电路,同时使用仪器进行调试,有着很好的亲身体验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和调试能力,但是由于是给定的芯片,学生的设计受到一定的限制,限制了自由发挥的空间。2)采用可编程芯片进行实验。在EDA软件平台上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由EDA工具自动完成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综合及优化、逻辑仿真,直至对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10]。使用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方式中繁琐的物理连线与查错,同时逻辑设计及实现有了更自由地发挥空间,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设计。但是这一方式由于主要是在软件上进行设计,使学生缺乏对实际硬件电路的直观认识,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式是第二种方式的基础,只有有了实际的硬件直观印象和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第二种方式的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实施中,所使用的实验设备上既保留了小规模的电路搭建实验,也引入了可编程实验。
2.3实验部署
在具体的实验安排部署上,主要遵循从易到难,从门电路到复杂电路的设计规律,实验内容也分为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两个方面,都会有加法器、计数器等经典实验内容。所安排的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操作有一定的差别,采用实际硬件设备的一般会安排仪器使用和门电路特性实验,采用可编程器件的都会安排一些设计性比较强的实验内容。
3数字逻辑实验实施
在数字逻辑课程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兴趣,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我们对数字逻辑实验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实验教学过程强调层次化教学,强调创新能力和系统能力培养。
3.1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不同的实验和理论课程,如图1所示。开设了数字逻辑实验课,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依托于理论课程,专注于数字逻辑的基础实验内容,要求所有的本科生都必须选修,通过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夯实数字逻辑基础,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中,为了满足学生对数字逻辑的不同需求,设置了两个不同层次的课程,一门是数字逻辑课程,为传统的教学内容,满足基本的专业教学需要;另一门课程是数字逻辑设计课程,针对那些对硬件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不仅包含了数字逻辑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很多课程设计,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完成一些复杂的实验内容。这两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上是并列的,学生只需要选修一门即可。
3.2实验设置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各门课程有着各自的需求和特点,下面主要介绍各课程的实验安排与实验设备。3.2.1数字逻辑实验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是学生的必修环节,也是学生的第一门硬件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强调基础实验内容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在实验安排上设置了很多插接线路的内容,要求学生使用仪器进行硬件调试,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般的数字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同时也设置了一部分可编程器件实验,让学生接触一些先进的硬件设计方法。实验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实验设备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硬件设备,如图2所示。该硬件设备整合了小规模通用逻辑器件的连线实验与可编程逻辑器件实验,采用了方便简捷的连线方式,结构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实用性强,非常适合于进行数字逻辑基础实验。该实验设备保留了74系列芯片的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搭接电路对硬件操作有直观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时使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在连线方式上放弃了以往面包板连线的方式,采用成品连接端子和连接孔,不需要学生再进行剥线,线路连接起来也更加方便。我们在实验设备上加入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实验教学中也引入了相应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使用可编程器件完成通用逻辑器件的实验,体会两种设计方式的区别。3.2.2数字逻辑数字逻辑课程是传统的理论课程,适用于所有的本科学生,由于已经有了数字逻辑实验课程,因此课程只安排了一个课程设计“彩灯创意无限”。该课程设计是一个创新创意实验,要求学生使用发光二极管或灯阵完成一个有可展示度的设计[11],强调设计的创意。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可以使用实验设备上提供的点阵,也可以自己制作电路板。学生通过彩灯实验,完成了很多精彩的实验,如贪吃蛇、数字魔方、3D立体图形等。3.2.3数字逻辑设计选修数字逻辑设计课程的学生大部分都对硬件设计有兴趣。课程除了更深入的理论课程教学以外,课程的后半时段专门安排为实验课,让学生进行一些复杂的数字电路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也是采用具有更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验设备,如图3所示。该实验设备为远程硬件统一平台[12],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接口,可以让学生有很大的设计自由度。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先期安排几个简单的、基本的实验内容,包括点亮数字人生、VGA显示、键盘输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验设备。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完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数字电路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包括选题、方案设计、具体实验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针对的指导,以便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设计,因此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通过这几年的实验教学,学生完成了很多创新性的内容,比如图像识别、音频播放、游戏、智能车等,使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课程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3.3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在数字逻辑实验课程中巩固了基础内容,在数字逻辑设计课程中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在数字逻辑课程中通过创意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硬件的兴趣,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几年的教学,学生的计算机硬件设计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对于后续课程的帮助是很大的。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学生反映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对他们完成组成原理课程实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选修了数字逻辑设计课程的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更显得游刃有余。
4结束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有着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革,通过不同的课程实验适应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衔接后续的专业课程,形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尔乾,杨士强,巴林凤.数字逻辑与数字集成电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永华,李国.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11(1):37-38.
[3]邹金安,林建兵.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50-52.
[4]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5]唐志强.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实验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82-184.
[6]孙建国,武俊鹏,张国印,等.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8):87-89.
[7]曾正军.基于Web的数字逻辑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6(1):32-33.
[8]宋善德,何力,欧阳星明,等.数字逻辑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4,26(7):79-81.
[9]林小平,刘艺.开设“数字逻辑”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2-54.
[10]吴淮,吉家成,米源.高校《数字逻辑》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284-286.
[11]田淑珍,杨士强.在硬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2(19):39-41.
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篇3
保守和乐观同步策略各有优劣,在复杂应用背景下,仿真开发人员往往难以确定一种合适的时间管理策略,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研究者试图通过结合两种策略的优势来获取更好的整体性能。目前,这类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向:(1)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保守策略在事件处理的限制上过于严格,导致过多的CPU空转;而乐观策略则过于放松,导致了额外的回滚开销,因此希望通过对两者的折衷来减少额外同步开销。Xu和McGinnis提出optimistic-conservative算法将乐观事件处理机制引入保守时间管理算法,以发掘更多的系统并行性;Sokol等人提出的MovingTimeWindow算法和Ball等人提出的Adap-tiveTimeWarp算法则是在乐观时间管理算法中加入一定限制,减少整体回滚次数。(2)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提出混合时间管理协议,在仿真系统中同时支持保守和乐观时间管理策略,甚至允许在运行时自由切换,从而最大限度地根据应用特征优化系统的性能。李宏亮等提出的一种层次的、混合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算法将整个系统分为多个组,组内采用保守策略,组间采用乐观策略。Rajaei等人提出的LocalTimeWarp算法则将仿真应用分为两个层次,底层采用乐观策略发掘系统并行性,而在上层采用保守策略限制回滚。这两个算法适用于实体间交互特征相对稳定的仿真应用,但由于不支持运行时切换时间管理策略,限制了对动态性较强的仿真应用的支持。
Jha和Bagrodia提出的混合策略框架则支持在逻辑进程的粒度上自由选择保守和乐观时间管理策略,同时支持运行时切换时间管理策略,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混合时间管理协议由于能更好地根据应用特征优化系统性能,已应用到多个领域,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混合时间管理协议研究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应用特征来指定逻辑进程所采用的时间管理策略。据笔者所知,本文是第一次将混合时间管理协议运用到社会网络仿真领域,并根据社会网络仿真中社区结构对仿真性能进行优化的研究。
混合时间管理同步协议
本文采用的混合时间管理同步协议参考了Jha和Bagrodia提出的混合策略框架,其基本思路是将整个时间管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全局控制部分(GlobalControlMechanism,简称GCM)和局部控制部分(LocalControlMechanism,简称LCM)。为描述方便,这里为每个逻辑进程设置两个基本数据结构:(1)事件队列FEL:存储所有未处理的事件,队列按时戳升序排列。Tf表示队列中的最小时戳,如果队列为空,则Tf为无穷大。(2)逻辑进程状态项集SL:该集合由逻辑进程L的所有状态项S[n]组成,每个状态项是一个五元组〈t,I(t),S(t),O(t),c〉,其中,t表示仿真时间,I(t)表示输入事件,S(t)表示t时刻逻辑进程状态,O(t)表示处理后的输出事件集,c为loo-kahead。SL中所有状态项按仿真时间t升序排列,设共有n+1个项,则S[0]表示最新的已提交状态,S[n]表示最新修改的状态。全局控制部分主要负责全局时间同步、I/O处理和内存管理等工作,其中全局时间同步是时间管理的关键部分,其具体工作是计算每个逻辑进程未来可能处理事件的最小时戳(EarliestInputTime,简称EIT)。该值在保守时间管理机制中做为下界时戳(LowerBoundTimeStamp,简称LBTS)使用,而在乐观时间管理机制中做为全局虚拟时钟(GlobalVirtualTime,简称GTV)使用。计算EIT时,可以选用已有LTBS栅栏算法和GVT算法。局部控制部分主要负责控制逻辑进程采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相关事件。在逻辑进程采用乐观策略时,允许逻辑进程任意处理到达事件,并通过回滚机制保证因果序一致。如果Tf>S[n].t,则表示事件处理时序正确,令I表示最小时戳事件,〈S(t′),O(t′),c〉=process(S[n].S(t),I),将O(t′)事件集发送出去,将S[n+1]:〈Tf,I,S(t′),O(t′),c〉加入到状态记录集;如果Tf<S[n].t,则表示事件处理出现乱序需要回滚,找到最大的i,使得Tf>S[i].t,回滚到S[i],将相关事件重新加入到事件队列,重复处理;同时,依据EIT来回收用于存储状态的资源。在逻辑进程采用保守策略时,只允许逻辑进程处理时间戳小于EIT的事件,因此不用保存过多的状态。令〈S(t′),O(t′),c〉=process(S[n].S(t),I),将O(t′)事件集发送出去。将S[n+1]:〈t′,I,S(t′),O(t′),c〉加入到状态集,并删除S[n]。全局控制部分和局部控制部分功能相对独立,逻辑进程可以自由地选用支持不同时间策略的LCM。当逻辑进程需要运行时动态切换时,采用保守策略的逻辑进程可直接进行乐观处理;而由乐观策略向保守策略转化时,有两种转化方法:(1)直接回滚到S[0],将所有时戳t>S[0].t的事件重新加入到事件队列中,状态集只留下S[0],处理模式由乐观转化为保守。(2)选择性回滚:等待EIT到达S[n].t,在状态集中只留下S[n],处理模式由乐观转化为保守;如果事件队列中出现Tf<S[n].t,则先使用乐观LCM后半段回滚到Tf,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转换为保守策略。
基于社区发现的时间管理策略优化设置
社区结构是社会网络的一个显著的拓扑特征,绝大部分的社会网络都是由一些内部结构紧密的社区组成,在一些文献中也称之为聚集性(Clustering)或模块性(Modularity)。社区可以非形式化地定义为社会网络中一系列个体的集合,集合内部个体连接紧密,集合间个体连接稀疏。目前,业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社区数学描述,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plantedl-partition模型,该模型为社会网络中的每个个体定义pin和pout两个连接概率,当pin>pout时则判定该个体属于某一社区。
由于社会网络仿真中存在大量社会各异个体,即使是同一社区中的个体的行为模型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难以提取合适的Lookahead以保证保守策略的高效运行,需要采用乐观策略来提高运行效率;而社区结构却对乐观策略的运行效率提出了挑战,社区结构内个体连接紧密,个体间交互频繁,单个个体回滚容易引起社区内关联个体回滚;如果由于关联个体的回滚引起其他社区内个体回滚,则可能导致回滚影响在社区间不断传播,形成系统级的回滚风暴,从而极大地影响整体性能。
因此,面向社会网络仿真的混合时间管理算法需要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多选取逻辑进程采用乐观策略,以减少个体行为模型差异所带来的空转等待;另一方面通过指定关键通信节点采用保守策略以限制级联回滚的可能性。基于社区发现的混合时间管理策略优化设置思想如图1和图2所示。整个算法主要包含两部分:(1)通过社区发现算法挖掘出社会网络中的社区结构。图1b则显示了图1a所示网络示例通过社区发现算法所得到的社区划分。(2)对社区内的节点进行分析,找到社区间通信的关键节点,将这些节点设置为保守策略以限制回滚在社区间的传播,同时将社区内其他节点设置为乐观策略。图2显示了对图1b各社区的设置。本文采用由Rosvall和Bergstrom提出的In-fomap社区发现算法来挖掘社会网络中的社区结构。
该算法将社区发现问题转化为一个网络结构信息压缩优化问题,即如何最有效地对网络结构进行编码,一方面使得压缩比率尽可能高,另一方面通过该压缩编码还原的网络结构尽可能贴近原有网络结构。算法中采用随机游走(RandomWalk)动态过程来获取压缩编码,并通过随机游走动态过程的最小描述长度(MinimumDescriptionLength)作为评估函数来优化编码,而最优的编码可对应得到最终社区划分。该算法具有社区划分结果优、运行效率高的特点,文献通过对比测试,认为该算法是目前整体性能最优的社区发现算法。
完成社区划分后,逐个分析各个社区内的节点,如果存在与其他社区节点的连接,则将该节点设置为保守策略,否则将该节点设置为乐观策略。设置后系统仿真时间同步可等效分为两个层次:社区内节点时间同步采用基于TimeWarp同步协议的乐观时间管理算法,社区间时间同步则基于保守时间管理策略。设置为保守策略的社区间连接节点作为各个社区的网关,其主要功能包括:(1)参与全局EIT计算;(2)根据全局EIT处理该节点相关事件,并直接调度社区内节点事件;(3)缓存社区间调度事件,将安全的事件调度消息发往其他社区目标节点。设置为乐观策略的社区内部节点处理相关事件则不受EIT的限制,以减少处理器空转等待;而由于社区间连接节点采用保守策略,其乐观处理的不安全事件不会影响到其他社区,因而,当某一社区内节点回滚时,其影响仅限于本社区内,避免出现系统级联回滚。根据上述思想,基于社区发现的混合时间管理策略优化设置启发式算法描述如下:设|E|表示网络的边数,Infomap社区发现算法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E|),对社区内节点分析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2|E|),则上述启发式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3|E|)。
实验结果与分析
PHOLD测试模型[23]是目前并行仿真领域广泛使用的标准测试程序。本文实验采用基于PHOLD测试模型的社会网络交互测试用例,其基本描述如下:实验仿真系统由N个社会网络个体构成,每个网络个体映射到一个逻辑进程上,负责存储个体状态和处理相关事件,逻辑进程通过事件调度与网络中相邻的逻辑进程进行交互;系统中设置M(M<N)个初始事件,随机调度到M个逻辑进程上;当一个逻辑进程接受一个事件后,则随机选择网络中相邻的一个逻辑进程,调度该逻辑进程上未来的一个事件;事件调度时间间隔由调度者lookahead决定。实验采用的网络结构基于Barabási和Albert提出的BA模型生成。本次实验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实验仿真软件平台为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开发的开源并行离散事件仿真平台μsik;硬件环境为4计算节点Linux集群系统,每个计算节点包含两个主频2.53GHzQuadCoreXeon处理器,主存8GB操作系统为KylinServer3.1,GCC版本为4.1.2。
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计算资源固定的条件下,在整体负载较轻时,采用乐观策略能减少空转等待,平均性能要优于保守算法,但随着负载的增加,回滚带来的额外开销越来越大,乐观机制性能下降较快,在重负载下保守策略平均性能较优。混合策略时间管理算法则整体性能稳定,对负载不敏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在负载适中时,平均性能优于单纯的乐观和保守策略。
结束语
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篇4
关键词实习就业管理;B/S结构;系统设计;ASP技术;SQLServer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5-0202-02
0引言
高校学生的实习就业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各大院系在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上都投入了不少精力,包括构建一个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实习就业管理的工作效率。本系统基于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友好的界面,方便学生在实习就业事务上进行自主查询和管理;同时在后台协助教师实现了从学生实习就业申请到实习就业考核的批量管理,节省了教师应对事务性工作时间。此外,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储存了大量的职位招聘信息、学生实习就业数据等,这些数据还可供今后分析统计:如了解学生实习就业去向分布特点、掌握软件领域实习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为学院完善培养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1系统开发方案
1.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了B/S分层架构。这样用户随时能在装有浏览器的机器上登陆并使用本系统。进行分层设计的优点在于: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2)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3)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1.2开发环境
.NET是微软一家提出,一家开发的框架,网络支持系统也较为强大。考虑到服务器现部署环境为Windows2003+IIS6,理所应当的选择了技术,最终通过IIS应用,用户只需要任意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数据库建立采用了SQLServer2000。
2系统模块设计
本系统主要分为学生信息管理、新闻通知管理、招聘单位管理、实习就业管理4大部分。
1)学生信息管理:部分包括学生密钥信息管理模块和学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2)新闻通知管理:部分包括新闻栏目管理模块和新闻管理模块;
3)招聘单位管理:部分用于维护学院重要合作单位的信息。包括:单位信息管理模块和单位联系人管理模块;
4)实习就业管理:部分是系统的核心。包括:实习就业职位功能模块(包括职位与申请模块、申请处理模块、简历管理模块等)和实习就业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实习登记模块、实习退出申请模块、实习鉴定模块、实习成果提交模块、实习评分模块、就业登记模块、资料分享模块等)。本部分还有大量用户报表。
3系统具体实现
本系统程序架构在逻辑结构上分为六层,由下至上分别是基础数据层,数据库操作层,数据库接口层,业务逻辑层,页面逻辑层及用户接口层。
3.1基础数据层
通过对实际业务功能的研究,将基础数据抽象为若干数据业务类,并派生出相应功能的数据子类,向上层逻辑提供数据服务。例如,抽象出的学生信息数据类含有学生姓名、学号、性别、身份证号等学生个人基础信息属性,系统可以选择实例化单个学生实体的个人信息数据,也可以批量的生成学生群组的学生个人信息类实例化数组,供上层访问使用。
3.2数据库操作层
数据库操作层定向针对MSSQL数据库进行编写,向上层请求的数据操作提供数据库查询读取和写入。根据业务逻辑分为学生信息模块,实习就业模块,招聘单位管理模块,新闻模块四大模块的数据库操作类。针对不同上层请求,利用基础数据类作为数据容器,实现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为了便于底层数据库移植,鉴于系统吞吐量在服务器的计算限度内,系统抛弃了传统的数据库存储过程,通过数据库类库进行访问。实际系统使用了SQLHelper组件,简化了数据库访问,提高了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并且为了应对大批量的数据查询,使用了Hash表作为内存存储,通过缓存机制减少了数据库的处理压力。
3.3数据库接口层
主要为了实现上层逻辑和底层数据库操作的分离,通过这一接口,为数据库操作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为将来实现不同数据库的过渡转换和数据库升级提供了便利。使得下层数据库操作的更改不会影响到上层业务逻辑的功能实现。
3.4业务逻辑层
作为系统的功能核心,业务逻辑层承担了系统整体业务逻辑的实现。
1)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学生信息的数据维护,其中前台像学生提供查询和有限修改功能,后台向管理员提供批量查询和统计功能。其实现主要是通过调用数据库层实现学生数据的增删改查;
2)新闻通知管理模块:通过Richbox实现多媒体的新闻编辑方式,可以插入图片和附件等,完成基本的信息和编写功能。此外,针对部分信息的安全特性要求,当前台读取时会验证用户Session,仅提供给已登录用户进行查看;
3)实习就业管理模块:实现了整套实习就业的逻辑功能,记录学生的实习申请信息,后台提供实习信息审核,实习鉴定业务逻辑,和实习课程评分。通过基础数据层的实习信息标志位,判断实习阶段进程,并提供相应操作。通过过滤器实现多条件的组合查询,方便了管理员对于实习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并实现了导出Excel表格的功能,对于实习鉴定通过外部扩展插件生成pdf格式的文件;
4)招聘单位管理模块:统计招聘单位的基本信息,维护联系人基本数据,并且联系实习就业模块,定量的可以对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评定各个招聘单位的关注热度。
3.5页面逻辑层
鉴于系统WEB应用程序的特性,在页面逻辑层,实现了从用户UI到业务逻辑的连接,主要实现一些基础数据的验证,对于逻辑层呈递的数据格式化的显示,响应用户页面的操作请求并交由业务逻辑层去实现完成。系统还使用了Ajax异步刷新技术,使得页面更改的部分进行小量的刷新,加快了用户访问速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
3.6用户接口层
利用HTML+CSS进行显示和排版,利用Web页面控件,提供良好的界面向用户提供功能服务,并融入javascript实现动态的页面呈现和用户交互。并且广泛使用了GridView和DetailView进行数据交互。
参考文献
[1]邓文员.ASP与网络数据库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篇5
【关键词】逻辑教学法基础会计资金运动
《基础会计》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职能,这门课程知识掌握的扎实,学生不仅可以对会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引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运用逻辑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阶段
课堂导入在教学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逻辑教学法的起点,不仅可以
让学生自然过渡到将要学习的知识,而且潜移默化中已将“逻辑教学法”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们对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所认识,明白会计理论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运用这种逻辑衔接关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逻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以会计对象――资金的运动作为主线,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会计基本理论的逻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大部分都是死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逻辑教学法”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运用,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从会计对象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如图1.1和1.2的逻辑关系图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白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逻辑结构关系,把死的知识变活。
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繁多,为更好地反映会计信息,先将会计对象划分成动态和静态两大类要素,通过资金运动状况图,深入浅出地解释他们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同时,学生直观上也可看到静态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由来及划分的原则;为进一步具体全面清晰地反映会计信息,又将六大要素分成六类会计科目,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告诉学生会计科目划分的必要性,然后,一一介绍会计科目是如何对会计要素的进行具体详细分类。
通过资金的运动状况,我们得到六大要素,进而得到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动态等式“利润=收入-费用”以及动静结合的“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由两个基本等式推导出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时,我们依据的是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中包含利润,先将利润从所有者权益中单列出来得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划分会计科目时,将利润要素归入所有者权益类设置相应的科目。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由于两种费用核算方法不同,划分会计科目时,将生产费用归入到成本类科目,而期间费用和收入合并得到损益类科目。
■
图1.1逻辑关系图1
■
图1.2产品制造业的资金运动状况
(二)会计等式、会计账户以及会计分录的逻辑关系
1.会计等式与会计账户。会计账户结构一直以来是学生记忆和理解的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会计账户和会计等式的逻辑结构关系来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反映全部要素的会计等式“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的左侧是费用和资产,在账户结构中费用和资产类的借方(左方)登记增加数,贷方(右边)登记减少数;同理得到,等式右侧对应的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方(右方)登记增加数,借方(左边)登记减少数,其中成本类账户对照费用账户,具体内容见图1.3。
■
图1.3账户结构
2.会计账户与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对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而借贷记账法是运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登记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事实上,会计分录是将在账户中登记的借贷记账法,运用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弄清楚这个逻辑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在那些账户中进行登记,登记到那个方向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而在教学中需要督促学生熟练各类账户的结构、性质以及他们的核算对象,这样,企业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结合相关账户的结构变化来编制会计分录,学起来做起来会轻松许多。
3.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一是主要经济业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基础会计中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其实都是围绕着资金运动的过程进行的,这种逻辑结构关系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些账务处理包含企业资金从进到出所有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在企业中的作用及地位,清楚经济业务账务处理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那个环节,这样学的知识是“活”的,便于他们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
图1.4资金运动与主要经济业务的关系图
二是账户的逻辑关系在经济业务账务处理中的运用。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是会计基础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死记每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在进行教学时,我本人运用账户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比如“原材料”与“在途物资”、“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与“主营业务成本”、“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每一个账户的核算内容;其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调在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账务处理采用那个账户进行核算;最后,把账户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例题进一步进行讲解和说明,强化这些账户在进行账务处理时的逻辑结构。
三、小结
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由于课程性质和学生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人的教学方法来源于实际的教学过程,运用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将学生所学的内容串联起来,教学中始终贯彻逻辑衔接、首尾呼应的原则,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学,而是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孙建华.《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研究[J].财会月刊,2011(12):93-95.
[2]王章渊,黄h.《会计学原理》“白话式入门”教学方法[J].财会月刊,2012(9):87-88.
安全管理的基本逻辑篇6
[关键词]WebServicesCOM+技术分布式结构系统集成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供应链经常需要随之作出适当调整,物流系统也要能够及时调整,以支持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和控制。为了充分利用企业既有的专业物流服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本文研究了WebServices和COM+技术,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实现了跨平台、跨语言的软件代码重用等系统集成需求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把地域分布广泛的供应商、生产制造商、服务商、分销商和终端用户联结为一个整体,并保证信息自由准确的流动。
二、关键技术
1.WebServices技术
WebServices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和部署在Web上的对象组件技术,通过网络存取、组合多个应用程序的方式来构建动态互用的环境,用于解决网络环境下松散耦合的客户程序与WebServices、WebServices之间的相互调用与集成。Web服务核心技术包括服务描述语言WSDL、服务访问协议SOAP、服务和注册机制UDDI。其核心构件块如图1。WebServices技术使用基于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的差异,协同运行异构系统。
Web服务由URI来标识应用组件,其接口和绑定的信息可以通过XML来实现定义、描述、和查找以及交互的功能。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操作系统和编程环境,支持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实现三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和服务请求者)之间的交互。
+技术
COM+是微软公司在COM、DCOM(DistributedCOM)和MTS(MicrosoftTransactionServer)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组件管理环境与事务服务[3],提供了无缝连接系统,它以系统服务的形式把原先一些分散的技术综合起来,并提供简单的编程模型,以直接应用层的编程接口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使创建服务器应用就像实现客户应用一样简单。COM+把COM模型推向了更高层次,成为了企业级别分布式软件开发领域的重要技术。
三、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基于WebServices和COM+技术的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应用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层次,如图2。
图2基于WebServices和COM+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系统架构
在COM+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应用分布与底层通信的基础上,三层结构很好地实现了物流系统的应用、逻辑与事件的分离。应用与逻辑的分离规范了应用对数据的操作,增强了系统的可重用性,使得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与用户的交互上;逻辑与数据的分离优化了数据的共享机制,增强了数据安全性。COM+一方面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和一个一致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它支持说明性编程模型,即开发人员尽可能按通用的方式开发组件程序,将细节留到配置时刻再确定。
利用WebServices和COM+技术构建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有效集成企业原有的专业物流服务和资源信息,实现协同工作环境下企业的资源优化和重组,提供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销售之间的全方位物流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WebServices和CO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面向跨企业/部门的分布式管理。
(2)结合EAI集成技术,充分整合已有的专业物流服务和信息资源,如E_mail、资源管理等。
(3)多种安全控制权限,级别有用户鉴定、服务器访问控制、数据库访问控制、文档访问控制等。
(4)实现逻辑上的多层和物理上的分布式处理,以及跨语言、跨平台的代码重用。
四、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的实现
利用WebServices与COM+组件技术,开发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中,WebServices技术完全支持SOAP、HTTP协议和XML的标准,能轻松得跨越企业防火墙或服务器。COM+组件提供了ASP、ASPServlet、ASPBean等技术,实现页面动态内容的实现与显示,ASPServlet运行在Web服务器端的Servlet程序,支持多线程、多用户访问,能完成所有CGI功能。因此,基于WebServices与CO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不受防火墙限制、能独立于硬件、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而对已有的财务软件系统等进行整合,使公司内部、公司与客户、供应商、交易伙伴进行多对多联接,从而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公司协同工作环境,实现了应用子系统的松散耦合
客户层在浏览器中运行,通过HTTP/HTTPS协议与应用层、逻辑层传递信息。系统代码集中在Web服务器端,系统部署方便、可靠,降低了维护与更新成本。客户层通过HTML/XML实现,用于显示和收集信息。表单数据的合法性通过客户端ASP代码来检验。
业务逻辑层通过Servlet实现逻辑控制,负责处理HTTP请求;通过ASPBean组件实现业务逻辑,访问数据库;以ASP实现表示功能。ASP页面只负责信息显示功能,一般不处理业务逻辑。通过应用逻辑与表示逻辑的分离,应用逻辑组件独立性更强,易于实现子系统的可重用性、可移植性、集成性。
数据层采用通用的RDBMS,通过ASPBean完成数据访问和存储。
基于WebServices与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在某物流公司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如图3,该公司属松散型机构,在设计物流管理系统时,尽量不改变原有结构及正在使用的应用软件资源,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
图3物流管理体系结构
五、结束语
本文以某物流公司为背景,针对物流管理业务逻辑复杂、业务节点分散、数据处理量大的特点,采用三层分布式结构,开发了基于WebService与CO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组件化的特点使得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广泛集成的灵活性、快速高效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JunZhu.WebservicesProvidethePowertoIntegrate[J].IEEEPowerandEnergyMagazine,2003,1(6):40-49
[2]SVinoshi.IntegrationwithWebServices[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3,7(6):75-77
[3]HowWebServicesWork[EB/OL].msdn.省略/webservices/,2003-05
[4]RobertJ,Oberg.Understanding&ProgrammingCO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
婚庆现场父亲婚礼致辞范文,婚礼父亲
有关婚庆现场父亲婚礼致辞范文篇1开场白:尊敬的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在这繁花似锦、锦上添花的季节里,天降祥云、阳光万里,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们迎来了一对新人的..
-
我的对手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我的对手作文篇1李烨,我有许多话想对你说,可每次想对你说却说不出来。借着这次,我就一吐为快吧!我们小时候开始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时,我总被人欺负,你帮我出气是常有的事。..
-
湖南农村婚礼父亲致辞范文,农村婚礼
2023年湖南农村婚礼父亲致辞范文(推荐)篇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郴州号称“湘南门户”,是湖南省14个市州中最靠南的一个地级..
-
节约倡议书字范文(整理3篇)
节约倡议书500字范文全体员工:大家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优良作风。重视节约粮食、拒绝浪费问题,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提出明..
-
节约用电的倡议书范文(整理3篇)
节约用电的倡议书范文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意。但在我们学校,浪费的..
-
客房部心得体会标题范文,客房部心得
推荐客房部心得体会标题范文篇1一、加强与前厅、公关营销、工程方面的沟通协调,做好计划性控房维护保养和清洁工作,确保客房出租的及时性,多走访深圳市同档次酒店,不断吸取同行..
-
个人辞职信简短范文(整理3篇)
个人辞职信简短范文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酒店的xxx,转眼间我在xx酒店工作即将度过四年时间,四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已经成为我难忘的一段回忆,我经历了从不懂到熟悉酒店行业内部..
-
优秀范文描写桂花的作文(整理3篇)
描写桂花的作文篇1金秋时节,秋高气爽,我去自己家的桂花林里打桂花。蜒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我家的桂花林。我迫不急待的跑到桂花林下,望着树上一颗颗金黄的桂花,而且每颗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