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论文(6篇)
古希腊哲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3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同视角的史料,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探知真相。本文以穿越时空的《雅典学院》为例,对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质疑、还原历史原貌进行探讨,一孔之见,向各位同行请教。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巨作,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问题”杰作。作品中50多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齐聚一堂,如柏拉图、托勒密等,这种穿越时空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同时也是这幅巨作遗留的“问题”之一。它被很多人视为“科学与哲学战胜神学的胜利”,理解为作者在借机宣扬古典学术与人文主义精神;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宗教艺术,作品描绘的只是“神学家用神学调和哲学与占星术的情景”。而通常我们这样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世享受,反对禁欲;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如此两两相对的概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相对立。《雅典学院》到底是在宣扬人文主义还是表现宗教精神?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厘清这个问题,就要将关于《雅典学院》和各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雅典学院》的相关资料不难搜集到,但为了更趋客观,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将史实性的和评论性的语言分开,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据维基百科“雅典学院(画作)”和好搜百科“雅典学院”等整理,有关画作本身的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历时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出色(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有四幅,内容分别是神学(《圣礼的辩论》)、诗歌(《帕拿巴斯山》)、哲学(《雅典学院》)和法学(《三德》);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系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
《雅典学院》以罗马天主教堂为建筑背景,背景上两尊雕像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左上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右上角)。画面中50多位学者名人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组,中间的是辩论,左下的是算术、音乐和语法,右下的是几何和天文。
以上资料是让学生对画作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识。在介绍以上资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思考三个问题:1.《雅典学院》是系列作品之一,它和其他作品有何关联?(让学生明白研读史料要关注史料间的联系)2.《雅典学院》是受教皇邀请而创作的,作品会含有贬抑教皇或教会之意吗?3.它将宗教象征(教堂)、神话人物和希腊哲人们置于一堂,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在提取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教学的实际需要,重点围绕后面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史料,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和出处。由于拉斐尔本人生前几乎没留下有关《雅典学院》的资料,在无法获取最原始的一手史料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从其他史料并结合画作本身来对这幅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1.人与神并非对立。
材料1:《雅典学派》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他的来源和命运的怀疑和不安。所有的希腊的哲人都在这里,各人的姿势都明显地象征各人的思想和性格。对面《圣体辩论》却教训我们说只有基督教的圣体学说才能解答这些先哲们的问题。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材料2:“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雅典学院》呈现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哲人探讨学术的画面,材料1中傅雷认为《雅典学院》中希腊哲人们探讨的问题的答案在基督教和神那里,他是将其置于系列壁画(神学、诗歌、哲学、法学)这一整体而作出的如上解读。而我们所了解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已经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二者间矛盾吗?从材料2中可见,哲人们在研究人与社会,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时,并没有将神排除在外,反而认为最高的智慧属于神,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希腊哲人同样具有宗教精神。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哲学和宗教神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相反神在哲学家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神并非对立。
2.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教会也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影响。
材料3:在比萨圣凯特琳娜教堂的祭坛背景画里,正中端坐的是阿奎那,手持《反异教大全》;其右侧是柏拉图,手持《蒂迈欧篇》;其左侧则是亚里士多德,手握《尼各马可伦理学》。
――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
(注:材料中描绘的是14世纪意大利教堂的情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持的是他们各自的著作。)
材料4:整个人类知识被分为七大门类,或者是七个基本学科。……这种七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6世纪初的卡佩拉那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这种说法。但到了中世纪,它已经不再是哪一个个人的一时之见了。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在数百年间,它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
――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上两则材料和材料1、2有何联系?它们相互间又有何关联?从材料1和材料2中,我们知道了哲学家们心中有神,而材料3告诉我们,中世纪的教会也并没有排斥古希腊哲人和学术,相反,中世纪的教会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材料4很清楚地表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承袭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七艺”(《雅典学院》画面分组或许也借鉴于此)。正是中世纪教士中的精英(他们构成了当时知识界的主体)学习和传递了拉丁作家们的文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我们才能看到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吸收了希腊哲学的诸多神学体系以及中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会并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视为异端,相反,教会还深受其影响。众所皆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而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督教文化一样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教会腐败,不是教会。
材料5: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耶稣的教导从而改邪归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虽然经常嘲笑和攻击教会,但是他仅仅是针对教会腐败问题,却没有动摇过其。相反,他认为教会腐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士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所以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实则希望的是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基督耶稣。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并非对立,所以,《雅典学院》中才会出现教会的象征、希腊哲人和神话人物共聚一堂的场面,这既是对古希腊圣贤的崇敬,也是人文主义的宣扬,同时还是宗教精神的表达。
以上分析不仅是要学生了解《雅典学院》,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质疑:为什么以上有关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教会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分析和我们所知道的不一样?
除了被误读和夸大的天主教会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之间的矛盾外,就是“文艺复兴”本身也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材料6: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语中rinascita,专指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既不是历史分期的标志,也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丰富的意蕴是后人赋予的结果。1858年,在卷帙浩繁的《法国史》中,米什莱以“文艺复兴”作为该书第七卷的标题,此后,这个术语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赵国新《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材料7: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文艺复兴”一词到底从何而来?从意大利兴起而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前期和后期有何区别?从材料6中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以及意大利时期文艺复兴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材料7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已经扩展到各领域,更多的是创新,但是也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神学的对立。对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一般这样定义其性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以上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关文艺复兴的了解,实则是后来者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已,导致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认识笼统而模糊。虽然这场运动影响很大,但其在宗教神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主观所预期的,更多的则是后人赋予的。正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言:“如果像人们往往所想的那样,以为文艺复兴产生了一种以世俗性为主的艺术,以为奥林匹斯山诸神代替了耶稣和一大群圣徒,那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文艺复兴艺术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①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文主义者们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的运动,还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教会中的弊端和人文精神、基督教精神的冲突,而希望进行的一场宗教神权下的改革。
古希腊哲学论文篇2
将西方文明喻之为“两希”由来已久,梁漱溟先生曾说,“两希”如西方文明之“两翼”,“两轮”助其前行。然细查国内研究的现状,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研究却每每只言希腊,当然对于希腊的研究亦是不足,更遑论对希伯来的研究,这犹如独轮车行路,走起来未免不稳。然而“雅典”还是“耶路撒冷”,是西方永恒的话题,更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君不见犹太思想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卓越贡献,最早是亚里山大城的斐洛,他的喻意解经法预示了长达数世纪的希腊精神与希伯莱精神相结合的过程;迈蒙尼德的思想又预示了亚里斯多德主义在中世纪的主宰;斯宾诺莎则在多方面肇示了近代欧洲诸多思潮的兴起。马丁·布伯、罗森茨维格更无疑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此“希”对于彼“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编者并不是单纯从希腊或希伯来的经典来编纂译丛,而是从“两希文明”融合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涵盖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希腊化-罗马时期哲学的特征,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显示了他们独到的学术视野。
整套丛书共选取了十一位作者:伊壁鸠鲁学派的伊壁鸠鲁(341-271bc)和卢克莱修(94-44bc)、晚期斯多亚主义的塞涅卡(4bc-ad65)和爱比克泰德(ad55-135)、怀疑主义的恩披里克(ad160-210)、新柏拉图主义的普洛提诺(ad204-270)、犹太-希腊哲学的斐洛(25bc-ad50),新共和主义者西塞罗(106b.c.-43b.c.)和普鲁塔克(ad46-120),以及古罗马时期的希腊教父哲学尼斯的格列高利(ad335-395)和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ad354-430)。《译丛》涵盖了后亚里斯多德哲学中几乎所有的流派,涵盖面之广前所未有。
从历史上来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征,直到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废,西罗马帝国覆灭,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直到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一世关闭雅典所有的哲学学校,古典哲学终结。这一段时期被可以看作整个希腊化-罗马时期。在这一时期,希腊人开始把他们的文化扩大到非希腊血统的国家中去,事实上这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复合文化,虽然亚历山大大帝曾打到印度的旁泽普,罗马军团的一支也曾消失在茫茫的黄土高原,但究其根本还是一个“两希”融合的过程,是西方文明的塑造期。《译丛》所选取的哲学家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由于其选择面的广泛,很好地显示了这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侧面,以及基督教在希腊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特质。就《译丛》选取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后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经典流派,主要是斯多亚派、伊壁鸠鲁派和怀疑主义,其二是基督教神学形成的主流从斐洛、普洛提诺、尼撒的格列高利到奥古斯丁,其三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哲学家西塞罗和普卢塔克。然而除了从斐洛到奥古斯丁这条主线和基督教的关系外,其他流派与基督教的密切关系亦是自有定论。因此,在这个所谓“两希文明”融合的背后,体现的恰是基督教神学的产生。这也是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套《译丛》的一个基本视角。
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哲学对于西方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打破了原有的城邦政治,在城邦丧失独立性之后,对城邦的虔诚不复存在,个体问题因而彰显。个人开始反省自我,从自身寻找幸福,个人主义开始形成。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关注形而上学、本体论,转而更为关注伦理和心灵问题,即便是伦理学也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社会政治伦理转变成个体伦理学。哲学开始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哲学走向宗教式的神秘。这种伦理化的哲学最终为宗教的兴起所吞没,哲学家的沉思终不及宗教教义的影响。这似乎是那个时期哲学的一条不归路。可以说,《译丛》的编排粗略地揭示了哲学的这一走向。
在后亚里斯多德经典的三大流派中,伊壁鸠鲁派认为,灵魂的安宁具有最高价值。所以,研究哲学,通晓自然,就能达于精神的健康,这精神的快乐要高于肉体享受。对此,《译丛》选取了伊壁鸠鲁的书信、概要和残篇,以及卢克来修的《万物本性论》予以表达。斯多亚派秉承犬儒的倾向,坚持德性人乃是自我克制的人,后受亚里斯多德影响,强调按自然生活。《译丛》选取晚期斯多亚派塞涅卡的《伦理文选》和爱比克泰德的《哲学谈话录》。而怀疑派则认为文明不足认识事物,对于事物我们一无所知,所以要克制自己,悬置判断,不采取行动,从而摆脱尘世。《译丛》则选取了塞克斯都·恩披里克的《皮罗学说概要》及其他一些作品。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些思潮作为人类主观的“自由意识”发展而保留在它的精神发展的历程中。但最终还是要走向“苦恼意识”,这就体现在哲学向宗教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的代表就是斐洛的犹太哲学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在《译丛》中则体现为斐洛的伦理神学文章,以及普洛提诺《九章集》的选本。当理论不再给自己的发展提供动力,哲学就必然在另一种意识形态中寻求保存自身,那便是基督教哲学的诞生,《译丛》中尼撒的格列高利和奥古斯丁论灵魂的作品则在此列。我们知道,这个时期不仅有基督教的形成,世界主义、平等主义、个体主义等一系列深刻影响人类世界的思想也初现端倪。基督教既是彻底的希腊主义运动的产物,也最能体现“两希”融合世界思潮。
除了斯多亚派、伊壁鸠鲁和怀疑主义,体现“两希”融合的当属斐洛、普洛提诺、尼斯的格列高利和奥古斯丁这条主线。希伯来文化以信仰为主,而希腊文化讲究哲学理性。“两希”的融合,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如何协调信仰和理性的问题。这方面基督教教父哲学是一个极大的代表。当然就教父哲学而言,无论是希腊教父还是拉丁教父,人物众多,特色鲜明,单单教父哲学就可以编纂几十卷的文集,在《译丛》中则选取了尼斯的格列高利和奥古斯丁以作代表。
在“两希”融合这条线索中,首先是斐洛,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是首先将宗教信仰和哲学理性结合起来的犹太哲学家;而在宗教史上,他主张逻各斯是上帝和人的中介,被认为是基督教的神学先驱,基督教神学之父。就斐洛的方法论来说,他用喻意解经法来沟通哲学和圣经。正如编者章雪富先生所言:寓意解经法“体现了希腊化犹太人看待自身传统和希腊传统的方式。”那就是把希腊主义和犹太文化结合起来。斐洛认为在希伯来的经典中摩西使用神话、历史叙述、祭仪律法等外在形式表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而这种内在精神是和希腊哲学完全一致的。通过斐洛的喻意解经法,把摩西五经中的神秘含义翻译成希腊哲学的用语,把其中的道德法律内容翻译成了希腊人的哲学语汇。这样,宗教性的事件就开始进入了伦理和知识的领域。斐洛的解经法,开创了犹太教,尤其是基督教解经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为用宗教神学来替代哲学打下了基础。斐洛的喻意解经法坦然面对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并把这种差异性表达为跨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固守各自的传统。尽管《译丛》中的这个选本关注的是希腊化犹太伦理的神学本质,但还是深切体现了斐洛对于摩西五经的哲学解释。这就是整个西方文化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而且这个进程还在继续。
其次是普罗提诺,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竭力从超感觉世界中引伸出感觉世界。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不仅有哲学的论证,亦有宗教的神秘体验。这样,新柏拉图主义以对启示的需要来代替独立的哲学研究。新柏拉图主义显然有很强的东方色彩,以至于有人认为普洛提诺首先是埃及的宗教人士,是通过哲学来表达其宗教经验,否则就无法解释普罗提诺的观点。在普洛提诺的学说中三个神圣实体的学说对基督教的影响最大,他通过重新解读柏拉图,用希腊哲学的语言解决了从终极第一实体“至善/太一”流溢,并逐步下降,经由神圣的第二实体理智到第三实体灵魂,最后进入最低的可感现象世界的世界图像。从而与基督教圣经中创世纪的教诲相应合。在《译丛》中《九章集》的选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普洛提诺对于自然、凝思和太一的看法。
其三是代表教父哲学的尼撒的格列高利。在整个2世纪到5世纪的三百多年中教父哲学是“两希”融合的中坚,其坚实的理论后果就是基督教哲学的产生。教父哲学是在针对犹太教和希腊哲学来为基督教辩护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但历史的诡吊在于它恰恰体现的是希伯来和希腊的一种碰撞和融合。在教父哲学中,与拉丁教父较为排斥希腊色彩相比较,希腊教父融合了希腊与基督教的色彩更浓厚些。《译丛》选取了尼撒的格列高利作为代表,与同是希腊教父的奥利金过分浓厚的希腊色彩相比,尼撒的格列高利所走的道路更中和,在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圣经之间保持了中间道路。在《剑桥晚期希腊和早期中世纪哲学》中他甚至被誉为“第一位基督教哲学家”。《译丛》中选取了他哲学类、修道类和教义类的代表作中有关人论的问题,体现了从哲学的人论向圣经中“人是神的形象”这个观点的转变。
最后自然是圣奥古斯丁。奥古斯丁虽然位列拉丁教父四大博士之一,但是真正说来,他才是整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两希”思想融合的真正代表。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他清楚地梳理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从而在哲学的高度厘清了希伯来和希腊关系的实质。在奥古斯丁看来,信仰与思想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他的名言是“一切信仰都是思想”,并且信仰是以“赞成的态度思想”。思想的前提是信仰,神圣的启示是基督教神学的必要条件。奥古斯丁坚持“相信,然后理解”,强调信仰的优先地位,但并不排斥理性。理性为信仰作好准备,信仰为理性开辟道路。这样奥古斯丁就可以很好地把基督教学说奠基在理性主义的框架上,并利用古代哲学的前提、原则和方法来阐述解释圣经。在《译丛》所选的《论基督教教义》体现的就是奥古斯丁的这些基本原则,而《论灵魂及其起源》一书则基于基督教的立场对灵魂这一希腊哲学的古老问题进行了探讨。
《译丛》还选取了希腊化-罗马时期的重要政治哲学家西塞罗和普鲁塔克的著作,其有关共和主义和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一直延伸到现代,只是他们的译作在《译丛》中还尚未出版,未知其内容如何,一时还无从置喙,期待着它们能尽快和读者见面。
古希腊哲学论文篇3
虽然那个时代距今已经2500年之久了,但是,回顾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是今天仍然被那个时代的阳光普照的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希腊的黄金时代
通读过美国科学史学家,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萨顿的名著《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一书的人都知道,古希腊的黄金时代起始于公元前479年。在希腊雅典打败波斯帝国的入侵后的大约100年时间里,古希腊进入了一个平静、繁荣的时期。通过海上贸易,雅典城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那些有志于探索自然奥秘的人就有了保障。
在古希腊爱奥尼亚地区的几个城邦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弗所。黄金时代的第一位杰出科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出生于此,也在此写出了著名的论著——《论整体》。这部著作如今保留下来的有100多个残片,被编成三个部分。其中《变化的世界》是赫拉克利特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今天看来,这种认识似乎更具哲学家的风格,而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个纯粹的自然哲学问题了。因此可以这样说,赫拉克利特是自然哲学的先驱。
同一时代,在另外一个城邦——埃利亚——也诞生了两位哲人,他们便是巴门尼德和芝诺。这两位哲人的著作在今天看来更接近近代科学,其中芝诺的悖论最有影响。实际上,是他最早认识到“极限”这个概念的。
但是,上面这几位哲人的著作从本质上看更像是哲学,是还处在科学萌芽阶段的自然哲学。而真正接近近代科学理念的哲人,则是阿格里真托城邦的恩培多克勒。
他假设自然界是由四种基本的元素——火、气、水、土——组成,还假设自然界存在两种作用力——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两种力作用于四元素从而构成了纷繁的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种对自然构成的简单划分很可笑,但是,正因为有了这种划分,人类才有了采用“分割”、“归纳”、“推理”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而这种方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说,恩培多克勒是人类如何正确“解析”自然奥秘的先驱者。正是由于他提出了这一正确的、提示自然奥秘的“解析”方法,才为后来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关于留基伯,史学家知道得很少,至今人们尚没有考证出他的出生地。据说他写过一部著作,叫《大宇宙》,书中采用原子论的观点解释世界。不幸的是,他的著作如今已经遗失了。
后人对德谟克利特了解得比较详细。他的出生地在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邦,出生年代也很具体,在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57年。他的《箴言》集在今天看来其实也更像一本哲学著作,但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万物皆为原子构成的”这一接近现念的概念。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正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得到启发,从而用原子概念打开近代化学大门的。
上面谈到的这些哲人,其实是人类自然科学诞生初期对自然界有粗浅认识的学者。他们原始的,甚至是将自然界拟人化描述的著作,和东方哲学相比较,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提出了认识自然奥秘的方法——解析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近年,有些学者将数学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就叫数学学科,是和自然科学并列的。这种划分,从古希腊黄金时代学术的进步角度看是合理的,在古希腊时代,数学的确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和自然哲学独立发展。
黄金时代第一个出场的数学家是埃里亚城邦的芝诺,紧随其后的是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在几何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遗留下来的数学著作有:①《论圆与球体的接触》;②《论几体学》;③《论数》;④《论无理数》。这些著作奠定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基础。
继德谟克利特之后,希俄斯城邦的希波克拉底又在数学领域取得辉煌。
他出生于希俄斯城邦,于公元前5世纪的第三个25年活跃在雅典城。他解决了三个几何学方面的难题,分别是:①求圆的面积;②是否可三等分角;③倍立方问题。另外,他对几何学的符号化表征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是他统一了几何学中的基本单元,如点、线、面等的符号化表征,这为后来的几何学公理化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埃利斯城邦的希庇亚斯,昔兰尼城邦的塞奥多洛,赫拉克利亚城邦的布里森也都在几何学领域有了许多重大的发现。特别是布里森,他提出在同一个圆上构造一系列外切多边形,外切多边形的面积逐渐减小,而圆的面积是内接多边形面积的上限和外接多边形面积的下限。在这里,已经萌芽出了最初步的“极限”的思想。
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只延续了近100年。到了公元前430年,随着一场瘟疫的到来,城邦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征战,曾经辉煌一时的雅典哲学与科学的光芒就此暗淡下去,直到1000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才又重新燃起。古希腊黄金时代科学遗产的价值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10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是,智慧的希腊民族却在这短短的100年内创造出了极其辉煌的哲学、科学以及工程学奇迹,是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找到了人类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利器。
世界著名的比较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比较研究了地球上不同地域曾出现过的近30种文明形式,但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没落了,或者消失了,只有古希腊黄金时代创造出的文明被传承下来,并在15世纪的意大利爆发出灿烂的光芒,引领整个人类步入近代文明。
为什么古希腊黄金时代的哲学、科学遗产有如此辉煌的价值?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找到了和自然对话的正确道路:将自然界分割、分析,然后再进行逻辑推演。在数学领域,那个时代的数学家首先发明了符号系统这一先进的表达方法,有了“分析”手段,加上“符号系统”,在逻辑推理的作用下,自然界的奥秘将被逐渐揭开。
而其他的文明都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对自然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简单列举法、简单归纳法的层次上,远远没有发展到“分析”的层次。更为致命的是,这些文明没有发明符号系统,因此,逻辑推演就不可能出现于这些文明的科学著作之中。
古希腊哲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他们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艺术则是对自然本原的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对温克尔曼关于希腊绘画和雕刻的论述作如下总结:“温科尔曼先生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尽管莱辛对温克尔曼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有相左的看法,却十分赞赏他把握古希腊艺术单纯特征的准确性。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腊艺术之所以体现出这种独有的特质,与希腊人所具有的自然观念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自然观念决定了古希腊艺术观念的形成。
一、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制度、风俗
在探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时,首先要了解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囚为正是这些社会基础决定了建立于其上的自然观念的形成
大约300()年前,爱琴海上那似群星璀灿的岛屿和海岸上出现了3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独立,实行奴隶主民主制度。WWw.133229.coM公民享有直接参与或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利。公民有人服侍,最穷的也有一个管家的奴隶。按阿里斯托芬喜剧中所描绘的,公民的生活非常简单:平日里,三棵橄榄,一头洋葱,一个鱼头,就能度日;全部衣着只有一双凉鞋,一件短袖褂和一件宽大的长袍,一举手就可脱掉,连苏格拉底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也只有赴宴会才穿鞋子,平时大家都赤脚光头走来走去。这就是古希腊人的生活,一切随遇而安。朴素习俗带来思想观念的单纯,捐弃了物欲之求和生活之累的古希腊人,把他们的精力和才能用于思考文化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造就出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苏格拉底、荷马、柏拉图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历史的丰碑上占希腊人活泼爽快、心情开朗、从不灰心,似乎永远只有20岁。他们认为宇宙是一种秩序、一种和谐,这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依据自然法则,自由自在地驰骋想象,从未有任何清规戒律可以束缚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他们的自由意志在那种宽松自然、无拘无束的天地间得到张扬,单纯的天性得到发展。
古希腊社会风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战争。公民的职责除担任公共职务外,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那时城邦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战败意味着自由人甚至那些贵族体面人,一夜之间将变成奴隶,将失去他们的妻子儿女和一切家产。这种特有的时代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的眼中,理想的人物并不单是有善于思考的头脑,而且还要是血统好、发育好、身体比例匀称、身手矫健、勇敢而坚韧的战士。正因为这样,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希腊的许多地方,都要定期举行体育比赛,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开始于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在当时,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练就强健的体魄,是最受人尊敬的。按照当时的社会风尚,在体育比赛中获胜的公民,可以享有最高的荣誉:得奖一次给他立一尊雕像作纪念,得奖三次的不但给他立雕像,并把他的雕像放在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神庙内外因此,古希腊的公民都要经过练身场的训练〕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早年就是运动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据说得过拳击奖;戏剧家欧里庇得斯在运动会上也得过锦标;著名雕刻家米隆能肩扛一头公牛;西希翁尼的霸主克来斯西尼斯招待向他女儿求婚的人时,给他们一个运动场,以便考查他们的出身和教育。而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当时不论在练身场,还是体育比赛或者敬神的舞蹈中,古希腊人都是赤身裸体的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的身体为荣光,这引起美学家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探讨研究美艺术家们创造美。希腊占典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斯就曾充满自豪感的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风气所致,古希腊人高度崇尚美,这种普遍爱美的风气,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也正是这种崇尚美的精神,促进了古希腊艺术的高度繁荣。
二、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
古希腊人正是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现代人的自然观念和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是不同的。现代人往往是在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自然与精神的区分和对立中来理解自然,并且在人们眼中,自然只是理性认知的对象,技术制作的“物质”。对于希腊人而言,则只存在自然与技艺、自然与自然物、自然与存在的区分,他们所认识的自然也是本原、元素、质料和形式。希腊人的这种自然观念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而现在的人们要想理解他们的这种自然观念,就必须打破我们现在自身视域的限制,返回到他们那里,如其自身地去看待他们的这种自然观念。
1作为生长、本性的自然
这只是希腊人日常用语中的一个十分普通的词。自然真正从这种日常的使用中脱离出来,其意义被希腊人真正意识到和发现,是在希腊人开始深人思考世界、万物本原,探讨最初的事物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进化,手下业从农业中分化出夹,技艺也发展了起来,人造、人为的东西逐渐增加了。而技艺的发展,人为制造的东西的增长,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技艺也是一种本原,它就是人为制造的事物的本原,人为制造的东西就来源于技艺。但技艺只是一种有限制的本原,因为它自身受它所使用的材料的限制,显然它用以制造的材料不是它自身所能制造的。同时,技艺本身是一种模仿、仿制,它对原料的需要.使它亲近自然物,它的具体制作模仿的也只能是具体的自然物,技艺让自然物出现了。人们看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是凭靠自身天然地生长着的东西。而什么是这样的事物的本原呢?作为凭自身力量涌现出来的东西,显然它们的本原也只能是来自于其自身的自然。当然,发现“自然是本原”的是哲学。从泰勒斯到赫拉克利特的早期希腊哲学,谈的最多的就是本原问题,而谈的最多的恰是自然,因为在它们那里,‘“本原就是自然”,自然和本原二者是同义的:自然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行为的根源。这是在早期希腊作者们心目中的惟一含义,并且作为贯穿希腊文献史的标准含义。因此,当早期哲学提出什么是本原的问题时,也就是提出了什么是自然的问题,其水、火、气的回答,不过是对自然本原的具体规定。自然本原的发现对于哲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的发现其实也就标志着哲学的诞生。析学之所以能从关于神—本原的神话、宗教中分离出来,靠的就是自然的发现:自然一经发现,区别于神话的哲学就出现了,第一位哲学家就是第一个发现自然的人。
2.自然与自然物
在希腊人那里,自然不仅与技艺相区别,而且还和自然物相区分。自然原始的含义是本原,自然物则是由自然而来,以自然为其本原的事物,而自然物的总和或集合则是自然界、宇宙,因此,自然并不等于自然界。但是,现代人在谈到自然时,指的恰恰是自然物或自然界,二者经常是等同的。正是这种等同遮蔽了自然作为本原的原初含义,使人们无法理解早期希腊哲学在谈自然时指的就是本原或在谈本原时指的就是自然本身。他们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初始事物,亦即最古老的事物,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自然一词的含义”,即改变自然作为本原的含义,“所改变的一切只不过是其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起对于自然观念的改造。
3.自然中的人与神
了解古希腊人自然观念中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古希腊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希腊有一种很普遍的人神同形同性的观点,古希腊人最初的宗教观念体现为神人合一或谓之“神仙凡人”的特征。神话的创造表现了语义化的特点,在他们的神话谱系中,神的名字是语义词直接命名的,神表现了人类的品性和气质,赋予神们自然的威力,这些神的力量在人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左右着战争的成败,支配着人的命运,但又为人类服务。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在荷马史诗中,到处可以看到神明与凡人一样有躯体,有刀枪可人的皮肉,会流出殷红的鲜血;有同我们一样的本能,有愤怒、有肉欲;甚至世间的英雄可以做女神的情人,天上的神明也会与人间的女子生儿育女。在奥林波斯与尘世之间并无不可超越的鸿沟,神明可以下来,我们可以上去。他们胜过我们,只因为他们长生不死,皮肉受了伤痊愈的快,也因为比我们更强壮、更美、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和我们一样吃喝、争斗,具备所有的欲望与肉体所有的性能。因此可以说希腊的宗教和神话充满了人情味,它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人格化,而不像后来基督教,把人的精神力量抽象出来,当作人的对立面来崇拜。费尔巴哈曾在批判宗教的文章里提到:古希腊的宗教是自然宗教,而基督教则是一种精神宗教。自然宗教是把非人的力量人格化,而基督教则是把人的力量非人化。由此可见,希腊神话当中的神明们正是希腊人的自然观念的最高表现和反映。
三、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因素。‘’这就是说,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密切相关的,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决定了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而正是这种自然观念诞生了古希腊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的艺术观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就开始对美做哲学的思考: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是更高一级的存在,万物模仿数,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永恒的活火”,认为自然万物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的,就象他所说的那样:“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就没有和谐的旋律,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也就没有动物,一切都是相反的”。正因为自然万物都是由于对立才造成和谐的,艺术也就应该如实地表现和反映这种和谐,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模仿自然,也只有模仿白然的对立的和谐才能够构成艺术品。
德漠克利特在探讨艺术创作问题的时候,也是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比如他说到:“在许多最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燕子和夜莺等鸣鸟学会唱歌,都是模仿它们的”。将赫拉克利特原先蕴含着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做为一个明确的观点表示了出来。
苏格拉底则不管是艺术模仿再现自然说还是模仿理念说都是讨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表象和本性(在这里他称作为“理念”)的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这种以模仿为中心的艺术做了深人的阐述。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原型和理想,感性世界是理性世界的模本和影子,而艺术则是对感性世界的影像。
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模仿论的基础上,不仅仅认为艺术模仿现实,即抄袭了现实,而且是向现实的自由迈进。他还第一次把技艺称之为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从技艺中区别出来,并称之为模仿或模仿的艺术。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模仿,区别是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罢了。他在论悲剧的模仿时说,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主要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人生。显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体主义世界观和本体论美学的局限,把视角探进了社会生活。但是,亚里士多德毕竟是本体论哲学家,因此,他主张,模仿首先是人的活动的模仿,然后,模仿也逐渐变为自然的模仿。
可以说,统观古希腊诸多伟大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到,他们普遍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并且致力于探讨它们,认为艺术则是对自然的本原的模仿。而古希腊的艺术,则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四、总结
古希腊哲学论文篇5
谈古希腊与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精品源自高考试题
从整个西方音乐美学史上来看,古希腊与中世纪音乐美学思想似乎显得相对原始而且粗陋。然而,正是这样一些先哲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思考所得出的看似简单的成果,影响了其后千余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见解与思索方式对于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一、古希腊的音乐美学思想
古希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人所共知。虽然其文化中具有明显而深刻的宗教背景,甚至是以神话或宗教的思维去看待其本民族赖以生存的那个神奇世界,但当时的哲学家与诗人,正是用这样近乎原始的思维去寻找世界的本原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并得出了符合一定逻辑的结论。即使这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似乎显得有些荒诞,甚至其有关音乐美学的思想并未完全独立于哲学或美学,但是,这些片段性的思考或结论却包含着比较严密的逻辑与较为深刻的思辩,同时也明显地影响着哲学与美学理论的发展,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就是建立在数论的基础之上,而数又与音乐的和谐密切相关;音乐的和谐则体现了美的原则,也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宇宙自身也具有美的性质。其又把人身看作小宇宙,同样也离不开数的和谐。由此可见,当时的哲学、美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紧密。
正是古希腊的哲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开创了人类可考历史中最早的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哲学观、美学观。这并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历史现象,虽然看似偶然,而事实上,这深远地影响了之后人类文化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过不断的修正才能更加趋近于绝对真理。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所得出的一些关于世界存在及音乐的重要结论,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后人所引用。或者赞同,或者批驳,以此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如牛顿说的:“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想,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理解牛顿这句话:“我”,可以代表今天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巨人”,便是当代之前的那些先贤,是他们为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研究的起点,即我们赖以踩蹋的巨人之肩。牛顿这句话,应该不仅仅适合于过去的科学研究,同样也适合于当代与后世。
二、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世纪曾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而今天人们则更倾向于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这段时期。就音乐美学而言,中世纪哲学家与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西方音乐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哲学家与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中世纪是宗教观念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神权高于一切,这不能不影响到哲学家的政治立场和研究思维。中世纪哲学家对音乐的态度往往处于一种自身无法解脱的矛盾中,因为其对音乐功能较为全面的认知,在推崇音乐对社会与对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又害怕音乐给人带来不利影响而贬低音乐。这一矛盾的产生与其自身的无法解决,大概与当时哲学家所处的阶级立场有关。因为中世纪哲学家与古希腊哲学家的出身与所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同样是唯心的,认为精神的东西比物质的东西在其主观划分的世界等级秩序中要高贵得多。
古希腊哲学论文篇6
程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等视频网站上向全国公众免费播出,这是教育部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国大学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的首批课程。本人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有幸列入其中,成为武汉大学乃至湖北省高校第一门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在首批上线的20门课程中,除了几门涉及到自然科http://学和工程技术的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如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讲的六大名著导读”、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讲的王阳明心学”等等,而本人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成为其中唯一一门关于西方文化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本课程的背景情况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和社会大众来说,了解西方文化要比了解中国文化困难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虽然未见得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有过专门的研究,但是毕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亲近感。然而西方文化却与大家多有隔膜,一般中国人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传承演变了解有限,而且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分支和地缘情况也知之甚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西方只是一个笼统和模糊的集合概念。wWW.133229.COm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网络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大学生而言,所谓西方文化就是以美国的好莱坞、麦当劳、英特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和消费文化。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差异,中国的大学生们很难像体验中国文化那样深切地进入西方文化的意境之中。这样就使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总是难免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近20年来,本人在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所讲授的西方文化概念”通识课程,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源流传统和发展演进历程,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西方文化形成一种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众所周知,古希腊文化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源头或摇篮。一个中国大学生要想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须从古希腊文化入手。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也把古希腊文明的兴衰”作为整个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第一个阶段或开端。讲授该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那个充满了美丽神话和睿智哲学的古代希腊,而且也是引导他们进入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殿堂的初步训练。因为古希腊文化与其后的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20多年来,我在讲授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时始终坚持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把西方文化当作一个具有生命力和连续性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和长程的角度来展现西方文化的整个发生、发展和演变历程。具体地说,就是不仅要分别描绘出西方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中世纪封建社会、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具体历史面貌和不同文化特点,而
转贴于http://
且还要从那些殊异的历史时代和文化现象背后寻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和连贯的精神脉络。这种有机论的基本观点,是与把西方文化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来进行分割的机械论观点针锋相对的。它的宗旨就是要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化是一个有机演进的生命体,而不http://是一个机械拼凑的综合物。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历史作为一种时间性的纵坐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年代和人物而呈现出来的。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那些发生在遥远的西方世界中的历史事件、年代和人物往往是一些很抽象、甚至很枯燥的东西。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真切地进入西方文化的具体情境,本人和课程组成员在制作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课件时,采用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从古希腊的城邦遗址和艺术作品,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所和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再到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本人在讲课过程中,将西方文化史上的那些重要事件、人物、场景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图像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这些发生在遥远国度和古老时代的事情。除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之外,历史地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径。我们的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对西方历史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对西方地理不了解,这样就很容易把历史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变成一些死记硬背的抽象概念。如果授课老师能够结合不同时代的历史地图来讲解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将纵向的历史过程与横向的地理环境相结合,把事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具体地表现在直观的历史地图中,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本人在讲授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时制作了几十幅历史地图,从古代的爱琴文明(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一直到现代的大西洋文明,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都体现在不断变化的文明版图之中。
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开设的同类课程相比,本人讲授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努力践行文化发展与逻辑演进相一致”、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相联系”、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相交融”这三个基本理念。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感人心魄的崇高情怀。讲授西方文化的课程,不仅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文化典故而引发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调动内心深处的崇高感。授业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解惑,更重要的在于传道,即传授人生修养之大道。从而不仅把同学们培养成为一个有系统知识的科学人,而且更要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性情人。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再加上20多年的授课经验,以及将科研成果不断地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相长做法,本人讲授的西方文化概论”通识课程不仅成为武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而且还在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近些年来,本人还先后应邀前往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给大学生们系统地讲授该课程。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把本人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列为该校的人文精品课程之一,澳门科技大学更是将该课程列为全校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均采用本人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初版,2008年插图修订版)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西方文化概论》作为讲授该课程的指定教材。可以说,本人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著名品牌。
二、本课程的建设过程和缺憾之处
正是由于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当2011年教育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时,本人讲授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非常顺利地通过了武汉大学和教育部的层层评审,入选教育部首批建设的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之列。在这103门课程中,武汉大学有4门入选,除了本人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之外,还有国学院郭齐勇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主讲的大学现代化”和潘迎春教授主讲的简明世界史”。
2011年暑假期间,在武汉大学教务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和其他三位教授开始进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们每位主讲老师都必须把入选的课程在录像机面前系统地讲一遍,然后由专业人士制作成符合要求的视频录像资料,报送教育部进行评审。与平时在课堂上讲课不同,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每一讲的时间长度为半个小时,课程总长度控制在10讲左右。按照我平时在大学讲课的教学计划,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总时长为3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但是在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录像时,由于受授课时间的限制,所以我只能采取一种分段讲解的方式,即先集中时间讲授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明。至于后面的古罗马文明、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和西方近现代文明,只能留待以后再制作视频录像了。转贴于http://
经过精心的准备,包括合理安排每一讲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修改和充实文字与图像资料、完善ppt课件等,我在7月下旬非常顺利地一遍完成了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的全部13讲的视频录像过程。然后经过专业的后期制作,包括音频效果、画面质量、字幕校对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到10月初,武汉大学4门入选课程的http://视频录像资料送交北京,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最后的审查。经过严格的挑选,我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有幸被选入首批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之列,于2011年11月9日在爱课程、网易等视频网站上与广大观众见面。两个月后,郭齐勇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也作为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之一在上述网站播出。而武汉大学的另外两门入选课程在经过适当修改之后,也将在近期陆续上网面世。
本人主讲的这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原名为西方文化概论之古希腊文明”,后来采纳评审专家的建议,改名为古希腊文明的兴衰”。在录制过程中,我仍然坚持平时授课时的基本教学理念,力图通过古希腊文明的发生、演进过程来展现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并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图像资料和历史地图来引导同学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具体情景。根据课程计划,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共分为13讲,分别对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希腊城邦制度的早期发展、斯巴达与雅典、城邦时代的宗教生活、希腊悲剧、从希腊悲剧到希腊哲学、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主题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其中涉及到特洛伊战争、奥林匹亚竞技会、城邦民主制度、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明衰落等重大事件,并对古希腊时代的瑰丽的神话传说、独特的城邦政治、优美的文学艺术、深邃的哲学思想等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尤其是凸现了古希腊文化所具有的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欢愉的生活态度,既突出了古希腊文明与其他后续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揭示了它与后者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为了说明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我按照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要求,专门写了下面这段课程推介词:
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以美轮美奂的神话传说、崇高典雅的奥林匹亚竞技会、寓意深刻的命运悲剧和充满睿智的哲学思想而著称于世。无论是爱琴海文明依稀如梦的断壁残垣,还是城邦文明气势恢弘的神殿剧场,抑或希腊化时代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都在不断地激励着后世人们的浪漫理想和英雄豪情,使得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和梦幻故乡。武汉大学赵林教授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对整个希腊文明的发生、发展和演进历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生动而贴切地引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走进交织着神话氛围和哲学意境的古希腊文明。
由于受授课时间和视频录像等因素的影响,本课程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时分配不够合理,例如开篇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讲得太细,花费了较多时间,而后面的一些内容却显得有些仓促和单薄。特别是关于古希腊哲学的部分,未能详尽地加以讲解。事实上,希腊哲学不仅与神话传说一样构成了古希腊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最熟悉的领域之一。在武汉大学,与西方文化概论”同样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就是我主讲的西方哲学史”。早在2006年,我主讲的专业课程西方哲学史”就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几年前,我还为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名师讲坛”专门录制了36讲、长达18小时的古希腊哲学”。该课程的视频录像在超星网站上播出之后,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点击率非常高。事实上,在设计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本来准备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授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梗概和精神特征。但是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由于前一讲希腊悲剧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在讲完希腊悲剧之后又必须简单地介绍一下希腊喜剧,所以不得不占用了原本计划用来讲解希腊哲学的课时。结果,希腊哲学只用了不到半节课的时间来讲解,难免有些仓促,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脉络,未能详尽地展开。至于希腊科学的发展情况,更是由于时间限制而忍痛割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憾事。
-
关于就业申请书范文作文(精选4篇)
关于就业申请书范文汇编9篇随着社会在进步,申请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写作上,申请书也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一般申请书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就业申请书9篇..
-
初三入团申请书字范文(3篇)
初三入团申请书700字范文
敬爱的团组织:你们好!我是初三班的xxx。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通过团组织培训,我学习了团章知识,对共产主义青年团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深切.. -
家乡美景英语作文范文(整理3篇)
家乡美景英语作文范文Myhometownisbeautifulallyearround,buttodayIwilltellyouaboutthewinterinLinyi.Thestarsarescattered,andwhenaglimmerofbrightdawnshinesintheeast..
-
节水倡议书范文(3篇)
节水倡议书范文2023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最近时期人们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平常用水时不会珍惜。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在生活中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请节约用水,这..
-
我爱我家英语作文范文(整理3篇)
我爱我家英语作文范文Myhome,althoughlessthaneightysquaremeters,isalwaysbeautifulandhappy.Ilovemyhome.Ihaveseenroomsinluxuriousfivehotels.Eachbedroomisasbigasmyl..
-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范文,介绍天水的伏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范文篇1欢迎来到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天水。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与陕西省接壤,为陇东南门户,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天水是丝绸之路南..
-
师德自查报告范文个人(6篇)
师德自查报告范文个人
根据县教育局《x年全市中小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的要求,我校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月的有关文件、通知精神,并.. -
我的好朋友英语范文(整理3篇)
我的好朋友英语范文Hersmallstaturemakesherlessprominent,butherbrighteyesmakeherparticularlyenergetic.SheismygoodfriendZhangYiqiong.Despitehersmallstatureandfr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