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篇)

daniel 0 2024-06-0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精选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浪淘沙”是唐代曲名,刘禹锡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淘金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南春》这首诗中,作者杜牧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中作者因为恰当地用字,使平淡无奇的景象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院内清幽环境令人陶醉,门前的景物在诗人眼里是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赋予人的感情,“护”和“送”显得那么深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课件,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少儿歌曲《春晓》,学生倾听。)古诗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着我们成长。今天,我找同学来背一背你知道的古诗。

2.导入: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组古诗。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经历,他们眼中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古诗的积累感受古诗题材的丰富。

二、学习古诗,复习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理解大意)(4)悟诗情(品意境,悟感情)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目标、有方法。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1)根据注释解诗题。

(2)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3)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4)根据注释和过去学习古诗的经验,用解词法、扩词法、想象法理解古诗大意。

(二)集体反馈。

1.说一说你对“浪淘沙”这个题目的理解。

浪淘沙:唐代曲名。

2.把你了解的“刘禹锡”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指名读古诗。

纠音曲(qū)簸(bǒ)

指导书写“涯”左边是三点水,右边“厂”里边是两个土,上横短,下横长。

4.交流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①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②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a.过渡:能根据注释和查阅资料来理解诗意真棒,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引导学生了解古汉语中的数字一般是虚指。“九曲”意思是黄河曲曲折折。

b.引出: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c.提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板书:雄伟壮观)

交流回答: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磅礴的气势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吧!

预设:把字读准,声音洪亮。把“九曲黄河”“浪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2)学习第3、4句。出示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①全班齐读。

②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直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想象、写实)

预设: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③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设计意图:通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不同层次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通过想象、作画、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者的生活进行对比,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一)解诗题。

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知诗人。

介绍作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以七绝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明诗意。

1.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3.学写生字“莺”,注意下边“鸟”字要占主体,但也要写紧凑。

(四)悟诗情。

1.前两句——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4)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2.后两句——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看到了什么。

①汇报:在远处,诗人看到了很多寺庙,他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提问: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你看到什么了?

预设:①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烟雨中忽隐忽现。

②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③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④四百八十四座寺庙,是一座不多一座不少的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广建佛寺,想要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南朝统治者广建佛寺,想要依靠神灵永保江山稳固,这样的做法对吗?

(4)小结:作者由古思今,今天的唐朝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思想和南朝统治者何其相似!这里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板书:忧国忧民)

3.带着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尝试背诵。

4.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5.作业:依据《浪淘沙》(其一)、《江南春》这两首诗的内容,任选一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其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通过四步学习古诗的方法,感受《江南春》描写的景象,了解作者通过描写“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楼台”“烟雨”这些江南代表性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另外了解“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依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意在巩固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二、谈话交流,精准释题

1.过渡: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2.介绍古诗背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江宁,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书:题写)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铺垫。

三、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等存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四、诵读古诗,明了诗意

(一)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畦”读qí,“闼”读tà。)

指名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二)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注释。

长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闼”指小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3.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五、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播放音乐)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你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二)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悟默读古诗,说说哪些词语让你和作者产生共鸣,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三)汇报交流:

1.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的情趣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小结: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鼓励学生带着对湖阴先生的尊敬和赞美读一读这两句诗。)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你感受到了吗?

(1)带着你的理解读古诗。边读边想,在作者的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导学生明确拟人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小结: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预设2: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小结:作者运用了对偶的写作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诗句我们还积累过哪些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湖阴先生的人品高洁。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结合诗歌,想象画面,在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设计意图:结合课外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通过朗读、创设情境想象,感受湖阴先生的情趣高雅,品性高洁。通过温馨提示、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了解作者在语言上的写作技巧,了解作者借助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达主题,文采斐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教学时,利用课前导读引发学生的思考,用浏览、思考的方法,捕捉有用的信息,借助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段历史,终感悟战争的残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交流,初步质疑

1.教师板书“柏林”,你对这个词有哪些了解?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进行汇报。

2.教师补充题目“在柏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猜想?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一说。

3.激趣导入:《在柏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抓住题目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猜想的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全文做好铺垫。

二、学前汇报,交流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汇报。

(1)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强化辨析记忆。

(3)梳理预习读书中遇到的问题。

2.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哪个不理解的词语?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你们组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让学生扫清字音词语方面的障碍,流利读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建立起文本印象。

三、朗读交流,感知文本

1.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提示学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小说震撼人心之处在哪里?

(3)读一读填写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简单记录在表格中。

(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可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2.汇报交流: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相机板书:老妇人、两个小姑娘、后备役老兵、一个老头)

他们分别有哪些表现?(相机板书:“一、二、三……”“嗤笑、傻笑”“扫、挺、说”)

3.选择令你震撼的段落读一读,并告诉大家你的感悟是什么。

4.小说中并没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小说中还有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5.集中思考: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提示学生结合老妇人、小姑娘、后备役老兵的心理活动来理解。

设计意图:在小组的互动学习中注重交流阅读的感悟,让学生可以获得对文本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自由朗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精神状况等。

2.想象交流:如果你就处在那时那地,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个小姑娘,来到今天,你又有怎样的感慨?

3.教师小结: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4.拓展延伸:读一读《后的常春藤叶》,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情感,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并通过拓展阅读,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是节选自梁容若的《夏天》一文。在本课设计中,要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水平。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作者语言描写的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提高求知欲。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人也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奋发努力,不要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生字卡片,搜集相关植物的照片和影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引导,揭示文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板书:夏天)古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是指农作物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同学们想象一下:都有什么会在夏天里成长呢?(在这里学生只要能列举出在夏天里成长的动植物即可,不必拘泥于课内课外,以及是不是在当地生长。)

2.揭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一下“夏天里的成长”。(补充板书标题:夏天里的成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初步感知夏天,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

二、自读课文,突破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

2.借助工具书,正确标注生字读音,同桌之间互相听读,检查字音。

3.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比如“蔗”字读zhè,不读zhé。“增”字是平舌音。“缝”字是多音字,在本课读fènɡ。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9个字,让学生练习写字。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汉字拼写比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字多。

6.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蔗”“缝”“瀑”3个字,尤其是“缝”字的笔顺。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比如“苔、藓、蔗”3个草字头的字都是上下结构,“缝、瀑、坪、谚、棚”都是左右结构;“缝”字尤其要注意右侧“逢”字的书写顺序。(动漫展示“蔗”“缝”“瀑”3个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在学习之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部分突破,打破阅读的障碍,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聆听课文内容。

2.再次大声朗读课文,然后说一下自己的读后感。(让学生自由发言,既可以是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文段落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联想到的生活感受,教师不做点评。)

3.小结:同学们通过认真阅读,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有的同学想到了自己夏天里的故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

4.过渡:通过阅读,每个人对夏天里的成长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理解夏天里的成长的。

设计意图:课文的阅读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可以先从自然段的阅读分析进而上升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可以通过先整体感知进而逐步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这里采用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主题,然后逐步深入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然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夏天的认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意思?作者是围绕夏天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以点带面,理解“万物”。

3.让学生边读边画,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标记下来,待下节课再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提炼全文主题,就为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从文中熟悉的事物入手,也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试着品读课文。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夏天里还有哪些生物在成长。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生字词,是对基础知识的夯实,而积累优美的词句和拓展思考既能丰富文学素养,又能帮助对文章的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启发思考

1.复习检测:结合上节课作业内容,让学生说说夏天里还有哪些生物在成长。

2.新课导入:从上节课我们知道,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围绕这一中心分别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一直写到人的成长。那么,万物到底是怎样“迅速生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过渡,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课文,感受生长

1.课堂交流。接下来,大家把上节课标记的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进行相互交流,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理解的。(通过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活跃了学习气氛,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共性的问题,以便课堂上集中解决。)

2.讨论发言。谁能说一说在夏天里,万物的生长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发言只要能体现生长的特点即可,不必苛求语言的精炼和准确。通过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提高自身的阅读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发言中逐步发现问题的答案,终找出各种事物的生长的特点——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适时板书: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

3.朗读指导。提示学生“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应当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分段解读。

第2自然段:

(1)从课文中哪里能看出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植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石头——苔藓、黄泥——草坪。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提示:让学生列举课文中所提到的植物和动物,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比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句中的“昨天……今天……明天……”。

(2)写作指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展开描写,往往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通过列举,加深理解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第3自然段:

(1)分析比较下面的三句话,从句式上来看有什么特点?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提示:句子结构相同,这三句话构成了排比句式。

(2)讨论:从内容上来看,上面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草,树——山(丰满);稻秧,甘蔗——地(高起来);水,瀑布——河(变宽变深)。(适时板书)这三个相同句式的句子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草,树,稻秧,甘蔗,水,瀑布”这些具体事物的生长,经过“一天一天”的积累,才终使得“山变丰满,地变高,河变宽变深”。

(3)分析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引用俗语是为了揭示万物夏季迅速成长的原因。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总结:夏天太阳威力大、温度高,促进了万物的生长。可以用课文中铁轨、柏油路的例子来补充例证。

(4)分析语言特点。通过分析“活生生的”“个把月”“收成”等词语特色,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第4自然段:

(1)过渡: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在长?(从万物的成长联想到人。)

(2)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发表对“六月六,看谷秀”和“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理解。

提示:“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高、秀出穗的谷子了。“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只能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割掉喂牛吃了。

(3)课堂讨论:从以上两句谚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着重还是要让学生理解谚语的意思,尤其是“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提示: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板书: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重点语句分析: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引导学生明白:这是由物到人,升华主题。

时候:这里是指时机,就是说我们要抓住机遇。

热天:在这里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提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5)大声朗读: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分析句段让学生深入感知夏天万物生长的特点,进而由物及人,自然转到人的成长方面,再通过谚语的引入突出时间的重要和紧迫,从情感上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成长。

三、拓展阅读,升华感受

1.阅读梁容若的《夏天》原文,读完后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学生可以从内容、词句、段落等多个方面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有收获就行。

2.原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活动设计:说说你在夏天里的成长故事,也可以选读自己喜欢的有关夏天成长的美文。

针对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来说,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为什么印象深刻。阅读短文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原文,有助于全面了解课文的主题。同时,叙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或者朗读美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拓宽视野也有好处。

四、机动灵活,设置作业

1.搜集、摘抄关于夏天成长的诗词、文章。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段话,重点描述一下它是怎样“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的。

设计意图:课外写话作业要做到及时检查指导和反馈,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

  • 下一篇: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好作文推荐,七年级读后感100字12篇(整理4篇 )
    上一篇:关于打工实习报告七(精选2篇)
    相关文章
    1. 年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教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教学难点:想象一个完..

      daniel 0 2024-06-02 01:19:44

    2. 《善待家园》教案(精选3篇)

      第1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实施综合治理的迫切性。2、理解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增强环保责任感,做合格小公民。二、课..

      daniel 0 2024-05-31 16:02:19

    3. 用电安全教案范例(3篇)

      用电安全教案范文档案管理员由教学秘书兼职,由于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懂档案管理业务和要求,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1]1.3电子教学档案安全问题..

      daniel 0 2024-05-31 14:32:12

    4. 说课教案模板道德与法治(精选3篇)

      第1篇1话说诚信道德与法治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狼来了》和《烽火戏诸侯》这些故事大家应该都熟悉,其中寓意: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侯将相,愚弄他人,失信于人,小则羊失财散,大则..

      daniel 0 2024-05-31 03:35:15

    5.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的教案(精选10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的教案为了使学生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处处讲安全,处处行安全,老师们会设计怎样的教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的教案(精选..

      daniel 0 2024-05-31 03:27:57

    6. 教师工作教学计划,教师工作计划和教

      教师工作教学计划教师工作计划教学工作篇1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

      daniel 0 2024-05-30 10:40:32

    7. 《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精

      《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文明礼仪的概括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

      daniel 0 2024-05-28 23:07:48

    8. 年一年级美术教案上册,一年级美术教

      2023年一年级美术教案上册小学美术一年级教案上册篇1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

      daniel 0 2024-05-28 2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