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概念(6篇)
生物化学的概念篇1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生物学科的专业概念有很多,学生如果对概念都是模棱两可的,没有彻底的掌握,就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更无法将学习的知识自如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当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生物概念理解不清,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如何高效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已成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亟需攻破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难以形成高中生物概念原因分析
1、混淆生物学概念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学生极易将生物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混淆,但其实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生物学概念更加的科学、严谨、系统,而生活中的概念是为了方便而概括出来的,有些并不科学或存在错误的地方。比如在生活中人们把狗称之为动物,但是在生物学中动物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2、学生意识中的生物概念
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之前,在生活中就看到过或经历过一些东西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概念,这些概念与课上所学习的生物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给学生以误导。在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现象往往是不明确的、浅层的、模糊的,没有过多的思考或验证。在学生没有学习生物学之前,学生对醋只知道是酸味的,但是却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浅层的概念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生物概念抽象难懂
高中生物概念较为抽象难理解,通常是对某种事物本质进行的描述和概括,加之高中生物概念并未十分成熟,对概念性的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生物概念前,必须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不懂的生物概念越来越多,这会对高中生物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加强生物概念的正确引导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概念较多,概念与概念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分辨和区分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生物概念是通过概念字面意思来解释的。如在学习生物染色体概念时,对染色体字面意思进行解释,学生便会对概念含义以及物质特点有一定了解。在学习通过字面很难理解的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内容时,从光合作用字面理解只是一系列化合反应,很难通过字面直接理解光合作用概念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科学的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原理和意义,进而高效完成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2、深入剖析高中生物概念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生物概念内容种类繁多,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概念可以完全理解,同时也要保证学生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较复杂生物概念时,要采用分解的方式,这样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更容易,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将复杂的概念精简化,使其可以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复杂生物概念的学习难度。在对复杂概念进行分解时,要深入剖析分解后的概念,使分解后的概念更加的简单化、具体化和实用化,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效果。
3、生物概念教学实例化
生物概念学习与其他类型知识相比较,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十分的枯燥,概念内容严谨性较高,学生学习的压力随之提升。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活动时,要擅于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内涵的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而更好的理解相关生物概念。如在学习抗体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抗体概念与医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概念特点和作用原理。
4、建立完善的生物教学体系
高中生物概念十分严谨、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建立完善的生物教学体系,这样有助于生物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生物概念间是存在联系的,同时不同章节间的知识也要保证有序性。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生物概念,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谱的方式,可以将生物概念的思考过程更具体化,抽象概念变得更加的实物化,更利于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5、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物化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理清;吃透;夯实;活化;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涉及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内容涉及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的字、词、句、注释都是经过了认真推敲并赋予了特定含义的,是用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准确把握这些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可是初中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不高,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去学这些概念,一方面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
一、解析重点字词理清化学概念
有些概念不仅字数多内容复杂,还不容易记忆,对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重点字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又可以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比如,我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重点解析“参加”(指的是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没发生反应的部分不属于参加的范围),“化学反应”(指的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的是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指的是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之和或所有生成物之和)几个词语。同时解析“两个不变”即反应前后元素(或原子)种类和各原子的数目都不发生增减。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几个重点词,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就不在话下了。又如,我在教学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纯净物”三个字。因为不管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它们首先是纯净物,然后才根据组成它们的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到底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如果学生没有搞清它们的区别,在运用这两个概念解题时就容易出错。比如把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的原因就是疏忽了“纯净物”三个字造成的。
二、拆分句子吃透概念
还有一些化学概念,如果只是笼统地去讲解,学生很容易顾首不顾尾,造成在运用这些概念解题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讲解这样的概念很有必要把概念的前后分开,分别强调,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比如,我在教学初中化学四大反应中化合反应的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
我引导学生“左看反应物,右看生成物”,这样学生就不再因为只掌握半截概念而出错了。讲完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判断题: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学生用了上述方法,马上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提到反应物)。
三、多方举例夯实概念
有些概念只从正面去讲,学生不能很透彻地理解概念的实质,
如果从反面再讲一遍,就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才不至于混淆。比如,我在讲“氧化物”的概念时,讲完“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不清,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巧用变式教学活化概念
生物化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化学变化溶解度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2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3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4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探,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笔者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之余将教学心得、经验撰稿成文,以飨读者,以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学研讨氛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版
生物化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化学概念;构建;剖析;内化;巩固;拓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1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06
笔者在一次调研时发现这样一道选择题令许多学生颇感棘手。原题是这样的:
请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属于化学变化的实例()
A.夏天室外自行车轮胎爆炸
B.手榴弹的爆炸
C.热水瓶的爆炸
D.原子弹的爆炸
这是一道典型的概念运用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化学变化的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学生能很容易的排除AC两个选项。问题的焦点在选项D,学生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知道,原子弹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烟、蘑菇云等,也即会有新物质生成,进而认为D也是化学变化,而实则不然,原子弹的爆炸不属化学变化。由此笔者就考虑到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些什么?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研教学经历谈一谈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的构建与引入,以及如何将概念进行深入剖析,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得到巩固,从而能灵活运用化学概念解题。
一、概念的构建与引入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概念学习意味着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按概念的抽象水平可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的教学相对较易,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定义性概念的教学。概念既然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大多比较枯燥,如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则学生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
首先,要分析学生现状,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概念的构建。
案例一:溶液质量分数的引入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进行概念的构建和引入:教师提问:现有两杯白开水(水的体积相等),一杯加入一勺白糖,另一杯加入两勺白糖,哪杯更甜?学生:加两勺糖的水更甜。教师: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进而引出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利用认知的矛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利用实验,从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分析与解读中对概念进行构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所以从实验出发来引出和构建化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案例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引入
教师可设计如下实验:①将食盐溶于水中,②将鸡蛋壳溶于稀盐酸中。教师:请大家观察上述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学生:①无明显现象,②有气泡产生,试管温度升高。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但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现象呢?从而引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如①没有新物质生成;②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再次,利用实例、模型,从对生活中实例、模型的分析比较处理,进行概念的引入和构建。
案例三:过滤概念的引入
教师在教授粗盐提纯实验时会涉及到过滤这个概念,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同时会引出和讲解过滤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从生活中筛子的原理出发进行类比,或从炸油条用的工具——笊篱的功能出发。从模型与实例出发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二、概念的剖析、内化、巩固与拓展
化学中的概念一般都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进行表达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对概念中的关键的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的剖析。
案例四: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材上是这样表述固体溶解度的: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对此概念教师可作如下分析:①温度一定;②溶剂的量一定(100g);③状态一定(饱和状态);④单位:克(g)。这样一分析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便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案例五:催化剂的概念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的表述不利学生记忆与理解,教师可作如下分析:“一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改变(加快或减缓);“二不变”:①自身质量,②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未改变;“一强调”:是反应前后,而非整个反应过程,在反应过程中可能改变。
新获得的知识或概念若不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内化成学生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则不易理解而且很容易遗忘,只有将新获得的概念进行内化才能记得牢、理解的透、运用的活。如何将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1.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概念进行内化
案例六:物质的量的浓度
在讲解剖析这个概念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然后在引导学生将两个概念进行类比,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内化。
2.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将所学概念进行内化
案例七:氧化物
氧化物是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否为氧化物呢?通过正反两面比较,将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内化。
3.归纳演绎,使概念形成系统进行内化
案例八:原子、分子、离子、单质、化合物和元素等概念
在学生学完上述概念之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归纳,以元素为桥梁和纽带,把其他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链,进行概念的内化。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的化学概念还要以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使新学的知识概念得以巩固。熟能生巧,才能使概念的应用更加灵活。
中学教材中有些概念具有阶段性特征,往往不是一步阐述到位的。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刚开始是这样呈现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这是描述性的定义,虽然后文又重新给予了阐述,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进行必要的补充,则学生很难对此概念进行准确把握。再如化学变化的概念: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而后续讲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时则明确说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化学反应时原子核或者说元素本身没有改变,如果原子核或者元素本身改变了则不属化学变化的范畴。所以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学生对知识把握才能更加准确,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概念尤其是化学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现一般都是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出现的,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内化、运用和拓展,这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的养成,对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少波.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2]杜玲.化学概念教学的点滴体会[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王春.新课程视角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
生物化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多种方式;加深;化学;概念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36
一、紧贴生活现象,形象生动地感受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化学现象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化学概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加强实验教学,真实确切地引出概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对于实验内容有直观确切的感受。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运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紧扣关键词语,讲清讲透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并紧扣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分解复杂概念,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需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纵横延伸概念,有效减少困惑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概念学生比较困惑,需通过概念延伸教学,帮组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抓住概念“核心”,理解概念本质区别
物质分类中学化学概念考查的热点重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加强课堂解题,巩固加深概念理解
及时有效的习题训练对于巩固教学成果十分必要,因此,要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1.石灰乳,2.牛奶,3.敌敌畏乳油,4.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食醋,9.石灰沙浆,10.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生物化学的概念篇6
四川省中江县广福中学618100
【摘要】针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问题,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和化学概念的学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搞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问题,从教学层面突出强调化学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准确理解概念、原理对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且比较抽象,是初中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之一,这些概念和原理是否准确理解、是否熟练掌握对学好初中化学关系很大,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且对概念、原理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是考试易失分的知识之一。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具体做法。
1.通过化学实验来感性认识并形成概念原理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时,除了做教材中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一张纸和点燃一张纸的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撕纸的过程中纸由大变小了,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在纸燃烧的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的灰,在这一变化中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有了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让学生从这两个对比实验验中感性认识并形成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2.注重化学概念中遣词用语的精确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的字、词使用十分严密,不能根据自身想象随意增加或减少字词,否则会引起整个概念的变化,比如”酸”这个概念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全部”,必须进行强调,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举出像KHS04等电离时也会产生其他物离子的物质,所以KHS0d不属于酸,这样便从正面和侧面都加深了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
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有些化学概念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内部含义,对于这类化学概念,教师要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解剖。如”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虽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内涵十分深刻,教师需要根据概念,对其进行解剖一是它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只有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二是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微粒,三是分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了解的准确性,需要首先分析其字词,并通过以上分析,更好地注意到化学概念字、词在使用方面的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的理解。
3.加强联系和对比,理解和记忆概念原理
化学概念和原理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
例如,辨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辨析”元素”与”原子”,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从正反两方面剖析概念原理,避免混淆
在概念原理教学中,在讲授某些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需要运用较多的例子。举反例或分析概念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划分类别的界限中,正例和反例都是不可缺少的,正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学生从事例中概括出共同研究的特征,而反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学生辨别差异,适当运用反例,可帮助学生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接着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语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每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5.加强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概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原理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概念原理,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讲评,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会应用化学概念原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为使学生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遁的效果,这类习题可以自行编制,但应循序渐进,适当设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
例如,学完”溶解度”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针对性练习.
下列有关KN03的溶解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最新家长给幼儿园的感谢信,最新家长
家长给幼儿园的感谢信家长给幼儿园的感谢信篇1尊敬的团长、老师们:明日就要开园,在准备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念叨起了上学期在幼儿园的点滴趣事,回忆起大夫山公园之旅,白云山攀..
-
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七年级读书读
2023年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推荐)篇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管、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xx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
开展科普活动总结范文(整理3篇)
开展科普活动总结范文我校开展了以“创新促进发展,科普惠及民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现已圆满结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各项活动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活动..
-
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七年级读后感
推荐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精)篇1本学期,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的信任,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为了顺利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一、学生基本情况七年级学生..
-
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好作文推荐,七
推荐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通用篇1>新的学期已经开始,这学期我任新的七年级3—10班的音乐教学工作。周课时8节,属一个进度。我任的教学班当中有三个大班,学额都在65人以上,一个..
-
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如何写,七年级
最新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如何写篇1本学期伊始,由于教职工工作调动,班主任出现空缺,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级x班班主任。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基础素质构..
-
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七年级读书感
精选七年级读书读后感范文(精)篇1本学期的七年级学生仅有83名,而且差生太多,生物又是新开课程,小学没基础,再加上教学改革,学生不适应,所以,学起来很吃力,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
-
幼儿园开学典礼方案范文(精选3篇)
2021幼儿园开学典礼方案范文(通用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写方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