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具有哲理的话集锦(整理3篇)
道德经具有哲理的话集锦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道德经具有哲理的话集锦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物壮则老。——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道德经具有哲理的话集锦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