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线上教学方案(6篇)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有效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传统问题教学中,传授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解答问题的“机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教学应遵循“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技能素养的培养作为问题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实施有效问题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活动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生动性,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其要义的外在表现,是学科知识点之间深刻联系的生动展现。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进行有效的体现和展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的“代言人”,也表现出生动的特性。这一特性,为激发和培养初中生能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和放大数学问题案例的生动特征,设置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或讲授有关数学方面的名人轶事,营造浓厚的数学学科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学习情感,使自主积极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自觉意识。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初中生对矛盾性问题充满能动探知的心理特性,设置“同学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习,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是不是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听到这一问题,立刻给予了“肯定全等”的答案。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不全等”的结果,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利用初中生学习群体见解上的不同观点,将学生自然引导到全等三角形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知问题案例便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抓住数学问题案例探索性,培养初中生动手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是AB的中点,若OE=3cm,则AD的长是多少cm?
在该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题的意图,是借助于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探析问题案例过程中,通过对探究性问题案例所提出的探析要求,开展探究实践能力的锻炼活动。学生在探究该问题案例过程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并结合以往解题经验,认为该问题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得BO=DO,由已知E是AB的中点,知OE是BAD的中位线,从而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一半的性质,得AD=2OE=6cm。(解题过程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探究性问题案例过程,再次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方法和策略。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向学生展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在学生探析问题过程中做到“放收结合”,将探析问题案例策略方法的任务“放”给学生,教师做好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点拨的“收”的工作,让学生在“一放”和“一收”的活动进程中,有效获取问题探究方法和技能,有效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以上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知问题、分析问题,提供学生进行探究分析问题案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素养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抓住数学问题案例发散性,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体系的生动表现和高度概括。数学知识点之间联系深刻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展示和体现,这就为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发散性特点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案例的发散性特点,能为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因此,在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具有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让学生在发散性问题案例的解答分析过程中,找寻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锻炼,解题策略更灵活,解题方法更多样,思维活动更全面。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篇2
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physicsclassroomteachingmethodsinhighschoolshouldhelpto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physics,mobilizetheirinitiativeandenthusiasmanddeveloptheirindependenceinanalyzingandsolvingproblems.Therefore,thisarticledescribedthephysicsteachingmethodsinhighschoolanddiscussedthetestexploratoryteachingmethodofphysicsinhighschoolthroughcasestudy.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Keywords:physicsinhighschool;classroomteachingmethods;testexploratoryteaching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7-03
0引言
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合作交流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模式
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研究,寻求规律――总结归纳,意义建构――迁移应用,再做探索。具体如图所示:
1.1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通过实验的方法或利用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开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衡量这一学习环节达标的要求是:所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有效的实现学习环节提出的目标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应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性:符合认识客体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②探究性:符合认识主体的认识水平;③趣味性:能使学生心理亢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2假设猜想,诱导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来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猜想。通过对所收集的多视角探究问题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猜想,提出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案。其中所提出的方案应该包括:研究思路,器材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等。
实施这一学习环节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进一步通过实验方法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多视角的引发学生思考,诱导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应用教师指导,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科学猜想,以整理出初步探究问题的思路。
衡量这一学习环节达标的要求是:所创设的多视角探究问题情景,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具有发散性特性的思维过程提供保障。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取到发现的快乐、能力得到了锤炼,智慧得到了升华。对探究思路讨论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系统体现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1.3实验研究,寻求规律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面设计的方案,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操作、感知现象、建立表象,并通过分析,判断思维过程适时调整研究方案,进而形成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初步认识。
实施这一学习环节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组搭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去发挥探究过程中的学生主体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贯彻重过程和重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理念。
这一教学环节应注意的是:实验探究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应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每组人数分配的合理性,并且组内分工要明确。特别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
1.4总结归纳,意义建构这一学习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所创设的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景,针对在探究过程中已初步建立起来的对研究客体表象的认识,再次通过建立在协作、交流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对于研究的物理现象,通过归纳、演绎、比较、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道结构。其中还应该包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自然观。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实验研究所收集的信息结合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创设建立在学生自主炭精就基础上的,有利于意义建构的良好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对感知的物理现象,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
衡量这一教学环节达标的要求是:创设的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景,应具有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的特征。此外,所选用的组织讨论、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应能充分再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1.5迁移应用,再做探究这一学习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好的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联想、回忆、迁移等思维方式,在应用知识的学习情景中,引起其认识结构的调整和巩固。此外,使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并经历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在创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中,引起其认识结构的扩展与创新。
实施这一教学环节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创设应用知识于实践的情景。进而进一步巩固、深化、活用所学的知识。此外,还应该努力创设好将知识应用于新情景的学习环境,使之借助于新问题情景的刺激,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衡量这一教学环节达标的要求是:所创设的情景应体现出实用性,现代性、开放性的特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怎样设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出规律?如何做到迁移运用?如何不断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下面以“平抛物体的运动”为例来深入的讨论这些主要问题。
2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2.1教学设计思想“平抛物体运动”是新编高一《物理》中的第五章第三节,安排在“曲线运动”的教学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曲线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学习等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实践性。“平抛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可设计如下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如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快慢是否相同?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或者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种什么性质的运动,遵循什么运动规律?设计实验进行探索。课上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式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
第二个方面是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伽利略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物理学逐渐发展成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平抛物体运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两段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其一通过“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物体的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这段内容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其二对“平抛物体的运动性质的研究”让学生学会猜想,假设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的思想。
第四个方面体现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教学时,要兼顾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在“平抛物体运动”这节课中,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内容时,能使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于一体。
2.2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彩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录像片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的思想。
2.3教学过程用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平抛物体运动”教学时,其教学过程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趣设疑、引入课题。
教师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成角度)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教师演示:在黑板边框上事先固定一小段水平木条,木条上放一个粉笔头,用手指将粉笔头弹出,粉笔头以黑板为背景在空中划出一道曲线。
然后问学生:粉笔头离开木条后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粉笔头离开木条后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很小,可不计),重力的方向跟粉笔头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粉笔头做曲线运动。
入题: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教师再演示: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粉笔头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手指的弹击的力度不同),学生观察发,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教师提问:平抛运动是种什么性质的运动,遵循什么规律?让学生先进行假设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步,假设猜想,设计方案。
学生在猜想平抛运动是一种水平初速度不为零、竖直初速度为零的曲线运动之后,要求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学生可能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甲: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小球在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置,实验时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将一块平木板钉上复写纸和白纸,竖直立于槽口前某处,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A;将木板向后移距离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B;又将木板再向后移距离x,小球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再得到痕迹C。若测得木板每次后移距离x,A、B间距离y1,A、C间距离y2(g取9.80m/s2)根据以上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导出测小球初速度的公式为v=方案乙:如图2,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不变,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小。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处水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因此,在水面降到A处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老师可以这样小结:上面这几个实验方案多设计的非常精彩,也符合实验要求。但是几个设计中哪个测量得会更准确,操作更简便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最后可能会确定方案甲易于实施。
第三步,实验研究,寻求规律。
学生根据方案甲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请学生代表说说数据,展示表1。
根据上述图表测定的数据,看水平速度是否为一恒值。若是恒值再利用sx=v0t计算出每一点的时间,再根据表2测量数据。计算加速度,看加速度是否为重力加速度。
第四步,总结归纳,迁移运用,提出问题,再做探索。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即X为水平位移,y为竖直位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实际的问题:根据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测定子弹速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研究。最后提出问题:平抛物体的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和竖直高度及水平初速度的关系。总结为表3。
3结论
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灵活变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开积极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实验探究的精神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检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来探究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对物理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缺泛正确的认识,实验技能的不足,学校缺泛物理实验教学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等,并且在实验探究中,好的学生收获颇多,差的学生稀里糊涂,两极分化严重;由于对探究教学的误解,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着表面化、僵固化、形式化、教条化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法决不能机械教条的套用。也不是每一堂课多必须要用实验探究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金苗.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初探.教学与管理,1999,(3).
[2]虞利刚.问题讨论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黄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88).
[3]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4]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实现建议
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有效课堂,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新课改背景下,也对初中数学的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素质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的新型人才,而这也就突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再加之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暴露出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不高、学科素养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急需我们一线教师总结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建议。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建议。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有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到与学生认知观、生活观相吻合的着手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制订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案;三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以确保自身能够解决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诸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故事导入法等,科学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此来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诸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应用问题探究法这一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ABC中,已知a=3,b=4,求c=?”当学生初步了解了勾股定理之后,会不假思索的回答c=5。此时,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确定c=5吗,再仔细想一想,看看题目的条件是不是完整,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条件?”此时,学生会说到“c边不一定等于5,因为题目没有说ABC是直角三角形”。在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之后,继续引导,“那我们给题目加一个条件,ABC是直角三角形,其他条件不变,那c=?”此时,又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c=5,但是,班里一定会有同学说出“c不一定等于5,因为不确定哪个角是直角”。此时,教师来作最后的总结,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勾股定理,之后也能够学会分类讨论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综合采用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教学方法,并适当对此进行改编和完善,以提高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性的目标。
三、重视课后评价和反思
课后评价和反思工作的高效开展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保障性措施。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在坚持以生为本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制定多个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力度,积极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方案,以为下一节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提高对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视,并做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和方案。本文仅是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也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创新能力;培养;浅论
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总遵循”和“方向标”,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利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性,搭建锻炼实践平台,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教师应当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积极探究.
一、注重情感意识教化,让初中生愿意创新
创新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较高形式,学生创新活动需要深厚的“底气”和充足的“勇气”.而初中生学习群体学习能力与现有学科学习要求之间存在“距离”,导致初中生面对数学学科组织开展的数学思维活动,特别是创新思维活动,心理上存在畏惧心理,情感上存在消极情绪.教师首先要做好创新思维情感激励工作,发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和教具的情感促发作用,克服心理阴影,主动愿意创新.首先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激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初中生讲解“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勇于否定权威”、“五易画风的齐白石”、“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等创新方面的名人故事,同时,采用鼓励性教学语言,激励初中生树立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其次要运用好评价教学手段,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勇气.教师对初中生学习活动的不同观点、不同解法等创新思维活动,要给予肯定评判,积极评价,保护初中生创新思维积极性.再次要运用好情景创设.教师要搭建与初中生认知相符合,与初中生生活相贴切,与初中生情感相促进的教学氛围.
二、积淀数学解析技能,让初中生能够创新
创新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所持数学解析策略进行统筹考虑、综合提炼的过程.教师一是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工作.将相关知识点设置为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照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入分析,深刻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外延.二是要做好解题方法策略的讲授工作.在初中阶段数学解题活动中,解题方法主要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等,教师应当强化学生思维方式的引领,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一步一步地进行研究,教师在关键节点开展启发引领,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径.如“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y=-■反比例函数与一个y=-x+2一次函数,他们两个图像有两个交点,分别为A、B两点.试求出A和B两点的坐标,并求出SAOB”问题讲解中,初中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要求A和B两点坐标,实际就是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构建成方程组,进行解方程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要进行肯定,引导学生明白函数问题已经转变为方程组问题.教师并以此为例向学生讲解化归解题思想的特点和本质,使初中生能够从感性上面深刻认知,并设置“四边形ABCD是梯形,AD与BC相平行,并且AB=CD,他们的对角线相交并垂直,如果现在已知AD,BC的长度分别是3,5,试求出AC的长度”案例,进行巩固强化练习,从而提高初中生解题技能和素养,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水平.
三、巧借案例发散特性,让初中生有效创新
数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多样、解答方法多样,是数学案例的显著特性.加之数学案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更是为初中生创新思维活动开展和创新能力锻炼提供了“沃土”.教师应发挥案例这一特性,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素养.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章节“如图所示,现在以RtABC的边AB为直径作一个圆,如果现在它与BC相交于E点,CF=AF.求证:O的切线为EF”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进行解析问题条件,探寻解题方法的探究活动,初中生探析活动后,有两种不同解题观点,一是采用“连接OE,OF,证明EOF≌AOF,得到∠OEF=∠OAF=90°,从而求证O的切线是EF”;二是通过“连接AE,OE,OF,证明EOF≌AOF,得到∠OEF=∠OAF=90°,从而求证O的切线是EF”.此时,教师对初中生不同解题思路进行评判,向学生指出,第一种是利用了中位线定理,第二种是利用了中线性质,这两种解题思路都正确,只是思维推导的角度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注重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教学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更加积极的思维平台与学习载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班福志,孟宪涛,武朝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张岩,李艾秋.教学质量监控框架构建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3]李伟.关于新课程中重视数学阅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4]孟燕平.尝试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篇5
2009年张景中院士出版了《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初等数学的一线串通方案,从小学的数学知识出发,让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使学生实现了“有目的的思考”和“能产性的思考”,方案不只是表现在章节先后顺序的变化,而是打破原有“几何”“代数”“三角”三个知识板块之间的无形屏障,形成三者互相联系的知识点网络来进行教学。
为了能够顺利地契合目前通用的初中数学教材的教学安排,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总原则下,不改变人教版(2012)数学教材上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一线串通方案进行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在七年级上学期,在原有人教版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章节,对应的在“第一章有理数”中补充“月历上的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补充“九九乘法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补充“两个点如何相加”。补充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形象材料作为数学抽象的原型和依托,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爱上数学。
在七年级下学期,将“相交线与平行线”和“三角形”进行了教学顺序互换,先进行三角形的教学,运用小学已学过的两条命题进行知识点的串通和拓展,使后续知识点过渡自然,可相继学习完成“全等三角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等章节。这样的改变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与之相适应的一定数学知识结构的生长点上,易于探索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更加整体化和网络化。
在八年级上学期,本属这学期的部分内容已经在前面串通起来学完,再把剩下的“轴对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及“分式”进行学习。在本学期,紧接着上学期学习的正弦再引入“正弦和角公式”,将之与“勾股定理”章节串通起来,通过正弦和角公式的学习,让学生将正弦的知识更为连贯地运用。
在八年级下学期,“勾股定理”等章节已经学过,然后对其他章节进行常规的学习。
在九年级学习圆的过程中,增加弦心距公式、弦切角定理、公切线长度公式等,这样能让学生轻松地推导正多边形的边长、周长等公式。圆的知识是中考压轴题的热门,学生掌握的工具多而优,推导探索的能力将得到增强。
我国的数学教材历来都是直线式的全演绎方式,而且代数、三角、几何分科设置自成体系,并不适宜整体把握。而以上方案与传统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提前将正弦的三角知识在七年级下学期阶段引入,与代数和几何互相交融,将这三科本来在初中数学阶段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形成了互为所用整体的数学知识结构。
在广州市海珠区实验中学的两个院士实验班中,已经采用以上的方案进行了两年多的教学实验。据实验班的数学老师张东方介绍,学生使用了调整后的教材结构方案,探索和解题的能力大为提升,尤其是解决综合题,学生的人数远远多于其他班,总分也遥遥领先。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也得益于采用了调整后的新教材体系结构。据学生反馈,这样的知识结构他们更愿意学,愿意想,愿意做。
杜威的“教材的选择和划分年级,应该根据一定时期活动的主要方面的适当需要,不要根据现成知识领域所剁碎的断片”的观点,表明了他对零散知识、分科知识的排斥和对知识有机联系的认同。以上调整方案利用“三角”将“几何”和“代数”等初中数学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将相关的知识有机整合起来,满足“知识统整”的要求,同时也符合进一步“课程统整”的方向。
从2014年起,广州市已组织了十多个中学开展此方面的教学改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数据和经验还需进一步归纳和理论分析,以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景中.三角下放全局皆活:初中数学课程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方案[J].数学通报,2007(1).
[2]崔雪芳.用“菱形面积”定义正弦的一次教学探究[J].数学教学,2008(11).
[3]崔雪芳.数学中用“菱形面积”定义正弦的教学实验[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4).
[4]张景中.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篇6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就要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有效性教学策略实施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紧扣教材、学生、课堂等要素,实施有效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一、研析吃透教材,以景促情,提升初中生互助合作的内在情感
双边性、互动性、群体性、协作性等是学习活动的根本属性数学学科需要学生个体之间,通过互助互补的学习形式,实现知识内涵和解题策略的有效领悟和掌握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师主讲、学生独立”的教学模式,认真研析教材,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情感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将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布置给所有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目标,使全体学生能够带着共同目标任务进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为同一“理想”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三个性质”,教学重难点是:“重点是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教学难点:探索、寻求解题思路”,因此,在新知讲解环节前,教师设置了“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块矩形地面,地砖的拼放方式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为多少?宽等于多少?”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情感发展实际,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在新知讲解时,教师抓住该知识点的关键要义,向学生提出“知道平行四边形、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会说出并熟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会度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目标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析新知内容的学习活动这样,初中生在良好教学情境和共同目标任务的驱使下,合作学习的情感更加强烈,合作学习的任务更加明确,有效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效能
二、紧扣主体特性,讲练结合,锻炼初中生探究实践的能力水平
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动手操作,探索认知的特性,这就为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实践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实践和锻炼过程,是在不断的动手操作、思考分析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住学生主体所表现的“质疑”、好奇、探知等特性,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强制式”的灌输模式,将知识内容和解题技能进行有效传授,注重解题策略探寻的过程教学,实现学生在锻炼实践中掌握探究技能,提升探究素养
问题如图2,正方形EFG内接于ABC中,ADBC,设BC=a,AD=,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是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探究解题任务,学生探究分析问题后认为:“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相似性的等量关系”,此时,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方法,最后,师生结合问题案例解题过程,进行解题策略的总结
三、抓住问题案例,创新“加工”,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素养
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4,0),点P是直线y=-x+6经过第一象限的部分上的点设P点坐标为(x,y),求OPA的面积S
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后,学生对该类型问题案例解答方法有了较好掌握此时,教师利用问题案例的发散性特性,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加工现有问题案例,设置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一问题条件不变,S与y是什么函数关系?S与x是什么函数关系?x,y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
理想心得体会类型范文,理想心得体会
推荐理想心得体会类型范文篇1通俗的说,理想是一种对未来和美好前景的向往与憧憬。从性质上说,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意识,理想当然也是一定社会关..
-
小学生升旗仪式流程主持词范文(精
小学生升旗仪式流程主持词篇1甲:尊敬的各位领导。乙:亲爱的教师们,同学们。合:大家早上好!乙:本周升旗仪式由团委学生会主持。甲:我校团委学生会是一个遵纪守律,奋发进取的优秀团体..
-
写给消防员的一封信范文(精选3篇)
写给消防员的一封信范文(精选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书信吧,书信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并有固定的或惯用的格式。那么你知道一封好的书信该怎..
-
年市场方案策划,市场策划方案范文(整
市场方案策划篇1为了抓住产品市场的脉搏,把企业的各种优点理念、企业文化、优质产品等与社会各界沟通,让策划的行动被所有的人所了解同时感动所有的人,使以后策划的行动得以顺..
-
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1作为一名从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对于如何在新版课程背景下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本人在实际..
-
助学金个人申请书字范文(3篇)
助学金个人申请书800字范文尊敬的校领导:您好!我是xx学院xx班的学生xx,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弟弟,我们四口和爷爷、奶奶住在同一个家里。爸爸妈妈都没有工作,只能靠着家..
-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优秀范文(精选2篇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篇1她,成绩不错,同学们都认为她很快乐,因为她像个开心果总能将大家的坏心情变成好心情。同学说她心眼少会吃亏。她怕疼非常怕。、按理说,我应该很了解她。可,回..
-
最美教师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最美教师作文篇1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已跋涉了15个春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难免迷茫。此时,老师的指引便如及时雨一般洗濯我心灵的“污秽”,还了我一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