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节(6篇)
农民丰收节篇1
那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年年底,我家小村连同其他村子的乡亲们一道,终于盼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户的夙愿。更欣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我家的次年——1980年,乡亲就喜获大丰收,迎来了“开门红”,使多年来小村吃粮一直靠“回销”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那年的“两节”实在令人难忘,全家首次吃上了丰盛的饭菜。时过境迁,而今年的“两节”更是今昔非比了,全家老早就谋划着今年“两节”咋个过法:面对新房,准备大碗的肉,还有油渍渍的月饼,爽甜的西瓜,以及红红火火的日子,好好庆祝一番。
值此,回首往事,我百感交集,情怀激荡,当年“两节”的情景不由浮现在眼前,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曾几何时,那还是1980年“两节”前后的事,这年家乡喜获大丰收,前文已提到乡亲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丰收喜庆之年,可谓天随人愿。全家欢天喜地,快收快打,先后将粮食打碾入库。记得当时的“国庆节”和“中秋节”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我家第一次烙了许多又大又厚的月饼。母亲高兴地对全家说:“往年吃月饼,又黑又薄,按份吃的,今年放开肚皮吃。”此时的父亲却心不在焉地看着堆满几间屋和未入库的粮食倒犯起愁了,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粮食,闲置了多年的粮窖终于可首次用上排场了。他边看边叹气:“打了这么多粮食,上面能让我们全装到自家粮仓里吗?这政策说变就变,如村干部上门收粮咋办?”父亲这么一说,全家不由一怔,喜悦之情顿失,一下愁云满面,都无心过节,不由放下手中的月饼商量起对策来。父亲说把大部分粮食藏起来好。
父亲的话一下提醒了全家,说干就干。那时我家劳力多,男女皆兵齐上阵,扛的扛,装的装,一夜功夫就把闲置了多年的几口大窖填平了。然后伪装好,屋里几处地方只象征性地放了些。全家并统一口径:若上面追问得紧,就说第一年就打了这些;再追得紧,就说变卖添了农具了。做完了这些事情,全家才放心睡觉去了。可一连多少天过去了,谁也没过问这事,事后倒是政府一个劲地鼓励乡亲加快发展生产,尽早脱贫致富。至此,父亲才长出了一口气说:“看来我们误解了政策,赶快把粮窖打开吧。”现在听起来这是笑话,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不是笑话了,真有点担心。从此,在改革开放沐浴下,在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指引下,我家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在这一过程中,还使全家高兴的是,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传来时,这无疑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又一大喜讯,全家面对红红火火的日子和对今后新生活充满无比憧憬,更加感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就更加大干快上,使生活过得更滋润。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并首次与中共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目标相联系,会上又强调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这就更使我们农民看到了今后中国农村的美好前景。纵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程,自己觉得我们农民受益最大,“三农”问题一直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这从近年来中央对农村税改政策的落实,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以及一系列支农、助农、惠农政策上不难看得出的,尤其首次破天荒地免除“皇粮国税”最得人心。全家从党中央对“三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看得出今后广大农民一定会得到更多实惠,对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更加信心百倍。
农民丰收节篇2
1、中国农民丰收节是9月22日。
2、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设立(国函〔2018〕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来源:文章屋网)
农民丰收节篇3
闽西是客家人祖地,鲜明的闽西文化生态环境,为各种带有浓厚农耕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流传,提供了沃土,逐步发展成今天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闽西传统农耕民俗。
全闽西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客家农耕信仰文化,如“神坛”信仰、“食新饭”节俗等。但最具特色和典型意义的是“百壶祭”、“犁春牛”和“作大福”。
作大福客家民俗奇观
湖坑“作大福”属民间的迎神赛会,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打醮”是人们为禳除灾崇祈求平安,请道士设坛祭祷的一种活动,后逐渐衍变为祭祀保生大帝的活动。因相传保生大帝农历九月十五出宫,曾为村民扫除瘟疫,保得一方安康,为报答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从此每三年一次在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村民都敬神,演戏,以表谢忱。至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安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迎敬保生大帝之习俗越发铺张扬后,遂成“作大福”习俗,至今已300多年。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热闹非常。
百壶宴尽显客家本色
自古以来,闽西客家先民崇尚祭祀文化。由于古代文化科技落后,客家先民把水灾、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归结为天地神鬼作怪。为了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汀洲(今长汀县)濯田一带从清康熙年间起,就有“二月二”保苗祭和“六月六”庆禾祭的民俗文化节日,称之为“百壶祭”。人们以民间最纯朴的方式表达感情,在每年春天播种季节祭祀天地神`,敬奉五谷大神(即神农氏),以祈求五谷丰登。每户一壶米酒,一盘{子或年糕,数百户人家、数百把酒壶依次排齐,整齐壮观。丰收后,再行祭祀,以酬谢天恩,即“百鸭祭”又称“庆禾祭”,并世代相传至今。
农民丰收节篇4
而在3个月前,一场50年未遇的干旱席卷江淮大地,曾让人对安徽的小麦主产区的丰产丰收“捏了一把汗”。
“坚强”的小麦
“今年阜阳市小麦预计单产407公斤,比上年增长0.5%;总产297.9万吨,比上年增长0.2%。”阜阳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各地调查显示,如果后期无恶劣天气,今年小麦亩穗数比上年有所减少,穗粒数持平或略增,千粒重可能有所增长。
而在此前的“空前大旱”期间,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三类苗麦地每亩减产可达50公斤至100公斤,合计减产10亿公斤,那么今年安徽比去年增产3.5亿公斤的粮食增产计划就无法完成。
为此,安徽省先后启动了抗旱应急二级和一级响应,及时掀起了“抗旱保苗”的高潮。“到2月底以后,安徽小麦主产区旱情已基本解除,小麦转化升级较快,三类苗面积逐渐减少,一、二类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小麦长势仍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黄秋云告诉记者。
除抗旱保苗外,去年秋种基础较好、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今年安徽小麦主产区小麦丰收的重要原因。
据阜阳市农委农业科长李如林介绍,去年秋种期间,阜阳市基本上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商、适深播种,越冬前的小麦苗情较好,为小麦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提高了小麦抗冻、抗寒、丰产能力。
并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别的形势,阜阳市分阶段多次制订并下发小麦田管技术方案,召开田管现场会。追施小麦返青肥350多万亩,追施小麦拔节肥654.5万亩,防治各类病虫害面积730万亩,促进了小麦生产形势的好转。
此外,为保障粮食生产,阜阳市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网、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农民传播小麦生产关键技术,进村入户举办培训班,将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据统计,阜阳市有10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户及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促进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的落实。
今年小麦丰收“几成定局”
在阜阳,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冬小麦最怕“胎里旱”,就是在小麦播种后的发芽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发生干旱,麦芽枯死,就“没救”了。而过了这个时期,小麦扎根、分蘖基本完成,只要麦苗不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就会很快返青,不影响一年的收成。
“天气对小麦影响最大的时间,是每年成熟前的5月份,这时候的天气对小麦的生长最为重要。因为在5月初到5月中旬的抽穗――扬花阶段,是对降水最为需要的时期,最怕缺水;而5月中下旬是小麦灌浆时阶段,是对天气最为敏感的时期,一怕干热风、二怕连阴雨,二者都会对小麦丰收造成致命伤害。”当地农民表示,当然,这个时期降水适时、光温条件较好,小麦出苗、分蘖及越冬状况好,更有利于小麦丰收。
据阜阳气象局副局长王海东介绍,5月初到5月中旬期间,我国江淮地区、黄淮地区风调雨顺,给今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5月中下旬到麦收期间,安徽小麦主产区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可能性较小。如无大的意外,今年小麦丰收“几成定局”。
但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由于农田基本设施不足,至今仍未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据介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缺乏管护,农户自身投入又少,造成水利设施破损退化,利用率大打折扣。同时,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较弱,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改造。
“我们就是靠临时打了几十口井,解决了全乡大部分麦田的灌溉问题。如果抗旱保苗不力,出现大面积麦苗枯死,就会直接影响今年小麦收成。”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党委书记倪显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目前,阜南县农技部门在许堂乡所作的单产测算显示,最高亩产小麦487公斤,最低327公斤,平均单产都在400公斤以上。显然,这几十口井的作用自然“功不可没”。
“在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实现农业丰收基本保障。”倪显生对此颇有感慨。
收购价格可能回落到
小麦丰收在望,当地农民关心更多的自然是小麦收购价格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价格。在粮食生产成本节节上升的情况下,粮食的市场价格能不能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收益,从而引导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才是问题的关键。”安徽省粮食局副局长刘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刘惠认为,“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最低收购价增幅赶不上种粮成本的增幅。”
“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些地方农民把粮食生产当成副业。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刘惠指出。
2009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发出通知,决定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0.90元、0.92元、0.95元,比2008年均提高0.13元。
此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决定,将每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
而据最近全国11个稻谷主产省抽查,农民对稻谷的“期望价格”为早籼稻0.96元/斤、中晚籼稻为1元/斤、粳稻为1.08元/斤,和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2009年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相去甚远”。
同时,小麦在我国中西部及北部地区曾是人们日常的主粮,但在目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下,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不再直接食用以面粉为原料制作的主食,而倾向于食用制作简便的大米。而且,由于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是民营企业,加之面粉市场价格“停滞不前”,企业“无利可图”,致使小麦及面粉销量日渐萎缩。
农民丰收节篇5
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观后感个人心得1
瞧瞧,这晚稻,穗大,籽粒饱,看来今年秋粮又要丰收了。”湖南省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大户陈世丹忙得很,一边忙着三秋”生产,一边还忙着把承包果园里的优质黄桃通过电商卖到各地。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充分体现出以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殷切期望。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以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为契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然奏响。
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连日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丰收文化活动,展示各具特色的农业物产,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让全社会感受到丰收带来的快乐。丰富的地貌,多样的气候,成就了中华大地不同风情的土特农产。勤劳的人民,勤奋的文化,也涵养出中华民族质朴浑厚的民族气质。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农民和丰收为要义,既有身份职业特征也有产业地缘,既有现实地理特性也有文化风貌韵味,这一节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赞誉和广泛支持并不意外。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历史脉络看,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从文化现实看,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是对中国农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充分肯定。截至今年,从农村发端的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40年。40年来,从安徽小岗大包干点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热火,到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增进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释放,推动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政策信号,也是一个鲜明的改革旗号,将极大调动起蕴含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为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观后感个人心得2
20__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契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农民收入明显增多,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业生产明显改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腰包鼓了、群众的笑脸多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担子也就轻了。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我们广大农民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农村是我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我们生长繁衍的根据地。记得住乡土乡愁,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才能处理好经济同环保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中华大地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人民也会更加幸福。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农业也就强了。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而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古今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们体味到了丰收的喜悦。不同地域会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庆祝丰收的独特方式,可是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却是相同的。
平凡的丰收,不平凡的喜悦”。金秋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喜悦的季节,而农民是丰收的主体,更是丰收的关键。我们每餐食用的五谷杂粮无不出自朴实的农民之手,正如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面写的: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而丰收节给农民那像土地一样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阳一般的光辉。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除了党和国家惠农为农的好政策以外,我们广大农民群众也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也为早日建成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入新力量。
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观后感个人心得3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节日,起码有四重深意。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句话精准诠释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雷打不动为三农”而出,,就足以显现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而设立这样一个节日更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饱含了全国上下对农民群体的深情祝福。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针对一个群体而设立的节日,代表的往往是对一个群体的祝福。今天的农业、农村、农民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农民=种地”的单一模式早就一去不复返。种养殖、做电商、搞加工,今天的农民条条大道通丰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提醒全国上下不要忘记农民的伟大创造和艰辛付出,深情祝福广大农民大丰收、大增收,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美好生活。
高高树立新时代农民的尊严感、荣誉感。民以食为天,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只会加强——因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里,永远有放心粮食、新鲜蔬菜以及其他由农民造”的生产生活必须品。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高高树立新时代农民的尊严感、荣誉感,提升亿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鲜明传导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责任。中国农民丰收节”强调的是丰收”,那么农民的丰收何以才能实现?显然要靠各级各部门切实扛起兴农助农富农的使命责任,唯有真抓实干,带领广大农民奔富路,抓好产业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聚力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实现大丰收、大增收。也只有各级各部门尽到应尽之责,履行应尽使命,才能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交出丰收”的合格答卷。
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观后感个人心得4
金秋时节,三湘四水五谷丰登。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全国第四个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湖南已连续举办了3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主场分别为伟人故里”韶山市、花木之乡”浏阳市柏加镇、产业脱贫示范样板凤凰县菖蒲塘村。丰收的喜悦四处洋溢,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被充分展露。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在希望田野上绘就美丽景色的时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农民自豪的节日,通过农事比赛、歌舞表演、成功故事等多种方式,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一方面让农民庆丰年、享成果,另一方面让全社会共同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大魅力,让天下英才汇聚广阔天地,让更多农民看到田野里长出的新希望,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赋能添力。
以节”为媒,筑牢农业主体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进一步筑牢农业”的主体地位。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保持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致,更需要大力弘扬重农崇农的理念,政府增加对种粮大户真金白银”的奖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让种粮大户的潜力被挖掘出来,动力更足,在广袤的乡村展开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节”为媒,擦亮农村产业招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尤其需要聚焦产业突围,只有产业更具有优势更有发展前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拓宽乡村振兴的新赛道。只有不断擦亮特色产业招牌,农民才能插上致富的翅膀,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新时代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以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为基础,实现机械化生产,让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更加自尊自信,让乡村振兴的红利真正惠及他们。
农民丰收节篇6
【关键词】农业谚语;壮泰民族;农耕文化;农耕技术;农耕习俗
【作者】周艳鲜,百色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82-007
一、前言
谚语是运用隐喻手法,采用固定、便于记忆的结构来反映智慧、真理、道德与传统观念,被代代相传下来的短小精炼而众所周知的语句。[1]4它是口头传统的一种主要类型,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浩如烟海的谚语宝库中,农业谚语是最为丰富的。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古代农书中记载有大量的农谚,例如,北魏的《齐民要术》中有“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汉代的《田家五行》中有“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等等。人类先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业劳作中经过反复实践验证,获取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与知识,摸索出了农业生产的种种规律,然后把这些都浓缩到形象、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去,由此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谚语。
壮、泰民族是古老的农业民族,他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形成了以稻作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农耕文明。覃圣敏提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稻作文化,这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大共同点。[2]黄凤祥、徐杰舜认为,壮族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对泰国泰族和东南亚其他一些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壮泰族群千百年来保持了共同的稻作文化形态,成为其他各种文化现象同质化的根源。[3]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用不同学科方法、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的亲缘性、同源性和本质上的差异性。那么,农业谚语能否折射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能否反映两个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渊源关系?
韦达论述了壮族谚语蕴含的人生经验,将农业谚语称为“壮族农业发展的教科书”[4],蒙元耀认为壮族熟语“取材于壮乡的生活实际,反映壮家人的生活本色”[5]9,泰国学者(乌顿潘・阿曼吞)主编的(《泰国谚语精编》)(2013)阐述了农业谚语的来源及文化背景,[6](斯瓦潘・派林)编著的(《俗语分类》)(2008)对农业谚语进行归类解释[7]。但文献阅览显示,目前,针对壮泰农谚的专题研究非常有限,关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作为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研究的重要语料,壮、泰语农业谚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本研究解读壮、泰语农业谚语中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并对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二、农业谚语中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特征
梁庭望认为,“水稻人工栽培法发明以后,逐渐主宰了越人先人及其后裔的整个生活,在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饮食结构、语言文学、人生礼仪、、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绵延至今。”[8]
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总体面貌与基本特征,本文从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业技术与农耕习俗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生活
覃乃昌提出,在“那”文化圈生活的主要是壮侗语族群,包括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其主要文化特征是以稻作为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9]40-47。以下两组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相似的农业生活形态和共同的生产习俗。
1.壮族的传统农业生活
(1)Baksaehhongguhbonj,maenzaeugwnguhmbwn.百业农为主,民以食为天。
(2)Fouzhongmboujonj,fouzhaeuxmboujan,fouzbuenqmboujfouq.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无商不富。
(3)Guhhongmboujlizgyaeujnaz,canghbuenqmboujlizhangzdaeuz.农夫不离田头,商人不离行头。
(4)Mboujndaemnaz,mboujndaemreih,youqlawzmizhaeuxhaugwn.不种田,不种地,哪有米饭吃。
(5)Hongnazbeijminghraez.农活比命长。
(6)Gajmouhwnjhangz,ndaemnaznabliengz.杀猪上行,种田纳粮。
壮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壮族“据‘那’(田)而作,随‘那’(田)而居,依‘那’(田)而食”,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世世代代过着自耕自食、自给自足、勤劳节俭的农耕生活。壮语谚语Laengmbanjmizdah,najranzmiznaz(村后有河,屋前有田)生动描写了壮族农家的田园风光与人居环境,反映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追求。以上谚语中,第(1)(2)(3)(4)反映了壮族以农为主、以稻作为生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态,第(5)是壮族传统农业生活的生动写照,第(6)记录了历史上封建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种官田”“纳官粮”的赋税政策。
2.泰族的传统农业生活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泰族的传统产业。据兰甘亨大帝纪念碑碑文记载,泰族从公元1237年(佛历1780年)素可泰建立国家开始,农业便逐渐成为泰族主要的经济生活来源。[10]1261第(7)将农业比作国家的脊梁,说明其在国家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8)(9)描绘了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第(10)描写了泰人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活;第(11)(12)反映了泰人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形态,前句揭露了泰国封建王朝统治下劳动者受到剥削与压制的社会共性,后句源自一个关于勤劳的老农民用“分身术”提高种田效率的古代故事。
(二)农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指的是农业中各生产种类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传统的农业民族,壮、泰族大多依靠水稻种植为生,兼有旱地作物种植,并衍生了鱼类养殖、家畜养殖等多种生产活动。壮泰民族传统农产结构的这种相似性,在谚语中得到了印证。
1.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
在壮语中,水稻种植也称为“种田”。根据《新华字典》的释义,“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种田”,广义上泛指以务农为生,谚语Caetcibngeihhangz,ndaemnazguhvuengz(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反映了壮族祖祖辈辈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水田为挖塘养鱼储备水源,创造了鱼类养殖的条件。稻田养鱼是古老稻作民族的农业文化遗产,据《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南方越人曾“陆事寡而水事众”,他们发明了水田和水塘养鱼,这种生产方式在古越人后人(壮族)生活的地区沿用至今。泰人也有水田、水塘养鱼之俗,兰甘亨大帝纪念碑碑文曾记载:“在兰甘亨大帝的黄金时期,水里有鱼,田里有谷…”[10]1261这充分表明,壮泰民族先民早就认识“稻鱼共生”的好处,他们创造了很多描写“种田”和“养鱼”的谚语。
第一组:
(13)(壮)Bauhfaexmuenghfaexngaeuz,ndaemhaeuxmuenghhaeuxhenj.刨木望刨光,种田盼谷黄。
(14)(泰)撒谷子望收成
第二组:
(15)(壮)Aeugwnhaeuxcouhndaemgyaj,aeusiengjgwnbyacouhvatdaemz.要想吃米就插秧,要想吃鱼就挖塘。
(16)(泰)种田节省秧苗做干鱼节省盐
第三组:
(17)(壮)Daemzmizbya,nazmizhaeux.塘里有鱼,田里有米。
(18)(泰)田里有米水里有鱼
以上几组壮泰谚语意思相近,第一组表达了壮、泰族人播种之后期盼丰收的愿望,第二组反映了壮泰民族共同的种田插秧和养殖鱼类的生产习俗,介绍了壮族挖塘养鱼和泰族制作干鱼的生产活动,第三组描写了壮泰民族“鱼米之乡”的丰收时节。在壮语(南部)和泰语中,“田”发音为na21和na33,“水”发音为nam32和nam55,“米(谷)”发音为khau24和khaw41,“鱼”发音为pja33和pla33,这些证据进一步说明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相似性。
2.旱地作物种植
除了水稻,壮泰民族也栽培旱地作物,但由于两地气候不同,播种品种与季节有所不同,而对大多数农作物的称谓,壮、泰语大多相同。[10]1369黄兴球通过植物命名研究提出,蕹菜、芥菜、芋头、稻、甘蔗等植物的同名佐证了壮泰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11]在壮泰谚语中共同出现的主要旱地作物有:薯芋、豆、瓜、甘蔗、香蕉等,例如:Biekdoxlawhguhfaen,maenzdoxlawhguhceh(芋的种子是芋,薯的种子是薯)和(芋按照种类薯按照族系),Cingmingzgyaj,goekhawxduh(清明秧,谷雨豆)和(煮豆燃豆萁)等。其中,薯芋类是壮语谚语中出现最多的。研究表明,从新石器晚期开始,壮族先民一直栽培薯芋类作物,因此薯芋类作物可能是壮族先民最早驯化栽培的作物。[10]1161芋头的发音,在壮语(南部)为phurk55,在泰语为phiak55,薯的发音,在壮语(南部)为man21,泰语称为man22。壮泰族群对芋头称呼一致,对薯类作物也有相同的总称,说明壮泰族群对于芋头与薯类的认知是一致的,这是他们的文化共性的具体表现之一。[11]32-38
在粮食作物方面,玉米是壮、泰民族种植业中主要的经济作物,因而有谚语Loegnyiedhaeuxyangzhenjdaengzganj(六月玉米黄到蔸)和(去掉玉米粒心剩下壳)等;在蔬菜方面,空心菜是壮泰民族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有谚语Cehbyaekmbungjsengbyaekmbungj,cungjcijboiqsengcijboiq(空心菜籽生空心菜,紫背种生紫背菜)、(空心菜汤去,莲茎汤来)等。有史料记载,泰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植蔬菜、水果与其他作物,在素可泰时期(佛历1800―1892年,公元1257―1349年)甚至有“种山种园”之说,《拉鲁巴纪事》也说阿瑜陀耶时代(佛历1893―2310年,公元1350―1767年)种植了多种蔬菜、水果与花卉。[10]1264在水果方面,泰语谚语中出现较多的是香蕉,例如,(砍香蕉不要留嫩芽)和(到处是香蕉粉蕉),说明泰国具有香蕉种植的漫长历史。此外,壮泰民族先民种植棉、麻等纤维类植物的历史也很悠久,产生了很多关于棉、麻种植和棉麻制品的谚语,例如:Goekhawxmbaetcaz,laebcousoumaz(谷雨摘茶,立夏收麻)和(肚粮仓,肚麻袋)等。
3.动物养殖
动物养殖是壮、泰民族重要的农业生产。《管子・牧民》曰:“藏于不竭之府,养桑麻,育六畜也”,意指社会繁荣。六畜,指的是牛、马、羊、猪、鸡、狗。壮语谚语Loegcukvuengh,fouzcainanh(六畜旺,无灾殃)反映了动物养殖对农业民族的重要意义。壮族远祖的家禽饲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猪、牛、羊、马是壮族畜牧业的主体,鸡、鸭是壮族养殖的主要家禽,而泰国养殖的牲畜主要有水牛、黄牛、猪和鸡鸭。[10]87-88大量的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养殖动物的种类、技术或经验,说明壮泰民族养殖业的相似之处,例如:Ciengxmavihgoeng,ciengxgaeqvihsei(养狗为公,养鸡为私)、Ndawnazlanghbit,nongipndonqndiq(稻田放鸭,害虫全光)和(鸭鸣竟鸡)、(狗耍鸡),Cibmaxdoengzruq,mboujlaurumgeq(十马共槽,不怕草老)和(马踢椰壳),Ciengxyiengzroengzlwglai,songbirimgwnzbya(养羊繁殖多,两年满山坡)和(捉绵羊斗山羊),等等。
在壮族养殖的动物中,猪有其特殊的意义。壮族先民养猪历史悠久,考古发现,猪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较为久远的一种家禽。根据桂林甄皮岩人遗址考古发现,至今7500―9000年的甄皮岩人已经开始人工饲养猪,开创了瓯越故地家畜饲养业的先河。[12]69Ndawranzloegsengmouguhdaeuz(家庭六畜猪为首)说明猪在动物养殖中的地位,Ciengxmoubaenghraemz,ndaemnazbaenghgyaj(养猪靠糠,种田靠秧)介绍猪的饲养经验,Cabliengzbaenzcang,moubizrimranz(杂粮成仓,肥猪满栏)是丰收年景的写照,“宰年猪过大年”是壮族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猪也是泰族养殖的主要家畜之一,一些泰语谚语以猪为隐喻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反映猪的本性,而且赋予其丰富的隐喻涵义,例如,(赶猪进圈)比喻为自己利益而摆布柔弱的人的行为,(泥土裹住猪尾巴)比喻懒惰之人,等等。
(三)农耕技术
壮族先民真正进入犁耕农业阶段大概是从汉代开始的。在岭南地区出土的陶车、陶牛和陶俑等考古材料,是壮族先民牛耕劳作的生动反映。广西出土的陶制耙田模型表明,南朝时壮族先民已经掌握了筑埂保水、漏斗排水、犁后加耙、平田播种、碎土深耕等一整套耕作技术[10]1141-1143。
1.耕牛
“牛”是壮、泰语谚语中出现最频繁的一种动物,说明壮泰民族用牛拉犁耕作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也体现了耕牛在两个民族传统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牛耕技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它标志着当时生产力的进步,说明农耕社会达到了新的高度。壮语谚语Lajrienghmizvaizcae,gwnngaizmboujyunghyou(栏下有耕牛,吃饭不用愁)反映了耕牛对稻作民族的重要意义,而泰语谚语(岳父养牛,岳母养女)说明泰人饲养耕牛的普遍性。
壮泰民族先民在谚语中总结了耕牛饲养的很多经验,例如,Cawxvaizgaejgenjdaezfaggeuz(买牛莫选剪刀蹄)和(选牛看尾选媳妇看妈妈),而Maxmboujmizloengzmboujndaejgwih,vaizmboujconndaengnanzragcae(马无缰绳不能骑,牛不穿鼻难拖犁)和(丢了牛头断了牛鼻绳)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牛鼻拴绳的方法,说明壮、泰族有相同的训牛习惯。传统的耕作中,壮族一般使用水牛,泰人既用水牛也用黄牛,而泰国高棉人却普遍使用牛为蓄力,一些泰语谚语来源于牛的历史典故,用以记录泰国高棉人与牛为伴,共同生活和劳动的经验与情感体验。例如,(住在一个牛棚的牛打架)不仅记录高棉人建棚养牛的习惯,并以共居牛群经常互相打架来比作共事的人们因不齐心而会产生矛盾。总之,牛是壮泰民族驯养的主要动物,是农耕社会缺一不可的耕作工具。壮语(南部)和泰语中,“牛”的发音极为相近,“水牛”发音为va:i21和khwaj33,“黄牛”发音为mo21和kho33;ko33,这是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相似性的一个重要证据。
2.传统农具
壮泰民族使用的农耕劳动工具多种多样,大致分为耕地工具、灌溉工具、田间管理工具、收割与运输工具、脱粒加工与储藏工具等。壮语谚语Diuzsohguhgaenz,saenjgozguhek(直木做锄把,弯木做牛轭)、Raeqnazmizfagcae,doegsawmizcibit(耕田一把犁,读书一支笔)、Fungbeizcihaeuxgok,dwgfagdwgbebgagfaenmingz(风车吹稻谷,是胀是瘪自分明)、Mizhaeuxgyawzlaufouzrumdaem(有米哪怕没臼捣)和泰语谚语(进林别忘刀,去田别忘犁)、(打黄牛怨恨耙)、(牛脱了轭又进去耕地)、(镰刀在肚子里)、(推石臼上山)等反映了壮泰民族农耕工具的相似性。
3.耕作过程
壮泰民族的耕作过程从犁田、耙田、灌溉、撒种、育秧、拔秧、插秧、耘田、割稻、打谷、晒谷,直到收藏、加工等程序基本相同,生产工具也基本相同,但是种植的季节和田间管理有所不同。[12]110-117关于稻作过程的壮、泰语基本词汇中,有不少读音相似相近,例如,犁田,南部壮语(简称南壮)为thai33na21,泰语为thaj24na55;耘田,南壮为da:i22na21,泰语为daj21na33;引灌,南壮为tho:i55nam32,泰语为to:j33na:m55;插秧,南壮为dam33na21,泰语为dam33na33;收谷,南壮为kip55khau42,泰语为ki:p35haw41ka24;磨米,南壮为muk11hau24,泰语为。
这至少从语言学的角度反映了壮泰民族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一些环节的相似性。记录耕作过程的壮语谚语很多,但相关的泰语谚语比较少见。
(1)施肥。土壤的质量会影响稻谷的生长与收成,Cienrapbwnhroengzreih,fanhgaenhaeuxhaeujcang(千担肥下地,万斤粮入仓),每一个农民都知道肥料的价值,将肥料比作“宝”“官印”,例如,Bwnhvaizrumhoengzva,nungzgyasongaenbauj(牛粪红花草,农家两个宝)、Dangguenbaenghinq,guhhongbaenghbwnh(当官靠印,做农靠粪)。Daeuhbeizcoqnaz,haeuxgenqbaenzgijmaz(地皮灰放田,稻谷胀又坚)介绍壮族先民越人采用的“火耕水耨”的施肥方式。
(2)犁耙。犁田耙地需要深入、细致,不可匆匆忙忙、漫不经心。Rauqnazyawjgyaeujvaiz,caereihyawjbakcae(耙田看牛头,耕地看犁头),Caenazgvaqdoeng,nonnoixnamhmboeng(犁田过冬,虫少土松)、Ciengvakbaenzngaenz,fanhgvakbaenzgim(千锄生银,万锄生金)、Caendaejlaeg,rauqndaejnuenz,itvanjnamhboengzitvanjhaeux(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介绍了犁耙的时间、次数与深度。犁耙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壮家娶媳妇的一个条件,例如,Genjgwizyawjcaenaz,genjyahyawjdaemjrok(择婿看犁田,择妻看纺纱)。
(3)灌溉。水是生命之源。壮语谚语Luegbyamizsuijgu,nazlaehaeuxhenjgim(坡岭有水库,梯田出金谷)说明蓄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关于农田水利的内容。到了明代,广西灵渠经过多次维修、疏浚,两岸的万顷田地得到了灌溉,这是壮族先民大量兴修与利用水利的证据。Henznazhaidiuzmiengraemxlae,reihrengxhixmizbetcingzsou(田边开条流水沟,旱地也有八成收)、Coihhamqvatdaemzciengxndeinaz,mboujaeurengxdaeujgouzmehmbwn(修坝挖塘养好田,不要旱来求老天)等谚语介绍壮族地区挖塘筑坝蓄水、开沟挖渠漫灌的灌溉方式。
(4)种植与田间管理。壮族视谷种如同生命,他们“Hohmiuzlumjhohmingh,louzcehlumjlouzgim(保苗如保命,留种如留金)”,积累了“Haeuxcehnaednaedfag,gomiuzgogocangq(种子粒粒圆,禾苗根根壮)”“Cindaeujmboujdoekfaen,hahdaengzyienghyienghhoengq(春来不落种,夏收样样空)”“Ndaemnazndaemndaejcingq,dangqeindingqcaengzbwnh(插秧插得正,等于下层粪)”等选种、播种、插秧的经验以及诸如“Dawzbaeznamhcaelaeg,akgvaqsamfaenfwn(深翻一遍土,胜过三分雨)”“Gyajndaisambaezhaeuxrimcang,duhgvaksambaeznaednaedfag(禾耘三次谷满仓,豆锄三次粒粒黄)”等翻土、耘田等田间管理经验。
(5)收割、晒谷与加工。Caetnyiedhaeuxhenjyouqndawnaz,gyagyahohhohsoumadak(七月田里一片黄,家家户户收割忙),因为水稻“Betcingzcug,cibcingzsou,cibcingzcug,laeuqsongcingz(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稻谷收割之后要及时晒干,Banhaetmokbaenzbenq,mbwnrengxndeidakhaeux(早上一片雾,晴天好晒谷)总结了晒谷的天气规律。壮、泰民族稻谷脱粒加工方法相同,主要用磨臼(石磨、泥磨)去掉谷皮或用木杵舂捣。“舂堂舞”便是来自于舂米的灵感,“晨暮时候,妇女们将晒干的稻禾放在长形的大木槽中,用木杵舂去谷壳,称为舂堂。木杵舂击木槽发出有节拍的声响,宛如动听的曲子,被发掘成为了现今的舂堂舞”[13]112。“舂堂”壮语称为“打砻”,打砻舞现已成为壮族喜闻乐见的节庆习俗舞蹈。
(四)农耕习俗
农耕习俗是传统农耕社会最具民族性的文化现象,农业谚语记录了壮、泰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农事习俗,是人们了解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民俗活动的重要语言资料。
1.春耕习俗
壮族认为,“Dojdeihlingzmboujlingz,bibicungjaeugingq(土地灵不灵,年年都得敬)”。壮人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春社节”举行土地神祭祀仪式,祈求土地神保佑全村老少、六畜兴旺与农业丰收。“春社节”也叫“开耕节”,人们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以祈福开耕顺利,饮酒作乐之后繁忙的春耕就开始了,因而有了谚语“Gwnlelaeujcinsix,caerauqmboujlizfwngz(吃了春社酒,犁耙不离手)”。泰族于每年佛历六月举行“春耕节”,这是泰国宫廷大典之一,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天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泰语谚语(禾苗等雨,稻等雨)反映了求雨仪式上人们对降雨的渴求与祈盼,而(丝足鱼得水)描写大雨来临之时,人们欢呼雀跃,就像丝足鱼获得了久违的甘露。
2.“尝新”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来临的时候,稻谷已经成熟,壮族会举行“尝新节”,谚语Loegnyiedloeg,gwnhaeuxmoq(六月六,吃新谷)描写了壮人在开镰收割之际品尝新谷,行香祭天,以庆祝五谷丰收的节日习俗。在举行秋粮入仓仪式时非常讲究话语的忌讳,Haeuxduhndaejdaengzcang,vahlangxgaejluenhgangj(五谷得入仓,闲话莫乱讲)告诫人们谨慎言行,以免遭到神灵惩罚致使入仓的粮食受损。泰国佛历3月举行“尝新节”,这时候稻谷开始成熟,新打的稻米新鲜而味道香甜,人们用来做成竹筒饭,在礼佛日拿去斋僧,这个节日因而得名“竹筒饭功德”,于是有了■(竹筒饭功德)这个俗语。
3.祭牛习俗
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壮族非常敬仰“牛神”,人们“Seiqnyiedraenvaizbaenzduzciengh,caetnyiedraenmaezbaenzyahvuengz(四月见牯牛如大象,七月看老婆如皇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牛魂节”(脱轭节、敬牛节),要给牛招魂、脱轭,有些地区将这天当作牛王的生日,以美食供奉牛神、喂养耕牛,所以说,“Seiqnyiedcobetdienheiqrongh,duzcwzduzvaizceiqcingsaenz(四月初八天气晴,水牛黄牛最精神)”。泰族每年佛历一月“庆丰节”也举行为牛求魂的仪式,但是祭祀活动并不像壮族那样隆重,因为泰人认为牛只是有功德的动物,他们对牛的辛苦耕作仅是怀有愧疚心理。一些壮族地区禁食牛肉,但在泰语谚语中有食用牛肉的记录,泰语谚语(杀牛吝惜盐)记载了古时泰人杀牛后将吃剩的肉制作干肉,却因节省盐巴导致牛肉腐坏的典故,而(杀牛不要吝惜辣椒)告诫人们不要因小利益而让大利益受损。
总之,壮、泰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农事习俗,其中,很多农事习俗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结论
壮、泰族先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谚语。这些谚语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也凝练了两个民族劳动人民的农业智慧,是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研究的重要语料。壮、泰语农业谚语折射了两个古老农业民族的农耕文明,反映了两个民族在传统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耕技术和农耕习俗等四个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说明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化有很多共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共同的稻作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Mieder,Wolfgang.Proverbs:AHandbook[M].Connecticut:GreemwoodPress.2004.
[2]覃圣敏.壮泰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3]黄凤祥,徐杰舜.壮族文化及其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J].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1).
[4]韦达.壮族谚语与人生经验[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5]蒙元耀.壮语熟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6][M].,2013.
[7][M].,2008.
[8]梁庭望.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与稻作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9]覃乃昌.“那”文化圈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9(4).
[10]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11]黄兴球.植物栽培:壮泰族群同源与分化的佐证[J].东南亚纵横,2010(12).
[12]黄兴球,范宏贵.老挝佬族与中国壮族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3]范宏贵,顾有识.壮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
盗窃车辆检讨书范文怎么写,盗窃的检
精选盗窃车辆检讨书范文怎么写篇1家庭财产盗窃险保险合同家庭财产盗窃险保险合同订立合同双方:保险方:__________________保险公司:__________________投保方:________________..
-
员工盗窃检讨书范文,员工盗窃行为处
推荐员工盗窃检讨书范文汇总篇1为了更好的树立公司品牌形象,使整体店面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故制定以下规定,望大家严格遵守考勤管理1、考勤时间:早晚上下班必须按规定考勤,..
-
冰雪奇缘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8篇)
冰雪奇缘观后感篇1前几个星期,我看了冰雪奇缘。故事内容是:有一个国家,有这两个公主,大公主是艾莎,会魔法。小公主是安娜。她们是一对很好的姐妹,一次,安娜在晚上睡不着,就找姐姐艾..
-
优秀范文冰雪作文字(精选4篇)
冰雪作文400字篇1这一天,我把作业写完了,准备去玩玩具,可是一打开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有一个冰公主在我的房间里,把我的整个房间都冻成了冰。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我就问..
-
学生春季学期心得体会如何写,学生春
推荐学生春季学期心得体会如何写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度过喜悦、祥和、幸福的寒假,踏着春天的脚步,带着新的目标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学期,开始求知生涯中的又一个里..
-
春季期开学通告范文好作文推荐,春季
如何写春季期开学通告范文通用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金马辞岁匠心独运,乐其成,师生齐发展;福羊迎春励精图治,映其辉,三中展荣光”。新年的鞭炮..
-
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文电子版(整理3篇
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文电子版出租人: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租户: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在________的祖坊有一个车库,车库号是________。现甲方将车库..
-
防溺水观后感范文好作文推荐,防溺水
防溺水观后感范文通用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时间过得飞快,转瞬之间,一个炎炎夏日又到来了。每年这个时候,是发生溺水事故的高峰期,夺走了无数青少年的生命。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