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6篇)

daniel 0 2024-06-17

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篇1

关键词:易经,八卦园林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而画为八卦,这是原始的易。后经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一.八卦的形成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所谓卦,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测量太阳位置,从而知季节、记录劳作规律的手段。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论文写作,八卦园林。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所谓八卦,应该是在地之八方测量结果的记录。论文写作,八卦园林。所以,八卦是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的理解,是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体现。

《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宇宙),是生两仪(天地)。两仪生四象(四季天象,长日照的夏季为太阳,短日照的冬季为太阴,春为少阳,秋为少阴),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二十四节气。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二.八卦的发展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三.《易经》的内容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论文写作,八卦园林。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上日下月为易。论文写作,八卦园林。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一是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论文写作,八卦园林。即大道至简是也”;二是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三是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一是《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二是《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四.八卦与园林

《园冶》(明)计成著,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10篇。论文写作,八卦园林。《园冶》共三卷,其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名话,这两名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长物志》(明)文震亨著,共12卷,它更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1995年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向联合国递交的文本就将这本著作列为苏州古代造园理论专著。苏州园林申报成功,《长物志》的名声也就大振了。巧合的是文震亨喜爱的或者说擅长的艺术中有两类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体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即苏州园林,古琴艺术。

《园冶》与《长物志》两本伟大的专著在造园思想和原则上是一致的,均突出强调了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强调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大地的多姿。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乡,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横溢,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作。这与八卦形成过程中,伏羲用的三个对中国人影响很大的方法,即仰视(这是人类独有的权力)、俯视(宇宙所有的东西在你身上统统能找到)、广角(看得很周到、想得很周密)是不谋而合的。

总之,《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

2.[明]文震亨.长物志

3.游泳.园林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篇2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既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受损的古园不仅损害了有形的文物,而且也损害着社会和影响着无形文化。因此要重视对古典园林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为更好的进行古园的生态和人文恢复,也即是植被、土壤和水体的恢复;园林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恢复,还要做好创新技术的引入。

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概述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开展古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有利于还原造园者设计的匠心,体现造物的神韵。概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如下四个特点:

a)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植物作为构景的基本要素,但它绝非简单地摹仿其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和典型化的自然,能于小中见大,也能大中见小。

b)把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建筑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谐调,互为补充,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风景画面。

c)充满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

d)意境幽远,余韵无穷。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的基本原则

(1)遵循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山水相宜,往往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景观。并且造园过程中景观要素的形象组合方面,合乎自然规律,山水及山峰各景象要素组合上符合山水生成的规律。这是在园林修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2)景物入画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个基本要素:建筑物、山水、花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入画。造园者往往运用巧妙的借景手法,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尽管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布局中,能够带给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游人往往在园林中步移景易,景随人移。

(3)掌握园林的相关资料

在修复古典园林景观时,掌握该园林的有关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如造园背景、园林平面构图等。对园林的景观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全面把握园林整体的布局和造园特点,这样才能“修旧如旧”。

(4)真实性原则

在对古典园林修复过程中,要求我们应完整的考虑园林整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建筑、构筑、陈设等各个方面,要参照传统的真实信息,修复中尽力收集古建材料,这样才能重现古典园林本色。并且在维护中还要做到每次的维护都是可识别的——既不能破坏原作品真性,又要区别于原作。

2创新技术在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传统修复技术可分为材料生产和施工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保持原有风貌、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对修复技术也要进行创新。

2.1古典园林的自然生态恢复

根据古典园林特点和修复原则可知,对古典园林的修复不应以“商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保护,遵循生态平衡。

(1)园林植被修复

园林植被的修复包括三个方面:古树名木的修复、生态群落的修复、地被的休养生息。对于可修复树木首先可采用木桩支撑、草绳捆绑等方法紧急救助,然后根据树种特性和损害程度做好修复和维护;对于损毁植物群落,应结合园林文化氛围选择树种重建,并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做到“适地适树”,多层配置,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古典园林的生态环境恢复;对于人为损害的草皮,应以自然恢复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地坡面选择相应的恢复措施。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特殊的人文气息的植物的文化意味,远远重于生态意义。所以树木的重建应重视人文含义,新技术不应破坏原有的人文精神。

(2)园林水体修复

对于古典园林水体损害的,首先应调查古典园林水系淤塞情况,及时疏通,保证园林内外水系循环,避免破坏园内水陆交换和空气质量;其次对于受污染水域,可在短期利用化学药剂处理,并种植清污能力较好的植被,净化水系环境;最后加强保护,避免二次污染。

(3)园林土质修复

对于遭受地质和土壤的破坏古典园林,园林土地易发生沉降,地表土壤易板结硬化。在修复山体滑坡时可首先固定山体如:钢筋打桩,制止下滑,然后稳固边坡如:浇灌混凝土,最后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沉降土地。若土地沉降不均匀,应先抽取地下水,然后挖掏土质,均衡荷载应力,最后稳固地基。

2.2古典园林的人文景观恢复

(1)古典园林文化恢复重建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历史文化流传的具象体现,对其修缮修补应做到“整旧如旧”,以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去修复,保证古典园林的原状态。

a)纪念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纪念园林主要的特征是“一堂一屋、一亭一榭、一草一木”,一切均围绕被纪念者,因此其文化内核是“景仰前贤,大启文明”,修复工作应围绕这个核心;

b)寺观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寺观园林主要是将自然和宗教结合一体,体现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最大化的丰富与扩张园林空间。宗教世俗化和宗教教义是该园林的文化内核,工程修复的开展应围绕这个文化内核。

2.3古典园林古建筑恢复重建

古典园林内的主体建筑模式是木结构建筑物,根据损害程度的不同古建修复可分为四类,其修复特点如表1。

表1古建筑修复类型表

2.4促进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能力

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保护的可持续和运营的可持续,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资金来源一方面可通过国家资助,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实行以园养园。在古园的修复中,政府资助毕竟杯水车薪,因此发展古园旅游业,提高园林内部硬件设施和提炼园林文化,既有利于传扬园林文化,又有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

3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必须要做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真正做到修复的园林能得乎其意、显乎其神。

参考文献:

【1】柴泽俊.试论古建筑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J].文物世界,1996,(1):13一17

【2】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中国园林,1998,(6):28一30

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篇4

【关键词】古典文化;当今园林;启发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因此人们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明天,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加大了对园林建设的力度。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各种技术和设备以及材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还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以及设备,从而为现代的园林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古典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古典文化不仅能够提高现代园林的形象,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园林的要求。而随着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还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古典文化是我国以及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古典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为了促使古典文化与现代园林的融合,就必须要加大对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运用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出发,对古典文化和现代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的园林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古典文化中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

世界园林史表明,各种园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风格与样式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尽管传统园林有着种种局限性,如果因此而将它简单的全盘否定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古典文化中传统元素的现代意义

关于传统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传统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传统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就中国传统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国传统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传统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正在建造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惜在平地上挖湖堆山,其实是劳民伤财的反生态设计理念;

(3)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无须再在城市之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却是假山假水难以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传统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紧紧抱着传统园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

(4)中国传统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园林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园林设计的全盘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

(5)中国传统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园林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

(6)中国传统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摈弃。

虽然传统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也与时俱进,进行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不仅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园林意境;感官分析;昆明

收稿日期:20130525

作者简介:姜书纳(1983—),女,河南漯河人,助教,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3102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也是一门造型艺术,它反映的是园林中几大物质实体要素与非物质虚体要素之间的园林空间和谐美,并由形、色、声、香共同构成虚实对比的园林场景[1]。形、色诉诸于视觉,声诉诸于听觉,香诉诸于嗅觉。因此,本文选择描写昆明园林艺术感官的典型诗词,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昆明古典诗词中园林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结合手法,为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营造手法提供参考。

2园林意境分析

2.1形

形是表达园林艺术特色最直观的形式,园林景观中的形是通过泉池、花木、山石、亭阁、曲径、天空、云雾……组成园林场景来再现自然美,也就是中国园林文化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再通过诗词的提炼概况和写仿寓意等手法,把种种自然美景通过单体或群体组合集中到有限的实体空间场景中来,通过人的视觉观察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进而产生丰富的园林意境。

在昆明古典诗词中,“形”是指所描绘景致的单体或群体的景象,即以此情此景。“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拳石勺水,亦有峻山阔水”,便有人们的性情怡养在艺术意境的甘泉中,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2]。如:园林假山寄寓着山居崖栖、高逸遁世,园林池水象征着十里风荷等,借此获得遗形忘忧、愉悦的感官愉悦,获得一种道德判断的满足。

昆明古典诗词在对形的描写上有:(清·朱衣《湖心亭晚眺》)中“小雨舟横杨柳岸,斜阳人坐藕花天”。主要描写藕花深处,杨柳岸边,烟雨楼台依旧是沧海茫茫,园主人在放生池的湖心亭观鱼,不觉触景生情,产生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描写:“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短短几句诗文描述,将滇池的广度、金马山、碧鸡山、蛇山以及鹤山的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觉诗人浮想联翩,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昆明园林的“形”是轮廓分明而壮观的,由此组成的园林场景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升华的园林意境是多样的。

2.2色

色是指诗词所描绘的景观给人整体的色调感受。色彩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通过人的感官后,就具有了表情特征,人们常把一种色彩与某种情绪联系起来[3]。如:红色代表热烈和兴奋;橙色代表热情、严肃;黄色代表明朗、活跃;绿色象征美丽、自然;蓝色象征清秀、广阔;白色象征淡雅、纯洁等。色彩对园林艺术的体现也是通过人的视觉起到传达色彩信息的作用。

昆明古典诗词对色彩有比较多的描述。如(明·杨慎《山茶花》一诗:“绿叶红英斗雪开,黄峰粉碟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这组由红花绿叶及黄色共同营造的植物景观是春天的象征,黄绿色是情调春天特征的颜色,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植物的发芽。(明·辛联芳《螺峰春游》):“枝头红紫浅渐深,陌上笙歌断复续。”这是一种对渐变色过渡是的表达。

如前所述,相比较其他园林而言,昆明园林的色彩主要体现了“七彩云南”的丰富变化,“色”应该是昆明园林的特质之一。把自然景象的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色境之奥秘在于,比文学、绘画多了一层三度空间,那就是旷与奥、高远、平远等视觉感受。

2.3声

声是园林艺术听觉上的意境表达,它们构成了园林的虚景,营造了虚境[4]。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鸟鸣声使园林空间感觉千变万化,此种天然交响曲是音乐家和游人墨客难以效仿、难以表达的。在园林景观中,经常利用听觉的途径来创造幽然的意境,如“禅榻空尘梦,秋声杂夜泉”。但闻“昏钟鸣”,“宿鸟惊栖,忽喧互寂”。在香梦中听秋声以及泉水叮咚声,非常惬意;近鸟则鸣,远鸟则啼,这种远近结合,不失为一种情趣,也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开阔和宁静[4]。这种通感无形中拓展了园林景致的深度,增强了园林意境。自然山水以其美妙动听的声音召唤着人们,去听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滴清池、林间鸟语、寂夜虫鸣以及风声、雨声、涛声[5]。

(清·彭印古)“落叶带秋声”以落叶声写尽深秋的韵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是满足游人听觉美的最好表达,该表达多为以动衬静的表达。

(清·彭印古)“林咽蝉声犹忆夏,天横雁字漫题秋。”以蝉声忆夏,雁飞题秋,精练的描写了林中蝉声幽,天飞大雁迎秋的夏末秋初的景致。

(唐·道南《玉案山》)“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表现了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组合,松树晃动声、风声、银铃般的天籁声,一起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声乐。

(明·杨慎《太华寺江风山月楼次叶道亨韵》)谷响林风早,潮音水月期。钟铃有玄韵,猿鸟也清规。在诗词展现的场景中,风声、水声、钟声、鸟鸣声交相辉映,用声音反衬出寺观环境的安静。

在昆明古典诗词对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声的载体是由风声、雨声和大自然的天籁声共同组合来营造的,并借助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季相和时相来表现。在园林艺术中,这种声的组合是听觉美的含蓄表达。声境中,诸如激流飞瀑、惊涛拍岸等喧闹之声为动境,而滴泉、涓涓细流、雨打芭蕉声多为以动衬静境。

2.4香

香味以植物的花或果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艺术境界,香味浓淡对园林意境的表达各异,浓香营造出园林的动境,所谓花香袭人;淡香使园林产生静境。景观中表现香的感官感受,常常配置桂花、梅花等香味植物,给人一种嗅觉美的体验,营造暗香浮动的意境。昆明园林植物众多,自然其馨香植物的应用较广。

如明·杨九龄的《梅花村》:“村里居民十数家,树边多是种梅花。香浮院落风初动,影到门庭月半斜。”描绘了梅花村种梅,清风浮动梅暗香的境界。清代徐崇岳写唐梅“唐梅发古香,来入罗浮梦”。将梅之香写入梦中。(清·陈荣昌《池上初霁》)“云破日光直,风来花意颠。但闻香似海,无复雨如烟。”写尽云、日光、花、烟雨与花香,实与虚的浪漫景致。明·王琦《曹溪夜月》有:“葱笼山半古招提,石秀泉香宝树奇。”一幅青山、古寺、秀石、香泉所构成的幽静清爽的意境。诗词中描写了空间中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借景手法等等,用园林中的物质生态建构要素“建筑、植物”和非物质建构要素“香味、光影”形成虚实对比关系,月光照在门厅上形成了明暗关系的对比,这种明暗关系的对比手法是含蓄美的表达,园林艺术中的香味儿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花香和果香来表达的。

3结语

“诗由景现、景由诗活”——构造诗文的“园林情境”,营造园林的“文人情趣”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特点,昆明古典诗词也有这一特点。园林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特点,诗词提升园林的精神层面内容,同时,园林物态实体要素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等给人提供一种审美的精神享受。当这种精神享受通过人的各种感观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审美境界时,可以借助诗词的艺术表达来体现。这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也是是昆明古典诗词中园林艺术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6).

[2]李元洛.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3]陈熊俊.苏州古典园林中色彩的运用[J].时尚颜色,2006(6).

简述古典园林的特征篇6

关键词:天型山水园;人型山水园;池泉园;人本与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内陆意识与崇海情结

Abstract:TheChineseandJapaneseclassicalgardensbelongtotheEastGardensystem,differentfromthegardensofEuropeandWesternAsia.JapanesegardenstronglyinfluencedbyChinesegarden,betweenthetwo,therearemanysimilarities.However,afterJapan'slong-termhistoricalfilteranddigestion,andgraduallyformthecharactertraitsofJapanesecultureofgardenart,differentfromtheChinesegardeninmanyareas.Inthispaper,Itrytocompare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oanalyzetheunderlyingcauses.

Keywords:naturallandscapegarden,human-landscapegarden;pondandspringwatergardon;Godandthepeopleofnature;returntour;boattour;hearttour;inlandconsciousnessandseaconsciousness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图1)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图2)。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图3)。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图4)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图5)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图6)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图7、8、9);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图10)。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创作成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达到了一体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园林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得更进一步。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辈出,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条件,为其园林成就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园林却充满着武力和杀气。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图12)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图5)。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以上简单谈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两国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辽阔的内陆,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两国地理环境的天壤之别,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虽然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域,但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国园林也表现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国园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实这些“海”实际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现“海”情结的,其表现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现其“志”和某种情趣。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园林多为池泉园,凡园必有岛,以舟游为主的特点。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天皇在镰仓以前,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镰仓时代开始,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在镰仓以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而日本自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这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在上,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皆趋重现世的物质的实利主义和自己主义。宗教在中国政治机制中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第三,从两国对待神和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出于传统的“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园内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还有许多,本论文因篇幅原因,只谈了以上几点,望谅解。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 下一篇:社区生态环保工作计划,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理3篇 )
    上一篇: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总结(精选2篇)
    相关文章
    1. 行政工作述职报告范文(整理4篇)

      行政工作述职报告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参与此次公司举办的述职报告工作。转眼间,来公司近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和大家共同经历着因市场经济减退给公司带来..

      daniel 0 2024-06-17 21:13:00

    2.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

      daniel 0 2024-06-17 20:11:15

    3. 全民亚运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宣传亚运

      主题全民亚运心得体会精选篇1>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年)》,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增强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意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根据《体育总局关于..

      daniel 0 2024-06-17 20:02:14

    4. 喜迎亚运会心得体会范文,喜迎亚运会

      描写喜迎亚运会心得体会范文篇1为了庆祝年国庆节,我镇组织各镇以“喜迎国庆__年周年-我爱你祖国”为主题,以大力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开展共建美好..

      daniel 0 2024-06-17 18:19:47

    5. 高二记事作文字范文(整理4篇)

      高二记事作文600字范文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的习俗。今年的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到户县姥姥家和他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团圆时光。早上我们早..

      daniel 0 2024-06-17 14:28:07

    6. 高二作文范文字(整理4篇)

      高二优秀作文范文700字
      爸爸忽然从我手里夺去了小说。“啪”地一声扔在地上。空气中瞬间弥漫了硝烟味,有愈演愈烈地趋势。我捂住了耳朵,不去听爸爸那陈旧的言辞,却彻底激怒了..

      daniel 0 2024-06-17 12:58:07

    7.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篇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一个人的理想都不相同。有的人的理想,是当一位能言善辩的律师;有的人的理想是当一位性格乐观的主持人;有的人的理想;是当一名整天..

      daniel 0 2024-06-17 12:39:04

    8. 煤矿矿长抓安全心得体会,煤矿矿长抓

      有关煤矿矿长抓安全心得体会篇1一.实习时间:20**年*月6日——20**年*月27日二.实习地点:石龙区金丰煤业有限公司向阳煤矿三.实习目的:大三伊始,我们就开始了为期三周的认识实..

      daniel 0 2024-06-17 12: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