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的方式(6篇)

daniel 0 2024-07-03

保护自然的方式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立法原则;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5-0158-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26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的地位。2008年,旅游业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6%,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2009年上半年,除入境游有所下降外,实现国内旅游10亿人次,增长10%,出境游也持续增长。旅游消费对相关产业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1]。但是,旅游业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旅游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市场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不高;旅游市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出境旅游安全等不可控因素增多;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2]。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旅游资源保护与立法问题。因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直接决定了旅游业的兴衰,所以关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内容自然应成为旅游基本法的重中之重。实际上,旅游立法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我国旅游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滞后影响到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学者比较早地开始关注旅游法的起草与制定工作。我国曾经在1981年3月和1990年3月两次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起草工作。1991年,国务院以国发[1991]8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国家旅游局起草的《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若干问题的请示》,为实现旅游全行业管理上轨道提供了政策依据。同年,国家旅游局还初步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细则》送审稿的起草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最终未能出台。近年来,随着旅游基本法缺失对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这一工作。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占代表总数1/10的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旅游法的议案,之后各界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提案也越来越多,这为旅游法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学者对旅游立法的必要性认识比较统一,但由于立法理念、立法侧重点不同,对究竟采取何种立法形式、何种原则、规定哪些内容等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导致了立法进程缓慢。纵观各派观点,笔者认为当前学者论争的焦点主要在于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这一根本性问题上,这一点在下文的分析中有比较突出的体现。实际上,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如何解决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将是旅游立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主要将笔墨集中在旅游资源立法这一基本和核心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旅游资源保护优先原则,来确定旅游立法模式、立法原则以及具体制度设计。下文对当前立法模式的介评、立法原则的确定和具体制度的设计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2现有立法模式介评

纵观当前主要学者观点,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六种立法模式,并对其分别进行分析:

2.1旅游基本法模式

学者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的必要性的认识比较统一,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具体内容设计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基本法应包括国家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政府主管机构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权限、各类旅游企业的行业准则、旅游者的权利义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有关原则、对外旅游关系、奖惩措施等”[3]。另有学者对整个旅游法律体系的建设有着详细的阐述[4],其设计模式见图1。

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体系有一问题值得商榷:在该法律体系中对旅游资源的规定不是放入旅游基本法中,而是将其放入旅游相关法中。这种划分对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不在旅游基本法中规定似乎有些不妥,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也不

梁文婷: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旅游资源立法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图1旅游法律体系模式

Fig.1Modeoftourismlegalsystem利于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我们认为,制定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模式符合旅游业所具有的较强的综合性特点,也是解决各地旅游立法水平参差不齐的有效办法,但对其具体内容的设计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2.2旅游法典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如何处理现有关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在体系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上,应采用编纂法典的思路。这样可以理顺现有的涉及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法律规范,避免新订法律与现有法律的冲突,可以立足于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一重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规定。

法典编纂是一种重要的立法活动。它是指在某一部门的法律、法规发展到一定完善程度时,由立法机关从一个统一的立法思想出发,根据某些共同的原则,将现有的法律、法规统编起来。需注意的是,法典编纂并不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按专业范围进行汇编,而是要填补这一领域现行法律的空白,消除法律、法规中的矛盾和不完善之处,从而达到该部门法律规范的高度统一与协调[5]。因此,一方面,我国当前有关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尚未达到相对完善程度,制定法典的时机尚未成熟。另一方面,采取此模式将会使立法工作相当繁重。现有很多关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环境要素单行法的规范,很多法律法规本身就需要修改。同时,如何弥补诸多立法空白及如何处理把资源保护单行要素法放入旅游法典中的体系等诸多问题,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2.3保护地法模式

按照立法规划的要求,全国人大环资委于2004年初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随后召开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立法启动会议。2005年10月和2006年1月分别就立法中一些重大问题和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的相关负责同志交换了意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并经全国人大环资委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6]。《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主要规定了:保护地的调整范围和名称、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保障、自然保护地规划、分类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和社区共管、自然保护地的评审制度、自然保护地的土地权属、自然保护地补偿机制等诸多内容。

该立法模式虽然是针对特别区域的自然保护立法,却是一项综合性的自然保护立法,可以说开辟了中国自然保护领域立法的先河。全国人大环资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7]。虽然该意见稿中很多规定不乏先进之处,但仍有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调整范围仍不全面。该草案将原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纳入调整范围。而保护地的概念是源于国际保护自然资源联盟(IUCN)在1994年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大会上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义,该定义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和相关的文化资源而特别划出的,并通过法律上的和其他的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的土地和海洋区域。草案虽然借用了“保护地”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按照国际保护自然资源联盟(IUCN)关于这一定义外延将人文资源纳入调整范围,同时也排除了森林公园。这是有待补充完善的。二是对我国现行立法及管理体制缺乏深入的考察。在现行的土地类型上划分出“自然保护地”这一“土地特区”必将打破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加剧保护区域交叉管理的问题。三是立法名称忽视了我国立法传统。“自然保护地”与原有的“自然保护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上却大相径庭。这一概念颠覆了社会公众长期形成的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度。多年来,由于大量“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存在以及法制宣传,“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而“自然保护地”的称谓不仅与现有立法“自然保护区”冲突,而且忽视了法律传统和法律体系的整体性、继承性和连续性。四是“自然保护地”分类有待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将自然保护地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和风景名胜类等”。而这几类保护对象是存在交叉关系的,对它们进行绝对分类,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而且,这种划分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也是不统一的,前两类是以自然保护地所要保护的客体划分的,而后两类是以承载这保护客体的物质形态所做的划分。而且,其第三十八条又规定了三种管理级别、在第四十一条又进行了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8],如此复杂的分类系统,可能会带来具体操作上的困难。

2.4国家公园法模式

有学者针对在我国许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在管理地域范围上相互重叠的问题,在借鉴美国《国家公园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为避免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的混乱管理局面,克服经济中心论的倾向,强调旅游资源国家所有、公益性、多功能特性,可考虑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方面的法律法规相互协调,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园法》。将《文物保护法》扩展为包含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人文旅游资源组成部分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以上述两个法律作为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与《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完整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9]。

美国《国家公园法》十分注重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整体保护,其国家公园的分类体系中是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历史遗迹的保护的,此模式将人文资源单独放入《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比较符合现行的立法体系,但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保护。另外,国家公园制度的确是采取了对特别区域特别保护的制度,但是,其制度是将这些特别区域放入整个国家公园系统中保护,国家公园系统并不是仅仅包括这些特别区域,而是在对整个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给予这些特别区域予以特别的更高的保护。

2.5特别区域法单独修改模式

因旅游资源主要是集中在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特别区域中,所以还有一些学者从各特别区域法单独修改的角度来阐述旅游资源立法问题。关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有学者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其作为国家遗产保护的总法。并以总法为依据,建立、完善、协调、充实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保护管理条例、标准和规范,将国家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是有效保护国家遗产的长远之计[10]。

关于自然保护区。有学者认为:“自然保护区是一种‘自然’,涉及到林地、草原、养殖水面、滩涂等的分类管理,各自的用途非常广泛、复杂,很难进行统一管理。林地、草原、养殖水面、滩涂和海域等土地利用类型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各自的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交叉执法的情况正在逐步规范和改善,法律界、政府部门和公众已经习惯了《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划分以及管理制度,对此应继续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对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和完善。”

关于风景名胜区。有的学者提出:应制定《风景名胜区法》,以理顺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成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并赋予独立的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能力,解决风景名胜区的“软规划”问题,明确违反规划进行资源开发的法律责任[11]。

笔者认为,以修改各特别区域单行法的模式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进行规制,考虑到了各特别区域的特性,但此分散模式仍无法解决各交叉区域多头管理的问题,对区域内的整体规划问题也难以解决。

3立法模式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立法上应充分贯彻旅游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平衡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体而言,总体思路上应采取第一种模式,但具体内容设计上则需再探讨(具体请见下文)。即以制定一部统一的旅游基本法,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中主要一章的方式来规范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动。日本、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即采取这种模式,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已述及,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直接决定了旅游业的兴衰,所以关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内容自然应成为旅游基本法的重中之重。必须强调的是,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关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内容必须在旅游基本法中占据主要地位,仅在形式上单独成一章是不够的,必须在该法总则中将保护旅游资源,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确定下来,并贯彻到整个旅游基本法的全部制度设计之中。立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注重与国际接轨

关于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许多国际公约、条约都作出了很多科学、完善的规定,形成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国际法律制度框架。日本、墨西哥、俄罗斯等世界许多国家也结合国际公约、条约的规定制定了各自的旅游基本法,建立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这些国际公约、条约和上述各国的旅游基本法一同构成了关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游戏规则”。要保护利用好我国的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相关法律原则、制度设计上就必须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而根据“国际游戏规则”,考虑我国国情,制定统一的旅游基本法无疑是应然选择。

3.2注重诸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内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管理体制也包括诸多部门和具体制度。仅在管理部门方面,我国关于旅游所涉及的部门就包括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国土资源、海洋、交通、水利等十多个行政部门。而要协调诸多部门的利益分配,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将旅游资源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一部统一的旅游基本法应是合理选择。

3.3注重统合地方立法

截至2008年9月,我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个省会城市,15个地市州,2个自治县制定并颁布了综合性地方旅游立法。这些地方立法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差异很大,十分不利于对旅游资源的统一保护,也不利于促进和规范跨区域旅游的发展。只有制定一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基本法,才能解决地方立法中旅游规划缺少公众参与、条文设计不合理、逻辑不严密、实施力度不够等问题。旅游基本法必须注重统合地方立法,为其提供统一的立法理念、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与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全国各地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各种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4注重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体保护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决定了对两者必须予以整体保护。人为割裂两者联系分别予以规范的作法不利于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价值的保存与传承。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体保护也是各国际公约、条约及许多旅游资源保护先进国所采取的重要原则。整体保护理念反映了世界旅游资源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必须统合现有关于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律法规,并反映在《旅游法》关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内容中。

4旅游资源立法原则的确立与制度设计

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旅游基本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保护旅游资源来进行。其基本原则与制度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面,笔者以此理念为指导,提出关于该法的基本原则与旅游资源保护制度的一些个人管见。

4.1基本原则设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各国公约、条约及各国旅游资源立法所共同遵守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现代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的趋势,我国旅游基本法必须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设计其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我国旅游基本法至少应该确立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4.1.1预防原则预防原则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将各类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保存与传承,使子孙后代也能享有这些价值,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旅游基本法必须确立预防原则,这是规范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环。

4.1.2旅游规划原则这一原则在实质上是预防原则的体现与延续,但因其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作用重大,各国关于旅游资源的立法均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加以规定。我国旅游基本法也应确立旅游规划原则,以指导和要求各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活动,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与利用。确立旅游规划原则,并将其落实到相关制度中,是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4.1.3整体保护原则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两者往往同处于一个保护范围之内,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要求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予以整体保护。整体保护原则也是各国旅游资源立法普遍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许多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都处于相同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因此,我国尤其有必要在旅游基本法中确立整体保护原则,对自然与人文旅游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

4.1.4公众参与原则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到政府、社会公众、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在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活动时,必须考虑多方利益关系,吸收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到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活动中来,并充分尊重各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这既有利于形成科学决策,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另外,公众参与原则不仅是旅游法,而且是各国环境法普遍确立的一项实施环境与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我国旅游基本法必须确立公众参与原则,以实现我国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4.1.5特别区域特别保护原则对于一些生态系统脆弱、易受破坏的区域,各国际公约、条约及许多外国先进旅游资源立法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规定了更为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即特别区域特别保护。这一原则对于恢复和保护易受破坏区域的生态、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旅游法》也应确立和贯彻这一原则。

4.1.6承载力原则每个旅游区域都有一定的承载力,超过其承载力盲目发展旅游业,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会对各类旅游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日本旅游基本法规定了避免游人向某一旅游地过度集中而造成破坏的措施,目的就在于将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旅游地承载范围之内。我国旅游基本法也有必要确定承载力原则,并规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将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

上述六项基本原则既反映了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征,又体现了现代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发展趋势,对于规范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意义重大。

4.2基本制度设计

为将上述六项基本原则贯穿到整部旅游基本法中,笔者认为在制度设计方面,该法中至少应规定以下几项基本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制度。

4.2.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对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和决策,以及合理安排开发利用进程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是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旅游基本法应该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确立旅游资源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特性,使制度更具有针对性。

4.2.2监测制度以科学的指标为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及旅游资源状况进行监测,是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监测制度与监测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及时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各种监测手段具有相当的科技关联性,因此在设计和规定监测制度时,一方面应考虑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在确定各种监测指标上,必须注重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4.2.3旅游资源分类制度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利于从法律上根据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性质给予不同的保护。因此在我国旅游基本法中设计科学的分类制度,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规定不同的保护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旅游资源的分类,本文第一章已经述及,笔者认为应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这种分类既有利于对由比较单一的要素构成的旅游资源有针对性的保护,又有利于对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综合旅游资源进行整体保护。

4.2.4旅游资源规划制度前已述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序利用及充分保护作用重大。我国旅游基本法有必要将基本原则制度化,设计科学的规划制度。在设计我国旅游资源规划制度时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考虑自然、文化、环境的完整性,使用综合规划方法进行整体规划;二是规划应因时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特色和不同旅游资源的特性;三是制定旅游规划要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规划制度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根据其制定的规划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2.5特别保护制度对特殊区域予以特别保护,不仅是一项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在对易受破坏区域保护方面,制度设计上,必须体现特别保护的要求,并贯彻到具体规定之中。我国旅游基本法关于特别保护制度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特别区域的确定及其确定标准问题及确立之后的等级定期评定制度。在确定特别区域方面至少要考虑该区域的生态、人文状况,物种生存状态,旅游开展情况,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价值保存情况及传承可能性等因素。

总之,我国旅游资源立法必须立足国情,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贯彻旅游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我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编辑:田红)参考文献(References)[1]邵琪伟.发展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翼[EB/OL].[2009-08-19].省略/html/2009-8/2009-8-14-14-44-36592.html.[ShaoQiwei.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isOneoftheImportantMethodstoCopewith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EB/OL].[2009-08-19].省略/html/2009-8/2009-8-14-14-44-36592.html.]

[2]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08-10].省略ta.省略/news_detail/newsshow.asp?id=A20081221020263722654[ShaoQiwei.SpeechattheNationalConferenceonTourism.[EB/OL].[2009-08-10].省略ta.省略/news_detail/newsshow.asp?id=A20081221020263722654.]

[3]袁翔珠.关于加强我国旅游立法的思考[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11(10):31-33.[YuanXiangzhu.ReflectionsonChinaTourismlegislation[J].JounalofGuangxiUniversityWuzhouBranch,2001,11(10):31-33.]

[4]杨富斌,韩玉灵,王天星.旅游法论从[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1-22.[YangFubin,HanYuling,WangTianxing.TourismLawForum[M].Beijing:ChinaTravelandTourismPress,2005:21-22.]

[5]王健.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08-109.[WangJian.LawIssue[M].Guangzhou:GuangdongTravelandTourismPress,1999:108-109.]

[6]2006年第一季度立法综述――环境资源法篇[EB/OL].[2009-08-10]..[TheFirstQuarterof2006LegislativeSummary.[EB/OL].[2009-08-10]..][7]杜群教授参加自然保护地立法国际研讨会[EB/OL].[2009-08-10].riel.whu.省略.[ProfessorDuQunAttendedInternationalSeminaron“ProtectedAreaLegislation”.[EB/OL].[2009-08-10].riel.whu.省略.]

[8]参见《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ConsultativePaperofProtectedAreaDraftBill.Article22,38,41.]

[9]李明阳.旅游资源管理立法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2002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2002.[LiMingyang.TourismResourcesManagementandTourismIndustrySustainableDevelopment[A].//ProceedingsofConferencein2002ofChinaLawSocietyAssociation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Law[C].Wuhan:WuhanUniversity,2002.]

[10]杨健.旅游资源保护亟待立法[N].团结报,2000-06-15.[YangJian.TourismResourcesProtectionUrgentlyNeedtobeLegislated[N].TuanJieBao2000-06-15.]

[11]吴承涛.时代呼唤旅游大法[N].中国旅游报,2001-03-01.[WuChengtao.TheTimesisCallingforTourismLaw[N].ChinaTourismNews,2001-03-01.]

StudyonTourismResourcesLegislationintheBackgroun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

LIANGWenting

(SchoolofLaw,RenminUniversity,Beijing100872,China)

保护自然的方式篇2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保护自然的方式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王朗模式小众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王朗模式

1.生态旅游在王朗的成功

王朗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部的平武县,是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区,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1989年的调查,这里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人为干扰最少、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区内还有着种类丰富的鸟类资源。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完整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熊猫的特殊吸引力是王朗开展生态旅游的天赋条件。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部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四川平武县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旨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寻求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王朗及其周边社区的生态旅游就是平武ICDP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王朗的生态旅游从1997年开始启动,在经过最初三年的规划筹备之后,从2000年10月开始正式对外运营。入区旅游人数在2001年即超过1万人,旅游收入达40万。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王朗的生态旅游以它鲜明的特色迅速获得了国内外的反响。2001年王朗的生态旅游顺利通过了国际着名的生态旅游认证机构——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的生态旅游认证,2002年王朗的生态旅游被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典型案例向当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大会”推荐,王朗的生态旅游开始有了国际性影响。同年,王朗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部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王朗的生态旅游又通过了“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达标阶段的评估,这在当时国内的自然保护区中是第一个。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王朗的管理、科研、环境教育、监测巡护等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王朗自然保护区因此三次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并且因为在有效管理、生态旅游、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列为51个“全国示范保护区”之一。

2.王朗生态旅游的“小众”特征

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同,王朗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保护区协调发展的要求,而非单纯的经济目的或政府的行政安排。在借鉴了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王朗的生态旅游一开始就避开了其他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大众化旅游开发的误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王朗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鲜明的“小众”特点,可以称之为小众型生态旅游。

“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它以旅游市场中对其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为目标市场,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服务方式都针对性地围绕这几类小众游客的特点展开。王朗的生态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且通过网站、媒体宣传、会议、信件、电话甚至私人接触等方式与这一部分“小众”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关系。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

王朗所选择的这几类游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重游率高,花费高,因而构成王朗生态旅游的主要市场。据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这一部分游客的数量只占王朗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成功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成为王朗生态旅游最大的竞争优势。

3.“小众”生态旅游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发展

王朗的旅游实践不但找到了适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特点的生态旅游模式,而且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地服务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通观王朗生态旅游十年的发展,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它算不得成功。每年30万~40万元的收入,恐怕是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公司所不屑的。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了保护区的科研、保护、教育、国际合作和社区工作,使得保护区走上了一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仅以科研

为例,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年是自然保护区对外合作和科研发展最快的时期。王朗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资金的注入。保护区已先后成功地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了20多个科研项目的合作,在巡护、监测和科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十个数据库。同时这些科研成果又被成功地转化为讲座、解说、生态小道等生态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王朗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

二、生态旅游王朗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王朗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王朗模式自身的生存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绵阳市的《2000年~2015年旅游发展规划》中,就把王朗白马景区作为绵阳市旅游开发的六大精品景区之一,纳入了绵阳市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局。2006年,为了加快王朗白马地区的旅游发展,由绵阳地方政府做媒,平武县政府与大型民营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四川汉龙集团签署协议,计划由汉龙集团投资3个亿,将王朗白马景区打造成四川第二个旅游目的地,形成四川第二大旅游经济圈。2006年12月汉龙集团接手了王朗的旅游经营。王朗保护区内形成了王朗管保护,汉龙新公司管旅游,平武县的王朗白马风景区管理局协调旅游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开发理念上的冲突和管理上的协调问题,目前王朗保护区内的旅游发展进入了紧张的磨合时期。王朗保护区退出了进行中的“绿色环球21”的生态旅游认证,汉龙集团提出的修建林区道路、整治宾馆设施等计划无法开展,景区内游客人数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保护区周边开展旅游接待的白马人为了面对开发商进来后对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的局面,自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

在目前的王朗景区内,围绕旅游开发,交织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保护区旅游开发理念和思路的矛盾、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商的矛盾、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王朗的生态旅游可能就此夭折。

三、王朗案例带来的思考

王朗生态旅游的探索和实践、它目前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实践中极具代表性。王朗的生态旅游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得到健康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王朗的,也是所有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需要面对的。

1.保护区旅游的定位——经济优先还是保护至上?

没有人不知道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巡护、环境教育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成为众多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强劲动力。但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应当如何定位?是象“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一样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的一个工具?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之初就应当明确其旅游定位,才能避免在经济运作中迷失。

王朗自然保护区把他们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小规模、负责任的旅游,它促进周边社区、游客、公司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机制的建立。”在王朗的案例中,保护区没有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而是成功地让它成为推动保护区总体目标实现的一个工具。

2.保护区旅游的模式——大众旅游还是小众旅游?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遗产一样属于“遗产资源”,遗产资源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遗产旅游经营创新的关键是遗产本真价值的展示。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在本质上是非营利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应当区别于其他风景区,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坚持小规模、精品化、控制式发展的“小众”旅游模式。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资源观赏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保护区——不应当拒绝大众游客,但更不宜为了经济目的而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当严格服从保护区的首要目标,寻找与保护区职能协调的主导旅游模式,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担负起引导和培育旅游者的任务,而这本来就是保护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区旅游的主体——自主开发还是对外招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主要有自主开发、对外招商和联合开发等几种模式。选择何种开发模式应当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具备自主开发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鼓励其自主开发。尤其象王朗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自主开发旅游的经验、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并且为市场认可的自然保护区应当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走自主开发之路,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支持。对于那些不具备开发资金、人才、经验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招商引资或联合开发。但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遴选、监控和退出机制,确保其旅游开发不违背自然保护区的总体目标。

4.保护区旅游的管理——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处在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地区,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有着强烈发展地方经济的意愿。这种发展经济的强烈意愿与保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往往会发生剧烈的冲突。这种意愿和行为又因其作为一种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而影响着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方向。

地方政府过度介入经济活动而忽视自身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方面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发展观上的偏差,也有深刻的制度设计根源。对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的自然保护区来说,迫切需要明晰产权,改变产权主体虚设的状况,设立权威机构自然保护区的产权,并且适度回收保护区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条状垂直控制。这是使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健康发展并服务于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40

[2]颜竹.四川王朗——九寨沟的皇冠[J].华夏地理,2007,(4):66-83

[3]徐嵩龄.论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的意义——兼论“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与“遗产资源”的旅游经营异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41-47

[4]李晟之.小规模: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选择——王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旅游的探索[J].农村经济,2003,(1):40-43

保护自然的方式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资源保护;生产用地管理;曼稿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F30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6-0100-03

收稿日期:2012-06-11;修回日期:2012-11-05

作者简介:杨鸿培(1964-),男,云南永胜人,工程师。长期从事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及研究工作。

曼稿自然保护区是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5个子保护区之一,建立于1980年,总面积95257hm2,内有8个自然村分布,占地面积1138hm2,权属分别归属于8个自然村,所以曼稿保护区实际的权属面积为83877hm2;周边有28个自然村寨,区内及周边共居住着傣、爱伲、拉祜、汉、景颇等民族11920人。由于成立时间晚,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使得保护区界线内及周边至今存在着社区村寨的水田及其它生产用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和茶叶。社区居民长期在保护区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保护区内形成了各种道路,人为活动也较为频繁,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造成了干扰和威胁。针对这一情况,对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以掌握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和利用方式,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1曼稿自然保护区概况

曼稿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勐海县境内,是澜沧江以西平均海拔较高的一处自然保护区。区内山峰海拔1300~1500m,最高峰石戴帽山,海拔1771m,最低处在南麓河与南阿河的汇合口,海拔1084m。区内的山地、宽谷、低丘均以花岗岩为基础,表面风化层厚,受当地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影响,生长着大面积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部分地区有思茅松林分布。曼稿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糖胶树、毛荔枝为标志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以思茅松为标志的暖热性针叶林等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合果木、肋果茶、滇楠、假山龙眼、百日青、锯叶竹节树、思茅豆腐柴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云豹、短尾猴、灰叶猴、绿孔雀、鹩哥、白鹇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物。

2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3S技术获取和综合处理得到曼稿保护区土地利用数据,并收集社区人口、经济收入,保护区基本情况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运用3S技术,在ArcMap中利用ArcBruTile插件,加载googlearth卫片数据,目视解译,用屏幕数字化的方法提取googlearth卫片中曼稿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到实地核对卫片中获得的信息数据,用GPS定点记录。运用ArcMap软件,以实地获取的数据为准,修正屏幕数字化的土地利用数据。到勐海县林业局查询获取社区林权及小宗地数据,再与修正后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确定各类型地块的土地权属,并计算面积,最终得出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状况数据。

林业调查规划第37卷第6期杨鸿培,等: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保护的影响

3结果和分析

31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状况

在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社区群众共利用了23992hm2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表1),主要利用方式为水稻、茶叶、甘蔗等农作物种植,水域(334hm2)、坟山(54hm2)、社区的集体林、建筑及公路用地(4888hm2)在表格中标注为“其它”,面积5276hm2。其中属于保护区权属范围的土地1261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2%,占保护区权属面积的15%,属于社区权属范围的土地113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8%(图1)。

图1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权属范围分布示意图

Fig1DistributiondiagramofcommunitylandtenurerangeinMangaoNatureReserve

32社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负面影响

321人为活动频繁,对自然资源造成威胁

曼稿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有36个村民小组11920人居住,有18716hm2的生产用地(表1),社区群众长期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春耕秋

表1曼稿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情况

Tab1LandutilizationstatusinMangaoNatureReserve

权属茶地甘蔗林下种茶水田农作物种植合计其它总计

保护区29804233212829831,23242881,2612

涉及村小组数16188189

社区88140741304133639249881,1380

涉及村小组数714617

小计38618307343231161,871652762,3992

收,自然形成了保护区内人为活动频繁的现象;为了便于开展生产活动,保护区内修建了多条可以通行拖拉机的便道,也形成了无数的人行小道,保护区内的这些道路除了给社区群众开展生产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带来方便外,也为其它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提供了便利条件,增加了管理难度。较多的人员进入保护区后,采集草药、野菜、非木质林产品等自然资源现象经常发生,偷猎、盗伐、割松脂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难于制止和杜绝,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林区安全造成威胁。

322保护区用地被蚕食侵占

曼稿保护区内社区的生产用地与保护区无缝相连,其权属无论是保护区或社区的,为了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管理和保证群众正常的生产活动,双方确认了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甘蔗带来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加,一些地块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种植水稻的改种甘蔗,甚至种植茶树的也改种为甘蔗。甘蔗作为短期作物,其边界与水田、茶地相比,发生变化更难以发现,再加上部分界线所处位置没有明显的地形地物特征,不易区分确认。保护区内共有甘蔗地8307hm2,部分群众在部分甘蔗地边缘逐年越界呈线条状扩大种植范围,形成对自然保护区的蚕食侵占。

323生产用火形成森林火灾隐患

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群众生产用地上种植的8307hm2甘蔗,涉及18个村民小组。在甘蔗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清除残留在甘蔗地内的甘蔗叶及各种杂草,同时也有效清除甘蔗地中的各种病虫害,每年社区群众均会在甘蔗砍收后的1~4月放火烧甘蔗地。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用火点多面广、涉及农户数多的特点;1~4月又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干季,火险等级较高,管理难度大,极易出现跑火现象。所以生产用火成为曼稿保护区内主要的森林火灾隐患之一。

4加强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社区生产用地管理的建议

41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的社区群众,其生产生活与保护区紧密相联。经过保护区管理人员长期的宣传教育,社区群众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了较好的思想基础。社区共管是社区群众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建议根据曼稿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将社区共管这一机制引入到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管理中,建立社区共管组织,社区群众在合理开发利用自己权属内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资源和林下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又参与到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之中,保护区管理部门与社区群众共管共赢,共同发展。

42替代种植,固定生产用地,营造防火隔离带

近年来,利用防火效果好的树种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实验、研究及应用都有报道,据田晓瑞等的研究,木荷、油茶、马蹄荷、旱冬瓜、杨梅、细柄阿丁枫等6个树种的防火能力最强,米老排、火力楠、米饭花、阿丁枫、珊瑚、甜槠、棕榈、椤木石楠、台湾相思、交让木、毛竹、青冈栎、女贞的防火能力较强。大叶茶是西双版纳的本地树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表现出非常好的防火性能。

根据曼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议将与自然保护区接壤的甘蔗地20~40m带宽范围改种为大叶茶、木荷、杨梅、勐板桔、海南白木香等防火能力强的经济或用材树种。用长期树种替代甘蔗,能保证群众的经济收入不受影响,种植长期树种的地块范围固定,能减少或避免蚕食现象的发生,具防火性能的树种,能阻隔生产用火漫延到保护区,消除火灾隐患。

43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强巡护,确保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根据曼稿保护区内各种道路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的情况,建议在关键地区安装红外照相机,随时监测并掌握保护区内人员活动情况;在替代种植区选定多个固定地点,用照相机拍摄记录不同时段替代种植作物的生长情况,用影像资料对比的方法分析替代种植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在关键时间和地段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巡护,有效控制偷猎、盗伐、割松脂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5结语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国际国内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普遍存在,是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和研究者一直研究和讨论的内容,国内外有较多的研究和报告。曼稿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保护区内社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而变

得更为具体化:蚕食侵占保护区、生产用火形成森林

火灾隐患。

为此,提出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替代种植,固定生产用地,营造防火隔离带,利用新技术和设备,加强巡护等建议。

致谢:曼稿保护区管理所的赵新坤、罗绍华、肖文武、王云飞、唐金龙、彭建荣等同志共同参与了社区土地利用外业调查工作,并提供了多年来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的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2]田晓瑞南方林区防火树种的筛选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43-47

[3]陈存及防火林带树种选择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8(1):1-12

保护自然的方式篇5

高保护价值森林有着较多的生物种类,并且生态环境特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倘若在现阶段不能确认人类的经营活动是否会影响到高保护价值森林,那么就应设定有负面影响。这需要定期采集信息。当信息证明某种经营活动确实损害了森林的生态,应及时制。如果信息不能证明经营活动会影响到森林的生态,那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理念和措施对经营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限制。毕竟人类的经营活动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影响还是有的,其损害也是不可逆的。

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多种经营模式

1参与式林业经营

经营和管理保护区的过程中,其实有较多的共管性和参与性的内容。参与式的林业经营,是在一个集体的活动之中,所有参与者,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或团体,都可以在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拥有活动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但是管理举措和技术举措,更是先进的理念,强调的是适应性、协调性和弹性经营。该模式能够转变林业机构,并有较多利益双方的参与,特别适合经营社区林业和自然保护区。

2景观美化经营

随着美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美学开始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得到积极的应用。景观美化经营在美学理念影响下,利用多种方式提高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美观性。对森林进行美感的规划,是人类的意识所趋。只要推行一些维护自然生态稳定和平衡的措施,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规划造林景观、抚育幼林景观、更新森林景观等。该经营模式能够发挥出森林的培育潜在功能和人们的游赏功能。比如建造花木园区,供游客赏看。此模式只适合经营景观价值的森林。

3社区共管森林经营

该模式属于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模式。主要强调社区和保护区共同管理该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有两种意思,一是社区和保护区一同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并共同管理。二是保护区缺少人力和物力,社区协助保护区开展自然资源的保护。这种模式可以减弱法律的需求效应,减少了违法活动和现象。保护区和社区可派代表来制定相关政策,尊重社区成员的意见。只要社区共管中没有出现分配权益不均,工作怠懈的问题,该模式对保护森林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演替

我国有部分地区的森林物种繁多,生态密度高。这些森林不应有人类的干扰。实施任何的人为经营模式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损害。应采取自然演替的模式。高保护价值森林内有着多样性的物种,并且生态价值富集。自然演替的模式适合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

5近自然的经营法

近自然经营首先要观察自然生态林的能量流动、地理地质、气候水源和物质循环信息。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特征和状况,采取相应的人工设施和技术,完善自然生态林的原有生态。本着依靠自然原有的力量来经营森林,构建一个近似于自然生态的模式,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生态内的生产力和自然循环力。近自然经营适合具有特殊价值,能够提供生态服务的森林。

保护自然的方式篇6

关键词:GIS;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品牌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导的系统化,将管理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各个阶段的功能高度统一。该系统连接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使最优管理成为可能,并能及时、正确地提供经济信息,预测自然保护区的各种运行情况,实现最佳决策和规划目标。

自然保护区的信息管理是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自然保护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及其永续利用价值,自然保护区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物种,拯救和繁衍珍贵稀有生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因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扎龙保护区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将扎龙保护区的品牌建设纳入到可以实践操作的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掌握扎龙保护区品牌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扎龙保护区管理层,从而优化扎龙保护区的品牌建设管理结构。

一、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利用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强大管理功能,该系统能将扎龙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经济信息以文字、图形、图像和空间数据等形式录入计算机,建立保护区管理信息体系。其主要目标是以品牌学的管理和发展理念为基石,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实现保护区管理的现代化,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使扎龙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系统开发方式及开发平台

(一)系统开发方式

根据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的开发趋势,以及从系统的实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角度考虑,系统开发采用组件式GIS(ComGIS)技术,利用GIS组件MapObjects和高级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进行系统开发。MapObjects是一组可允许用户向应用程序中添加地图的制图控件集合。它可直接嵌入到VB、VC、Delphi、PowerBuilder等开发环境中使用,实现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利用它可在VB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组件式GIS既充分利用了GIS控件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又发挥了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高效、方便等编程优点,使系统具有移植、维护、操作简便等优点。

(二)系统开发平台

由于本系统采用的是C/S(Client/Server)模式,使用MicrosoftVisualBasic6.0的网络编程控件WinSock结合GIS控件MapObjects和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可以方便地进行C/S模式程序的开发。

因此,系统的开发平台选择方案是:在Windows2003操作系统上,采用VisualBasic6.0和ArcGISEngine作为软件开发平台,进行用户操作界面和空间分析模块软件开发;使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平台,支持系统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使用VisualBasic6.0进行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以提高开发的效率,方便地调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编程。由于系统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因此使用ESRI公司的ArcGISEngine控件。由于系统的数据量比较大,因此选择MicrosoftSQLServer2000网络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平台,并利用ArcSDE作为数据库与程序的中间接口。ArcSDE是ArcGI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储和管理多用户空间数据的通路,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见图1)。

三、数据库设计

(一)空间数据库

系统空间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扎龙保护区的位置信息;功能区划信息;各保护站点的管护范围信息;生物多样性分布信息;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信息;土壤类型分布信息;水系位置信息;地质信息;保护区及周边居民点位置信息;保护区及周边交通网络信息等。

在该系统中,具体包括:扎龙保护区边界图、植被分布图、水系分布图、高程点图、珍稀动植物分布图、功能区划图、居民点图、区域交通网络以及人工养殖分布图等。空间数据的收集主要采用扫描和数字化相结合的方法,将各类基础地图转化为GIS可处理的数据结构,数字化过程在ARCGIS软件中完成。为了便于信息的分类查询和空间分析,建库时要求把数字化得到的空间数据按点、线、面等特征分图层保存。然后将这些图层统一转化为SHP格式,并建立好拓扑关系,便于MapObjects控件的调用。

(二)属性数据库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属性数据包括自然环境数据库、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人文经济数据库。自然环境数据库包含扎龙保护区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景观、栖息地等数据库。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包含扎龙保护区主要植物数据库、动物数据库及动植物组成的群落数据库,其中还包括部级和省级珍稀的特有的动植物。人文经济数据库包含保护区及周边人口情况与经济发展、旅游设施、工农业产值、土地利用等数据库。属性特征数据用关系型数据表来存储,数据表格为二维表格,用Excel作为输入模板输入初始数据,然后导入到SQLServer数据表中并存入数据库,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通过统一的标识符(ID)进行关联。

四、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登录到自然保护区品牌管理信息系统,在组件式GIS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一)保护区内部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职工信息,保护区各部门职责等。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扎龙保护区内部的信息交流及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多媒体管理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介绍扎龙自然保护区概况。包括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以及对这些多媒体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及查询的操作。这些多媒体信息可以作为保护区的历史资料加以保存,也可以作为对游人或者来访人员进行宣传的多媒体资料。

(三)文档管理

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大量的文件、论文等文档性资料,此模块的功能就是为了将这些文档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起来,以方便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检索、阅读和打印等操作。

(四)地图控制操作

本模块需要用GIS控件MapObjects来实现。主要包括:

1、地图的移动。在地图控制面板中点击8个方向按钮地图,可以实现地图的移动。在动作按钮栏中点击“漫游”按钮,可在地图显示区用鼠标拖动地图进行移动。

2、地图的缩放在地图控制面板中点击放大或缩小按钮,可以对地图进行快速的缩放。在动作按钮栏中点击“拉框放大”或“拉框缩小”,然后在地图上选取矩形区域,可以对选取的区域进行放大或缩小。

3、测量。在动作按钮栏中点击“距离测量”按钮,在地图中点选所测的线上的关键点,并以双击结束,在弹出的浮动信息栏中会显示出测量结果。在动作按钮栏中点击“面积测量”按钮,在地图中点选所测的区域的顶点,并以双击结束,在弹出的浮动信息栏中会显示出测量结果。

4、用户标注。点击图中快捷按钮中的“用户标注”,在滑动菜单栏中会显示出用户标注点列表,并在地图中显示相应的标注。点击标题,可以在浮动信息栏中查看详细内容。

5、地图打印。点击图中快捷按钮中的“打印地图”,将会显示打印界面,点击界面上部的“打印”,即可对地图进行打印。

6、专题图制作。因为专题图的应用可以大大增强信息表达的直观性,因此系统设计了专题图制作功能。根据空间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系统可以按照用户需要制作专题图。如植被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基础设施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鸟类活动观测点分布图、河流分布图、道路分布图、土地利用图、湿地保护区功能分区图等。

7、地图输出。可将整幅地图或者选定的部分打印或导出保存到文件夹。

(五)数据查询

1、点击查询,主要提供点、线、面3要素,并查询这些要素的属性。

2、属性表查询,可以浏览指定图层的全部要素属性。

3、属性SQL查询,可以根据SQL语言查询符合要求的要素。

4、空间位置查询,可以根据选择的要素查询与之相交、包含、被包含等空间关系的要素。空间查询信息包括扎龙基础地理信息及湿地相关的各层地图,如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田、草地等信息;属性数据信息的查询包括对湿地资源类型、面积、分布特征,湿地环境现状(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动物信息、植物信息等的查询。

(六)统计分析及空间分析

本模块主要用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是以图表或地图形式显示数据随空间或时间的变化特征,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如以柱状图表的形式显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以专题地图的形式显示各个管理区鸟类的分布,按年月季等统计不同时期不同鸟类的总数量、种群数量等信息,及时了解保护区的鸟类整体情况;对补偿金额按年月季等进行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了解各个时期的补偿情况;对职工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进行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人事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以更合理地配置人员。

空间分析:空间特征数据记录的是空间实体的位置、拓扑关系和几何特征,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数据库系统的标志。空间特征指空间物体的位置、形状、大小等集合特征以及与相邻物体的拓扑关系。利用GIS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区域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对保护区进行资源环境动态变化研究以及湿地景观格局、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利用GIS技术分析水禽的迁徙与栖息地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处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多样性信息,如特定空间地域内不同生物的数量及密度、分布状态、迁徙路线及空间关联等,为扎龙保护区品牌建设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七)反馈信息管理

用户在系统客户端电脑上可以浏览相关页面、查询系统数据库,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系统页面提供用户反馈及评价页面内容的权限,用户可以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对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留言。这样,系统管理员就可以有计划、分时段地综合用户的各种反馈信息,及时地对系统进行改进,以最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八)宣传教育

目前,湿地保护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也迫在眉睫的事业。当前,社会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人们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据对扎龙保护区认知程度的调查,有70%的人知道扎龙保护区这个地方,有65%的人知道扎龙湿地,而对可可西里认知率达85%,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认知率达95%。为了加大对扎龙保护区的宣传教育,此模块主要是对扎龙自然保护区周围群众及外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普及湿地知识和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令、法规,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户可以通过该模块以多媒体形式查询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以及鸟类、植物、景观资源、旅游景点等信息。

五、不足之处

文章全面论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论,结合GlS开发的最新组件技术,对利用MapObjects开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数据库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如何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对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构建过程进行了具体说明,建立了扎龙自然保护区信息空间数据库图层,系统能够成功调用并进行分析。

基于WebGIS的自然保护区品牌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此未能深入研究,今后将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如何构建基于WebGIS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品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虽然完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但对于系统的全面集成,还有一定的工作要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平波,刘火亘.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湿地信息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9).

2、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0(6).

3、李剑,吴保国.基于GIS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6(7).

4、寇卫利,岳彩荣.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林业调查规划,2008(2).

5、王学军.地理信息系统[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 下一篇:身心健康方面总结(精选5篇)
    上一篇:早安心语简短一句话精辟(3篇)
    相关文章
    1. 实践单位鉴定意见范文,实践单位鉴定

      最新实践单位鉴定意见范文(推荐)篇1尊敬的x主任:您好!工作近四年来,发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学知识还有很多欠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渴望回到校园,继续深造,事业单..

      daniel 0 2024-07-03 02:46:47

    2. 实践单位鉴定意见范文,实践单位鉴定

      精选实践单位鉴定意见范文(精)篇11、在我公司工作期间能够严格遵守并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用心主动的配合其他相邻工作同仁协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daniel 0 2024-07-03 02:46:38

    3. 社会实践单位意见范文,社会实践单位

      推荐社会实践单位意见范文篇1今年暑假期间,我很高兴能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能锻炼我们,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积累一..

      daniel 0 2024-07-03 02:17:48

    4. 员工通知范文(整理3篇)

      员工通知篇1员工报到通知书_________先生(女士)(一)××应行征本公司之职,经复审结果,决定录用,请于年月日(星期)上午时,携带下列物品文件及详填函附的表格,向本公司报到。1.身..

      daniel 0 2024-07-03 00:26:33

    5. 机械工程师简历简短,机械工程师简历

      如何写机械工程师简历简短篇1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根据《及有关规定,乙方租赁甲方的工程机械,为明确设备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双方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便共..

      daniel 0 2024-07-02 22:35:42

    6. 机械工程的论文范本,机械工程专业毕

      有关机械工程的论文范本篇1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年终将到。慕然回首,看着这一年来工作的足迹,实是感叹时间的飞逝,让自己的脚步显得如此匆忙。时光的追赶,不仅让我更成熟了..

      daniel 0 2024-07-02 22:06:34

    7. 优秀范文奇妙大自然作文(整理3篇)

      奇妙大自然作文篇1大自然里有,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等等。今天,我来说就是太阳吧!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太阳作为万物发展不可进行生长。春天,太阳公公帮我们融化..

      daniel 0 2024-07-02 21:14:21

    8.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范文(精选4篇)

      青春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青春飞扬是我们当下的风华,同样也昭示着我们肩上亦无旁待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班级的责任,对母校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我的..

      daniel 0 2024-07-02 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