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季节性(6篇)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1
关键词:秋冬季节;猪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501156
1秋冬季猪疫病的特征
秋冬季节猪疫病的特征主要有5点:秋冬季猪疫病的传染性强,带来的危害性也大。秋冬季,由于疫病引发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猪瘟、乙脑、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以及圆环病毒等超过20种。而细菌性的疾病主要有喘气病、猪肺疫、水肿病以及猪副伤寒等30多种疾病;疫病的流行呈现出非典型的特点,例如猪瘟等,由于猪发生瘟疫等都出现了病性温和,病势缓慢,病变时特征不明显,呈现出散发等不同的特点;秋冬季节会出现不同的疫病,疾病的种类繁多,难以较好的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新血清性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性肺炎以及附红细胞体病等;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很多细菌性疾病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猪的身体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体内出现了耐药菌株,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和治疗;病菌的多原性导致疾病的多样性,由于多种病菌的混合以及继发感染,导致猪的疾病的多种多样。而由于病菌的多样性,引起各类疾病,最终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2秋冬季猪疫病的病因
2.1传染性病原
在秋冬时节,生猪体内、养殖区域以及排泄物等都存在较多的病菌,而温度不断降低,很多病原容易发生混合感染,传染率较高。另外,由于这些病菌的变异能力较强,毒性不断增强,导致疫病的发生。
2.2免疫接种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的生猪养殖过程中忽视了防疫的作用,部分养殖场没有根据要求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疫苗的存放、运输、使用等存在问题,导致免疫接种的失败,没有对生猪产生免疫作用。另外,免疫前后、免疫过程中,部分生猪使用了抗生素以及抗病毒的药物,这些都属于免疫抑制性药物,都会影响疫苗的作用,导致生猪疫病的发生。
2.3管理不科学
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管理不科学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养殖和饲养2个方面。养殖过程中,仔猪的购入缺少科学的手续,没有进行检疫,导致仔猪将病原带入,导致疾病的发生;饲养管理也存在问题。由于秋冬季节温度较低,养殖场所的保温较差,饲料的营养单一,猪的营养缺乏,抗病能力下降。另外,饲养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消毒措施缺乏,当出现疫病后,病死猪只的处理不科学,导致病原的扩散和传播。
3秋冬季猪疫病的防治措施
3.1强化养猪场的饲养管理
饲料的选择要科学,要保证猪的多重营养,提高猪的免疫能力和疾病的抵抗能力;要保证养殖场所的清洁卫生,确保环境的卫生,提高猪的免疫能力以及抗病能力;在养殖过程中,养猪专业户在日常的饲养中,要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配合正确消毒液,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性的消毒,确保养殖场所保持干净、卫生、干燥的环境。要让养殖场所保持通风的状态,秋冬季节要做好保温工作,减少猪因为温度的变化发生疾病。
3.2强化养殖场的免疫监测
养殖场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免疫监测系统,及时的掌握养殖场所内猪的免疫效果。养殖场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免疫体系。养殖场所内要进行系统的免疫监测,一旦发现带疫病的病猪,要及时的处理,消灭疫病的传染源。同时,养殖场内的疫苗要科学运输、保存和使用,注射疫苗前后以及过程中要避免抗生素、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疫苗的失效。养殖场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疫苗的操作,提高疫苗免疫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强化药物预防
猪疫病的发生主要是缺少较好的药物预防,有些疾病缺乏合理的疫苗,从而难以进行高效的治疗和预防。因此,养殖场所要加强药物的使用,养殖专业户可以通过有效药物的使用来减少疫病的发生,预防药物的使用要具备针对性,根据细菌、寄生虫的性质,选择科学的药物进行防治。
3.4强化疫猪的隔离
养殖场所一旦发现猪感染传染性的疾病要及时的进行隔离和扑杀,对隔离出来的部分病猪要进行合法、规范化的处理,要安排专门的饲养人员进行处理,防治饲养人员交换场所,防治疾病的传播。
4结束语
我国是养猪业大国,但是目前养殖业的技术较为落后,在秋冬季节容易发生大量的疫病事件,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确保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选择营养丰富的饲料喂养猪,提高猪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选择较好的药物进行预防,建立良好的免疫监测系统,发生疫病的猪要科学、规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胡成波.十二种二类猪疫病防治技术[J].中国畜牧业,2013(22).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2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试验池10口,面积46亩,每口虾池面积3~5亩,水深1.2~1.4m。池底淤泥15cm左右,池埂坡比1∶(2.5~3.0),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且排水口设置集虾槽,进排水口分开,虾塘进水处设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以防止小杂鱼等敌害生物侵入,排水口则用40目铁丝网拦住,防止青虾苗逃逸。2.池塘消毒“一茬春季”,1月上中旬冻晒塘10~15天后,每亩用31%漂白粉10kg化水全池泼洒清塘消毒。2月份注水50cm,注水时先经过40目筛绢网过滤。“二茬秋季”,6月底至7月上旬曝晒塘10~15天,7月下旬注水50cm,每亩用茶籽粕10kg,浸泡24小时后,化水全池泼洒,杀灭敌害生物。3.种植水草“一茬春季”试验池未移植水草,“二茬秋虾”试验池清塘消毒半个月后,7月中旬在距塘边沿虾池四周20~30cm浅水地带,种植水花生、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积占虾池的20%~30%。如水草过多,易引起虾池水质偏瘦,不利青虾正常蜕皮生长;且高温季节因水草腐烂,易引起池塘水质恶化,造成青虾缺氧泛塘。4.培育水质虾苗放养前,加水至水深50~70cm,施用水体解毒剂化水全池泼洒解毒后,每亩用腐熟有机肥100~150kg,也可用磷肥3~5kg化水泼洒培肥水质,为虾种、虾苗提供适口的桡足类、枝角类水生动物等天然饵料。5.苗种放养“一茬春季”幼虾放养时间为2月上旬,规格1200~1600尾/kg,亩放养量15kg;“二茬秋季”虾苗放养时间为7月中旬,规格6000~7000尾/kg,亩放养量6万~7万尾。虾苗放养宜在阴天或阴雨天进行,以免阳光直射,影响放养虾苗的成活率。虾苗放养10~15天后,每亩虾池套养规格为2~3尾/kg的花鲢鱼种10~12尾。6.饵料投喂饲料选用青虾专用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4%~38%。虾苗个体平均全长≤2.5cm/尾养殖阶段,选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5%~36%的幼虾养殖配合饲料;虾苗个体平均全长>2.5cm/尾养殖阶段,则选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2%~34%的成虾养殖配合饲料。日投量一般控制在虾体总体重的3%~5%,每天上午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上午占日投饵量的1/3,下午占2/3。具体饲料投喂量视天气、水质、水温与青虾吃食状况而定,通常以1.5~2小时吃完为宜,并在虾池四周各设食台检查青虾摄食情况。7.水质管理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体透明度宜保持在30~40cm。3-6月虾池每半个月至一个月加注一次新水,7-9月高温季节每5~7天定期加换新水。每次加水10~20cm,以改善水质。同时根据季节、气温调节虾池水位,保持较适宜的水温。春季水深50~60cm,以利升温;冬季水深保持1.2m左右,以保温越冬;其他季节水深在80~100cm。并视虾池水质情况定期泼洒硫代硫酸钠、活水宝、EM原露等水体改良剂,以快速降低虾池塘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高效分解水产动物排泄物,抑制有害菌生长,改良池底、净化水质。8.机械增氧试验池分别设置用于微孔管道增氧的3kW和2kW的空气压缩机各2台,根据天气和青虾活动情况,定时启动微孔管道增氧机增氧,即晴天中午开,阴天黎明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发现水质突变(倒藻)或青虾浮头时应及时开机增氧,7-9月中午或凌晨均需开机增氧2小时以上。9.虾病防治试验期间,每15~20天用8%二氧化氯泡腾片对虾池水体消毒一次,7-9月高温季节每月使用氟苯尼考、鱼虾多维拌饲料投喂一次,每次连续投喂3~5天,以防病害发生。同时每30天用碘制剂对虾池水体进行泼洒消毒一次,10月底亩用复合硫酸锌粉化水泼洒杀灭纤虫一次,5~7天后再用一次,并隔3天用水体保护剂化水泼洒解毒一次。
二、捕捞与收获
1.捕捞上市试验期间,“一茬春虾”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小地笼分批捕捞上市,直至6月底干塘捕捞;“二茬秋虾”捕捞时间从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用拖网分批捕捞上市,直至1月下旬干塘捕捞。2.效益分析试验池塘10口,面积46亩。至2016年7月,“一茬春虾”收获青虾1702kg,亩均产商品青虾37kg;“二茬秋虾”收获青虾成虾1978kg,平均亩产43kg,收获小虾1012kg,平均亩产22kg。全年共收获青虾4692kg,平均亩产102kg。商品虾上市率78.6%。青虾池塘“双茬”养殖试验亩均苗种放养及收获情况见表1。青虾池塘双茬养殖试验,“一茬春虾”产值95312元,单价56元/kg,亩获收入2072元;“二茬秋虾”成虾产值191866元,单价97元/kg,亩均获收入4171元;幼虾产值52624元,单价52元/kg,亩均获收入1144元;花鲢产值10626元,单价11元/kg,亩均获收入231元。2015年试验共计实现总产值350428元,亩均获收入7618元;总养殖成本151196元,亩均生产成本3426元,其中苗种62330元,饲料44620元,租金25760元,肥料、鱼药与微生物制剂12236元,水电6250元。总效益199232元,亩均获利润4331元。
三、讨论与体会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3
蚯蚓是怕光怕炎热的夜行性环节动物,其活动温度为5~30℃,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5℃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温度高于40℃或低于0℃时就会死亡。蚯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60%~70%,最适宜的pH值为6.5~7.5。栖息深度一般在10~20厘米。蚯蚓寿命一般为1~3年,受精5~7天后产生蚓茧,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蚓茧24~28天即可孵化成透明状的幼蚓,幼蚓生长60天左右长成成蚓,此时采收的蚯蚓经济价值最高。蚯蚓的品种很多,但大多数不适合人工养殖,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以“大平2号”为主。下面以“大平2号”蚯蚓为例介绍大田养殖蚯蚓的新技术。
一、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
养殖蚯蚓的季节以春、夏、秋季为好,冬季气温低,不适合养殖。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和植被的布局,直接关系到蚯蚓的产量高低和经济效益。选择养殖场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养殖场应选择在潮湿、没有污染的地方,地形应尽量有利于水的排灌,土地坚实不易坍塌,土质不能太过干燥。其次,目前养殖蚯蚓多以动物的粪便作为饲料,在蚯蚓养殖场地附近最好建有大规模的黄牛或奶牛养殖场,因为相对而言,牛粪里的残留添加剂比较少,适合作蚯蚓的基料,同时,养殖场内不能有鸡及其他禽类,以免啄食蚯蚓。最后,养殖场周围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太大噪音。
大田蚯蚓养殖场分为粪料发酵区(占10%)、种蚯蚓繁殖区(占20%)和蚯蚓养殖区(占70%)。
二、基料的制作
将鲜牛粪摊开,放置在阳光充足的粪料发酵区内进行充分的自然发酵,大约发酵10天后,使牛粪无臭味、无酸味,质地松软,不粘手,颜色为棕褐色即可。
三、建造种蚯蚓的繁殖区
平整土地,清理区内的废弃物和金属物质等。在繁殖区建设前,应先建立一小块养殖床作为小繁殖区进行试验。具体方法是:将基料均匀地铺在地上,厚20厘米,宽1.5米,长2米,备用。
引种:引进的种蚯蚓体态健壮饱满,活泼爱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颜色鲜亮,这样的种蚓体质好,抗病力强。
基料测式:将种蚯蚓均匀撒在小繁殖区,再洒水保湿。一天后,如果种蚯蚓钻到基料里面,证明基料已经配制成功。如果发现种蚯蚓不愿意钻入基料或者逃出基料,则证明基料发酵不完全,必须重新发酵直到发酵完全,种蚓能适应为止。接下来便可在种蚯蚓繁殖区内按照建造小繁殖区的方法大规模建造养殖床,将基料铺在地上,高20厘米,宽1.5米,长度不限,再铺上喷水管。每两个养殖床之间要留有2米左右的空隙,以便在养殖过程中进行其他管理。夏季雨水较多时,为了防止水患,还要在养殖床的一侧挖条排水沟,以便排水。
四、种蚯蚓的繁殖
春季为投放种蚯蚓的最佳季节,每平方米投放1万~1.5万条,基料湿度在60%~70%之间,基料干燥时应及时喷水,夏季可早晚各喷水1次,春秋季节1~2天喷水1次,喷水要均匀。一般种蚯蚓在投放之后就会进行异体,5~7天种蚯蚓开始产茧。由于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大小混养会出现近亲,甚至会造成种蚓退化,所以根据蚯蚓的产茧周期,一般每20天左右把种蚓与蚓茧分离一次。目前,大部分地区蚓茧分离多采用光照下驱法。首先在场地上铺上1米宽的塑料薄膜,将养殖床上的种蚯蚓和基料全部挖出堆积在塑料薄膜上,用多齿耙或叉子疏松表面,种蚯蚓为逃避光照就会往下钻,这样上层表面就剩下基料和蚓茧了。然后将基料耙去,随后,种蚯蚓还会继续往下钻,再耙去下一层基料,照此类推。当去除完基料和蚓茧,塑料薄膜上只剩下种蚯蚓时,将种蚯蚓撒在新做的养殖床上,以提供下次繁育的蚓茧。
五、蚯蚓养殖区的建设与管理
蚯蚓养殖区的建设方法与蚯蚓繁育区的建设方法相同,养殖床高20厘米,宽1.5米,长度不限,每两个养殖床之间保留2米的过道,以便饲养管理。将带蚓茧的基料均匀地撒在养殖床上,约20天后幼蚓钻出,在这期间应注意管理养殖床。养殖床应保温、保湿并及时加料。养殖床要经常进行疏松,保持空气流通和幼蚓成活。使用铁耙松土时,动作要轻,避免伤害表层的蚓茧和幼蚓。同时还要搞好清沟排污等工作。
由于蚯蚓喜湿怕干,养殖床温度在15~25℃,湿度在60%~70%之间,注意及时浇水降温。夏季最好把稻草铺在养殖床上再浇水,这样稻草可起到遮光的作用。夏季每天早晚各喷1次水,春秋季1~2天喷1次水,喷水应掌握宁少勿多的原则,基料干燥时即可浇水,而不能一次浇得太多,喷水要匀、细、透。当发现养殖床表面平整时即要补料,将基料按堆堆放在养殖床的过道间,按长方块状均匀地铺在养殖床的表面,补料厚度为8~10厘米。为给蚯蚓保留更多的透气空间,基料可按梅花状放置,料间空隙6~8厘米,如基料有团块,可用耙子打碎。幼蚓生长60天后就长成成蚓了,这时要及时采收。在大部分蚯蚓体重达400~500毫克时即可采收,蚯蚓采收的最佳方法仍为光照下驱法(略)。大田饲养蚯蚓,每667平方米可产蚯蚓2吨。
六、蚯蚓的储藏加工与冷藏
将采收的蚯蚓铺在地上静置4个小时,蚯蚓会将体内的污物吐出,这时用干净的豆包布平铺在蚯蚓上,双手轻拍,然后将豆包布掀起,把下层蚯蚓翻至上层后静置半个小时左右,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蚯蚓不再吐出污物为止,之后将蚯蚓放入方屉中即可。
接下来用清水清洗蚯蚓:将1~2公斤蚯蚓放在盆内,用自来水冲洗,同时用手均匀搅拌,直至蚯蚓无杂物;再将洗过的蚯蚓放在装有清水的大盆内,清洗至无杂物、无泡沫后,倒入另一塑料筐内滤至无水滴后倒入干净的方屉。如果不马上运输,还要将处理好的蚯蚓放到-16℃的冷库冷冻,以免蚯蚓腐烂。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4
1.水质调控问题。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鱼类的品种转向了以摄食鱼类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用肥水养鱼的方法来调控水质,大量使用有机粪肥,加速了养殖水体有机质的污染,使养殖水质调控(尤其在夏季)十分困难。这种用肥水养鱼的水质调控方法来管理应用颗粒饲料精养摄食鱼类的养殖水质,是目前鱼病尤其是夏季鱼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2.鱼病防治问题。在鱼病防治方面,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质变坏的恶果,这也是养殖管理上的一个误区。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呈中毒状或鱼病暴发。
3.养殖密度问题。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而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持续高温的夏季,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是处于缺氧状态,非常容易使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容易暴发各种鱼病。
4.饲料问题。饲料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使用低质饲料,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若饲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是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的排泄量大,特别容易加剧水体的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投喂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总是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另一方面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肠道产生病变。
二、高温季节鱼病防治的办法
1.水质调控方面。使用颗粒饲料进行精养的高产池塘,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沉积较多,在养殖管理上绝不能用肥水养鱼的理论来调控水质,而应做到:每年坚持用生石灰清塘,且坚持不用或少用有机粪肥。春季水质清瘦、水体透明度大时,可用氮肥加磷肥来调水。在夏季水温高的情况下,如水质突变、藻类死亡、水体透明度增大,绝不能用氮肥来肥水,而要适当应用底质改良药物和少量磷酸二氢钙,结合换水和多开增氧机即可。
2.鱼病防治。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的情况下,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水体上、下层对流停止,下层水体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分解的各种有害物质大量产生,亚硝酸盐或氨态氮含量较高,容易暴发各种鱼病,因此应常用环保型的底质改良药物和增氧药物来调节水质,白天加开增氧机,即使暴发鱼病也必须用调水加内服药物来治疗。另一方面,高温季节防治鱼病不能大面积用药,以防造成水质突变而加重病情,应查清病因,在喂鱼时用适量药物在水中溶解后泼洒在饲料台附近,形成“药浴”环境,采取以内服为主,食场消毒为辅,结合调水的治疗方法为好。
3.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池塘的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一方面,按计划产量来放养鱼种,产量的设定要根据池塘条件、配套设施状况和技术水平而定。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5
经过一年的系统调查和监测、显微镜观察等,朝阳市大宗淡水鱼主要发生的疾病是:白皮病、打印病、赤皮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鲤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鲤嗜子宫线虫病、鲺病、肝胆综合征等。疾病发生的地区、种类及危害对象见表2-1.表中显示,朝阳市大宗淡水鱼类常见疾病共14种,其中细菌性疾病6种、真菌性疾病1种、寄生虫性疾病6种、非寄生性疾病1种,没有病毒性疾病发生。
分析与讨论
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细菌性疾病如白皮病、赤皮病、竖鳞病等和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均为继发性疾病,在捕捞、运输、放苗等操作过程中造成的机体损伤,使这些疾病得以发生,为此,进行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是防止微生物类疾病发生的保证。
加强疾病检疫,投放前及时用药治愈
池塘投放的鱼种,如果不进行检疫,不对症用药进行及时处理,一旦投放到池塘中,随着水温的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原会大量繁殖、生长,感染率增加,带来鱼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鱼种进入池塘前,要进行检疫,并对症用药,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必要环节。药物浸泡可用食盐、漂白粉与硫酸铜合剂、高锰酸钾等。
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根据疾病调查结果和对养殖场日常管理的了解,许多疾病的发生是有季节性的,如肠炎病、烂鳃病、锚头鳋病等,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前用药物进行预防,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如挂袋法、食场消毒法、全池泼洒等。
加强养殖水体环境保护,适时调节水质
维护良好的水质不仅是养殖动物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养殖动物抗病原生物侵扰的需要,随着水温的提高和养殖密度的加大,病原繁殖和生长加快,疾病得以大量发生,加强养殖水体环境保护,适时调节水质十分重要,水体的深度:鱼种培育的水体从初期的1m到后期的2m左右;成鱼饲养的水体从初期的1.3m到后期的2.4m左右,平时逐渐加水,当水体不好时,要采取排老水注新水的方法,这也是促进鱼类快速生长,避免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保证。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能够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并且能促进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在产业化养殖的中、后期要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1次~2次环境保护剂如: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g~30g;每立方米水体施光合细菌5mL~10mL(每毫升含光合细菌10亿~15亿细胞)或均匀拌入砂土后撒布于全池。
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篇6
一、池塘选择与处理
1.混养池塘选择。养殖区以池塘集中连片为好,池塘分布合理,进、排水分开,有通往各个池塘的道路,水源充足。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2.5米,池坡比1∶3,池底淤泥厚度在15厘米以内,池埂不渗漏,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的规定,增氧机、投饵机配备齐全,池塘四周用石棉瓦、网片或塑料膜等材料建好防逃设施。
2.清塘与培育水质。在2月中下旬进行清塘,池塘水深保持为10~20厘米,亩用生石灰125千克彻底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等。生石灰要新鲜呈块状,化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做到池底、池坡全洒遍,不留空隙。消毒3天后密眼筛绢网过滤注水80厘米深,7天后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粪肥250千克左右培肥水质。
二、天然饵料生物培养
1.移植水草。3月初,在池塘四周的中间与四角位置,分别种植一定数量的伊乐藻,在池底中部适当种植轮叶黑藻、苦草、菹草和伊乐藻等沉水性水草,沉水性水草前期可供特种水产品隐匿,后期可供草鱼摄食,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另外,在离池塘边角较远区域设置喜旱莲子草生长区,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5%,用纲绳、网片、木桩固定好,也不要让其向池塘边缘或底泥处扎根生长,以便于清除。喜旱莲子草可以作为蟹、虾的饵料,还可供其栖居、躲避敌害。
2.投放螺蛳。池塘肥水和种植水草7天后,于3月中旬每亩投放50~100千克螺蛳让其增殖。螺蛳投放前要进行挑选,剔除死亡的和其他杂物,清洗后再投放,避免夹杂其他有害生物进入池塘。螺蛳既可以作为鳖、蟹、虾等特种水产品的天然饵料,又可以净化水质。
三、种苗放养方法
1.鱼种的放养。3月上中旬进行鱼种放养,以草鱼种为主,适当搭配鲢鱼、鳙鱼和鲫鱼,不放鲤鱼、青鱼等肉食性鱼类。具体放养情况:规格为400~500克/尾的草鱼种,150尾/亩;规格为5~8尾/千克的鲢鱼种,80尾/亩;规格为3~5尾/千克的鳙鱼种,20尾/亩;规格为16~20尾/千克的鲫鱼,100尾/亩。鱼种于3月底前放养结束,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
2.混养河蟹。3月底前放养河蟹,每亩放养规格为120~160只/千克的蟹种200~300只。河蟹苗种要求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放养时采取将装苗容器放置水中任其自行爬出的方法,以提高放养成活率。
3.混养青虾。4月中下旬混养青虾,每亩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青虾5~6千克,或放养规格为3000~4000只/千克的幼虾4~6千克。青虾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尽量就近购买,避免长时间运输使成活率下降。如果有条件,可以自育青虾苗用于放养。
4.混养鳖。5月上旬放养鳖种,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200~250克/只的幼鳖10~15只。幼鳖要求健壮活泼、无病无伤、背部着地能够快速翻转。
四、养殖管理措施
1.饵料投喂。一般以投喂草鱼为主,鳖、蟹、虾可以摄食池中的水草、螺蛳、残饵及其他有机物,不单独投喂。饵料以草鱼专用的全价颗粒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青绿饲料。配合饲料的蛋白含量在28%~32%,营养成分符合不同阶段鱼种的需求,粒径以适口为准,青饲料要新鲜适口。这种投喂方法既能保证满足草鱼生长的营养需要,又利于净化水质、防治鱼病。饵料投喂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情”。每天8~9时和14~16时各投喂1次,配合饲料按草鱼体重的3%~7%投喂。投喂配合饲料时,注意在喜旱莲子草生长区少量投放,供鳖、蟹、虾摄食。
2.水质调节。具体措施是:①注换水。4~6月,每10~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在7~9月高温季节,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深,以改良水质状况,增加池水溶氧,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率,满足鲢、鳙鱼对饵料的需要,也刺激蟹、虾等特种水产品快速生长。②水位控制。春季4~5月保持水深1.5米左右,夏季高温季节保持水深1.8~2.2米,秋季水位不低于1.8米。③生石灰改水。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水面使用生石灰10~20千克,以调节水体pH值,改善水质,并可增加钙质,满足蟹、虾、鳖和螺的生长需求。④使用增氧机。从6月开始,保持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8~9月高温季节,每天黎明前后增氧2~4小时,确保池塘水体不缺氧。⑤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期间每20~30天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进行水质改良,每次每亩水面用0.5~1千克,有较好的保护水质作用,对水产品也有促长作用。
3.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严格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由于草鱼与特种水产品混养,在使用渔药防病时要注意特种水产品对药物的禁忌,禁用敌百虫、菊酯类等甲壳类敏感的药物。在定期泼洒石灰水的基础上,定期在食场周边泼洒漂白粉、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通过强化消毒来防止病害的发生。对草鱼危害较大的鱼病主要是赤皮、烂鳃和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2~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千克鱼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0.3千克,与面粉混匀后加水拌料投喂,连续3~5天即可治愈。
五、成品捕捞上市
根据季节和水产品长势,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起捕上市,以降低养殖密度,始终保持水体合理承载量,促进存塘水产品生长,提高总产量。
1.鱼类起捕上市。一般从10月开始进行选择性捕捞,及时将规格达到2千克以上的成鱼轮捕上市,采用网捕法起捕,选鱼时要快速,以降低对鱼的影响程度。到年底实施干塘起捕,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全部出售,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另塘养殖。
-
幼儿园大班儿歌范文,幼儿园大班儿歌
精选幼儿园大班儿歌范文(精)篇1看到你的名字,就会想起你的善良懂事,想起你整洁又不失灵气的图画,想起你收拾玩具时忙碌的身影,和你相处的老师小朋友都打心眼里喜欢你,因为你的确..
-
信息安全自查报告范文(精选2篇)
信息安全自查报告范文时间稍纵即逝,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一段时间存在的工作问题,为此一定要做好总结,写好自查报告喔。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自查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小..
-
房屋装修合同范文(整理3篇)
房屋装修合同篇1委托方(甲方):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接方(乙方):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双方经友好洽谈和..
-
贫困学生困难申请书范文,贫困学生困
有关贫困学生困难申请书范文(推荐)篇1>尊敬的各位院领导:我来自枣庄市市中区,虽说是城市户口,可父母都是早已下岗的工人,家里登收入全凭父母在外做点小生意。为了能够圆我的大..
-
激励初三学生拼搏的话(优秀范文)(
激励初三学生拼搏的话篇11、成功和幸运往往倾向于那些勤奋、努力的人。2、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3、只要你肯努力,梦想能够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4..
-
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加油稿范文(精选4
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加油稿范文篇1希望是种子,就该有绿色的自信;希望是种子,就该有金色的.梦想。不要躺在封闭的暖房,怕什么秋日薄薄的风霜,既然已走上了运动场,心里就不要多想。跑..
-
酒店收银心得体会及感悟,酒店收银心
描写酒店收银心得体会及感悟篇120xx年x月x日,从踏入xx的第一步开始明白一份工作的不易,所以在乎每一分收获,自进入酒店财务部做一名前台收银开始,近一年的工作和学习,在领导的带..
-
酒店收银心得体会优秀范文,酒店收银
推荐酒店收银心得体会精选篇1一年来,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较好的履行作为一名前台收银员的职责,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作为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