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6篇)

daniel 0 2024-07-23

中英文化篇1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对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汉翻译中,要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并准确地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翻译者应具有良好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尤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汉文化伯息传递与英汉语言差异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kungfu","chigong",把“coffee","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hottestdaysin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has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parkisverybeau-tiful",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studentsplantedtrees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studentswillplanttrees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plant"。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thedogswaggerswhenitsmasterwinfa-vor",“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youeatenyet?”和“Whereareyou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tosee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Smith,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Mr/Misslin","Mr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and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upasheep’sheadandselldog’smeat-trytopalmoffsthinferiortowhatitpurportsto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新晨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slyas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asan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lucky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中英文化篇2

关键词:英语汉语翻译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的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都是为了利用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环境的因素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平),“belefthighanddry”(陷于困境),“givesb.orsth.awideberth”(远远地躲开)等。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给两种民族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上带来相当大的差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比如,汉民族视虎为百兽之王,这在诸如“虎父无犬子”、“虎视眈眈”、“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等习语中得以体现。然而在英语中狮子取代了汉语中老虎的地位,这体现在诸如tobeardthelioninhisden(虎口拔牙),alionintheway(可怕的障碍),toplaceone’sheadinthelion’smouth(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等习语中。“龙”(dragon),中国人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因而在我国“龙”被视为吉祥物和封建帝王的象征。“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女如龙一般勇敢、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而在西方人眼中,“龙”仅仅是一种想象中带翅膀的陆生动物,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在英语中若出现“Shewasthoughtadragon”则表示“她真是个凶神”,含有贬义。

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于是在语言上便常用“狗”来比喻可恶的人和事,贬义色彩十分明显。如“丧家犬”、“落水狗”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m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例如,“四方”中国人习惯说,“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英国人却习惯说,Fourcardinalpoints:North、South、EastandWest.中国人以“南”为主,大概是源于“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缘故。所以罗盘针明明是指北,却称“指南针”。西方则以北极为定位方向,所以汉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英语则是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andnorthwest。中国人习惯说“衣食住行”,英语则为food,clothing,housingandtransportation。英语中的elementalforces(theforcesofnature)是earth,water,airandfire四样而中国古代所说的“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复合词的排列顺序不同,数目也是不同的。

3.方面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词汇有“Bible”、“church”、“Pray”、“Baptism”相关的习语如Go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crossthe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inthe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bya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再例如:YouarejustadoubtingThomas.YouwillnotbelievewhatItell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Thomas源于《圣经》故事。Thomas是耶酥的12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用doubtingThomas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

5.结束语

文化差异常常导致文化理解中的误解,进而会给语言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而且,在文化上难于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或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对英汉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它们的发展与演化,使我们对语言及文化的异同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以实现跨文化语言沟通的顺利进行。第二,要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多接触西方文化,多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创造条件,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4]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中英文化篇3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物质精神语言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92-02

作为饮用人群最广泛的饮料,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重要的饮品。在慢饮细酌之间,茶与文化产生交集。不仅实现了物质享受的审美升华,也彰显着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中英茶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根源于两国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轨迹。中国长期以来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英国具有先驱意义的工商业社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两国的茶文化的内质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种植茶叶、饮用茶叶和利用茶叶并不等同于茶文化,茶文化的生发与凝定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在一定的阶段,把饮茶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随之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社会功能,这才开始出现了茶文化。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一中英茶文化的物质内涵

1.“茶之煮”

从物质层面而言,茶叶烹煮方式的不同也是中英茶文化重要的区别之一。中国人对茶与水的理解完全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而英国人不仅要求不同的茶叶用不同的水来烹煮,对于水的选择、水温的确定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诚如张大复所写:“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出于对茶的深爱,中国人将水分为山泉之水、河溪之水、井中之水若干层级。对比于中国人在烹煮茶叶时对水近乎病态的要求,英国人则简单的多——烧沸即可。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英两国“茶之造”的不同:中国人整体偏好绿茶,为品味到茶叶的清香、甘洌,自然是对水有严格的要求;英国人喜好红茶,又在茶中加入各类茶品,也就无从谈及对水的要求了。

2.“茶之器”

“茶之器”涵盖三个方面的事物:制作茶叶、保存茶叶、烹煮茶叶的器具,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烹煮茶叶的器具。由于饮茶已成为中英两国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于烹煮茶叶的器具自然格外讲究。

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不同材质的茶具,从早期的陶器到后来的金银器,以及盛行于民间和宫廷的瓷器,中国人在追求最优茶具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中国茶类丰富,各民族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多样化,茶具的具体配备也各有差异。加上这里还包含有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壶、茶船、小茶杯、杯托、茶盅、盖置、茶碗、大茶杯、盖碗、冲泡盅和冲泡器、水注。辅助用品有奉茶盘、茶巾、茶盘、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针、茶著、计时器。备水器有煮水器、保温瓶、水盂、水方。备茶器有茶样罐和茶瓮。”

英国人对茶具的讲究稍显简易。由于茶叶是17世纪传入英国的,正值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强大的国力在为英国人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他们格外钟情于银质餐具和骨质瓷杯,而英国独特的天气则造就了他们在阳光暗淡、阴冷潮湿的下午相聚饮茶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物质上贵族化倾向明显的活动,下午茶在英国社会被赋予了典雅高贵的外衣。

二中英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对茶的理解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营构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茶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耕文明,“重本抑末”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获得自然对人类的回馈。其中,佛道两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贡献。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认为茶具有“返璞归真”的品格。因此,人们通过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达到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们渴望获得精神的慰藉、找寻心灵的家园,被道家思想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茶文化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

对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凝定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佛教思想。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早期的僧侣多从事农业劳动。在种植茶树的同时,对于茶的烹煮、品酌自有心得,逐渐生发为具有特色的茶禅文化。佛教是将种茶、制茶、煮茶、品茶视为修行的方式,这正是茶禅的精髓所在。“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成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2.英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英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不同于中国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以商业文明和海洋经济为基础的英国更倾向于“天人相对”。英国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在对自然的征服和探索中不断前进。他们更渴望改造自然,也更为钟情于发酵的红茶。时刻强调个人中心主义的思维特点也在英国茶文化中得到了体现,作为英国下午茶主力军的英国主妇还会积极邀请朋友到家中享受下午茶的欢愉,英国茶文化并不强调集体化的精神取向,更侧重于个性化的精神满足。

三中英茶文化的语言表达

1.中国的“茶语”

中国人对茶的偏好首先表现在“茶”作为饮品迎合了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的需求,被称成开门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见,中国人是将茶视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作为一种从日常生活中诞生的必需品,茶被赋予了更为平民化的情感色彩。不同于日常生活对茶的情感定位,中国文人也将其作为“琴棋书画诗酒茶”之一,这就使得中国茶文化的“茶语”被赋予了贵族化的情感。作为体现文人精神品味的物化形式,茶不仅具有典雅、高贵的文化品格,更被视为具有“六艺”之旨。“所谓茶通六艺,是指饮茶可以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魂、解酒困、品花香。可见文人雅士对茶是青睐有加,赋予茶这个植物的树叶、清苦的汤水以鲜活的生命和高雅的品位。”

当茶被视为精神的调和剂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人格。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茶也被文人纳入到文学创作中:品茶之诗、赋茶之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中“茶语”的生发。自晋发轫,中国文人对茶的咏叹就不曾中止。随着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演变,中国文学中的“茶语”也逐渐变化。《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苦茶,其甘入荠”正是中国文学最早论及茶的明证,这时的茶尚处于“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的阶段;随着文人们对茶的认识逐步深入、对茶的情感逐渐深厚,茶已经被视为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而不断衍化。

2.英国的“茶语”

在英国文学历史上,对茶表达挚爱之情的诗人还有彼得·安东尼·莫妥、雪莱等。尤其以雪莱对茶的歌颂最为著名。他写道:“Theliquiddoetorsrailat,andthatIWillquaffinspiteofthem,andwhenIdieWe’lltossupwhichdiedfirstofdrinkingtea.”能够将茶视为自己生活的寄托,甚至可以达到至死方休的程度,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中,恐怕只有雪莱了。这般的狂热正是英国人对茶之嗜好的最佳注脚。

参考文献

[1]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文史哲,2011(34)

[2]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5

[3]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22、33

中英文化篇4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内涵;用语;对应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70-01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也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一、交际用语的差异

在我国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目前,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居民中已很少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流行。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youhadyourmeal?”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茫然,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含有想请对方吃饭之意.在我国,出于彼此表示关心,人们习惯于在日常话题中询问对方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这种话题在城市居民中已逐渐减少,在农村和部分城市人群中还在常有。人们在日常谈话中经常会问“,你的工资是多少?”“你多大了?结婚了吗?”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而根据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避免与不太熟悉的人谈及个人隐私,即使熟人之间,也通常不谈及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宗教、政治倾向等话题。英国的天气变化莫测,英国人在任何时候出门都有带雨伞的习惯,因而英国人最爱谈的日常话题就是天气,如:“It’sfinetoday,isn’tit?”“It’ssocloudy,Ithinkit’sgoingtorain.”

二、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或Madam,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Mrs.,Miss或Ms.加姓氏,如:Mr.Black,Mrs.White,Ms.Jones.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Mr.Tom,Ms.Catherine,因为Tom、Catherine并非姓氏。Sir表示“先生”时,不与姓名连用,当放在姓名前时,表示“爵士”。如:SirBeconReagan里根爵士。Madam和Miss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姓名前与之连用。但Lady指“女士”时不与姓名连用,与姓名连用时指英国有爵位贵族的夫人或女儿。熟人、朋友、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可直呼其教名或自取名以显得亲切,但不可直呼其姓氏。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人们很重视血缘亲属关系与辈分长幼关系,长者受到尊重,在称呼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如:大舅、二叔、三婶、四姨等。在英语国家,家族与亲属观念不如中国人那样浓厚,因而亲属间的称呼也比较笼统,如aunt同时可指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阿姨等。尽管可以用maternaluncle与paternaluncle区分舅舅与叔叔,用maternalaunt与paternalaunt区分姨母与姑母,用elderbrother与youngerbeother区分兄与弟,但在实际称呼中,通常都直呼其名。

三、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讲话现都直率而有攻击性,而中国人在表达上则曲折、委婉、谦虚,处于防守状态。生活中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就是写信方式上的不同。英文信一般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明写信的每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开头:Thisisto…或Iamwritingtoletyouknowthat…;但汉语信函常常是客套话写了一大堆,信末才委婉的写到:有一件小事相求,不知你能不能……。这种表达上的差异完全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它们在各自的语言文化里都是正常的习惯和交流方式:西方人认为一般情况下有事应该直说,不要绕弯子,中国人认为直说显得唐突,不够礼貌,应当婉转地提出要求.

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化差异的这种体现,而且应该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融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逐步而自然地获得社会文化知识,最终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与学才能摆脱语言理解的局限性,才能真正逐步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FrankPalmeri.HumansandotheranimalsineighteenthcenturyBritishculture[M].Aldershot:Ashgate,2006:691

中英文化篇5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中,出现过“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在JEFCBook3Lesson34UncleWang's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Smith”、“Auntie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Tom”。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

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Book1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Mother'sDay(母亲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Book2Unit3Mid―AutumnDay和Book3Unitl3Merry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中英文化篇6

1.不同社会风俗和礼仪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社会习俗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人们的言语和行动。对于不同的社会风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有不同的表达。与人交谈时,对于年龄和薪水等方面的隐私中国人与西方人是有差别的。中国人会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西方人通常认为这样的问题会暴露他们自己的隐私,这些问题使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对待时间这个问题,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观点。西方人比较注重时间观念,他们认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守时,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大多认为应该给别人做充分准备的时间,可以原谅别人迟到几分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西方人喜欢看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和眼神的交流。然而,作为一个中国女孩,并不习惯长时间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他人交谈时,当别人盯着自己看时会感到不自在。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闻名于世。当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主人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将有助于他们感情的加深。所以当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主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会说多吃点”。主人甚至给客人盛相对较多的饭,使外国人感觉尴尬。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当客人来家里吃饭,主人通常会说Helpyourself”,希望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扫清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

2.不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谦虚在中国是传统美德,即使知道自己是优秀的,但在别人赞扬自己时,也要说:你过奖了。”当别人赞美西方人时,他们会说谢谢”。中国人提倡谦虚而西方人更喜欢自信。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确认和尊重他人,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认为应该保持谦虚。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表扬学生并要求同学们为他鼓掌,学生会感到害羞,然后教师希望学生不要骄傲而加倍努力。这体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但在说英语的国家,学生从来不会隐藏他们的自信和快乐。人们会说congratulation”来代表他们的祝愿。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影响英语学习观念。西方的独立意识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平等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个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不关心其他人的事务。而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关注自己的利益,又满足他人的利益。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父母和教师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干扰。在中国,教师要先教学生爱祖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自己。中国的孩子总是会说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父母”。在中国有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然而很少有讲英语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对异文化进行探究,以达到对异文化更深的了解。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人们将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对异文化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途径

1.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跨文化的培养教育目标。由于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较弱,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价值观,因此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文化素养和技能。从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加强对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差异,以帮助教师认识和了解外国文化和多元文化,开阔跨文化视野。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培养文化意识,增强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加强跨文化意识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学习也需得到相应的加强。在课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欣赏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教师文化视野的扩大,能帮助学生形成公平的文化意识和世界观。在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结合中,教师可帮助学生体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此外,英语教师也应该丰富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大量如教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他们应善于认识和了解英语学习规则,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知道在外语教学史上的一些关键的教育学学派,适当借鉴前人的一些外语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以便他们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态度

如何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教师应明智地看待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实践交流,来体验到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研究不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教学中运用相关理论。教师应努力将教学重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不能只传授知识,要从主题、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他们可以定义跨文化交际的类型和范围,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话语和通过话语内容学习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培养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在文化研究中,教师应克服文化偏见,消除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文化策略和训练文化策略的机会。跨文化教育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内涵的继承来体现,教师要发展各种教法,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阅读、口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扩大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整个英语教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可以改变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均扩大他们的思维方式。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意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要求人们认识到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了解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时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鼓励他们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认识世界,形成全球和国际意识。

三、结语

  • 下一篇:高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复习(整理3篇)
    上一篇:九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4篇)
    相关文章
    1. 体育运动会广播稿的范文(4篇)

      体育运动会广播稿的范文也许征程并不遥远,也许时间并不长久,但是笔直的跑道上留下的是你们稳健的足迹,不远的终点留下的是你们冲刺时矫健的背影,迎风飘舞的彩旗,是朵朵盛开的鲜..

      daniel 0 2024-07-23 20:32:00

    2. 个人汽车租赁协议书范文(整理3篇)

      2023个人汽车租赁协议书范文甲方: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甲方因_____单位工作性质的需要,租用乙方_____(车牌)_____汽车一辆,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如下:一、租车期..

      daniel 0 2024-07-14 23:28:00

    3. 年供货协议书范文简短(3篇)

      2023年供货协议书范文简短供方:_________需方:_________一、购销数量:供方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到_________年_________月为需方提供牌号为_________的______,每月________..

      daniel 0 2024-07-12 22:04:00

    4. 婚礼司仪开场主持词范文大全(整理8

      婚礼司仪开场主持词范文大全
      尊贵的各位来宾,现场所有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公元,我们共同相聚在来一起庆祝XX先生XX小姐的新婚典礼,我是主持人XX,首先我要代表新..

      daniel 0 2024-07-12 15:14:05

    5. 转正自我鉴定范文简短(3篇)

      转正自我鉴定范文简短时光荏苒,一年的见习期即将结束。一年来,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

      daniel 0 2024-07-10 09:48:00

    6. 高一化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3篇

      高一化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四个班的教学。现已完成了计划的内容,期末复..

      daniel 0 2024-07-10 06:14:06

    7. 暑假实习心得体会格式范文(整理4篇

      暑假实习心得体会格式范文
      我已经在xx市委实习一段时间了,对我来说这次实习机会十分宝贵。在这里,我干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工作,小到去送文件,大到做表格,协助同事录入信息,在这个过..

      daniel 0 2024-07-10 05:28:37

    8.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范文(精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篇1为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

      daniel 0 2024-07-08 08: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