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现象(6篇)

daniel 0 2024-07-27

语言文化现象篇1

关键词:失语现象跨文化交际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46-01

“失语症”――这一原本是医学术语所表达的一种病状,近年来被语言学学者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中,尤其是中西方语言交流中,提出了“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即指中国人与讲外语国家的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表达母语原意及母语文化困难的现象,尤其是背景文化表述困难,从而影响了沟通交流的融洽性,更严重者失去了相互对话的语言功能。国内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阻碍了语言交流,限制了异域间的文化传播,本文将简要列举一些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失语现象,并加以分析。

一、文化中的失语现象

语言的沟通离不开翻译,文化中的失语现象往往体现在中西方语言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而出现对应空白的尴尬现象。尤其是当今世界全球化大潮的到来,我国在逐步打开国门,而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中文传统词汇都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例如中西方很多风俗的不同造成了文化冲突和差异。以“哭”为例,中人在举办民俗婚礼的过程中,新娘子应该在嫁人离开家的时候哭,这样才不枉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新娘的眼泪也是给娘家留下的能够发家致富的“金豆子”,而在西方人眼中,举办婚礼是好事,为何要哭?况且新娘子哭和其父母能够发家致富有什么联系?如果只是字面上翻译“哭”,恐怕难以达到沟通中西方文化内涵的目的。另外,国内还有其他地方婚俗有别于西方婚礼,近年来也有不少新闻报道过一些地方婚礼现场的趣事,对应着西方文化的空白,这些国内的传统民俗以及表述正在面临着失语现象。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国内的婚礼场面渐渐西式化,而许多传统的东方文化也渐渐被西方文化所取代。当前的中西方文化大融合也许会导致若干年后中华许多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消亡,文化失语现象也成为其诱因之一。

文化失语现象不仅存在于翻译界,也存在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进行语言沟通时的交流环境中,例如,很多专业知识水平很高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应对国际友人询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经常苦于找不到相当的英语词汇来表达对应的汉语词汇,从而难以表达出其心中所想。这便导致了在日常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失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中华美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使人很难完全掌握所有菜系美食的完美说法,即使每一种菜名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英语翻译方法,所以在交际沟通过程中,这种失语现象很容易使听者不知所云。故而为了避开这种文化失语现象,很多旅居国外的留学生便不去触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这类词汇语言,而以西方社会常见常用的词汇来进行沟通交流,使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一直存在,只是尽力避免,却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文化失语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文化领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工具进行的交际和沟通,目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达到很好的协调沟通效果。之所以叫做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一定要含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交际与沟通,而不是单纯地进行语言交流,语言只是一种承载文化的交流工具和手段而已。所以文化失语现象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当今出现的文化失语现象不仅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沟通低效、言语障碍和困难,特别是在国外的留学生很难介绍国内的国情,甚至是我国的地理历史都难以用外语表述清楚,这本身就不利于国际上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而且这一现象同时也在释放一种危险信号――本土文化的逐渐淡化甚至消亡。

由于国内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国外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忽略对于国内文化传统知识的外语化学习,使得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国内知识分子在对国内传统文化知识的外语表述上有意地进行避讳,这一行为进一步导致了文化失语现象的频频发生,甚至已经影响了国内本土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文化失语现象体现在中西方语言沟通交流上,也体现在中西方的文化交际上,其产生的影响深远,摒除文化失语现象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为中西方文化的真正融合作出努力,从而达到真正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

语言文化现象篇2

语言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对语言的熟悉之甚以至于经常把它视作理所当然,并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误解。关于语言的研究,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为现代语言学及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个人被动地从社会接受来的,是一种社会行为;相反,“言语”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应用。换句话说,“语言”与“言语”是抽象与现实、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乔姆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把语言分为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电影的出现,引起了电影界和语言界对电影语言的争议。早在1972年克里斯丁麦茨就在欧柏林大学生电影会议上提出了电影是否是一种语言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贝拉巴拉兹,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他曾把电影艺术比喻为一种语言,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可是,人们把电影说成是一种语言,却鲜于接受任何语言学的教导。电影这种语言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语言到底存在怎样的区别?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

文学被称为语言,电影也被称为语言,既然二者都是语言,一定在某种角度与传统的文学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似性。

从电影的观众看电影的过程与读者阅读文学文字的过程来看,两者实际上都是一个语言的交际过程,并且导演与观众,作者与读者是互为前提的。文学作者写作的过程是用编码的过程,读者阅读是解码的过程。作者与读者之间要想有沟通,前提条件是作者的编码与读者的解码共同使用代码。电影的导演制作影片与观众观看电影也是相同的道理。

其次,在创作上,电影和文学也有着相似性,二者都强调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合乎逻辑的故事情节,内容要求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小说《呼啸山庄》展示了一个畸形社会下的性格畸形的人物希斯克利夫,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小说展示了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的生活写照,同时小说的主题“恨,是爱的异化”得以凸显;电影《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塑造了威廉这个人物形象,威廉极具骑士精神,英勇、有正义感而又不失谦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创作倾向或文化指向上,二者都以某种程度和样式出现,在语言的形式上虽表现各异,但都顺应社会当时的各种思潮,因此,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以及后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是受了西方的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主要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创作上追求内涵和风格的独特性,如人性的异化,表现手法的荒诞化意识流等特征,现代主义真实、客观、典型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物真实的心理进行刻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抛弃了合理叙述现实生活的做法,代之以情绪和感受的自由表现,甚至以情绪的自由宣泄来换取故事的真实性和连贯性,作品游走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突出情绪,弱化情节”。后现代主义受到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的影响更甚,在此引导下,后现代主义则更倾向于无我性和“非原则化主张”思维方式、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模糊的而且又是非特定的文化概念,不宜将其归为某一。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前卫,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例如,根据玛格丽特杜拉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广岛之恋》,记录了到日本广岛拍电影的法国女演员与一位日本建筑师之间短暂的恋情,而女演员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爱人,心理念念不忘的却是在家乡内韦尔同一个纳粹士兵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并因此而陷入痛苦,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记忆却成为难以控制的潜意识,这部影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以“时间”和“精神”为主题,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差异。

其一,在构成要素上,二者有所不同。文学语言是用文字这一人工符号组成的,其语言单位是抽象的代码(除了象形文字),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素和音素。现代电影语言系统却是用自然符号构成的,没有最小信息单位,电影语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摄影形象、影片的言语、电影的音乐、剧本等。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镜头对观众产生影响的,因此,电影语言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视听语言。另外,虽然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都有语法,但它们的语法有别,文学语言的语法从单词出发,然后划定词类、分析句子形态和语义、语用;电影语言的语法从镜头出发,拍摄全景并进行剪辑。最后,两种语言在构成要素上的区别还在于形容词的使用,文学语言处于刻画人物、场景,使用较多的形容词;电影由于影像画面的出现,就取消了形容词的使用。

其二,两种语言的风格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修辞策略上。文学作品,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其语言都讲究文学修辞的使用。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写作中常常综合使用比喻、夸张、象征、讽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于电影语言,爱森斯坦是很早就对早期电影中隐喻和象征的。作为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先驱人物,爱森斯坦认为电影的修辞性体现在蒙太奇上,认为蒙太奇即是“隐喻”,即是“象征”,上下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修辞性的,是隐喻性的和象征性的,爱森斯坦的隐喻的喻体更多情况下并不是场面本身的视觉元素,他认为喻体的选择与文化所指有关。爱森斯坦的隐喻和象征,需要观众有充足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背景,这就增加了他观点的晦涩性。有声电影出现之初,影视的隐喻和象征由于人们忙于用声音叙事而曾经被人们忽视。当时意大利新鲜事这样的代表人物柴伐梯尼甚至提出“我们反对隐喻”的论调。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巨匠安东尼奥。他认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通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安东尼奥电影中选定的空间和场景具有象征的或其他的意义,比如,他的电影《奇遇》中荒无人烟的西西里岛、《红色沙漠》中大片的灰色厂区、《夜》中米兰城市里空无一人的街道,这些画面都象征、映射出城市的冷漠。由于无法使用文学语言中的比喻词,电影中的隐喻多是通过场景、色彩、服装、道具和音乐实现的,例如电影中黑白颜色的使用,通常用来表现黑暗和死亡;而彩色意味着光明和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色彩深切地感受影片的基调。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如此,电影从开始部分到纳粹结束,导演使用的只是黑白色镜头,象征了犹太人生活的黑暗时代,当纳粹投降,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那一刻,银幕突然换为彩色,彩色的使用体现了犹太人走出死亡阴影、走向光明的心境。电影中还用联想、夸张、示现、排比、空白等修辞,在风格表现上可以加强表达效果,但都是通过图像和镜头来实现的。镜头作为修辞手段,使得影片表达的文化可以跨越其表现的文化受众的局限性,使其文化更具认可性,观众也可以同时找到文化价值的归属感。另外,摄像机的机位也是电影语言的风格要素。摄像机角度的俯视、仰视或平视对观众感知的影响不同。通常的规律是,仰视常给人际关系以压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平时角度给人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和自然。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其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电影语言多用于叙述和说明,它的工作机理主要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也就是说,电影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的变化和运用都在忠实于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或者说是在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电影语言通过感知就可直接到达观众;而文学语言则多是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融合在一起。它需要概括性的抽象的理解才能到达读者。此外,对人物的表现程度,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也有差别,文学语言可以通过文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电影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却只能停留在表象、外部。

其四,两种语言存在的状态不同。文学语言是静态的,讲求文字叙述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其存在的空间是两维的,具有严密的线形,是线性的;电影语言的空间不仅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是三维的,是立体的。因此电影语言连贯性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一连贯性是由光波和声波体现,而且是动态的,因为视觉和听觉都在随着镜头运动故而缺乏了文学语言那样的长期的稳固性。

其五,二者的传播机理不同。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都在发挥着相同的社会作用——传播信息。不同的是文学语言传播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视觉感受进行的,电影语言的传播是导演与观众间通过光波和声波进行的。

其六,两中语言的通用程度不同。各国、各民族的语言系统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文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不具备普遍的可接受性。电影语言却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与绘画、雕塑等有较多的共性。

最后,对两种语言作批评时所用的标准不同。

文学语言的批评主要是运用语言学、文体学、形态学、语用学等理论对各种文学类型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及作品中的选词、修辞、韵律(主要对诗歌)、原型模式、创作结构、文化方面等进行或现象分析、或理论阐释的评价。电影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为我所用,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场景、各种风格的音乐、绘画、雕塑等题材、元素和技巧,还由于电影语言的视、听特点,电影语言的评论多采用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美学原理对电影语言中的文化、声音、镜头、风格、光影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对电影语言的研究也涉及语言研究,但多是针对人物台词,剧本语言等口语化的、叙事性的语言,在电影语言系统研究中所占比重较小。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

语言文化现象篇3

一、引言

中介语理论是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课题。成年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本族语使用者使用的语言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这些差异体现在语音模式、句法结构、词汇选择、言语风格等各个方面。以英语为例,人们会联想到我国很多成年英语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或美国人很难达到无障碍的交流效果。这说明我们在一个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国家里所学习的语言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中介性质的语言。这种中介语同目的语非常接近,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心理因素、语言水平以及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中介语同目的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介语的研究将会给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带来一系列启示。

二、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后又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提出中介语”是指theseparatenessofasecondlanguagelearner’ssystem,asystemthathasastructurally-intermediatestatusbetweenthenativeandtargetlanguages,即: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简单地说,中介语(interlanguage,IL)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language,NL)与目的语(targetlanguage,TL)之间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完全等于目的语。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指的是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是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这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石化现象体现在学习者的各个语言层次上,尤其在语音和某些语法项目上,石化现象更为突出。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家颇为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从内因、外因和内外因的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陈慧媛,1999/吴丁娥,2001)对石化现象的起因所做的探讨和论述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石化现象内因说的主要观点是把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看作由人内在的生物和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现象。这种理论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或解释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所以也称生物论”。石化现象外因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理论是Schumann的文化迁移(acculturationmodels),其主要观点是如果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或拒绝接受目的语文化。这样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第二语言的输入就会受到一些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只能依靠其母语和已知的并不完善的中介语来习得第二语言,也就很容易导致中介语的石化。石化现象内外因交互作用说主要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这一理论认为中介语的石化不仅仅指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也应该包括正确的语言形式,而石化现象的产生就是语言交流中外在因素对内在语言体系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四、结语

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与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把握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输入目的语知识,在最佳时期结束以后如何保持中介语的较高水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或将石化减弱到最低的程度,都是摆在成年外语学习者面前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研究、认真地对待、科学地发展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必然会将成年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J].LanguageTeaching,1972,(10).

[2]Selinker,L.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NP:Longman,1992.

[3]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语言文化现象篇4

论文关键词:文化,语言,成果,发展

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产物与工具,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虽然语言直接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有些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讲,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制约,反映着特定的文化。文化的丰富多彩,语言的多种多样,使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更加紧密。

《美国传统辞典》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群体和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康健荣1999)但是,文化是多层次的,包罗万象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经说过发展,对于人文科学,有的最好不要下定义,他个人的观点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季羡林1995)。

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文化的一方面。文化制约着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语言系统只能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化不等于语言,文化大于语言。

凡因社会文化背景与语言。语言结构规定了思维结构,而一个民族的思维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其所属的文化类型。

1.0引言

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讨论了语言结构和人类精神的关系。到了20世纪,随着人类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了广泛的发展。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80年代产生于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等,尽管各自研究的领域和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同语言教学活动和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与文化学、社会学、交际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要真正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就必须全面深入地研究语言同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潘蕾2003)。

2.0语言文化研究回顾

众多的学者从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和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语言文化差异、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与民族文化心理、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的对比研究。

2.1文化是语言的本质

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有两个关系项:能指和所指。能指是一种带有任意性的、约定俗成的音响形象;而所指是附着在音响形象上的概念或意义。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决不是一些抽象的物理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意义的形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能指与所指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因此,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样的词或同种表达方式发展,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某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也可能毫无反应。

语言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精神文化就是思维的直接产物。因此语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类构建的文化世界。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世界图景,人们按照其语言形式来接受世界。既然语言是文化,它就具备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一切文化,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都是人类创造的;语言只有人类才有,也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二,文化属于社会,不属于个人;语言的社会性也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第三,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语言也是后天才习得的。第四,语言属于制度文化。凡属制度则均须由社会约定,任何人不能背离,如管理社会生活的各种制度、法规、条例、规定及行为准则等。如有违反定会受到惩罚、追究或谴责;语言的规范、语法规律、遣词规则、使用习惯同样是约定俗成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否则也要受到惩罚,达不到交际目的。第五,凡是制度文化都具有符号性。任何制度都是由符号规定下来的,如交通符号、军事符号等。而语言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并规定着其它制度。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共性,说明二者任何时候都不可分割。(孙夏南2000)

由于语言符号在整个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而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愈来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并成为文化的重要领域,构成了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李建国、杨文汇1999)

人们不仅强制性的接受前人的语言文化世界,而且还被强制性的接受了前人的思想工具——语言来进行交流。语言是以文化的载体的形式来反映文化的。它不仅记录着文化的内容,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不同的人群通过不同的语言认识世界,客观世界只有一个,而文化世界丰富多彩。

特定的语言对应着特定的文化。首先体现在社会习俗差异,如打招呼,称谓,交际的话题选择的差异。其次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如说话方式的不同,直接与否。另外,由于社会差异存在明显的不同,不同语言词汇中有一大批形象化的语言形式,如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等等,它们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各自的社会文化(高惠宁张学增2006)。因此说文化是语言的本质。

2.2语言是文化的表现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文化现象相比,它的特殊性在于其它文化现象只反映该文化现象本身;而语言作为文化现象不仅反映语言本身,而且还能推动其它文化类型的形成,并记录和传承其它文化现象,这是语言的重要职能。语言系统本身就是文化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首先是它本身体系的文化载体,其次才是由它的言语作品所承载的其它文化类型的载体。确切地说,后者是反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突出表现在语言对人类思维的制约上。”(孙夏南2000)

语言的差异表现着文化的差异。语言反映着使用者所属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只有懂得社会文化,才能理解语言所指的确切含义。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外壳,反映着文化的内涵。

对于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属性,许多学者就中外文化与语言现象做了对比研究。刘学丰(2006)从语言表现出来的口语文化差异、文学语言差异、习俗文化差异、观念差异、社会关系差异作了对比。

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发展,不仅是在不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即使在同一种语言的内部,语言的变化也反映着文化的变迁。系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紧密,词汇可以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词汇有渐变性,反映社会生活的词语有一部分随着旧事物和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词汇还有稳固性的一面.事物和概念本身经历了变化,可是与此有关的大部分词语却沿用下来。因此我们可以从已经消失和沿用下来或新创造的词语中探索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格桑央京2005)

3.0结论

不管哪国人,无论文化的差异多大,为了实现更好的交流,都会努力去适应对方的谈话,双方所不同的只是表达和追求方式。了解文化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实现我们的愿望、从而更好的交流。语言与文化学科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它需要不断追踪经验事实材料,及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方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语言与文化差异在它们的交流、沟通和新的建构中逐渐模糊乃至消解。因此,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的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只停留在词汇方面,关于句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于文化语言的研究一定会为人类言语交流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惠宁、张学增,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格桑央京,社会文化背景与语言,[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3]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康建荣,语言文化因素与语用差异,[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

[5]季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季羡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冬之卷(第10期)。

[6]李建国、杨文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特征——从语言的文化本质说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7]刘学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12。

[8]潘蕾,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文化语义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3。

[9]孙夏南,语言与文化论析———兼谈异语言的文化教学与对比,[J]外语学刊,2000,02。

[10]熊莺,语言的文化本质与语言交流中的文化功能,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语言文化现象篇5

【关键词】语义不对等;文化内涵;词义联想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victoriagirl(维多利亚女孩),指的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女性,因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以这位女王的名字来形容那些思想行为比较保守的人等等。中文中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空缺现象,例如:王母、朱雀、玄武、土地庙、中山装、景泰蓝、红眼病、四大金刚,五福同寿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和文化的意想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以及表达方式所蕴涵的寓意都与希腊神话有关。Achilles’heel(阿格琉斯的脚后跟)指的是致命的弱点。来自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阿格琉斯是希腊最英勇的战士,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Juda’skiss(犹大的吻),犹大是出卖耶和华的叛徒,这个短语指的是口蜜腹剑的意思;ThelaurelofApollo(阿波罗的月桂树),桂花在中文里我们想到的是秋天,而这个短语却是表示胜利(victory)。

汉语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代表了八卦五行,但是在英语里面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对等的。英语之中,金星(Mars)是天上最美丽的一颗星,代表了美丽女神维纳斯;木星(Jupiter)是天神宙斯的化身;水星(Mercury)因为离太阳最近跑得最快,所以是通信使者;火星(Mars)因为一直有着熊熊的火焰,是战神的化身;土星(Saturn)因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所以是大地之母,宙斯的母亲。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英语“Thelady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上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公公”和“丈人”都可以用英语中的father-in-law来表示,而step-in-mother则表示继母的意思。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p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英语中的“black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tea”。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义与文化的不对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广泛存在,影响我们的双语交流,作为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语言内涵所造成的语义差异,并能够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把原语言中真正的含义能够准确理解并用第二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2]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

语言文化现象篇6

【关键词】贵州黎平;方言俗语;文化孤岛;解析

黎平方言,是黎平人民在自己区域内交流的主题语言,反映着黎平的历史演变,也是该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蕴。那么历史文化的“风俗化石”则是方言俗语了。

一、黎平方言的声、韵、调

黎平方言是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内的一个方言点。除少数声、韵、调与普通话有区别外,其余基本与普通话相同,声调中阴平、阳平与普通话很近似。

(一)黎平方言声母共19个:bpmfdtnlgkhngjqxzcsr

黎平方言汉语声母有自己突出的特征:

1普通在长期的发展中,很多声母已消失,变成零声母。而黎平方言却保存下来了,ng声母,例如:“哀”āi读作ngāi;“鹅”é读作wó等等。

2黎平方言声母中只有z、c、s,没有zh、ch、sh卷舌声母。例如:“杂”zá、“扎”zhá均读作zá。

3零声母仅出现在感叹词中。例如:啊a、嘿e。

4少数声母或韵母有异变现象。例如:ch变成q,“吃”chī读作qī、“去”qù读作kè。

5z、c、s声母中平舌音与普通话声母不同。有的送气声母变为不送气,例如:“促”cù读作zú,有的不送气又变为送气声母,例如:“造”zào读作cào等。

6f、h混用。例如:“花”huā读作fā。

7j、y由于受湖南汉语影响,眼yǎn读作ngǎn。

(二)韵母34个:iuǖaiauaoiouoeieueaiuaiueiaoiaoouiouonuonanianuaneninuenǖnangianguangengongiong

黎平方言韵母较普通话韵母少,但特点很突出。主要特点是:

1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有对应异变。例如:“拍”pāi读作pé等。

2黎平方言ing、in不分,统读为in,例:“英”yīng读作yīn。

3普通话中的an韵,在黎平方言中分化为an、on两韵。例如:“半”bàn读作bòn。

4黎平方言与普通话以及邻近县的汉语完全不同的方言词语。

黎平话是数百年前汉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沉积下来的产物,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独特的上古语音,如:现代汉语中的“尿(niào)”,黎平话读为“尿(sei)”。现代汉语中的“江(jiāng)”字,黎平话至今仍读“刚(gāng)”。

此外,现代汉语是四声调,而黎平话中仍然保留一些五声调的读音。如抹桌子中的“抹”字,现代汉语读“(mā)”是第一声,而黎平话读音既不是第三声也不是第四声,而是介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之间读“ma”。还有麦子中的“麦”黎平话读“me”,这些读音不经过对此有专研的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三)声调5个:分为阴平、阳平、上声、下声、入声。

二黎平方言的来历

关于黎平方言的来历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明朝期间实行屯军制,黎平城关大部分是从北方军屯而来的,因而以说北方话为主,形成黎平方言。

传说二:黎平有人在北京做官,觉得北京话好听,就命家人和乡人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黎平方言。

传说三:明朝正德年间,有位老先生陆洙,字沧浪,高邮州兴化县人,曾任晋共部侍郎,在京师(今北京)因作诗讥讽当朝宦官刘谨,被敲牙折齿,流放偏僻的黎平。《黎平府志》载:“沧浪磊落不羁,正德年间(1506-1521)以诗闻于上,待诏金马门,晋工部侍郎。以诗讽逆刘谨,谨怒,中伤之,折其齿,流五开卫黄团驿(现在的黎平)”。

陆洙流放到黎平后,地方长官见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但是从京城被贬来的一定有学问,就令其传道授业解惑,悉心教诲子弟。由于陆先生缺牙少齿,讲话不关风,教学生读书认字时一些读音就走了样,“吃饭”的“吃”读成“七”;把“男”读成“兰”。平舌音跟卷舌音分辨不清,读成一个音等等,弟子们习惯成自然,以讹传讹,传播开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黎平方言。直至现在,虽然推广了正规的普通话,但日常口语还是一如其旧。

虽然这些传说都无法考证黎平方言的来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黎平方言是明代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生碰撞后的产物,它在强大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非但没有被融化和吞没,相反还顽强地保存延续下来,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语言文化孤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三黎平方言主要语法特点

形容词后加重叠成分。一个单音节形容词后加上两个重叠音节,意义上就起了细微的变化,多数表示程度加深。如:黑麻麻、矮蹬蹬、粑。

形容词利用前或后附加成分来表示程度的加深。如:前加“蛮”:蛮好、蛮大、蛮红。

“倒”除了“人或竖立的东西横躺下来”这个意思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处(如:吹倒),另外还有一些用法。

相当于普通话说的“着”。如:勾倒脑壳没讲话。

相当于普通话说的“到”或“着”。如:捉倒三个强盗。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liao)”。如:要没倒好久(多久)。

黎平方言中的“得”,使用频率很高,涵义也很丰富,语法功能要比普通话的“得”多得多,除作动词用外,还能作助动词,时体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成分用。下面作简要描述:

“得”作助动词

“得”的后面加动词,否定式用“没得”“没会”。如:要明天才得去/话没得讲一句

“得”作时体助词,这种用“得”的格式,其中的“得”可以扶成“嘎”或“了”。如:才进得教室两分钟,电灯就熄嘎。

“得”作语气助词

“得”在句末,处于动词后,表示一种强调语气。如:我没送礼,没好去得。

“得”用作构词成分

“得”作构词成分较丰富,下面略举几例:

没得“有”的否定。如:荷包头没得三五块钱没敢上街。

易得、容易。如:只要有恒心,哪样事都易得学。

做得、划算、合算。如:一百块钱买台缝纫机,做得。

动词后面的“起”,除少数用法外,大多数用法与普通话不同。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趋向动词“起来”。如:只要掉下来的都捡得起。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时体助词“着()”或趋向动词作补语的“上、下”。如:站起讲,还是坐起讲?

动词后带“得起”表示动作可能做到,否定式用“没起”。如:拿(提)得起没?

动词后面用“倒起”相当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着”。如:把他拉倒起。

四黎平方言所独具的特色

一些音独具特色。如:“爹”或“爸”如果硬拼,则发音为dia55;“造”发音为cao51;“莫”或“没”发音为mei51。

当声母F与eng相拼时,发成fong的音,“丰”发音为fong55;“风”发音为fong55。

由“单音”与“子”构成的词较多,代替北京里常有的“儿”,常见的如:棍儿--棍子盖儿--盖子傻儿--傻子。

h,f多发齿唇清檫音,发音时上齿与下齿微接,因而难以区别:如:会话的“会”发音为fei51;黄昏的“黄”发音为fang35;“辉”发音为fei55;“呼”发音为fu55;“花”发音为fa55。

语音没有儿化音,“儿”、“而”、“尔”、“耳”、“二”发成重音。黎平话发音时舌头都伸到下齿背,舌头顶住上齿背。语音上不能区别zhi、chi、shi、zi、ci、si。如:“傻”(sha214)发音为(ha214)。

黎平方言由于发音很像现在流通的普通话,只是在语调、发音送气方面没有普通话规则,没有它语法上的变化多端,没有它语气上的抑扬顿挫。但在西南话一片川话中已格外现眼。在贵州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唯黎平话风格迥异、别具一格。

结语

  • 下一篇: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复习(整理3篇)
    上一篇:三分钟演讲稿范文收集(整理3篇)
    相关文章
    1. 三分钟演讲稿范文收集(整理3篇)

      三分钟演讲稿范文精选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起自信的风帆》。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我们哭过、笑过、成功过、失败过。当种种情形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

      daniel 0 2024-07-27 09:15:39

    2.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范文(整理3篇)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范文广大市民朋友:大家好!为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社会广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动员每个人从自..

      daniel 0 2024-07-26 21:13:00

    3. 年节约用水倡议书经典范文(整理3篇

      2023年节约用水倡议书经典范文全体师生们:“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并没有正确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

      daniel 0 2024-07-26 17:29:01

    4. 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求职信范文(整理3

      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求职信范文尊敬的贵公司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求职信。本人是xxxx大学xxxx学院计算机专业20xx届的应届毕业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

      daniel 0 2024-07-26 13:43:00

    5. 八年级写景作文字范文(3篇)

      八年级写景作文600字范文夕阳渐渐落下,迎来了夜晚的美,诺大的黑幕铺满了整片天空,夜色渐深时,一轮明月升起为单调的夜空添加了几分生机,大地一刹那象撒下了一片银粉一般。在寂静..

      daniel 0 2024-07-26 07:30:00

    6.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整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
      一、重视各学科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抓好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2、..

      daniel 0 2024-07-25 22:43:00

    7. 销售岗位述职报告范文(7篇)

      销售岗位述职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自本人在今年年初参加工作以来,我虚心向同事请教,从熟悉人员、熟悉商户、熟悉业务知识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便自己能够很快被员工和商户接受..

      daniel 0 2024-07-25 14:24:00

    8. 关于《笑猫日记》读后感范文(整理3

      关于《笑猫日记》读后感范文《笑猫日记》有很多集,如《保姆狗的阴某》、《塔顶上的猫》、《想变成人的猴子》、《能闻出孩子儿味的乌龟》等。其中最让我有深刻感受的是《能..

      daniel 0 2024-07-25 09: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