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读后感(精选8篇)

daniel 0 2023-12-19

第4篇1

细节的教养读后感

一个有教养的人,细节组成了他人生的一个个坐标。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的学识、学养、品位、情操。

这种教养在社交场合或者单位里,不只是场面上的气宇轩昂、风度翩翩,更在于日常工作或待人接物中的谦和平实、坦荡从容。有雍容的气度,有律己的自觉。对上不阿谀,对下不苛责。对待为他服务的人,哪怕是门卫、保洁员,他都会由衷的说声“谢谢。”

这种教养反映在家庭中,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会蹲在地上为老母亲细细地洗洗脚,会为了爱人推却可以推掉的应酬,陪着他(她)吃一顿寻常的晚餐。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到市场上买点排骨鲜虾、萝卜青菜,来到厨房、系上围裙,一样熟练的煎炒烹炸。也能挽起袖子洗衣拖地,顺带擦擦窗户玻璃上的雨渍,修剪修剪茉莉、秋海棠的花枝……

这种教养表现在性格趣味上,宽容大度、随和坦荡,安静时静若止水,快活时闹如孩童。会废寝忘食地看一本新书,会通宵达旦地欣赏一部好剧。会深深沉思,也会妙语连珠。从不无故伤及他人,更不无端口舌是非。懂得为尊者讳,知道做下属的难,设身处地,与人为善。这样的人一般装饰得体,举止端庄。

廖一六

130350233

建筑二班

第8篇2

《教养的迷思》是茱蒂。哈里斯所写的一本书,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主要内容写的是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教养的迷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1: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关于教养,自然是要回到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在中国争论两千年,养不教父之过,在国人心目中虽然不是铁律,大致也是认可父母的教养作用。

西方来说,洛克的“白板论”盛极一时,但是白板本身也是假设。人生来白板一块,好坏完全依赖后天,洛克是政治哲学家,这个假设奠定了美国《独立宣言》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这个政治正确的理论,如今看来并不成立!生物学的各种证据证明人类并非生来大脑空空,不是blankslate。从进化论,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一出生,就是带有某种“操作系统”的功能,才能够后天习得一些东西。科学是个很讨厌的东西,经常推翻过去千百年的所谓经验。行为遗传学第一法则否定了白板论。当然也不赞成我国的所谓性本善,毕竟有天生恶童这样的先例。

美国焦虑的家长,跟我们其实一样。

美国的过去正在成为今日的中国,我们今日那种焦虑的父母,曾经在美国也有过,社会到某个阶段的产物。事实上,既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教科书意义的好父母,都是几乎不可企及的目标,如果以此为方向,家长不焦虑才怪,追逐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虽然有那么点儿励志,但是十几年如此,焦虑成病,父母难免成祸害。

看完这本书,能否对抚养孩子有实际的意义?我不清楚。人生是一场冒险,要为一个孩子担起指导人生的责任更是风险巨大。所有的育儿理论,甚至是成人生活手册,其实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无法作为绝对遵循的金科玉律。至于运用本书的理论,为人父母者最可能需要做的,是让自己身处一个好的团体,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团体。

篇2: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我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

论教养读后感

教养演讲稿

说教养演讲稿

幼儿园教养工作计划

我看教养发言稿

第1篇3

《教养》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教养》,从这本书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会讨论餐叉以及洗手碗如何使用的细微差别,相反,它会涉及到体触和领域、取向和外表、有声和无声、眼部动作和姿态动作、装饰用品和周围环境,即有教养的美国人在他们自身以及与其他人相互交际的主要非言语方式„„

教养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培养的,可做的和不可做的。

与目前其他的礼仪书籍相比,本书有着更多直率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内容,很少涉及到所谓单纯的“高雅”叙述。正是有了本书这些关于有教养的美国人的知识和行为的详细指导.对渴望成为有教养的美国人或者渴望学会他们优雅英语的人来说,他们今天比上辈人有着更好的指导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教养的美国人的非言语行为,是贯穿众多礼仪书籍的主题,但这类书籍都趋向讨论餐叉和洗手碗的怎样使用才算是高雅。人们很难找出恰当确切的定义,对有教养的美国人的非言语行为描述进行界定。

以后我会从按照这本书中的要求去做,做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好学生。

第6篇4

《教养可以这么浪漫》读后感

王晓慧

暑假期间,我读了李伟文先生写的《教养可以这么浪漫》一书,书中作者谈到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学习。自我学习就是阅读和探索: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习惯,带领孩子从事野外观察探索,学习就可以成为自发自主、主动快乐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陪伴”、“倾听”、“参与”。孩子将来最温暖的回忆及安心学习的基础来自于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会是让教养这么浪漫的出发点。我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也一直努力陪伴孩子学会自我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教育是一种态度。教养孩子并非局限于学校教育,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等于没有受过教育。父母应留一些陪伴孩子的时间,忙碌将是爱与体贴的大敌。请你从家长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方面:这一点在前两年做得比较好,后来由于部分计划我自己没有坚持陪同就荒废了。做得好的方面是孩子的口语能力在我们互相讲故事的过程中提高很快,很多个晚上,我都是先讲两个故事,然后孩子讲一个他们幼儿园里教的故事,如果没有新故事了,有时候她还会编出一个来呢。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认为首先是要逐步认得字,在经常的陪同阅读中熟悉很多字,进而能自己阅读浅显的故事或儿歌,前两年,我们在散步、逛街的过程中确实认识了很多字,我也通过每天自愿挑学两个字的方法认识了很多常用字,有近200个了,但是有一段时间孩子的眼睛检查出了问题,医生建议孩子每天看电视,而且要近距离看、还有穿珠子等,就对坚持读故事的事渐渐淡去,结果现在阅读文字的能力很担心,但对内容的理解方面还是在平时的讲故事中得到提高。在习惯培养方面,我们经常探讨“什么样的孩子才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吃些什么身体才更健康”,“怎样的表现才是文明的孩子”等等,孩子也很配合地朝着好方向发展,好习惯的不断养成一直是我很关注的方面。

带领孩子从事野外观察和探索方面:这是我和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带她去奶奶的菜地里帮忙收蔬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了很多蔬菜,能叫出很多菜的名字,知道萝卜长着大大的绿叶片,胡萝卜长着细细的像文竹一样的小叶片;能分辨光华表面的、有藤的是豆角,有毛的是毛豆,还喜欢向老农一样向我介绍呢!在菜地里,她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小虫子,会抓蚱蜢、捧泥鳅、喂蚂蚁,还会踩蜈蚣,我告诉她蝴蝶的生命大概只有100天,蜻蜓会捉很多小飞虫,所以她就只看不捉了,我们还一起观察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因此孩子对小虫子一点都不害怕,我们还一起捉夏天的蟑螂,一起得出一个结论:晚上到了,才能抓到它。我们还经常跟着他爸爸去海边钓鱼,我看到她抓小螃蟹的时候会先用手掌按住,再用手指抓它的壳;还会用绳子绑上小虾或肉皮到水里去钓。就像作者所提倡的那样,应该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回忆,让孩子在大自然广阔的世界里探索、学习、收获。而不应该忙碌地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

拓展到对学生的培养:我经常向家长建议,其始阶段要陪孩子一起看书,不能你看电视,而期待孩子看书。有空带孩子挑一些孩子自己喜欢的书,什么都可以,有空多带他到处去玩玩,这要比参加什么作文班管用得多。也不用学什么奥数,生活中多关注孩子数的使用、钟表的认识等就足够了。至于乐器的学习,不要让它占据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让孩子感觉讨厌,学一门还是有好处的。

我还打算把这本书介绍给我们的家长,让更多的家长根新教育理念,懂得要陪伴和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倾听孩子个性的声音,让家长的教育更科学,让孩子的成长更健康。

第2篇5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读《哈佛教养》有感

说起教养,我们就会觉得如果一个人很有礼貌,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了,其实,教养和礼貌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异的。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做到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都是好的。所以说,良好的教养来自于美好的心灵,优秀的品质生成于教化和熏陶。自幼播下的良好教养会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发芽、壮大,最终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气质与品味。

这本书里精选了很多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短小精悍、耐人寻味。在这众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威廉老先生的旧皮鞋》和《乞丐的人格》。

第一个故事里的威廉先生是个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老人,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住在自己的小屋里。有一天,他请小男孩帮他去城里修一修那双唯一的旧皮鞋,可是皮鞋太旧了,鞋底都坏了,所以不能修了。但小男孩却做了一件自己都没想过的事情,就是把自己买新衣服的钱,为老人买了一双新皮鞋。与此同时,老人也用自己的小狗换了一件小男孩渴望已久的运动衫。当老人流着泪抚摸着新鞋,小男孩也久久地抱着老先生的脖子。

这个故事所属的主题是“聆听你的忧伤”,故事里的一老一小不仅仅是用自己的耳朵来聆听对方的话语,更是用自己的心来聆听对方内心深处的声音。故事中有一段描写小男孩的话,是这样写的:我呆呆地站在街边,眼前出现了老人在他的小屋里赤脚等着我的景象。我看了一眼这双破鞋子,我想它可能是老人最亲近的东西了。而且他没钱再去买一双新鞋子。小男孩就是在这样的景象中,用自己善良的心聆听到了老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他的慷慨和真诚,终将会让自己的一生都如沐春风。

第二个故事《乞丐的人格》讲述了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向一位夫人乞讨。这位夫人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给他一些钱,而是要求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相应的酬劳。正是这样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一只手的乞丐懂得了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勤劳的社会拒绝懒惰。不管是怎样的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做自己能

做的事。后来,这位乞丐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妇女,让一个卑微的乞丐变成了一个高贵的人,让他知道了什么叫人格。

书里有近百个像这样的小故事,它们蕴涵着哈佛教育思想的精华,歌颂着善与爱、正直与诚实。它们像一座座绚丽的灯塔,为我们指引着心灵的方向,又像一曲曲童年的歌谣,以其温馨的旋律让我们感怀并寻找丢失的家。

而我们,为人师表的我们,“教养”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我们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

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读书绝不是让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而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展现着一个五彩缤纷的面貌,让每一个人都在其中自由的驰骋,并且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心灵的发育季节,我们就应该在需要的时候,读合适的书,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有益而健康的滋养。真正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智成长的过程,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面前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宽广,就会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所以,阅读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的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勇敢的迎接未来,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第7篇6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第3篇7

细节的教养读后感

一个有教养的人,细节组成了他人生的一个个坐标。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的学识、学养、品位、情操。

这种教养在社交场合或者单位里,不只是场面上的气宇轩昂、风度翩翩,更在于日常工作或待人接物中的谦和平实、坦荡从容。有雍容的气度,有律己的自觉。对上不阿谀,对下不苛责。对待为他服务的人,哪怕是门卫、保洁员,他都会由衷的说声“谢谢。”

这种教养反映在家庭中,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会蹲在地上为老母亲细细地洗洗脚,会为了爱人推却可以推掉的应酬,陪着他(她)吃一顿寻常的晚餐。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到市场上买点排骨鲜虾、萝卜青菜,来到厨房、系上围裙,一样熟练的煎炒烹炸。也能挽起袖子洗衣拖地,顺带擦擦窗户玻璃上的雨渍,修剪修剪茉莉、秋海棠的花枝„„

这种教养表现在性格趣味上,宽容大度、随和坦荡,安静时静若止水,快活时闹如孩童。会废寝忘食地看一本新书,会通宵达旦地欣赏一部好剧。会深深沉思,也会妙语连珠。从不无故伤及他人,更不无端口舌是非。懂得为尊者讳,知道做下属的难,设身处地,与人为善。这样的人一般装饰得体,举止端庄。

当然,通过细节也可以了解许多不一样的人。一种缺乏教养的人。

开会时不停地接打手机。在办公室里随意脱掉鞋子。会议室里明明备有痰盂,却随口吐浓痰在地毯上,用脚蹭之。对上司,毕恭毕敬,对下属,趾高气扬。餐桌上,常喝得酩酊大醉,KTV时,抱住麦克风不放。

还有,工作环境中坦胸露背,休闲娱乐时西装革履,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社交场合姗姗来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良好的教养,既来自先天遗传,也靠后天培养。可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时一事之力可成就的.正如朋友说过的一句话,“贵族门前的大树,不是几年就可以长成的。”但是,一点一点做,一步一步走,总比无动于衷好,总比不辨善恶强。有个年轻人对我说,他找对象,要考察对方的一点,是看她在公交车上会不会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这是个细节,很小的细节,可他抓住了。一个不由自主就想让方便给他人的人,至少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放弃细节等于放弃胜利,忽略细节就是就是忽略成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是人们对人对事认知认可的过程。你在人们心目中,是不是个有教养的、值得尊重的人,就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内在。

第5篇8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 下一篇:演讲稿(精选8篇)
    上一篇:新学期家长会邀请函优秀作文(精选8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