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过故人庄评语(精选5篇)
第3篇1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朋友孟浩然饯行,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背诵一下。
2、提问:诗中“故人”指什么人?(板书:故人)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故人”的诗《过故人庄》,(板书:过庄)这是李白故友孟浩然写的,谁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孟浩然(背诵其诗也可)。
4、设疑:看到这个题目,猜猜看,题目什么意思。(如:经过老朋友的庄园;曾经去过老朋友的庄园;去老朋友那儿看望老朋友;准备在老朋友那儿过一辈子……。)
过渡:让我们带着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课文题目到底啥意思。
二、学习课文
1、自学古诗,读时注意读通读顺,读准7个生字和4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结合学生的读纠正错误)
3、释题:自学了古诗,你能从中找一个句子解释题目意思吗?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具鸡黎——准备丰盛的饭菜。至—到。
(2)(板书:邀
至)受到老朋友邀请而来这儿,那么题目意是?(到老朋友这儿看望老朋友)老朋友热情招待,诗人心情如何?(开心、高兴)
-1-(3)指导读好该句
4、老朋友相见,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位老友会聊些什么呢?(板书:话)出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联系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畅饮美酒,谈一些农家的事)
(3)随机理解“桑麻”并板书
(4)想象说话: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交流:
(我们农村空气清新,欢迎常来走动;谢谢你为我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有机会也到我那儿玩玩;你这儿真美啊,住在这儿,一定挺惬意;田地里收成如何;好啊,长势都不错,估计是个丰收年)
……
深情厚谊就在淡淡的闲谈之中,在平常的询问农事中,即将分别了,诗人孟浩然会和老友说些什么呢?
5、出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读诗句
(2)说说你的体会(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我还会来欣赏菊花的。)
(板书:重阳
就菊花)
(3)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正如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的人喜欢将离愁别恨压在心里,有的人则不然,他愿意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吐不快。
背诵描写友情的诗。
-2-(如:《送元二的使安西》、《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诗人向往,那么还有什么让诗人还没分手就又相约重阳节来赏菊花呢?
(1)出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观察插图,说说自己体会到的诗句的意思,(村子边环绕着翠绿的大树;村子外斜卧着一座座青山)(板书:(见)绿树、青山)
(3)指导朗读(4)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设疑:这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谁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或让学生联系本册练习3“对对子”来理解对仗)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村边”对——“合”对——“绿树村边合”对——
(5)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师生对对子。
补充:“愚公移山”对——“东南西北”对——
“东南西北中”对——读好这两句诗句。练习背诵。
7、小结:这首诗看似平淡,然情、事、景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中间对仗句的使用,更加强了节奏。
齐读这首诗。
8、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尤其是孟浩然、王维首创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别具一格,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诵:山水田园诗
(如《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饮酒》、《归园田居》……)
三、想象说话
1、浓浓的朋友情,纯朴的田园景,让人忍不住想记下来,想说给别人听,你们想吗?
2、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句诗,想象说话,每句试开头如下:
(1)老朋友捎信来说……
(2)在路上,只见……(3)来到朋友家……
(4)就要分别了……
3、评议,注意展示朋友间的深深情,离别意。
第2篇2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出示“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是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三、总结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5篇3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对教学过故人庄评语(共5篇)
过故人庄原文及赏析
过故人庄改写作文15篇
《过故人庄》语文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原文,翻译,赏析(5篇)
第4篇4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第1篇5
《过故人庄》教学反思
《过故人庄》教学反思
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课外诗歌背诵中的一篇课文。它非常脍炙人口,读起来非常容易,可是要深入理解它却不简单。每一句诗都是明明白白的,几乎没有看不懂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要讲好看似平淡,实则深奥的内涵,就需要花一点功夫。因此,笔者在充分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了教学。
突破难点
诗歌全篇都明白如话,只有一个地方,稍微有一点晦涩,那就是第一句:故人具鸡黍中的“鸡黍”。它是一个典故,鸡黍一词在这里出现,专指丰盛的饭菜。《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说的是: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有了这个典故,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这次造访不是路过,而是美丽的约定,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信用。这与前面学过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以及“陈太丘与友期行”相互补充,这样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学自然非常感兴趣,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当然,由“鸡黍之交”深入下去,笔者还讲出了范式和张劭之间的“生死之交”。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边,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讲到这里,天地为之动容,何况正处于交朋友的年龄的初中生。笔者非常感慨地说:“要是我们一辈子能够遇上这样一位鸡黍之交和生死之交的朋友,也就不会寂寞了。”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突出重点。
这首诗有一个重点,那就是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日,也叫重阳节、老人节、登高节、菊花节。这一天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诗人们非常热爱的日子。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与上面讲的鸡黍之交,生死之交是相通的,是兄弟手足情谊。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呢?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懂得孝顺父母、尊重老人的民族,所以有这样一个节日。如何尊重老人呢?就要照顾好身体,让老人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登高远眺,志存高远,寿比南山,所以要登山。为什么要赏菊呢?因为菊花茶具有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双管齐下,能够让老人获得健康和长寿。所以陶渊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让菊花从此一句成名,流传千古,成为诗人们笔下的珍宝。说到这里,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诗人们这么喜欢菊花?同学们便纷纷引用刚学过的《秋天的怀念》中的句子做答:“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菊花在秋风秋霜中绽放,淡雅、高洁、顽强、热烈、深沉,体现了生命的烂漫。所以史铁生的母亲最后的遗愿就是让儿子去看菊花,从而活得更加灿烂辉煌。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伟大的诗人们也有歌谣菊花的名句。笔者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还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杜甫:“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可见,杜甫是多么爱国,不能以喝竹叶青酒解忧国忧民之痛,便无心欣赏菊花。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清楚地说明了菊花的季节特点。通过对菊花的描述,同学们知道了最后一句对未来的想象,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增加了他们对菊花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了重点。
关注热点
重阳节快到了,国庆节刚过去。人们最关注的是国庆节,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的事件。我们国家刚刚进行了胜利日大阅兵,无知的人们却疯狂地去昔日战败国销费销魂,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笔者不禁发问:“不去日本会死呢?”遥想那些抗战老兵,个个都是“不灭倭寇誓不还”的大丈夫,怎么70年之后,同样是中国人,差距会这么大?这些去日本旅游的人们心里到底安的是什么心?于是,笔者开始引导学生,国庆节,应该去哪里?十大元帅的故乡分别在四川湖南等地,可以去那里参面,缅怀先烈,告慰英雄。也可以像孟浩然一样,去乡下的老朋友家里做客。而笔者也有幸去乡下的老同学家做了一次客,更重要的是,在老同学家里,笔者遇到了现在的学生,学生帮笔者和同学拍了几张照片。于是,笔者开始埋下伏笔。“我跟同学们有许多共同点,我没去日本,你们也没有去。我去了老同学家里,而那里也正是你们的老同学家里。”教室里便充满了猜测的声音,笔者趁热打铁,说道:“下节课,我把我的老同学家和你们的老同学家的相片用电脑放出来,让你们看看,那里的风景和诗里面描写的风景有多么相似。”于是,一节课在同学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戛然而止,这还真有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意思。布置作业时,也是让学生们在九月九日那天,陪老人去登高,为老人祈福,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期待。在开学第一课时,孝顺父母的方式是散步,这节课上,孝顺老人的方式提升到了登高。
一首诗能够讲出它字里行间的感情,爱国爱家爱朋友,就可以问心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