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精选8篇)
《品三国》读后感篇1
终于等到了我把《品三国》摊开这位演义一段非常历史的非常大师为我写下了三个柔中带刚令人荡气回肠的三个字:易中天。
作为一个铁杆“易迷”我被他的口才深深折服当然也希望这位语言大师能在编书上有更大的造诣。
让我细细读来。写的比讲的更生动!他解剖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实力其核心人物的性格和一些历史难题。就单讲曹操集团吧。曹操儿时家教不好是个花花公子但天资聪慧的他走上政坛成为一方军阀。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义的旗帜;他施行“屯田”有了粮食的丰收;他颁布《求贤令》有了建立精锐部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想大有作为想当个“治世之能臣”不久便与袁绍进行了官渡大战十万袁军灰飞烟灭。曹操乘胜统一了北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操为何会奇迹般以少胜多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曹操集团人心齐而袁氏集团则正好相反甚至“窝里斗”。袁军进犯官渡有了天时;占领官渡两旁的白马和沿津有了黄河之险占了地利。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文臣武将敬其如父互相之间都很友好。曹方有了人和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当袁军猛攻官渡时袁绍手下的官员都因为窝里斗而对袁绍失去信心投降了曹操。袁军片刻乱如散沙曹军全军出击大败袁氏家族。
现在看来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应该是振兴中华民族最大的动力而那些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的险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还有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三国游戏崇尚“武将单挑”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个人英雄”的“本色”。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英雄是人们团结一心组成的岂是“个人英雄”?
易中天的签名或许有这层意思。
《品三国》读后感篇2
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如曹操,他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却从小有着很大的抱负。当他在天下大乱之时,有两条路可以让他选择: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大概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是一个乱世枭雄吧,但你们错了,当初,曹操想当的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时,就想要治理好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杀鸡儆猴”。当关东联军时,他敢当马前卒去讨伐董卓,我们必须承认,当初曹操的确是一个心系汉室的人,只不过后来他发现汉朝再也扶不起时,他才离自己当初的抱负越来越远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品三国》读后感篇3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品三国》读后感篇4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品三国》读后感篇5
《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易中天讲历史的独特风格,一个“娃娃”、一个“商标”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又让人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品三国》读后感篇6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品三国》读后感篇7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素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说纷论坛,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开场白—大江东去)
真假曹操
评三国,先得讲曹操。
年轻时的曹操,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曹操的形象不是很好,好听一点是“奸雄”,难听一点是“奸臣”甚至是“奸贼”。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英雄。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在书中记载说曹操很喜欢开玩笑,也很喜欢那些爱开玩笑的人。<<三国志>>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曹操的手下的一位老人,跟曹操开玩笑的说:“今日如果我死了,那经过我墓地要拿一壶酒一只鸡来祭奠我不然的话你在路上肚子疼了可不要怪我。”之后这位老者死了之后,曹操就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再说周瑜
当你听到周瑜这个名字时,肯定会想到三气周瑜这个历史典故。周瑜担任吴国的都督,易终天先生在各种资料查明这件事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
还要说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都很看好刘备,可是在历史中记载中他却是一个十分狡猾之人,他投靠曹操打吕布,投靠袁绍打曹操,投靠公孙赞打袁绍。他如果投靠的人被打败了,他比兔子还快的逃跑。
历史滚滚,如同那奔流不息的河水,已成往事,但那份记忆却留在了心中。
《品三国》读后感篇8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到底是为什么呢?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做了分析。
在赤壁之战前,鲁素和诸葛亮得知曹操要攻过来了,鲁肃便让孙权和刘备结盟,方可度过险境,于是孙权再三考虑终于和刘备结盟了。孙权给周瑜三万精兵再加上刘备的两万精兵加起来就是五万精兵一起去打曹操。因为当时曹操军心不定,虽然是“百万大军”,但周瑜还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了。但毕竟那是曹操也老了,他说,在赤壁之战那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四十七岁,而他却是五十四岁。这是在三国中有名的战争,后来用来形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刘备能请到诸葛亮为他效力吗?易中天认为他有诚意,所以诸葛亮愿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有两位结拜兄弟,一是关羽,二是张飞。他们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了那么多回,但他们还是像磁铁一样吸在一起。诸葛亮也是帮助刘备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他为刘备献出了不知多少条妙计,让刘备起死回生了那么多次,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帮刘备支撑着,直到地盘被消灭以后。刘备他也十分听从各位谋士即将领的意见,这才使他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他也十分爱将,有一次,赵云为了救阿斗,差点牺牲,刘备知道后反而把孩子往地上一扔,吼道:你几亏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见了吓了一大跳。从这么多的分析中,我感受到了刘备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
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三国中的传奇人物,只可惜他的儿子阿斗整天游手好闲,最后把刘备毕生的心血都给毁了。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15篇
品三国读后感(共14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共16篇)
三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