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4-04

第3篇1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4、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喜欢文言文,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化。

第7篇2

《古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矛盾

--2--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3--

第2篇3

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读背小古文。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出课题。

1、播放老人、成人、儿童在不同地点看书图片。

他们都在干什么?(读书)再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出示动物看书图片),你觉得新奇吗?对了,动物怎么会读书,这是与人的区别,其实很古很古的人们早已知道这种区别,用另一种形式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读书”(板书、读书)齐读。2、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板书;学法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师评价:嗯,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2)猜猜它的意思?板书:猜

师:文中没有饥饿,没有知道,你怎么想到这个词?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个有了饥,饥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生说:饥饿了不起,组组词,很自然就理解了,如所可组场所,住所这种方法就叫组词法,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三把金钥匙。板书:组词法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你们看(配图)这就是:“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①同样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找到第四把金钥匙了吗?板书:注释理解法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板书:旧知识比较法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出示图片或视频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意思弄明白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更有韵味,齐读一遍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课件出示齐读)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这篇小古文我们已了解它的意思,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老师说人的行为,你们说动物,要用文中语言回答。

师: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大屏幕出示,说一句点一下)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生: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师:人,会用语言交流。生: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生: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所以)人不读书,?现在我们来男女生像老师刚才那样对答问

通过这种形式文言和白话对照读,让我们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我相信大家对这篇小古文是越来越熟知了,现在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呢?

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再和他比一比?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五、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出示填空式背诵)指名背,齐背

真了不起,现在没有提示了,我相信你们会背的更好,一起背,大家真了不得!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结合板书说)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也是老师这堂课送给你们的第五把金钥匙。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用上这几把金钥匙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板书:

古文学法读书读猜

组词法注释理解法旧知识比较法……

第1篇4

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出课题。

1、播放老人、成人、儿童在不同地点看书图片。

他们都在干什么?(读书)再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出示动物看书图片),你觉得新奇吗?对了,动物怎么会读书,这是与人的区别,其实很古很古的人们早已知道这种区别,用另一种形式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读书”(板书、读书)齐读。

2、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板书;学法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师评价:嗯,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

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2)猜猜它的意思?板书:猜

师:文中没有饥饿,没有知道,你怎么想到这个词?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个有了饥,饥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生说:饥饿了不起,组组词,很自然就理解了,如所可组场所,住所这种方法就叫组词法,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三把金钥匙。板书:组词法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你们看(配图)这就是:“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①同样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找到第四把金钥匙了吗?板书:注释理解法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板书:旧知识比较法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出示图片或视频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意思弄明白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更有韵味,齐读一遍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课件出示齐读)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这篇小古文我们已了解它的意思,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老师说人的行为,你们说动物,要用文中语言回答。

师: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大屏幕出示,说一句点一下)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生: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师:人,会用语言交流。生: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生: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所以)人不读书,?现在我们来男女生像老师刚才那样对答问

通过这种形式文言和白话对照读,让我们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我相信大家对这篇小古文是越来越熟知了,现在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呢?

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再和他比一比?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

五、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出示填空式背诵)指名背,齐背

真了不起,现在没有提示了,我相信你们会背的更好,一起背,大家真了不得!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结合板书说)

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也是老师这堂课送给你们的第五把金钥匙。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用上这几把金钥匙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板书:

古文学法读书读猜

组词法注释理解法旧知识比较法„„

第8篇5

小古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古文教学设计(共10篇)

《小红帽》教学设计

小蝴蝶花教学设计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小青石教学设计

第5篇6

小古文《猫捕鱼》教学设计

一、回忆导入

齐背《青草地》,我们知道了“吾”是?“汝”是?比如说:吾乃老师也。汝为——?说自己就是——?吾乃大人也,吾乃老师也。

二、看图激趣

1、这一课,我们又要学一篇小古文,他讲的是今猫和鱼的故事。题目叫——板书《猫捕鱼》齐读课题

三、听范读猜一猜

1、老师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图1)

那么看到了什么?(猫在什么地方,鱼在什么地方)猫什么动作?它这个样子,身体向前叫什么?这只猫趴在鱼缸上想干什么呀?捉鱼干什么呀?

是不是这样呢?这里有一句话就是写的这幅图。你听老师读,边听边想。

四、自己读想一想

1、学着老师刚才的样子,自己读一读吧,注意停顿。

2、指名读一读,正音。(读得很好,尤其是节奏,老师画了斜线,那就是提示节奏)齐读。

五、师生研读

1、你读懂了没有?考考大家,“缸中有金鱼”是什么意思?“一猫”什么意思?看来很简单,是吧?

下面,我们来演一演,课桌就是鱼缸,我们就是猫。我跟你们是一样的吗?吾乃——?(老猫)汝为——?(小猫)指着我(汝乃老猫也)你们可不能把我小瞧了,我是老猫。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猫有猫规。众位小猫听令:起立

缸中有金鱼,众猫伏其上。(有些同学做得很好,伏其上.,不错)有个问题啊,你伏就伏吧,怎么口水——?采访一下:你想——(吃鱼)还有想吃鱼的小猫吗?谁来说说哪句也是说想吃鱼的?(欲捕食之)哪只猫想吃鱼的,表现出来(动作语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你真是一只小馋猫呀)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演一演,注意,既要读也要演。齐读。这个小猫究竟吃到鱼没有呢?(出示第二句话,范读)

吃到鱼没有,从哪儿看出来的?(全身皆湿:是个什么样子呢?他怎么会全身都湿了呢?想吃鱼他跳到水里去捉鱼了?从文中找)哪个字表示他是掉进水里的呢?(坠)掉到水里之后,急跃起,什么是急跃起?

掉水里不是正好吗?你在缸里,现在我也进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是吧?猫不是一下抓住鱼把它给吃了?如果不赶紧出来,会淹死,所以猫急跃起,什么叫急跃起。(一下跳起来,哪个字表示很急啊?)如果迟一会,小猫可能就会呛水,可能就会——?

谁来演一演:失足坠水(一下子掉下去,也是一下子跳出来)还是---全身皆湿。如果是下雨,全身湿透,我们会说被淋了个落汤鸡。这只猫现在成了落汤猫呀。想想这只落汤猫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你是这只猫,这时候你会怎么样?刚才真是太危险了。

这只小猫,这只落汤猫在想些什么呢?

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呢?边读边演第二句话。

这篇小短文,情节简单,充满趣味,像个动画片一样。现在这短文的顺序被打乱了,谁能够把它连起来呢

看图猜顺序

出示图和文字,打乱顺序连线。读一读,把这个动画片读出来。

3、看图试背

最难的一关来啦,现在黑板上只有这几幅图,没有文字了,你能背出来吗?先看着试一试。

第4篇7

《猫斗》教学设计

师:出示:斗。齐读。看到这个字,你立马会想到什么?生:打斗。生:吵架。生:争斗。

师:的确,这个字总会让人想起不和谐的场景。看了这个字,你的心中又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生:斗?斗什么呢?(看来有些懵,估计心里正嘀咕——就一个字能产生什么疑问呢?)

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斗?生: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斗?生: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斗的?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一个字就让你们产生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到今天所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出示题目《猫斗》。

指名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是猫在斗。

师:上次猫捕鱼,这次猫打架,这猫还真不得了啊!(同学们会心一笑)出示:黄白二猫,斗于屋上。

指名读。

师:你知道啥了?生:一只黄猫,一只白猫,在屋顶上争斗。师:哪个字表示“在”?生不约而同地:于。

师:古时候的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有的时候就要倒过来理解。比如这句——斗于屋上,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可说成——

生:于屋上斗。

师:怎么个斗法呢?出示: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相对,两不相下。请同学们各自读一读,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或者仿佛看到了什么?

(各自阅读)

生:我仿佛听到了猫在尖叫。师:尖叫,你能学着叫一下吗?生表演。

师:他如此尖叫,仿佛在说?生:仿佛在说:你还不给滚下去?

生:仿佛在叫:你最好识相点,否则有你好果子吃!师:都想用叫声吓退对方,所以——呼呼而鸣!生:我还仿佛看到两只猫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眼睛瞪得就像铜铃一般大。

师:铜铃一般的眼睛,好吓人哪!你从哪读到的?生:耸毛竖尾,四目相对。师:请同学将16个字再读一读,其余同学思考:想象着二猫相斗的场景,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词?

生:针锋相对。生:怒目而视。生:互不相让。

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紧张气氛。一起读前半部分。

师:两只猫就这么僵持着,僵持着,结果如何呢?出示: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指名读,思考:结果怎么样了?生:结果白猫败了,黄毛赢了。师:为什么白猫会输,黄猫会赢呢?

生:因为过了好长时间,白猫坚持不住了,而黄猫坚持住了。

师: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些俗语——生:贵在坚持。

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师:在僵持了好长时间后,白猫终于坚持不住了——引读“白猫稍退缩”,而黄猫却是越战越勇——“黄猫奋起逐之”。黄猫的勇猛让白猫彻底吓破了胆——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齐读整篇小古文,感受整个故事内容。【仿写】

在成人眼中看似稚嫩的作品,在孩子心中却是快乐所在——从孩子们争抢着要我读他们的仿写作品可以看出。

附上几个孩子的作品:

黄黑二牛,斗于草坪,哞哞而鸣,摇尾欲扑,四目怒射,互不相让。久之,黄牛稍退缩,黑牛奋起逐之。黄牛慌入圈,不敢复出。——肖童

黄黑二狗,斗于狗圈,汪汪而鸣,耸毛踏脚,怒目相向,两不相下。久之,黑狗稍退缩,黄狗奋起逐之。黑狗走入圈,不敢复出。——胡莹荻

黑白二狗,斗于圈中,汪汪而鸣,耸毛摩爪,目如铜铃,两不相下。久之,白狗稍退缩,黑狗奋起逐之,白狗走出圈,不敢复入。——史欣璐

棕黑二马,斗于马房,嘶嘶而鸣,鬃毛竖起,怒目而视,两不相下。久之,黑马稍退缩,棕马奋起逐之,黑马走出房,不敢复入。——史梓良

《猫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猫捕鱼》、《猫斗》两篇小古文生动有趣,通过寥寥数句生动地描写了一猫捕鱼及黄白两猫打斗时激烈的场面,语言极富有画面感。教学目标:

1、理解古文意思,背诵古文。

2、通过朗读、表演感受一猫捕鱼及两猫相斗的激烈场面。教学重点:

理解古文意思,背诵古文。教学难点:

感受两猫相斗的激烈。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猫捕鱼》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只可爱的小猫,想听小猫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关于小猫的故事。板书猫二则,正音“则”。

二、看图引出故事《猫捕鱼》:

1、出示图片,小猫咪究竟想干什么?

2、出示句子: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

3、导读:清澈的水缸中,小金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只猫咪趴在缸边,它多想吃到鱼啊。多种形式朗读句子。

4、引导想象:小猫在想什么?指导读好“欲捕食之——”:小猫的口水流得很长。

三、猜一猜,读一读

1、到底小猫有没有抓到小鱼美餐一顿呢?

2、出示: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让我们到故事中来找找答案,多读几遍哦!

3、指名读,正音。

4、小馋猫捉到鱼了吗?引导学生加动作,模拟声音“扑通”读好这句话。

5、“全身皆湿”的小猫咪会是什么样呢?出示“落汤猫”的图片。

6、小猫会怎么想呢?再读句子。

四、师生研读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呢?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呢?(小馋猫、饿猫、狼狈的猫、倒霉的猫、可爱的猫……)

2、结合图理解“伏”、“失足”、“坠水中”、“急跃起”“皆”的意思。

五、练背闯三关

喜欢这个故事吗?能过我这三关就真的喜欢这个故事了!

1、出示第一关:

出示图1配填空:缸中(),一猫(),欲()之,出示图2配填空:失足()水中,急(),全身()。

2、第二关:看图,隐去文字,谁会看着图把故事讲出来。

3、第三关:最难的一关来啦!屏幕空白,直接背诵。板块二:学习《猫斗》

一、揭题导入

1.还想学猫咪的故事吗?出示“猫斗”二字。猫斗是什么意思?2.斗就是打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吗?

过渡: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二、学文1.出示:黄白二猫,斗于屋上,指名读。

你知道有几只猫在斗?哪两只猫在斗?在哪里斗?过渡: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斗的?2.出示:呼呼而鸣

谁来读读?鸣是什么意思?小猫平时怎么叫的?(指名学一学)现在怎么叫的呢?指导读

过渡:它们斗得好凶,除了用声音来展示实力,吓唬对方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本领呢?我们接着往下读。3.出示:猫耸毛竖尾图

指名再读这个词。师生表演“四目对射”。

这两只猫怒目相对、耸毛竖尾相斗的场面,你们能送一个词来形容它么?(剑拔弩张、争锋相对、互不相让、两不相下

4.导读:这些猫好凶啊,谁能把小猫打架的样子读出来?这样紧张的气氛你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过渡:黄白二猫这样两不相下,斗了多久呢?

5.出示:“久之”谁来读?你觉得有多久你就读多久!指名读过渡:两只猫相持对峙了那么久,到底谁斗赢了呢?

6.出示: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谁来演白猫和黄,把句子的意思演。出示词语:四处逃窜、紧追不舍、惊恐万分、落荒而逃。

(2)二猫相斗,斗的就是谁能坚持到底。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个故事。(3)出示:逐走,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走在古代表示跑。

7、填空你看,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他们在()上争斗。听,他们打斗时的声音:();看,他们打斗时的样子:(),(),两不相下。结果()败()胜利。

三、背诵

这么有趣的故事能背下来吗?谁来试试

第6篇8

小古文《雪》教学设计

原文: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译文:

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教学目标:

1、学习小古文《雪》,能够流利诵读,并试着背诵。

2、打节奏读古文。

教学重点:

学习小古文《雪》,能够流利诵读。

教学难点:

试着背诵小古文。

教学准备:PPT制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雪景,导入。

1、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雪。

2、出示雪的图片,学生欣赏。

二、学习《雪》

1、出示句子“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1)出示生字:冬、脱、阴、群,认读生字并组词。

(2)教师教读,逐步指导学生连续流利诵读出来,最后能成句朗诵出来。对句子不可以做讲解,只针对学生主动提出的质疑处,进行简单解析。

2、出示图片配诗句:“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通过图片雪夜,观察北风寒冷,大雪纷飞,进而理解句子,达到朗诵流利的目的。

3、出示句子:“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1)出示生字:晨、屋、观,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出示图片,感受银白世界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最终能够流利诵读句子。

4、出示整篇古文,学生流利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5、以拍手的形式,学生练习边拍手边诵读古文。小组进行展示诵读。

三、完成课后练习。

  • 下一篇:古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上一篇:高三学生评语班主任的重要性(整理10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