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综述范例(3篇)
历史学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民俗史民俗学口述史学新史学
【正文】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民俗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可谓由来已久。众所周知,民俗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它就像一面镜子,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广义上讲,民俗是指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世代代沿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模式,它与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换言之,我们可将此四项条件视为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史研究表明,在席卷全球的新史学和“总体史学”新浪潮的影响之下,当代民俗研究得以重新振兴和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Folklore)也称得上是一门“新型”学科。早在本世纪上半叶,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L.费弗尔就撰写了《民俗学与民俗学家》一文,对民俗研究作了精辟的论述。另一位著名的法国学者M.布洛赫也认为,历史学研究必须拓宽研究领域,运用跨学科的新方法,在社会史、文化史、种族史和民俗史等方面有所建树。他进一步指出:“民俗在社会活动中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意义,但在它的下面却掩盖和保留着重要意义。”布洛赫的后继者、历史学家比尔吉埃尔将生理习俗、行为习俗、饮食习俗、感情习俗和心态习俗等等统统视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完全赞同布洛赫的观点,也认为历史学研究必须面对下层民众,民俗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毋庸置疑,口述史研究与民俗学研究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这是它们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认为,口述史学(OralHistory,亦称口述历史学)的出现和发展,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振兴”。由此可见,口述史学的某些传统同样是由来已久的。例如,口头传说(亦即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它既是口述史学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民俗学永恒的研究课题。口述史学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其为数众多的学科领域当中,许多研究对象往往与民俗学的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合,这种双方共有的交叉性质集中体现了当今社会科学整合分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口述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往往会最终走到一起。
然而,口述史学与民俗学之间的界线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界线有时会因种种原因变得模糊不清,常常使人们误入歧途。依笔者之见,除了学科性质各具特点之处,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历史研究,后者则强调文化的延续性。换言之,民俗研究既注重历史,也不忽略现实,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其研究范围与口述史学的研究领域是无法比拟的。关于这个问题,下文还将提及。
一
前文提到,历史与文化的交叉点是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最为明显的相异之处,那么反过来讲,叙述性则是二者最为显著的相同之点。毫无疑问,在民俗学众多的研究领域,叙述性是一种人们公认的传统因素。之所以称其为“传统”,就在于这一特点随民俗研究的产生而产生,并且在人类社会内部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民俗学家S.汤普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俗学主要是指“没有文字的人们的文化传统”(《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纵观民俗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如史诗、叙事诗、民谣、民间故事、神话、民间戏剧、传说、谚语、俗话、宗教仪式、习俗和风格等等,几乎都是通过口述的形式才得以保留或流传下来。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往往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来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文化不发达的落后民族更是如此。从今天的角度看,除了极少数的文献史料之外,这是保证文化延续性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往的历史研究很少提及下层民众,因此,占人类大多数的普通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留下自己过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关文字记载,而林林总总的民间艺术形式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由此可见,叙述性是民俗学研究的一大优点。
不容置疑的是,叙述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已成为口述史学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它同时也是口述史学当中最为活跃的促动因素。长期以来,国际史学界流行着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历史研究只能依据文献史料,人们只能阅读历史,“而永远无法听到它们”。口述史学则向这一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口述史研究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治史方法,其特点是以语言形式对历史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这不仅能够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还能够主动地接近和研究历史。口述史学的这些优点和长处是其他历史学科所不具备的,其原因在于,口述史研究充分利用了语言的独特功能,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不断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因而能够在学科林立的国际史学界独树一帜。
二
笔者曾多次强调,口述史学的客观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对于民俗学(尤其是民俗史)来说,其客观性能否经得起人们的检验,这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口述史学的客观性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其一,当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现代化的手段向提供历史见证的有关人员进行口头调查。从当事人来说,由于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有着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二,就口述史学家而言,由于他们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取证工作的,因此,他们在访谈和取证时自然地保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同时也不会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其三,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只有这样,口述史研究乃至口述史学的客观性才能够得到保证。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俗学(包括民俗史)的研究对象多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出现,因而其内容的可信性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例如,许多神话、民间故事和传奇故事的背面都可能展示出一段漫长而又复杂的人类历史,这在古希腊、印度、爱尔兰和中国等国家尤其是如此。然而,这些神话和故事都是从极其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由来已久的宗教传统、崇拜英雄的心理活动及其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假设我们抛开艺术,只谈理论,那么,即便是一些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也是人们经常争论的话题。芬兰学者塞波·克努蒂拉在1996年4月发表的《地域意识论与民俗学》一文中这样写道:“从民俗学文化研究的观点看,心态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民俗学者并不受下列事实的困扰:在许多方面的历史研讨中,心态被看作是不清晰和非科学的。其实,在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领域,任何关键性的概念本身也无清晰或模糊可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时常众说纷纭的题目。民俗学者一直被迫考虑心态的综合性质及其与精神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独特性的相互关系。”
这段语录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这其中也许存在着一个误区。如前所述,口述史学注重历史研究,而民俗学则偏重于文化研究。这是两个各不相同的范畴,然而,也是两个相互重合的圆。
三
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新史学和总体史学影响下的产物,其鲜明的社会性是广为人知的。总体史学的代表人物M.布洛赫曾直截了当地说:“唯一的真正历史,乃是总体的历史。”“总体历史”意味着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全面认识。布洛赫认为,历史研究必须从实证主义史学和经验主义史学的封闭模式中解脱出来,走向下层民众,走向社会生活。他的代表作《11—18世纪法国农村史的独特性》一书考察了移民方式等一系列为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问题,在总体上揭示了法国农村的历史特征,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口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民众,这也是当代国际史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口述史研究开展得较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其研究范围从社会史、妇女史、家族史、矿工史到社区史、人口史和种族史等等,几乎将各个阶层的民众都纳入到历史研究的范围。口述史学家毫无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这样,口述史学家就向那些被看作是定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英国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指出,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总之,口述史学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民俗学研究也将目光投向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这也是当代民俗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为数众多的民间故事、民谣、谚语和俗话等等均取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而这些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又掌握在广大民众的手中,并且通过口述的形式(还应包括文字资料)世世代代地相传下去。真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传之于民”。风俗和习俗自然也不会例外,它们是各阶层的民众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惯性。从历史学的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走向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就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毋宁说,失去了社会性这一特点,口述研究和民俗研究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这一点已为史学研究的实践所证实。
四
较之于现代历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口述史学无疑是一门典型的具有独立性质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在经济史、科学史、政治史、社会史、劳工史、文学史、家族史、妇女史、企业史、部落史、宗教史、种族史、城市史、社区史、音乐史、绘画史、戏剧史、电影史、电视史、军事史、系谱学等史学研究领域,口述研究开展得较为活跃。
口述研究的综合性质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言而喻,其叙述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广泛性。一方面,口述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现实服务,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依据,这不能不涉及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口述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与众不同,相对而言(较之于文献史料),史料的获取也较为容易。毋庸置疑,这也为口述研究的广泛性提供了条件。
民俗研究由于涉及到“民”字,其研究范围也是相当宽泛的。民歌、民谣、民间戏剧、民间故事、寓言、传奇和传说、谚语、谜语、俗话、史诗、叙事诗及叙事活动、民间舞蹈、民间绘画和工艺、民间音乐、系谱、家史、传记、神话、宗教仪式、各种风俗和习俗等等均属民俗学的研究范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其研究范围(而非深度)而言,民俗学显然不及口述史学。然而,出于种种原由,民俗学的许多研究课题却难以成为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如传奇、传说、神话、寓言、史诗、谚语和部分民间故事,这也许是民俗学本身所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致。
五
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特点是生动、活泼,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易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是,由于这些艺术形式涉及面较广,因此,其内容显得十分庞杂,难以形成独立的体系,这一点与口述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西方许多著名的民俗学家着重指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毋庸置疑,这给民俗研究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例如,民间创作的随意性很大,有些艺术形式往往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仅仅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印象。从另一方面来说,许多经过千锤百炼而得以保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别形式甚至能够繁衍出上百种变体,其演变过程同样是相当复杂的。
缺乏第一手资料是民俗学家普遍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民俗学家S.汤普森认为,民俗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资料的搜集。然而,民俗研究内容的庞杂直接导致了研究人员的庞杂,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搜集到的口述资料不可能是完整的。此外,有限的文学资料必然显得杂乱无章,既缺少条理性,也缺乏系统性。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此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仅仅是民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分别来自各个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历史学家、文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画家、摄影家、工艺美术家等等。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专家在民俗研究的旗帜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总而言之,划定学科范围,选择研究方法,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有这一切是民俗学界的当务之急。
口述史研究与民俗学研究有所不同,口述史料的完整性首先表现在资料的搜集方面。一般而言,口述史学家往往要制定出较为详尽和目的明确的访谈计划,计划越是周密,搜集到的资料也就越全面,口述史料因而也就显得较为完整和系统。总之,口述凭证的获取是以资料翔实为基础的。除此之外,如果访谈取证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口述史学家还可以扩大范围,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多次调研,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一来,口述史学家便能够主动地接近和研究历史,而不是仅仅依靠有限的文献和其他文字资料,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研究模式。
六
早在本世纪初,英国的人类学家便提出了“文化遗留物”的理论,在他们看来,现存的民俗可以被视为远古文化的遗留物。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失之于偏颇。众所周知,民俗乃历史的积淀,一个民俗学家必然是文化学家,因为民俗集中反映了民间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但文化有其特有的惯性,因此,文化的延续性是不容置疑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民俗学家关注的是整个文化的发展进程,即注重历史,也不忽略现实。巴西民俗学家埃丝特·巴罗尼斯·卡尔文斯基教授指出:“民间文化的定义、观念和研究领域,依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范围也可大可小。……无论理论定义如何,民间文化都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显然,这一论点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民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尽管它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口述史研究是历史科学研究多元化的产物,口述研究的目的是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从而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口述史学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例如,家族史既是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又是口述研究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一般而言,普通民众的家庭(包括家族)很少留下见诸于文字的历史记载,而现存的文字资料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其客观性便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口述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研究所不可替代的。在家族史研究领域,许多案例研究主要取决于有关口述凭证的搜集和整理,换言之,家族史研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口述史料本身的质量。然而,在同一个研究领域,民俗学则侧重于研究民间流传下来的家族史。肯尼亚学者米维卡利·基埃蒂认为,家史的特征并不存在于书面的形式,在所有讲匈牙利语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家史。家族成员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家史传给下一代,这些故事往往能够刻画人物的完整个性,塑造人物的传奇人生。朱莉安娜·奥尔西博士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家史记录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总之,这类家族史一般都具有传奇色彩。
七
方法论研究是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依笔者之见,理论框架及其模式、概念分析和研究方法是学科构建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各个研究领域,为数众多的分支学科才能够最终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民俗学(现代意义上的民俗研究)和口述史学自然也不例外。民俗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地研究法(亦称“田野作业法”)、民俗调查法、口头咨询法、“采风”等等,并伴之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其中包括音像技术)。当然,这些研究方法多为“舶来物”。值得一提的是,人们万万不可忽视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利用,这一点已为民俗研究的实践所证实。如果不借助文献,而仅仅通过口述资料,人们自然无法知道民间艺术形式的原型,无法了解这些原型的变化规律,无法知晓风俗、习俗乃至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向。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民俗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较为独特,简而言之,它采用和综合了多种方法。除了综合分析方法和比较方法之外,人类学、社会学和信息学的若干研究方法也被人们广泛利用。就口述史研究而言,口述凭证的搜集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访谈则是口述史学家和其他历史学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手段。此外,还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历史学家可以从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中直接提取口述史料,这种方法常常能够使历史学家轻而易举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有关历史资料。另外,利用报纸专栏开展征询调查,也是一种搜集口述史料的有效方法。英国历史学家H.梅休认为,这种方法既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扩大社会调查的范围。
除了史料搜集工作之外,口述凭证的整理和利用对整个研究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整理的目的在于利用,为有关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同时也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搜集工作还是整理工作,先进的音像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尤其是如此。
八
民俗研究的实践表明,现代民俗研究不仅继承了古代研究的传统,而且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创新和改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国外的民俗学组织已遍布世界各地,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屡见不鲜。民间文化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知识,这种文化必须长期保持和发扬光大,因此,民俗学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口述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创建到今天屈指数来不过半个世纪,但其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的。口述史学的问世表明,史学领域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首先,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长期以来都将目光投向文献史料,而口述史学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旧有模式,向几千年的传统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其次,口述史学是现代历史科学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研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颇为浓厚的“后现代”色彩;再者,以往的历史研究很少提及下层民众,正所谓“英雄创造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着史学研究出现新的变革。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体,因此,那种无视普通民众的史学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这些意义上说,口述史学的影响无异于一场革命。毋宁说,这一革命还在继续。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场革命的结果。
主要参考资料
1.陆象淦:《现代历史科学》,重庆出版社,1988年。
2.PeterDale:IdeologyandAtmosphereintheInformationalSociety,Theory,CultureandSociety,1996,No.3,Vol.13。
3.D.PaulSchafer:TowardsaNewWorldSystem:ACulturalPerspective,1996,同上。
4.塞波·克努蒂拉:《地域意识论与民俗学》,载《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北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996年4月。
5.埃丝特·卡尔文斯基:《民间文化的流派和它们的理论涵义》,1996年,同上。
6.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
历史学研究综述范文篇2
2.30年后的新起点刘德斌
3.史学理论研究30年吴英
4.论良史工文田居俭
5.历史是文化——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徐浩
6.论康德的普遍史理念金寿铁
7.农业转型概念的双重化王立新
8.从暴徒到英雄——构建激进参政者的公共记忆王赳
9.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演进王宇博
10.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时间问题隽鸿飞
11.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布赖恩·帕尔默王立端
12.进步主义、移民殖民主义与杰斐逊派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批判丹尼尔·盖多,张旭鹏
13.日美及港澳台地区近五十年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曾桂林,王卫平
14.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新立
15.谈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陈晓律,于文杰
16.骑士制与观察历史的角度史学理论研究倪世光
17.英雄人物传记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刘克辉
18.中国古代灾害与对策史研究的新起点——读《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靳欣
19.《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魏凤莲
20."'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研讨会综述朱昌荣
21.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韩宇,李莉
1.新历史使命呼唤历史科学大发展张宏毅
2.大力推进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张广智
3.以史学理论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李红岩
4.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促进历史学的繁荣与发展张文涛
5.历史科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于沛,YuPei
6.论晚清时人对古代王朝观的反思与批判史文,ShiWen
7.谈刘家和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王大庆,WangDaqing
8.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东人达,DongRenda
9.罗杰·夏蒂埃的新文化史研究周兵,ZhouBing
10.加拿大的第一次城市改革及其评价李巍,LiWei
11.试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朱青海,ZhuQinghai
12.历史学与国情教育肖宏发,XiaoHongfa
13.2007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史学理论重点学科,TheKeyDisciplineofForeignHistoricalTheoryinCASS
14.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道路?——马克思将其"'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是什么?李学智,LiXuezhi
15.答李学智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道路?"庞卓恒,PangZhuoheng
16.加州学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瞿商,QuShang
17."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党为
18.情感、体验与全球化的历史学是否可能?——记"今日历史学:个人的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何力
19.冷战后世界历史写作的新趋势——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南京大学讲学贺五一
20.繁华都市里的百年孤独——评G.R.G.霍奇斯的《出租车: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王旭,WangXu
21.一部彰显学术个性的历史学著作——读李振宏的《历史与思想》黄敏兰,HuangMinlan
2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7年卷)出版史新
1.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陈之骅HtTp://
2.谈谈十月革命的前提和列宁的贡献沈永兴
3.十月革命是俄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惟一正确的选择赵士国
4.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栾景河
5.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何平,HePing
6.男权重构与欧洲猎巫运动期间女性所遭受的迫害徐善伟,XuShanwei
7.神话、传说与历史何顺果,陈继静,HeShunguo,ChenJijing
8.中产阶级与近代英国城市郊区扩展陆伟芳,LuWeifang
9.文化、权力与世界历史——兼评埃里克·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张旭鹏,ZhangXupeng
10.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刘太祥,LiuTaixiang
11.论袁宏的历史辩证法庞天佑,PangTianyou
12.试论史景迁的著史风格马金生,MaJinsheng
13.恩格斯的历史认识论——兼论唯物史观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的统一李杰,LiJie
14.史学理论研究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吴英,WuYing
15.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周书灿,ZhouShucan
16.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魏凤莲,郭小凌,WeiFenglian,GuoXiaoling
17.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毛曦,MaoXi
18."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郑坤芳
1.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徐蓝
2.文明交流的限度王燕平
3.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韩东育
4.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徐天新
5.拜占庭文化与巴尔干火药桶——"伯利斯迷惑"研究陈志强
6.门巴族色目村"魔女"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解读吕昭义,红梅,LüZhaoyi,HongMei
7.近代福建鼠疫的传播与社会影响杨齐福,杨明新,YangQifu,YangMingxin
8.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陈业新,ChenYexin
9.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潮龙起,ChaoLongqi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董欣洁,DongXinjie
11.试论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及其史学的浪漫主义渊源——以德国为讨论中心王利红,WangLihong
12.美国"新左派"史学衰落原因及其遗产探析徐良,XuLiang
13.试析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伯格音运动李建军,LiJianJun
14.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何爱国,HeAiguo
15.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景德祥,JingDexiang
16.法国的乡村史研究熊芳芳,XiongFangfang
17.西欧生产奴隶的消亡史学理论研究毕道村,BiDaocun
18.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往——读《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张倩红,ZhangQianhong
19.医治俄国社会弊病的良方何在?——读赵士国《历史的选择,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研究》孙成木,SunChengmu
20.文化史学与台湾世界史学科体系——读台湾的三本世界史教科书王宇博,WangYubo
21.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卡尔波夫教授吉林大学讲学综述张广翔,刘玉宝
1.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王加丰
2.法国新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评《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沈坚
3.原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孙立新
4.霍布斯鲍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创新梁民愫
5.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片述陈新
6.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张经纬
7."封建"名实析义——评冯天瑜《"封建"考论》李根蟠,LiGenpan
8.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张耕华,ZhangGenghua
9.世界历史观念下的"普世史"与《史记》的史学观王成军,WangChengjun
10.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陈恒,ChenHeng
11.王船山的史学思想萧平汉,XiaoPinghan
1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李长林,LiChanglin
13.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郭艳君,GuoYanjun
14.2006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史学理论重点学科,TheKeyDisciplineofForeignHistoryTheoryofCASS
15.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梁景和,LiangJinghe
16.一致性和多样性——拉美现代化模式研究中的两种视角韩琦,HanQi
17.史学理论研究朱本源先生史学思想初探秦华,QinHua
18.为了寻求真谛——读本源先生《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发凡》张广智,ZhangGuangzhi
19.英国马克思主义古史学家德·圣·克鲁瓦访谈追记王敦书,WangDunshu
历史学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显著特点澳门教育
澳门这个面积仅为二十多平方公里的狭小半岛从16世纪中叶起,便扮演着深深影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角色,成为中国与欧洲列强交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国际舞台。澳门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594年,耶稣会传教士就在澳门创办了亚洲第一所欧式大学——圣保罗学院,当时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摇篮。可惜到1835年1月,圣保罗学院因雷击起火付之一炬而停办,在此后的146年间,由于澳门经济的长期滞后及政府对教育的不重视,澳门的教育发展非常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构想逐渐在港澳实施,带动了澳门经济的发展,葡澳政府才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澳门的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1981年,香港华商在澳门创办了近代澳门第一所大学——东亚大学,至此澳门有了自己的高等教育。
一百多年间,澳门教育经历了无数的波澜曲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澳门教育史并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一般学者关于澳门史的研究,多以政治史作为研究方向,专门研究澳门教育通史的学者不多,多是在一些较为重要的澳门史著作中收录澳门教育的发展历程。如[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吴义雄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在第四章“人口”内提及澳门公共教育。黄启臣的《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其中第十九章“近现代澳门的教育文化事业”论及澳门近现代教育的特点。邓开颂、谢后和的《澳门历史与社会发展》(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只在第九章内第二节“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及教育,内容主要简述1995—1997年澳门教育的概括,中小学方面只提供一些数字,包括学校数目和学生人数等,高等教育也只简单列出澳门大学、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的学生数字和课程名称。冯邦彦的《葡国撤退前的澳门》(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书中只是简单集中地描述了澳门教育的特点,简单归纳为多元办学和多种学制并存、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起步迟等几项,结论也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澳门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发展落后。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的这部《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可谓是关于澳门教育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创新,弥补了澳门教育史综述专门研究的空白。这部丛书不论以史料选集、论文选集、校史选集、人物专书、研讨实录等形式出版,也不论以中文、外文等文字呈现,都经过了认真的撰稿或选稿、公开的发表与研讨、严谨的审查和修改、仔细的编辑与校雠等程序,方才付梓,是一部值得收藏品读的丛书。纵观之,该丛书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这部丛书的立意选题非常新颖,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正如前文所述,之前对澳门教育通史所做的研究远远不够。随着澳门政治经济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对于一个稳定社会的支撑作用及经济腾飞的助推作用变得越来越不可小觑。而这部丛书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无疑是开了对澳门教育史综述专门研究的先河。以张伟保先生主编的《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一辑)》为例,该书由两大部分、十二篇文章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澳门教育史的研究综述,包括对外文著作与资料及外文历史文献档案(澳门政府和澳门天主教的)的汇总、教育通史和澳门教育专题方面的研究综述、澳门教育史的研究情况及澳门保存的教育档案,并对其进行梳理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第二部分是关于澳门教育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人物和学校进行的具体介绍和论著,包括对过去的范礼安、马礼逊,现在的陈道根先生、梁披云先生、邝秉仁先生、杜岚先生、陈既诒先生及他们创办的学校的详细介绍。事实上,众作者的文章也不仅在做历史叙述,而且肯定了彼时开展的那些基础性工作对于将来研究工作所作的积极贡献。书中通过对澳门教育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人物及他们创办的学校的研究,向读者介绍了大陆澳门两岸更广泛的宗教、教会、社会、政治的历史。因而这本书提供的信息远远不止目录中涉及的那些人物和教会学校,也关联到当时主要的社会和政治事件。为有兴趣考查近现代澳门史的读者提供了很多资料,也揭示出教会学校对于大陆澳门两岸近代教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的传承作用。
-
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例(3篇)
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把理论知识学会,而是要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解题能力技巧。所谓物理的解题能力,..
-
楼宇经济分析报告范例(3篇)
楼宇经济分析报告范文关键词:楼宇对讲系统发展趋势策略分析楼宇对讲系统在欧美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已采用近20年,自1992年起,国外楼宇对讲系统生产制造商陆续到中国开拓..
-
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范例(3篇)
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范文〔关键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多截面时间序列数据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3808一、引言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资源..
-
复数练习题范例(3篇)
复数练习题范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设计应体现的特点。一、练习的典型性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要巧妙,练习量不要太多,但题目要有典型性。练习中既要帮助..
-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例(3篇)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017年部门半年工作总结今年上半年,我部门在市公司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履行了工作职责,完成了工作任务。按照公司20xx年的工..
-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例(3篇)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篇1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优化整合;新方法作者简介:朱海燕(1976-),女,安徽明光人,嘉兴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助理研究员;张今朝(1971-),男,安徽庐江人,嘉兴学院机..
-
乡镇公共卫生工作总结范例(3篇)
乡镇公共卫生工作总结范文篇1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快"卫生强县"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
-
村级工作情况汇报范例(3篇)
村级工作情况汇报范文首先,我代表银园村支村两委成员对镇党委政府来我村调研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调研通知的要求,现将我村班子运行情况及过去一年的工作和2019年的工作打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