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范例(3篇)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范文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案例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充分掌握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精髓,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但由于化学概念的内容往往抽象难懂,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就给化学概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找到科学实用的概念教学方法,无疑很大程度的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联系教学中遇到的案例初步展开探索。
一、引导归纳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对大量感性材料展开具体感知,对感性材料特点和规律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抽取材料的本质,使学生能够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得出概念。例如在进行“分散系”的教学时,可以先列举出较为熟悉的溶液、浊液的组成特征,让学生对已知的混合体系进行复习,再补充空气、水晶、豆浆等让学生展开分析。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比较容易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为“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轻松地归纳出“分散系”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联系运用了已有“溶液”的概念,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又能通过比较分析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分散系”与“溶液”“浊液”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如,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可以在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几组反应的变化过程:盐酸和NaOH溶液、CuSO4溶液和NaOH溶液、BaCl2溶液的反应中离子的变化情况。通过书写和归纳,学生会发现这些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实质是它们所电离出的离子之间在发生反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描述。在后面的学习中,“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概念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来进行教学。
二、关键词分析法:
有一些化学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仅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需要通过对概念本身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免造成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不够严谨和深入。例如:在学生得出了“电解质”概念之后,可以将概念分解成为几个关键词:研究对象―化合物;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中;特征―能导电。然后特别强调条件中“或”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准确运用电解质的概念对物质进行准确的分类,避免出现对CO2、盐酸、BaSO4等物质的错误归类。再如:“燃烧热”的概念理解中强调对关键词“1mol”、“完全燃烧”、“稳定”的分析。这样学生在书写和判断燃烧热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时才能更明确地抓住关键。“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则应抓住关键词“定”“逆”“等”和“动”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后面对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准确判断。“勒夏特列平衡原理”的理解可以紧扣“改变”、“减弱”这两个关键词进行理解。还有很多概念的理解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帮助学生将概念分层次剖开,划为一个个的小单元来逐个击破。
三、比较分析法:
在我们学习的概念中有很多相对或相关联的概念,对于这一类的概念,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对比,在分析了“电解质”的概念后,教师引出“非电解质”,学生很容易想到是与“电解质”相反的一组物质,主要区别表现在其特征上:能否“导电”。而电解质导电的环境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意味着两种状态任选其一即可,那么非电解质就应该是两种条件都不能导电,即“水溶液和熔融状态”。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教学中、“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这一组概念的辨析中都可以用到该方法。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表格的工具来将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
四、并列类比法:
除了上面的比较分析法中提到的概念外,还有一些概念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并列类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例如“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电离平衡”这一组概念,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平衡状态,只是研究对象产生了差别,分别为化学变化中的化学物质、水溶液中的难溶物和可自由移动状态下的弱电解质,所以都应符合“逆”“等”“定”“动”这几个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充分掌握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后,通过类比就可以较轻松地掌握后面两概念。
五、模型建构法: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篇2
1、深刻领会概念中的字和词
要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分解概念,注重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
(2)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
(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1)它是化合物(2)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范文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应只关注具体概念内涵的识记与辨析,更应关注学生在概念内化时的思维过程。借助“宏观”对比实验,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外显化、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感性素材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审视“宏观现象”思考“概念本质”,并让概念在实验探究中加以内化,最终得以理解。
关键词:
化学;概念教学;对比实验;实验探究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化学概念教学效果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认知,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整体化学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而教材对化学概念的表述是以极其精练的文字呈现的,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致使化学概念抽象难懂,这也使得化学概念成了化学教学中最不容易“教”也最不容易“学”的内容。因此,如何根据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概念,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等的特点,发挥化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概念教学中的对比实验设计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学生学习化学后首次接触到的化学概念,物质变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观察物质、研究物质的视角。但对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学习物质变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而影响概念的学习。对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别,关键是要看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主动进行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知识,自主分析形成化学概念。教材中虽然也借助蜡烛燃烧这个实验来帮助学生来建立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感性认识,再进行分析抽象形成化学概念,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了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概念的实质,教学过程就必须帮助他们通过足够的化学对比实验来获得更丰富的、直观的、形象的、具有持续对比效果的感性材料来学习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利用铜、镁、稀硫酸三种药品补充设计四组系列对比实验。实验1-1: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微热,实验1-2:将铜丝弯曲成螺旋状后再浸入稀硫酸中微热,实验2-1:将光亮的铜丝在火焰上加热,实验2-2:将加热后的固体浸入稀硫酸中微热。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观察、对比、体会物质变化的两种途径,感知物质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进而引导学生从现象中了解变化的本质。这样的对比实验,能够形象而深入地对概念进行剖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判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概念教学中的对比实验设计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教学是在学习了空气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师一般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的结论开始“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教学。教学中教师对“混合物”“纯净物”的定义往往一带而过,甚至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学生简单识记哪些物质是混合物,哪些物质是纯净物,最后让学生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停留在接受事实、记忆事实的低水平层次。为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1:观察粗盐与氯化钠固体样品;实验2:观察生锈的铜丝与铜丝样品;实验3:区分食盐水与蒸馏水等对比实验,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形成认知冲突后逐步建构正确的概念。由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对物质组分知之甚少,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实验创设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观察、对比、分析物质的组分,感知所要区分的物质是否由同一种组分组成,进而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同时,物质的分类是学生学习化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化学概念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尤其是概念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素养教育,不仅能让学生领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更加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对比实验,能有效促使概念教学由单一的“重知识技能”向“重过程方法”和“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进而帮助学生准确并且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同时,学生在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对比”,在对实验和事实还原思维过程中发现、体会、形成并掌握概念,这样能不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安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0(02).
[2]王春.新课程视角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7).
[3]胡久华,王磊,刘宇红.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05(09).
-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例(3篇)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理解能力掌握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
-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例(3篇)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
-
制药工程的就业方向范例(3篇)
制药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关键词:制药技术;专业群;建设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39-02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
-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范例(3篇)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范文篇1关键词:高职药学;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分析;对策研究高职药学专业通常采用的“2+1”培养模式,是我国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2+1”..
-
初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范例(3篇)
初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究竟什么是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呢?笔者认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实验室的一切管理工作都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
-
设计美学的意义范例(3篇)
设计美学的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景观设计;视觉美学;原则即使周遭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任何一种设计在设计的同时都要遵循它的美学法则,视觉美学在景观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设..
-
智慧农业工作原理范例(3篇)
智慧农业工作原理范文目前,农产品网上销售,主要以农特产品为主,品种还在不断增加,如何把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变得更易可行?主要应解决信任和物流问题。信任问题是网上商品交易的首..
-
石头城刘禹锡范例(3篇)
石头城刘禹锡范文篇1关键字怀古;诗歌;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