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光中《不朽,是一堆顽石》有感
读余光中《不朽,是一堆顽石》有感
读余光中《不朽,是一堆顽石》有感我是中学的时候第一次看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的,这一篇是《青青边愁》这本散文集的的第一篇,所以印象尤为深刻,如今有机会又把书找了出来,再读一次,还是对这一篇最为钟意。
关于游记散文,不得不说的是另一位大陆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无论学界评价怎样,他的文章读起来是美的。我以为的美的游记散文,不是将景色描绘的多么迷人,而是表达作者自己观景的感想,发散出来的思考,是那些比景色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体悟。两位余先生都是此中的大家,只不过一个通过历史,一个透过哲学。
“不朽”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抽象概念,古往今来似乎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而文人们又大多多愁善感,常常被他所“伴生”的物是人非所牵绊。
我一直认为不朽是一个相对名词,因为有“朽”所以才会有“不朽”,所以在人们提到它时往往不是说什么永恒不变,而是先说什么变了。
在记述前往英国西敏古寺的行程时,先生所说“变”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历代诗人们,而不变的是那堆雕刻各色形象的雕塑吗?不是的,“他”说:“传神尽在阿睹,画龙端待点睛。”不朽的是那些顽石眼睛中透露的,是世人们需要用精神去体悟的历代先辈的灵魂——或者说是他们的思想。
为什么常常会有人说黑夜是灵感迸发的源泉,为什么在作文是常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因为寂静创造孤独,而孤独能让你的精神与不朽的载体相触。在无声处,看着一尊尊模样各异的雕塑,心里会想什么?庸人们怕是会因对鬼祟的恐惧而早早逃离,而智者,则是看着那些雕塑思考更多:“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这是平等。
有的人看到变与不变的建筑会想到沧海桑田,前尘不在,就像余秋雨先生给那汪秀美的湖泊写的那样:“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有的人在变与不变中看到的是永恒的思想,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那座英国寺庙里写的那样:“时间,你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两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过是一个为民族文脉发声,一个为人类精神作颂罢了。
其实读了那么多的游记散文,自己也曾经作过几篇,初成时还沾沾自喜,但后来再看却是问题一堆。只抒情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触即溃,不得深思,只叙事的文章走马观花,有目无神。读书,心生向往;落笔,方知浅薄。
话又说回来,不朽,是一堆顽石吗?
非也,恰如辛弃疾评价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杨雁竹
-
读《杜甫传》有感
读《杜甫传》有感读《杜甫传》有感
博罗中学高二(11)班 梁嘉嘉
阅读完《杜甫传》,读者戏称其又名《杜甫身心游历记》。因为依读者拙见,《杜甫传》是杜甫心灵由稚嫩到成熟,品性.. -
读《人间失格》有感
读《人间失格》有感刘倩
终于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又读了两遍,并且是连读了两遍,这本书在几年前就已经读过,不过当时是借阅朋友的,只是草草的读了一遍,而这次是自己买的书,读的.. -
读《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有感
读《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有感无意中看到了本书作者星稀自我介绍的一句话“明媚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只想倾其所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句话的吸引下很快看完了这本..
-
读《我是谢坤山》有感
读《我是谢坤山》有感读《我是谢坤山》有感
谢坤山的故事在台湾家喻户晓,他的传奇经历,震撼世人——一个失去这么多的人,竟能获得如此成功、如此自信、如此幸福.. -
只为雨后那道虹 ——《草房子》有
只为雨后那道虹 ——《草房子》有感只为雨后那道虹
——《草房子》有感
黄诗贺
书桌上的白试卷狞笑着,企图吞噬我。我瞪了它一眼,手中的草稿纸开始“沙沙”作响,我用力地把.. -
读《长江三日》有感
读《长江三日》有感读《长江三日》屈敏锋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写的是作家乘“江津”号自重庆顺流而下。穿过三峡的沿途见闻与感受。在作者笔下,江轮在前进,景色在变幻,思.. -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本书介绍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小镇的故事,主要围绕梅科姆镇上的一起冤案展开。黑人汤姆出于善意帮助马耶拉·尤厄尔,却被尤厄尔及其父亲..
-
读《人性的优点》有感
读《人性的优点》有感读《人性的优点》员召军
看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想法:
一、不要瞻前顾后,我们必须做好现在,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仍在前方,我们根本不能去改变什么,所以我们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