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陷于盲从

daniel 0 2021-04-11

不愿陷于盲从

不愿陷于盲从

文/张恬园
张老师:
您好!
前几天我读了柴静的《看见》,对于这本书,我是充满了矛盾,甚至之前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我都无从下笔。这本书,我在网上看书评时,大家对这本书的看法大部分就是说文字朴实,有冷静的思考,理性的态度,依然不缺失人性。我很赞同,但是,正因如此,正因这位记者她算是很多事情的见证人,她了解被故意模糊的真相,她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而作为一个没有办法切身感受到真相的人——我,再加上从小所接受的一些算是常识的东西,与之冲突,所以不免在作者类似于“纠正”事实的文字下,不由自主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我明白,作者不是为了打翻什么,仅仅是想揭开生活的石板,让我们看看另一面,那么到底怎样是对呢?是不是这个社会以及广大群众对于问题的看法过于片面过于偏激?我真的太矛盾了。
关于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的一位记者和一位法官他们的矛盾,这个就不说了,反正我只是这两个职业角色的旁观者,抱着半理解半批判的心态,看看就好。我主要想跟您说说我对于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平常的价值观与“特殊者”的矛盾,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怎样看待历史的矛盾。
我在读了第十八章《采访是病人间的相互探问》,我开始对我自己不懂真相就乱说乱评论,感到羞耻。这一章写了一个叫药家鑫的音乐学院生开车撞了人又把受害人连捅几刀后被判死刑的事,如果只看新闻,我会愤慨这种人的存在,甚至否认他是个人,但是当我了解他从小被家人严苛对待,父亲总是给予他打击的过往,我开始理解他,同情他,再后来看了他执死刑前对他父亲说的:“你们好好活着,我先走先投胎。你们将来走了以后,下辈子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我当时哭得不成样子,觉得他特别无辜,他只是做了父母不正确教育方式的牺牲品,包括很多什么不良少年都是因为家长的因素,正如书中说的“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一个对猫都爱心满满的人我不信他没有人性。再回到理性上来,他犯了错,他杀了人,可怜归可怜,谁不可怜啊,那他真是罪不可赦,捅人家那么多刀让他一枪死了都便宜他了。那么,我们该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待问题,是不是法律可以“通融”呢?那也不行,谁都有理由不就动乱了……那怎么办?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怎样能理性人性 两面都顾地完满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必须只能选择一个?那该顾哪个呢?法律无情,永远能列出条条列列的依据判这个人死,而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了解真相的人,作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只有一句话“他好可怜,我于心不忍”……老师,请问您觉得理性与人性那个重要呢?
第二个矛盾,是平常的价值观与“特殊者”的矛盾。这里我指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大众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角度,与一些及个别人的矛盾。初一我写过一篇叫《耍猴人》的作文,满满是对耍猴人的愤慨,但是当我知道那些人并不是真的抽打猴子,只是假装在地上抽一下(毕竟他们要靠那瘦巴巴的猴子生存啊),包括还有耍猴人的儿子搂着猴子亲昵地睡觉,我心里震颤了一下,都是为了生存啊!都是为了生存啊!“生存”二字,给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给了凄凉又充足的理由。每个人的江湖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然而,一个“坏人”从不会觉得他做错了什么!那么难道正义也有相对性吗?这是第一个点,接着是一个有点让人不舒服的话题,老师原谅我还是想将它提出来——同性恋者。这是先天基因决定的,怪不得他们啊!而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将这样悲哀的群体归为“性心理障碍”,甚至以前当他们是精神病人。“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目的,把无知当做纯洁,把愚昧当做德行,把偏见当做原则”,噢!太敏感的话题,老师,我还是再道歉一次,请您原谅我的“什么都敢说”。我认为,同性恋者既然是基因决定的,而基因不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不可避免,那么……是不是作为“大多数”,可以稍微收一收原有的态度,装作看不见地宽容,或者至少别给他们压力……不是他们愿意的啊!张国荣自杀是个非常典型的被大众所逼的结果,别这么敏感行吗?虽然说这么想,但是如果我面前坐了一对同性恋人,我一定会受不了……太无奈的问题,在这个传统的泱泱大国,这个问题将延续很久,很久。
好,第三个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历史,很严肃的话题,老师,偷偷告诉您,我最近想过以后要研究中国历史。好吧,其实是今天想到的,因为今天读《傅雷家书》时突然想看傅雷为什么自杀,所以我就上网查了一下,结果是文革造成。但是他是怎么死的,事实是模糊的。历史上有不屈于威逼利诱的史官,必然有贪生怕死的史官。所以今天所读到的历史,实在说不准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说近的吧,抗日那会儿,留下的幸存者,他们在老去,开始掉牙,记忆开始衰退,甚至开始痴呆,那那么多真正反映历史的事情不就永远永远被埋没了吗?今天,有为人类历史担忧的崔永元(当然不止一个),那明天呢?我们这段历史呢?网络才不是个好东西,其实有很多东西太假了,我根本就无法了解到一张张网页抹去了多少真相。不甘于盲啊!有说一本书叫《行走在动乱上》还是什么来着,书名我忘了,总之是记载文革那段时期的事情的,但是刊载的都是能刊载的东西,一些所谓有不好影响的就被硬生生删去,我觉得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包括当时关于“我爸是李刚”那个新闻,网上还有一个版本,说那个人说的是“快送医院,我爸是李刚!”我是真糊涂了,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谁知道呢!但是人的力量有限,“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而“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通融”一下?骗骗自己?反正都被骗了嘛!对于真相,太钻进去就变成钻牛角尖,那不探个真伪,甘心吗?
老师,以上就是我最大的三个矛盾,我看待问题不够成熟,希望您能予以解答,谢谢老师。还有请您原谅这段文字中可能有些狂妄也有些不妥的言语,还请多多包涵。

张恬园
  • 下一篇: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
    上一篇:不要多此一举 ——读《揠苗助长》有感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