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读书札记
莫言《檀香刑》读书札记
莫言《檀香刑》读书札记颇黎
近来收到小周同学的《檀香刑》的读书札记,刚好我也正在读这本小说。既然学生都如此用心撰写,我也就悻悻打消了在微信发“百字札记”的念头。昨晚读完后记,不禁掩卷长思,一个花季的小姑娘在读到“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残忍情节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战栗呢?然而,她没有书写,我也终究无法得知那种暴力会怎样左右她的心神。
《檀香刑》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背面介绍有这样一句“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十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毛骨悚然与柔情万种自是有的,而且淋漓尽致,但是故事本身并没有“千头万绪”般复杂,毕竟小说脱胎于莫言早年的猫腔《檀香刑》,自然情节会更为紧凑,时间线也分外明朗。小说的主体情节是孙丙抗德,被俘后英勇就义。其余人物围绕着抵抗,请命,围剿,行刑而穿插其中,又围绕着他们的经历为情节恰到好处的增补了枝节。“刽子手赵甲是孙丙的亲家,高密县令钱丁是孙丙的缉拿者也是他痛苦的终结者,眉娘是孙丙之女,赵甲儿媳,也是钱丁的情妇。小说就是以眉娘这个亦刚亦柔的女性角色将众多男性角色一并串联起来。情节的骨骼虽简,但是莫言用大量精细的心理独白为其覆上了血肉与筋络,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灵魂。而且莫言能够准确拿捏每个人的背景与性情,独白语言本色当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一处。
诚如先前所说,本没有写长篇大论的预谋,所以只能仓促间捡几丝偶尔探头的思索萌芽来简短说说。
一、值得玩味的姓名密码
读罢小说,相信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姓名感到好奇甚至是疑惑。“赵甲”、“赵小甲”、“孙丙”、“钱丁”,这些姓名看似十分随性,但要细细追究起来,思路便会因龃龉而艰涩。其一,按照《百家姓》和天干地支来排列,“赵钱孙李”、“甲乙丙丁”,一对照就会发现矛盾,按例讲应该是“赵甲”、“钱丙”、“孙丁”,相信以莫言的学识不至于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其二,县令钱丁,两榜进士出身,不可能没有个成体统的大名和表字,取名如此,肯定不是作者的敷衍。其三,“孙丙”的原型人物为抗德义士孙文,化名为“丙”显然自有用心。那这样诸多看似不合理的刻意为之又有何深意呢?
首先,我想是因为作品脱胎于地方戏剧——猫腔,这样取名符合戏剧亲民的特征。同时作品有真实历史人物原型,加工为化名,也暗示了小说的虚构性。但是这样只能解释人名为何浅白,却无法解读出特殊的意味。
所以先来看赵甲,他是大清王朝刑部的首席刽子手。这个职业是王朝专制与国家机器暴力统治的缩影。赵与甲均为同属第一,自然也契合皇权权威的象征。但值得玩味的是刽子手这个沦于三教九流之外,人惧人辱的卑贱行当,却堂而皇之的得了个居于首要名字。且从他的人格来看,虽残存一丝善意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走狗,绝对当不起这个“双一”。而孙丙、钱丁的人格远超赵甲,却在次序落了下风。合而观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反讽。到底何为尊?何为贱?给一个屠戮戊戌六君子的刽子这样的名字,真实是一种黑色幽默,实是对清王朝血腥专制的讽刺,更是对愚忠的鹰犬的讽刺。
再说“钱丁”,钱丁在这个故事中一直在名利与良知之间摇摆,他爱民惜民,曾为被德军无辜杀害的百姓请命,却为了前途而退缩;他曾赞赏孙丙的大义,生怕生灵涂炭,却在克罗德与袁世凯的双重威压之下为虎作伥,劝降孙丙。沽名钓誉、利字当头,且地方权从属于皇权,给他一个“赵”后的“钱”姓确是合理。而且“丁”字最为靠后,又是一层卑贱之意。卑贱在他一介芝麻官,空有一番报国济民的壮志却为形势所逼迫左右。如果说钱是他的欲念,是他的封建王朝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丁便是他处于夹缝之间卑微的生存状态。
其实他才是最为可怜的人,他看清了大清的腐朽,却无法像表弟钱雄飞一样对权奸袁世凯举枪;他有民族气节,却不敢像孙丙一样让侵略者血债血偿;他有报国之志,却不敢像刘光第一样血荐轩辕,以小我的死换民族的生;他有柔情,却碍于官位而不能像眉娘一样轰轰烈烈,敢爱敢恨。他矛盾,他摇摆,但是可贵又可敬的是,孙丙的受刑唤起了他心中所有的这一切良知,他抛却生死,刺杀赵甲,为孙丙解除了痛苦与羞辱。死者已矣,而作为生者,他要面对的作者没有写,但是却足以不忍猜想。在小说的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救赎,从走狗与鹰犬之中升格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钱丁”这个名字是否是太重了?抑或是太轻了呢?个人认为,莫言这个角色塑造得最为成功。
而前言说到孙丙为孙文的化名,姓孙自不必说,且看这个丙字,屈于甲后,意味着官与民之所谓的尊卑,而高于丁前,则是人格的尊卑。孙丙虽是凡夫俗子,但是妻儿受辱,他敢抡起枣木杆痛打德国技师;家破人亡,他加入义和团与修铁路的德国鬼子对着干;他是猫腔的祖师爷,他藐视死亡,用受刑来演绎悲壮人生大戏的谢幕。诚然在他身上有着势利、懦弱、虚荣、愚昧等等缺陷,那是那种顶天立地的血性就足以让他受万人敬仰,高于钱丁,也算理所当然。
甲、丙、丁,这三人,也刚好折射了时代浪潮中不同的阶级,架构起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皇权、官、民,三人的纠葛,其实便是这三个阶层的冲突。
那么为何唯独少了一个“乙”?是留一个虚位,让读者凭借对人物品格高下而自行填补?还是赵甲的儿子名字中的“小甲”意味着“乙”?还是别有其他意味?就不得而知,我想如果有人可以自圆其说,那一定是一篇好书评。
眉娘这个名字就好理解了,谐音“没娘”,她幼而失母,是父亲孙丙把他拉扯大。但是孙丙浪荡,也没怎么把她放心上,这才导致她跟驴抢奶水,被母驴在她脑后咬了一个大大创口,九死一生。“眉”即娥眉、柳眉,是女子姣好的意象,也印证她后来出落得花容月貌。可是没娘的孩子的悲哀,不仅在于生之艰辛,没有人给她裹小脚,这一双惊世骇俗的大脚板断送了她的幸福,被迫嫁给一个呆傻的屠户赵小甲。而这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大脚板,却也成了她反抗名教,追求真爱,反抗朝廷,法场救父等诸多善与勇的作为的象征。“眉”亦谐音“梅”,她有的不是那份冰清玉洁,而是那抹凌霜不畏的坚定。她的情与义也为这部充满暴力的冷色、王朝风雨飘摇的灰色、利益纠葛的黑色的作品,披上了一抹夕照似的暖色。
纵贯以上人物,他们的人格都不完美,从他们出场之始,作者便用了抑笔。男人势力、虚荣,女人轻浮、妖娆,可是随着情节铺展,他们的善又逐渐显露,整部小说也成为善与恶胶着,爱与恨难断的一缸酱,令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又可恨可怜。正是这种不完美构造了人物的圆形形象,使之更真实,更丰满,莫言的大师之名名至实归。
二、血荐轩辕,戊戌再思
仍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蒸腾起德国修胶济铁路、戊戌变法、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时代风云。而令我思想撼动的是莫言笔下的戊戌变法。这次的主角不是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而是刘光第。他为官清廉,家贫如洗,却能亲近下属,为国捐躯而面不改色。莫言没有极尽地渲染民族大义,而是极为客观地展现了刘光第在屠刀前的从容。而这份从容足以令人默想,动容。一个不受待见的小小刑部主事,却用羸弱的肩膀妄图扛起民族的命运。他如飞蛾扑火,一瞬间化为灰烬,但那一瞬间的火光熊熊足以照亮更多的迷茫的眼睛。
我曾以《麦田守望者》中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来衡量戊戌六君子的死,认为他们刚烈却也迂腐。一直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有暂时的屈,才能图谋将来的申。死则容易,为理想而生则难。知则容易,能认清现实,而卑微的生才是真英雄。所以更敬佩忍辱负重铲除权奸的李东阳与徐阶,所以我更欣赏冒天下之不韪而力撑变法的张居正。
而如今我想明白了,李东阳、张居正这些人是能掌控时局的权要,而戊戌六君子则只是慈禧眼中的蚍蜉。他们也可以生,但是他们认为死,比生的力量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与其说他们要抱持舍生取义的气节,不如说他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的更有力量的抗争。
在微信读书读刘墉的《此生何必从头来》一书时,刘墉写了大致这样一句:女儿如果你遇到强暴而无能为力时,要学会承受生命中的不幸。一位网友大批刘墉没有气节,我想这位网友应该在戊戌年再想想六君子,他或许就能如我一样,或许能想明白什么是气节。
-
我的朋友 吕秋娴
我的朋友 吕秋娴我的朋友 吕秋娴
我有二个朋友,一个是女孩子,另一个是男孩子。
方柯
方柯是一个男孩子,他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他圆溜溜的大眼睛一直在发亮,一张大大的.. -
初中一曲难忘的歌作文
初中一曲难忘的歌作文【篇一:初中一曲难忘的歌作文】人的一生,是舍与得的过程,有舍才会有得。当我走进这座美丽的校园时,就注定会有离开的一天。如今,这一天真的悄悄来临,不忍心唱..
-
语文老师的新装 戚少堃
语文老师的新装 戚少堃语文老师的新装 戚少堃
我们的语文老师很严肃,经常发射“粉笔头导弹”,百发百中。
我们的语文老师皮肤白白的,像一颗牛奶糖;头发长长的,像一帘黑色的瀑布.. -
未来的交通工具作文800字
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是一个让人充满幻想的地方。未来的人,未来的建筑,未来的事物,都让我们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心。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一睁开眼发现现在..
-
我的外婆作文500字
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今年65岁了,是一个风风火火的老太太。瞧,外婆正急匆匆的向我走来,她个子不高,有着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上沉淀了岁月的痕迹,粗粗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还很有神。头上..
-
那一天的傻事作文450字
那一天的傻事小时候,我做过一件傻事,现在说出来我都感到害羞。我五岁时,一天,我看见妈妈在家拿着蚊拍在打蚊子,那时我不知道蚊拍是干什么的,我只是看见妈妈打蚊子时都会出现一道蓝..
-
我想去看海作文700字
我想去看海在我的梦里有一片海,乳白色的浪花翻腾着与天同色的海水,她们轻轻拍打着海滩,不留一点痕迹,洁白的海滩上只有小小的贝壳和一串串脚印。我想去看海。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
-
包饺子作文600字
包饺子新年到了,每家每户都吃着水饺,瞧,我家也要吃水饺啦!可是,为什么新年都要吃水饺呢?原来,是东汉建安初年,人们就想起张仲景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方法,做起了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