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早就听说有一本写小动物的书叫《昆虫记》,说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观察小动物,观察大自然,自己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感动。终于,前些天在逛书店的时候,撞见了这本书,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晚上,躺在床上,翻开了法布尔的这本《昆虫记》,开篇第一章作者讲的是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场所。在文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小时候就有一种与自然界的事物接近的感觉,我想这就叫兴趣吧!但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把这种兴趣化为动力,化为目标,而且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停向这个目标走去。由此,我想到了我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迷恋上了看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后来逐渐推而广之,喜欢上了一些大部书,包括武侠小说。但再后来由于学习任务紧,重心转移,便没有时间看这些书了,渐渐地感觉也就淡了。由此看来,对一件事有兴趣不难,难的是如何坚持下去。在这件事上,我们许多人都得向法布尔学习啊!
接下来,我又往下看了一章,这一章是介绍蜣螂。在这一章,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蜣螂是如何滚圆球的。做成这个球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它扁平的头的前边,长着六只牙齿,它们排成半圆形,像一种弯形的钉耙,用来掘割东西,蜣螂用它们抛开它所不要的东西,收集起它所拣发的食物。它的弓形的前腿也是很有用的工具,因为它们非常的坚固,而且在外端也长有五颗锯齿。它左右转动它有齿的臂,用一种有力的扫除法,扫出一块小小的面积。然后,再放到四肢后爪之间去堆,这些腿是长而细的,特别是最后的一对,形状略弯曲,前端还有尖的爪子。蜣螂再用这后腿将材料压在身体下,搓动、旋转,使它成为一个圆球形。食物的圆球做成后,必须搬到适当的地方去。于是蜣螂就开始旅行了,它用后腿抓紧这个球,再用前腿行走,头向下俯着,臀部举起,向后退着走。把在后面堆着的物件,轮流向左右推动,谁都以为它要拣一条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走,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总是走险峻的斜坡,攀登那些简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这固执的家伙,偏要走这条路。这个球,非常的重,一步一步艰苦的推上,万分留心,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它常还是退着走的。只要有一些不慎重的动作,劳力就全白费了:球滚落下去,连蜣螂也被拖下来了。再爬下去,结果再掉下来,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一点儿小故障,就会前功尽弃,一根草根能把它绊倒,一块滑石会使它失足。球和蜣螂都跌下来,混在一起。有时经过一、二十次的继续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有时直到它的努力成为绝望,才会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
努力地近乎固执可笑的蜣螂,这又何尝不是作者法布尔的写照呢?作者法布尔1823年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贫穷人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靠自学的方式学习知识。这多才多艺的文人与科学家,前半生为贫困所苦,但是却未曾稍减对人生志趣的追求,虽曾经历许多攀附权贵的机会,依旧未改其志。开始写作《昆虫记》时,法布尔已经超过50岁,到85岁完成这部钜作,这样的毅力与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在《昆虫记》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慨。
关键字:《昆虫记》 读后感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
《昆虫记》读后感 400字
《昆虫记》读后感 400字《昆虫记》读后感灯下,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手拖着下巴,一手准备翻着书页。桌上放着一本已经让我痴迷的《昆虫记》。想想,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
-
拔萝卜作文
拔萝卜田园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件从未体验过的事,今年春节回老家刚好体验一下。小姑为了让我们吃上新鲜的蔬菜,安排在我们临走时,去菜园拔蒜苗、拔萝卜、挖青菜带给我们。冬天的..
-
思考到底有多重要作文600字
思考到底有多重要在这世间,那些事不是经过思考就做出来的,要我说,很少很少。似乎没有一件事是不经过思考就做出来的。爱迪生发明电灯,虽说他是经过反复的尝试才做成,这些尝试无一..
-
抬头的那一刻作文
抬头的那一刻在黑暗中行走的人抬起头,就会感受到前方的光明;在冰天雪地中行走的人抬起头,就会感受到不远处的温暖。我抬起头的那一刻那是寒假发生的事情。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
-
捕蝉作文600字
捕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我是快乐的小牧童,我的歌声回荡在乡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见路边的树木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实在是秀丽..
-
妈妈的怀抱作文600字
妈妈的怀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一点也不假。我的妈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妈妈虽然是农民,但是家里的生活是..
-
那天我回家晚了作文
那天我回家晚了你们放开我啊!我挣扎着被拉进了小区的一栋楼里,被强拉着跟她们上了楼。我被挤在扶杆边,肋骨撞的很疼。快快快,赶紧抄了,我要是回去的太晚还不被骂死!我的书包被她们..
-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刘靖逸在假期的时间里,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它是一本我们很熟悉的书,但在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它给我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