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6篇)

daniel 0 2024-06-08

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慢行系统;人行步道;功能型道面PPM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avementofpavement,greenway,park,communityandsoon,fromtheaspectsofpavementmaterials,function,culturalelementsandstructuraldesign,andenumeratestheconstructionoftheslow-movingsystemwalkwayathomeandabroad.Technology,especiallyforsomenewpavementmaterials(suchasPPM,ASS,RES)wereintroduced,inthefuturegreeneco-cityconstructionhas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

【Keywords】Spongecity;Slowsystem;Pedestriantrail;FunctionalpavementPPM

1.引言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人行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道面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还要求美观、舒适、环保。目前,国内在城市慢行系统步道的设计和施工方面考虑不足,相应的研究成果较少。相比国外,我国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才刚刚起步。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步道缺乏统一的规划,无设计标准,伍施工验收标准,无典型铺装结构和材料,处于三无状态。各地城市管理部门过去对人行道建设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如今局面。

(2)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城市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缓解城市雾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政府鼓励老百姓绿色出行。从国家层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各大城市纷纷加入试点,热情很高。但是,海绵城市到底如何建设,目前仍无成熟和可借鉴的方案。海绵城市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城市慢行系统步道的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其中,步道要求安全、舒适,美观,环保,耐久。

(3)城市慢行系统步道与行车道有本质区别,使用功能和承载力要求都不同,不应该采用一样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不仅造成浪费,也不科学合理。简单而言,人行道对承载能力要求无须太高,但是,一定要方便施工,便于维护,人行道区域形状无规则,各种曲面、弯道,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施工,倘若采用与车行道一样的铺装材料,则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其次,人行道是供人行的道路,要求路面要舒适(硬度适中),环保(不可以有毒有害排放),美观(各种色彩和图案),耐久(一定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城市慢行系统步道而言,其铺装材料和结构是需要特殊设计和施工的,尤其是对铺装材料而言,需要研发全新的材料,重点突出其功能性(美观,环保,舒适,耐久,便捷)。

2.城市慢行系统步道一般要求

对于城市慢行系统步道设计而言,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包括:文化价值、视觉效果、舒适环保、安全耐久,施工便捷。

2.1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主要指的是步道的个性彰显。道路铺装因时间、地点、使用者和设计者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其内涵包括道路铺装的社会性质及其在相关历史、文化、民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在含义。

2.2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通俗讲就是美观。包括:色彩和质感。主要通过铺装材料和结构设计来体现。色彩的变化和组合使得铺装路面更为视觉冲击力,使人身心愉悦。与行车道产生显著的差异,可以使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接收到美景的熏陶,使我们的道路不再仅仅是被踩在脚底下,而是成为一种景观。所谓质感,要求路面有纹理的变化,高低的变化,粗糙度的变化,有时候,路面可以仿木纹,仿大理石,给人一种很有档次的感觉。让人行走在上面是一种享受,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有时候要求路面不仅颜色丰富,图案丰富,还要求路面可以自发光,自己调节亮度。

2.3舒适环保。

舒适环保是对铺装材料提出的人性化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求铺装材料的模量适中,不软不硬,人走在路上,感受很舒服,没有噪音,不会累脚。环保是要求材料环保,不可以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等,行人在上面散步,健身,不会损害身体健康。此外,对于铺装材料和结构而言,有些还要求路面可以透水,这一点特别适合于海面城市建设。修筑透水路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硬化地,使雨水可以自由渗透,改善大气循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一定程度上环节城市道面产生积水。此外,路面的大孔隙不仅可以透水,还可以吸音从而降低噪音。

2.4安全耐久。

除了上述美观,环保,舒适的要求之外,慢行系统步道功能型铺装还要求铺面安全和耐久。安全主要是指路面的防滑。雨天不积水,冬天不结冰,行人在上面行走,不会轻易摔倒,减少事故。耐久指的是铺装材料和结构的经久耐用,需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寿命要求,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耐久性主要包括承载力,耐磨耗,耐候性,其中耐候性是关键,这与材料的抗老化,抗腐蚀有很大关系。

2.5施工便捷。

(1)城市慢行系统主要是人行道,绿道以及供人行的区域,其与行车道有较大区别。步道往往形状不规则,线形复杂多,且不一定是平面,可能存在曲面,不规则断面。这就要求步道功能型道面铺装能够施工便捷,无须大型机械设备,无须规则场地,对环境要求不高,随时随地都可以施工,且开放交通快,后期维修养护方便,这是人行道功能型道面铺装的一个很实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

(2)对于慢性系统步道的路面结构与设计,虽然我国慢性系统人行道面缺乏深入研究,但建设部和各地建委对于人行道的路面结构设计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从实践来看,这些规定大多过于粗糙,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一些功能型道面铺装材料而言,缺乏可操作性。在此,不做介绍。

3.适用于慢性系统功能型道面铺装的新材料

3.1多孔隙聚氨酯碎石(PPM)彩色透水铺装。

PPM是多孔隙聚氨酯碎石混合料的简称,采用改性路用聚氨酯作为胶凝材料,在常温下将单粒径碎石胶结成整体结构,可在-40~80℃的环境中使用,路用性能和耐久性能良好。由于胶凝材料无色透明,PPM表面可呈现碎石本色,可以铺筑各种彩色路面和图案,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1.1PPM彩色透水路面具有如下特点:

(1)透水透气性好:空隙率高达20~30%,透水系数大于800ml/min;

(2)施工简单: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机械设备可实现小型化,机动灵活,施工2小时后即可投入使用;

(3)绿色环保:施工全过程无污染环境,可做到常温施工或低温施工;

(4)维修养护方便:如产生意外损害,可直接在基础上换填,不用更换基础;

(5)安全美观:大空隙结构能吸收车辆噪声,减小城市噪声污染;可缓解不透水路面在雨天引起的地表积水;冬季雨后不结冰,减小了交通隐患;能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增加整体环境的美观性。

(6)适用场合:人行道、步行街、停车场、景观道路、体育馆、游泳池、洗浴场所、树池等区域表层铺装;

(7)典型结构型式:PPM铺装厚度:2~4cm;基层采用6~8cm透水混凝土或C20混凝土;若原路面强度、平整度、完整性、洁净程度满足一定要求,也可直接加铺2~4cm的PPM。

3.1.2PPM施工工艺:

PPM施工环保,无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无须大型机械设备,常温施工。现场施工分为:配料、拌和、摊铺、压实、磨平、验收六个步骤。施工完成后见图1。

3.2甲基丙烯酸树脂砂胶(ASS)彩色防滑铺装。

3.2.1ASS(AcrylicSandSurface)是甲基酸树脂彩色薄层的简称,该技术采用改性甲基丙烯酸树脂作为胶结料,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采用不同的配比和集料搭配,在常温下现场拌和施工,能广泛应适用于沥青路面、水泥混泥土基面和钢板基面的彩色防滑铺装,可起到美化道路环境、延长道面使用寿命、抗滑和警示等作用。ASS色彩丰富,作为景观铺装,常见用于城市慢性系统人行道面的铺装(ASS防滑铺装体系结构图见图2)。

3.2.2ASS彩色防滑铺装施工环保,无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常温施工。现场施工分为4步:(1)清洁处理地面,除尘除污垢;(2)涂布界面封闭层;(3)施工ASS彩色抗滑层;(4)施工耐污面层(ASS路面施工工艺及实体工程(自行车绿道)见图3)。

3.3微米级砂基透水砖功能型道面。

3.3.1砂基透水砖是采用高性能的有机高分子树脂为胶结料,硅砂(风积沙、彩砂等)为主要骨料或面层骨料,经免烧结工艺制备而成的具有透水功能的预制砖块。如图4所示,砂基透水砖有通体型和复合型两类结构形式。

3.3.2传统的透水砖是靠大孔隙透水,易被灰尘堵死、透水时效短,而砂基透水砖是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来透水,表面非常致密,因此不容易被灰尘堵塞,可保证其长效的透水性。此外,致密的砖体不仅确保了砖的强度和漂亮的外观,同时还能起到雨水净化的作用。

3.3.3砂基透水砖铺装主要分以下几步:(1)铺设中砂垫层;(2)铺设压实的级配碎石基层;(3)铺设粒径0.3~5mm的级配砂找平层;(4)铺设透水砖面层;(5)铺设接缝砂(砂基透水砖完工后照片见图5)。

3.3.4砂基透水砖表面致密、平整美观、色彩多样,搭配不同的铺设方法,可以拼凑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花纹,可适用于公园、小区、景区、人行道、校园、停车场、城市广场等区域的铺筑。

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设计和施工应用

与中央倡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走节约型的园林绿化道路,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但近年来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方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填湖造园等,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当前提出建立节约型型园林、生态园林绿化的口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工作经验,对这一问题作了几点分析。

一、节约用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推广节水型园林建设势在必行。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节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即便是在那些水资源充沛的地区,从改整体水环境的角度出发,也应在建设节水型园林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提高效率,既要提高水资源的总量,又要减少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浪费。就园林绿化而言,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微喷、滴灌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等方法,这些技术措施投资有限,却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并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二、节约能源

近年来,由于大型城市广场、音乐喷泉和景观大道等城市形象工程的盛行,造成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和运营中水电等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更有甚者花哨的夜景照明不是用来突出园林中的景物,而是追求造型奇特的灯具装饰效果,或者追求亮如白昼的夜景效果。这不仅失去了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亟待出台有关城市和园林绿化的夜景照明方面的设计规范。节能型园林绿化作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的绿化,应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这样还能节约大量的管网建设投资,并营建独特的景观。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三、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公园景区景点

在园林的建设中可以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原始的生态林进行改造,土方就地平整,清除杂乱无章的灌木丛,保留原有乔木、大树及有观赏价值的灌木。利用园路,根据原有的植物群落,把公园划分为槟榔园区、假槟榔园区、棕榈园区、热带亚热带果园区、竹园、热带树木花卉园区(花卉基地)、休闲广场等景区。为丰富棕榈园区品种数量,以低于市场价收购周边苗圃棕榈科植物,使棕榈园区的植物品种从十几种增加到几十个品种。改造槟榔景区,以复合层次结构取代原来单一结构,在槟榔园中间搭建一个简易的毛草屋,在草屋周围利用各种花、灌木构筑一个由几个色块组成的复合层次结构的大花镜,把原来单调的槟榔园装扮成一个四季鲜花开放、且具浓郁热带特色风光的大花园。在景点布局方面,见缝插绿,有绿必有花,充分利用公园现有的空间以及花圃生产的各种花卉,构建立体花坛、花柱、花墙、花架,着力打造空中花园,使该公园不仅地上有鲜花开放、蝶飞凤舞,空中鲜花也在散发芳香,人们在公园里怡然自得地享受园林绿地和鸟语花香带给他们的安闲舒适和美的意境。

四、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再生利用是建设节约型园林中较容易节约投资的方法,简单、实用,是每个设计师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废弃场地上进行园林设计,应根据原有建(构)筑物条件和新的使用需求,对一些质量很好的建(构)筑物进行改造设计。其中常采用的更新手段包括:维持原貌与新旧更替。第一种方式是重现废料面貌,将其稍加修缮处理后展示,以呈现具有历史涵义的独特景观。第二种方式是对废弃材料另行加工利用,处理成建设材料的一部分,看不到其原有面貌,从而完全地融人到公园建设之中。这种材料的使用方式不仅延续了场地原有的历史风貌,更显示了设计师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和相关能源的耗费,展示出一种崭新的科学理性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环境友好型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其功能性、经济性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小和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建成的生态驳岸不仅有利于水岸与溪流或河流之间的物能交流,还有利于水岸植物的生长。

五、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

在绿地中设置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会直接提高工程造价。绿地中的硬质景观要分布合理,确实有必要设置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的,要根据该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综合考虑,建设精品、经典、能够传世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保证其与周边总体环境相和谐。杜绝低俗粗劣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尤其是在古典园林周边和在历史遗迹上建设的绿地中,更要严加控制。绿化带内花哨的夜景照明不是用来突出园林中的景物,而是追求造型奇特的灯具装饰效果,或者追求亮如白昼的夜景效果。这不仅失去了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亟待出台有关城市和园林绿化夜景照明方面的设计规范。

总之,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造成乡村景观的丧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失地农民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因此,将园林绿化建设与保护和建设乡村景观相结合,既能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又能提高园林绿化的经济收益,营造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傅睿.节约型园林设计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2]史作亚.节约型园林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3]吴慧华.节约型园林在园改造中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交通大学2011

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园林小品城市绿地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也突出起来。如何利用园林小品来创造优美的景观是至关重要的。

园林小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轻巧美观的造型,在城市绿化(园林中)起着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同时,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可满足各种游人活动的需要,因而成为城市绿化中(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化的游乐场所;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建筑小品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园林小品的内容、功能和作用

园林小品包括:园椅、园凳、园灯、栏杆、花格、景墙、景窗、洞门、果皮箱、宣传牌、各种园林标志及儿童游园中的玩具设施等,另外还包括雕塑小品,铺装地面等,以及小型的建筑雕塑。

在园林造景中,园林小品做为园林空间的点缀,虽小,但能匠心独具,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不论小品是依附于景物或建筑之中,还是相对独立,其选型取意,均需经过一番艺术加工,精心琢磨并要求能与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可谓小而不贱,从而不卑,相得益彰。只要剪裁得体,配置得宜,充分发挥增添景效的作用,必将构成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致。无论是园椅,园凳或园墙,栅架,景窗等一切园林小品,他们在造园艺术意境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不可或缺。可以说园林小品的地位,如同一个人的肢体五官,它能使园林这个躯干表现出无穷的活力、个性与美。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除具自身的使用功能外,一方面作为被观察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作为人们观赏景色的所在,因此在设计中常常使用园林小品把外界的景色组织起来,使园林意境更为生动,画面更富有诗情画意。园林小品在造园艺术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从塑造空间出发,巧妙地用于组景:如揖峰轩的六角透窗,翠竹枝叶似很普通,但由于运用得巧妙而成为一幅意趣盎然的景色,远观近赏,发人幽思。另外在古典园林中,为了创造空间层次感和富于变化的效果,常借助于园林小品的设置与铺排,一堵围墙或一樘门洞都要予以精心的塑造。苏州拙致园的云墙和“晚翠”月门无论在位置、尺度和形式上均能恰到好处;从枇杷园透过月门望见池北的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树林之中,云墙和月门加上景石,兰草和卵石铺地所形成的素雅近景,两景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通过上面两个景例可以看出,园林小品的构思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以便更好的确定其形式、尺度和景致的组合。

园林小品另一个作用就是运用小品的装饰性来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苏州网师园的大厅前的砖砌门楼,雕刻精细,古香古色,精美绝伦。游人至此无不驻足凝视,观叹良久。上海杨浦居民区的小游园所采用的仿竹花架,轻巧逼真,静坐其下使人感觉如同身居竹林之中那么惬意。显然运用小品进行室内外空间形式美的加工,是提高园林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园林小品特别是那些独立性较强的,如果处得好,其自身就是一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一种以传统的水庭石灯的小品形式“漂浮”于水面,使西湖的月夜更加迷人。

园林建造小品除具有组景,观赏作用外,常还把那些功能作用较明显的桌凳,地坪踏步,桥岸以及灯具和牌匾等予以艺术化,景致化,一盏照明的壁灯虽可采用成品,但为取得某些艺术效果,不妨用最普通的枯木竹节进行艺术加工,倘处理得宜,绝不会显得简陋,相反倒使人感到别具自然风趣。广州兰圃竹节壁灯就是一种工艺价值极高的小品,它与室内以竹材编织的顶、墙壁相互呼应,形成亦十分协调,园林建筑小品的工艺化和景致化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手段。

二、园林小品的设计原则及过程

(一)设计原则

1、巧于立意

2、突出特色

3、融于自然

4、注重体量

5、因需设计

(二)设计过程

1、造形与结构的设计

造形与结构的设计是园林小品的主体,是体现主题,发挥功能的直接表现形式,因而造形和结构的设计是园林小品的设计首要内容。

做为整体功效的小品,其首先应该具有整体设计的立意,具有整体风格,以表达主题思想和功能为设计目的,主要表现在小品线条和韵律与环境的和协和统一。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容,丰富整体设计的内容和意趣。

做为独立的艺术小品,其造形和结构必须具备完美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其艺术水平,给人以较高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小品发挥大用。

小品的造型可以是自然形象的,也可是几何形体的组合,前者使人感到亲切活泼,后者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严谨,一个好的造形和结构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能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

2、尺度与比例的合理

尺度和比例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的,尺度是园林小品的体量与人的对照,比例除其自身结构的对照外,与环境的互相对照的关系。合理的、最佳的尺度和比例是充分发挥园林小品功效的又一重要因素。

从人的视觉上讲,园林小品必须让人感到舒适亲切和优美,从整体环境上去讲,其体量应与环境的比例相适宜,从小品自身的比例来讲,其建筑形体必须均衡,而富于个性,同时必须注意其本身的功能作用。

在处理园林小品的比例和尺度之时,要因地制宜,但并非无章可循,如,一般园凳的高度在35-40cm左右,对于灯杆来说,开润的广场,水面以及人流集中的活动场所的灯杆高度一般为5-10米,而园路两旁的园灯要求高度在4-6米,庭院的灯一般不宜过度,其设置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宣传牌的高度应与视线高度相一致等。

3、材料的正确选择

正确地选择园林小品的建造材料是使园林小吕充分体现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又一重要手段,一个精美的园林小品除其结构形体和尺度的精巧外,材料的好与坏,适与否是园林小品功效的直接影响因素。

从功能上讲,坚固耐用是其使用功能的保障,从其观赏角度来讲,材料的质感是表现其艺术性和风格的手段,质感的直接作用在于它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用钢筋混凝土浇成的小品,给人以朴实大方之感,用大理石,纤维玻璃制作的小品,给人以造形高雅、轻巧、美观之感,倍受人们喜爱,用木、藤、竹等材料制成的小品,给人以亲切,生动,回归自然之感等。

在选择材料之时,要因需而异,以充分发挥其功效为主导思想,但也应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兼顾功能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4、色彩的装饰

色彩是表现园林小品的艺术性和意趣的重要补充,其有时是材料选择依据,有时却需重新着色。

合理的色彩选择可以充分体现园林小品的生动活泼,朴素典雅的的艺术风格,增加园林小品的情趣和内容,充分体现其造形的优美和质感的需求,进而使园林小品更具宣染力和思想感情,平添艺术风采。

在色彩选择上力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和对比,功能与景观的统一,意趣与形体的相生,风格与风性的一致等等。

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受具有其普遍的作用,在园林小品中的园灯上运用尤为显著。园灯各种色彩配合各种不同的照度,可以形成热烈的或沉静的,发扬的或收敛的,庄严富丽的或轻快明朗的以至阴森森的等不同的气氛。困此在进行园灯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运用色彩和光照的特性,以期达到预想的设计效果。

三、园林小品运用的具体分析

1、丰富多彩的铺地

2、表达思想感情的雕塑小品

3、烘托气氛的园灯

玉兰灯与宫灯是园灯运用比例典型的实例,由于二者造形结构和色彩的不同,分别烘托出庄严的气氛(天安门广场的玉兰灯)和典雅秀美的气氛(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此灯)。

4、变化无穷的花格

在园林建筑中,各种花格广泛用于墙垣,漏窗,灯罩,门窗,栏杆等处,花格既可用于窒内,亦可用于室外,既可分割空间,又可使空间相互联系,既能满足遮阳、通风等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又可借助点缀环境。

花格在型式上可做成整幅的自由式,也可采用变化有规律的几何图案。其花式和图案既可以为整齐的平面式,也可以组成富有阴影的立体形态。

花格构件,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或形成纤巧的体形,或形成粗状的风格。按制作材料分,花格有砖瓦花格,水泥制品花格,竹木花格,金属花格,琉璃花格以及玻璃花格等。

不同的花格在功能上和景观上发挥着极其丰富的作用,在苏州园林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苏州大小几十个园子中,花格有4000多种,而无一个相同。这就是变化无穷的花格世界。

5、归回自然的装饰

园林小品除满足其本身的功能要求外,常常为了与环境气氛统一以至增加艺术情趣而在造形上运用仿物形式并着以相应的色彩,这样使小品生动、形象、亲切而富有野趣,同时为了更有利地表现自然,还可利用自然界中未加工过的原始材料,这是中国自然式园林的造园手法的体现。

例如:园桌,园凳可以用天然树桩作素材,以水泥塑制的仿树桩桌凳更增添了不少园林气氛。又如草坪中的山径,可散置一点石片,疏密随意,使其野趣横生等。

回归自然的装饰效果在于其虽模仿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6、景墙,景窗的运用

园林中的墙有分隔空间,组织导游,衬托景物,装饰美化或遮蔽视线的作用,是园林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墙的形式有立墙,梯形墙,白粉墙,钢筋混凝土花格墙等,虎皮石墙,竹篱笆墙等,其建造材料丰富施工简便,《园治》中说: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墙是白粉墙,白粉墙面不仅能与灰黑色瓦顶,栗褐色门窗有着鲜明的色彩对比,而且能衬托出山石,竹丛和花木藤萝的多姿多彩。在阳光照射下,墙面上水与树影变幻莫测,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墙上又常设漏窗,空窗和洞门,形成虚文,明暗对比,使墙面显得活泼,生动。

与古典园林相比,现代园林对景墙景窗运用的比较少,但其功能作用并未减弱,合理的分割空间、组织导游,装饰美化园林景观等方面依然是当今园林运用的空白。

7、造型与环境的统一——栏杆的运用

栏杆的主要功能是防护,此外可以分割空间,组织游人,以及用以点景和美化环境。

栏杆的造型要力求与园林环境统一、协调,使其在衬托环境,表现意境上发挥应用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采用石柱栏杆,其沉重的体量,粗壮的构件,形成稳重端庄的气氛,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苏州拙政园中,主体建筑运香堂北面平台上则用低矮的水平石栏杆,衬托了厅堂,又和其前面开阔明净的池面相协调,在风景游览胜地常用简洁、轻巧,空透的栏杆。

四、园林小品在城市绿地中的运用深思

具有使用功能和艺术性的小品,其在城市绿地中被誉为“家设”,它的运用和发展是同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时代相适应的,因此它具有地方民族风格以及时代的不同风格特征。

就其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园林小品本身就有其别具有的风格,同样在此基础上它又分为南方和北方的风格特征,因此表现在色彩,尺度,材料以及造型结构的差异,除了其运用的一般意义外,园林小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又具有其特殊的运用意义,例如在新疆,由于地理气候的特点而表现出树种单一化,季节色彩的单一化等特点,势必要求园林小品的普遍运用以达到城市绿地美化的作用。

就其民族风格而言,园林小品本身是人类文明与民族发展的劳动产物,它应充分体现人类智慧和民族文化的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面貌,尤其是在多民族的中国,近至新疆,具有伊斯兰式风格的园林小品是新疆广大园林工作者努力奋斗的方向。

就其时代风格而言,园林小品要与时代坚密相结合,绿要继承和发挥传统的风格和精华,又要富于创新精神,既不能死抱古典园林不放,又不能不顾国情,民情而标新立异,与此同时,园林小品应开发时代的运用功效性,发挥其宣传教育以及美化感应的功效,使园林小品不愧为时代的服务机体。

具有一宣风格的城市绿地的“家设”(家具及装饰设施),其设计时不能违北规律而随心所欲,要考虑公共使用的心理行为特点,便于管理、清洁和维护,要考虑广泛设置的经济效益和施工,制作的技术水平,确有普遍推广的可行性,要考虑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天长日久的影响,材料运用(包括色彩与质感实施)和构造处理都要力求妥善。

要考虑该城市风格和具体环境的总设计意图,切忌生搬乱套,并以宁缺勿滥为好。

总之城市绿地中园林小品的合理运用能使城市美化、亮化,增添无比的风貌,但合理的运用必须是在合理的设计基础之上的,而合理的设计又要求园林工作者必须具备完善健康的艺术功底和对城市生活的充分理解和体会。并要具备不断进取,开拓思维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园林小品才能在城市绿地中更显风彩。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篇4

公共艺术是两种内涵的结合,首先是公共内涵,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明其受众是广大群众、发生地点是公共空间;艺术内涵表明其本质是美的载体,是运用各种适合于公共场域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因此,公共艺术应该是有助于从形态美和精神美上增强公共空间整体美的存在。城市公共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佐证之一。当代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园艺或城市雕塑作品,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是城市空间、情感、场景、公众事物等的集合。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根据其时效性、规模、形式、结构、情感等可细分出非常多的类型。比如通过艺术类型可分为雕塑、装饰、影像、园林艺术等,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平面、立体等,从内涵上可分为写实的、抽象的、寓意的等。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根据现实空间的功能需要、情感需要、场景需要、文化需要等来决定,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才能创作出适宜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决定着它的特征,所有城市公共艺术都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第一,装饰性。公共艺术的首要作用是点缀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装饰性是其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公共艺术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性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同样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第

二,实用性。现代城市发展重心是“人本建设”,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因此,公共艺术在装饰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比如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公共设施,以浮雕为载体的具有视觉导向作用的过道和长廊,即具有实用性也增加了公共环境的美感和趣味感;第三,互动性。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中的居民等相互协调共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满足城市空间审美需求、城市居民知行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公共艺术的上述典型特征也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成功的公共艺术不在于公共艺术作品本体的突出艺术性和经济价值,而在于是否做到了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相互协调,是否有助于城市社会与空间自然的协调,是否实现了城市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二、公共艺术之美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推动作用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对城市空间整体美感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空间美感的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建是否具有设计美感与城市的系统规划息息相关,而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城市的细节美和形态美,从平面、空间等不同维度来勾勒城市的设计之美,从而从城市自身形象建设上去推动经济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增加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随之而来的商业效应和经济效益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态文明滞后是得不偿失的。当代城市中以环保为题材或以环保材料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手段将艺术之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生态哲学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在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延续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从而从城市自身去推动经济的永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内优美的环境和亮丽的风景,同样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艺术对弘扬城市文化内涵的名片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实质上是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文化形成于历史积累和城市精神,公共艺术是这些风俗文化、人文精神得以表达的直接手段,而城市文化又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展现着北京的皇城文化特色,拉萨的佛教建筑群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民族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建筑风格等公共营造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好坏。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当人们来到城市旅游时,总会重点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该城市的认知也大多建立在这些具有对方特色的景点或者艺术作品之上。比如到了长沙就一定会去橘子洲,到了武汉就一定会去黄鹤楼,这些建筑、雕塑都可以划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他们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艺术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就是深入推进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艺术不应该都是曲高和寡,应更多地融入生活。纵观当代城市社会,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必然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互动需要主体、客体、场域和媒介。}4}公共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主体包括城市大众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这两者的思维、情感、技艺等构成了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客体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者根据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从风格、尺度、主题、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客观环境之中,以实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呼应和协调。此外,通过这种客观的表达手法和特有的人文气质来烘托周围空间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周围空间的环境。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为的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动作场景等)和以物的形式(色彩、造型等)进行。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性逐渐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公共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在城市空间环境场域中的情感、审美、技艺的互动与交流,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融洽。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之中可实现放松与减压,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帮人们舒缓情绪,还能够进一步拉近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样能够帮助城市空间在功能和审美上实现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城市的标志,同时给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价值互相匹配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某个艺术作品不假思索的置于某一公共空间之中。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地域性,而不是趋同性,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质相互关联,在作品的创作初期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人文、空间、环境等要素进行恰当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是公共性,曲高和寡不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被广泛接纳,艺术性再强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到不合时宜的公共空间中只会显得突兀,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增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宜居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向人们传达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人们的精神归属。

四、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与情感体验

设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初衷主要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增强居住环境美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就是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身心愉悦并感知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在美感形成的基础上加强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从审美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已实现其历史使命。

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景观符号语法构成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建筑作为一个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景观设计也受到重视。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的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一、景观构成的符号学分析

1.符号学

符号学是经100多年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最初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来符号与各种专业结合,形成新的学科。论文百事通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2.景观作为符号的文化含义

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文化中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行为的现象,包括各种部门符号学,如建筑、电影、戏剧、仪式符号学等等,都属于文化符号学的范围。景观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是人类传播文化信息的符号。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有句名言:人是“符号的动物”。“景观的核心是在于为创造一种合理的人类户外生存环境”。景观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媒介,其符号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二、景观特色符号的分析

1.景观的符号学特征

景观符号包含符号的能指、所指与实物,能指可视为景物的形式和空间,所指代表景物传达的台义,而实物则指具体的景物。对于使用者来说,形式是直观的、感性的;意义是间接的.有文化背景的;景观是一个由众多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可以表述人类思想及历史和文化的信息载体。也就是说,景观变成了文本,可以在其中阅读、理解它。如古典园林里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装饰图案,用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如图腾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及故事性图案等。事实上这些图案往往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话意识和社会意识等的混合物”。中国古典园林构景要素被文人当作一种符号表象,动植物、山水势头和构筑物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象征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其主要的手法就是在铺地上镶嵌各种各样的图案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据史料记载,图腾纹样较早与铺地材料结合在一起,后来图腾纹样的形式被赋予多种素材,如植物图案、故事图案等。人们把图腾当作赐福的祥瑞生命符号,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籍之寻求心灵的保护。如《礼记?礼运》所称四灵:麟、凤、龟、龙,都是由远古图腾崇拜演变而成的理想动物。

2.景观的符号学运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天津“格调竹境”小区最有符号特色的“月洞门”用瓦片堆叠而成。总结了中国月洞门的一些传统做法,有很多艺术的原型符号在里面。改变材质,并改变功能(如月洞门流水而不让人从中间走而从两边绕行等)。瓦片的“波浪”的细部,以及和不锈钢两种材质粗与细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中轴线保留的大树散落随意地沿路布置,并且和景墙、古董摆件一起形成一条天津市井步道,很有天津的地域文化。在材料上,将现代的景观材料和传统的中式材料相融合。里面不仅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风俗等的影子,还有现代的材料玻璃、钢结构、不锈钢的质地、肌理和感觉等等。

符号的使用与创造一定要准确、要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成整体。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石头、水……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符号,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季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矫揉造作的田园意境。新晨

3.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结束语: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形成的园林艺术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借鉴经验。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工艺的造型、装饰都是我们进行景观设计创造时灵感的源泉。设计师主将传统的造型,民间的生活习惯,不同材质等因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城市景观符号。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城市建设典型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文化沿袭;低碳经济;建筑节能

1低碳经济建筑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低碳或无碳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开发与普遍使用,以及碳排放的显著减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而且正面临能源相对短缺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削减这一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文化延续与建筑

文化作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一定意义上说,现代都市与历史文化应该具有延续性,城市的建筑应该致力表现这种延续性,这样才能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使得地方社区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

3我国城市建设中低碳经济与文化沿袭的现状与问

3.1我国城市建设中建筑材料的运用缺乏严格的指标控制系统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建筑设计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节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材料的浪费。减少城市建设中建筑节能材料使用中的浪费,除了从主观上树立节约观念外,材料自身因素和各种外部因素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材料与施工、造价结合起来,加强材料管凰强化用量控制,从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回收等各环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标准,对建筑材料的应用进行严格的指标控制。

3.2我国传统文化的沿袭盲目采用复杂古典结构,欠缺内涵把握

当前,众多建筑在设计风格中融人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中,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建筑外观设计只是照搬形式、追求形似,盲目模仿采用复杂的古典建筑结构,忽略了建筑外观设计的内涵。建筑如果缺少了文化的传承。就会缺乏生命力。海派的石库门建筑,新天地改造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在激活当代时尚文化的同时,打捞起人们对传统生活空间的记忆。

3.3低碳经济中的节能构造与文化延续间无法和谐统一

当今世界现代化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他们往往以历史文化的久远作为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

我们说建筑构造与细部要素的产生通常都是缘于实用功能,但有时也可以由象征性的需要演化而来。就建筑节能而言,建筑自身和体型、维护结构、内部能源系统、内部各种程序的运行、使用的管理方式、自控运行方式等等诸多因素,这些应该都是一个非常整体有机的咬合,只有把这些做好,才算是一个好的节能设计。盲目的关注节能材料的使用或盲目的以文化延续为目的而忽略节能设计都是不可取的。

4对中国现代建筑低碳经济发展中文化延续的建议

4.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模式必然的包括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等的重要内涵,从而要求节能建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4.2凸显艺术性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节能技术发展中适当地讲求节能建筑的艺术性,使节能建筑不仅给我们带来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带来美的享受。对于优秀的节能建筑来说,其节能技术本身就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好的建筑所体现的因素都应在周围环境、历史、文化上有所反映。

4.3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倡建筑形态与低碳经济和谐

  • 下一篇: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6篇)
    上一篇: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语文教案(整理3篇)
    相关文章
    1. 大班感恩节教育方案范文(精选4篇)

      大班感恩节教育方案篇1主题活动的目标:感受西方的感恩节,对感恩节的背景有所了解。激发孩子对火鸡的探究热情。扩展孩子想象的翅膀。主题活动板块构建框架:(本活动以文学形式..

      daniel 0 2024-06-08 10:21:17

    2. 励志早安语录优秀范文(精选8篇)

      励志早安语录篇11.磨练,使人难以忍受,使人步履维艰,但它能使强者站得更挺,走得更稳,产生更强的斗志。2.坚强药三分,毅力做主引,经验是药罐,教训控火温,熬就疗伤药,失败后再饮,药激信心..

      daniel 0 2024-06-08 09:13:46

    3. 英语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

      【精选】英语实习报告范文8篇在当下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语实习报告9..

      daniel 0 2024-06-08 08:23:28

    4. 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致学生家长的一封

      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范文(通用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信,肯定对各类书信都很熟悉吧,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你知道书信要怎么写才..

      daniel 0 2024-06-08 07:24:17

    5. 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精选5篇)

      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篇1一、德育工作的对象文理分科后,学生进一步分化,高三下学期学生对高中生活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学生的理性认识会逐渐取代和超越感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会提..

      daniel 0 2024-06-08 07:23:45

    6. 老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老师

      推荐老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精)篇1老师,经过两年的师生相处,我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你说,可是真正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去说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

      daniel 0 2024-06-08 05:34:52

    7. 企业年度报告范文(整理4篇)

      企业年度报告范文一年来,我们后勤队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后勤队全体工作人员精诚团结,积极配合公司领导,坚持抓好自身本质工作,在20_年度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公司电线线路..

      daniel 0 2024-06-08 05:28:00

    8. 本人原因的离职报告范文(3篇)

      本人原因的离职报告范文
      亲爱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离职报告。从我加入公司到现在,我得到了你和公司同事的各种帮助。我觉得我很幸福,很幸运。为此..

      daniel 0 2024-06-08 04: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