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6篇)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1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2
[关键词]叠加法;建筑环境设计;可持续性运用
多种多样的生物与自然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在这些生物中,人类具有非凡的智慧,应该主动探求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并且充分发挥自然作用的途径。“叠加法”中的横向叠加与纵向叠加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将对“叠加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运用进行说明。
1“叠加法”阐述
1.1“叠加法”的提出
“叠加法”即为“自然叠加法”。自然的再生与循环是所有生物生存的环境与基础,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中包含多种要素,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的运转。在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设计的案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仅仅将设计构思作为工作重点,势必影响设计效果。但是现阶段的建筑设计由于设计者自身素质、设计周期、预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少有设计师能够对其进行重视并加以利用。在这种现状下,“叠加法”应运而生。该种方式能够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气候、水域等多种环境要素,并与设计理念进行结合,便于自然要素的保留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2“B加法”内涵
相较于其他生物,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有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包括地理因素,例如地表水、沼泽、森林土地等,气候因素包括城市纬度、气候条件、洪涝区域等;社会环境即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意识。其中的第一要素在指为了保证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例如法律制度、宗教、经济制度等,第二要素是指在自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评价,例如地域历史价值、森林价值、土地价值等。
明确了以上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后,再对“叠加法”进行进一步阐述。该种方式分为横向叠加与纵向叠加。横向叠加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地面上包含的各种自然要素,例如平原、山丘、天然风景区、人类居住区以及这些地面上存在的植被、动物等,将这些要素制作成透明度相同但是颜色不同的胶片。在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时,将建筑区域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叠加,对该区域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解。若灰度加深,则表明该区域中能够利用或者需要保护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就要注意增强对其的保护意识,利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改造,适度开发。在具体工作中,通常使用Photoshop等软件作为辅助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纵向叠加是指建筑区域中地表上的各种自然要素,例如大气、光照、日照时长、地下含水层等,使用与横向叠加相同的方式,对该区域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解。最后将横向与纵向得出的结果进行叠加,得出做大的利用价值。虽然在设计的前期,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比较麻烦、耗时,但是能够为建筑区域中自然环境的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有利的影响。
2“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运用
2.1设计实例
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某镇,总面积达到220km2,包含三个镇区,本文中假设为A、B、C三区。
2.2“叠加法”的具体应用
对该镇区域中的土地状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利用“叠加法”中的横向叠加方式辅助进行,实现对该区域中现有土地的科学规划,以便得出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区域、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并制成规划用图。
2.2.1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为了对自然环境、基本农田等进行保护,维持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将该区域中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域、交通主干道、道路两旁防护林等划分为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
2.2.2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具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发展预留用地以及待迁还耕的农村用地等。
2.2.3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除了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与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区域,其它都为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按照A、B、C三镇区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等实际情况,对三镇区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其中A区为新建镇区,作为行政办公与文化的重心,提供居住、娱乐、贸易等功能;B去为老镇区,主要功能为发展种植业与农产品的加工与贸易等;C区自然条件良好,功能为发展旅游产业、商品贸易、居民居住等。
3结语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无论建筑区域大或小,为了保证设计的可持续性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对自然环境给予充分尊重,保证其中的自然要素被合理运用;对社会环境给予充分尊重。保证各区域社会职能的科学划分。将这两种原则进行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出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叠加法”能够将这种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益的理念进行贯彻。
参考文献:
[1]杨丽娜,孟胜欧.设计结合自然――“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应用[J].艺术教育,2016(04).
[2]李久太.可持续性视角下模块化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艺,2016(02).
[3]林晓晖.绿色生态理念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浅析马杭州排涝站的建筑景观及环境设计[J].福建建筑,2016(04).
[4]肖冬梅.建筑环境设计中人体活动与心理情感因素分析[J].四川水泥,2015(03).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3
关键词:公园景观;景观感知;多维感官;SD法;因子分析法;福州市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GY-Z11048)
作者简介:于苏建(1973-),男,博士,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袁书琪(1949-),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地理学。1引言语义差异法(SemanticDifferentialMethod,简称SD法)是由Osgood(1957)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又称为感受记录法。它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出定量化数据(章俊华,2004)。SD法最早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淡化,而在建筑(庄帷敏,1990;Imamoglu,2000;Franz,Heyde,2007;Llinares,Page,2007;江昼,等,2008)、风景园林(曹娟,等,2004;黄瑛,2009;王建伟,等,2010)、道路广场(朱小雷,2002;贾致荣,等,2008)、城市整体印象(冈本耕平,2000;王德,等,2009)等领域,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对于场所的心理认知,从外表上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SD法实现了对于场所心理认知的定量揭示,因而在建筑创意、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受到青睐。在景观设计领域内,SD法的应用研究已有一段时期。然而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仅把注意力放在视觉因素和使用功能方面,尤其关注景观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质感以及色彩构成等,忽视了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虽然人类获得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Torigoe,1999),但是,诚如微量元素之于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获取的20%信息同样不可或缺(葛坚,等,2006)。因此葛坚等(2003)把声景观概念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吴颖娇和张邦俊(2004)介绍了声景观的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揭示了目前声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郭宏峰和李辉(2007)以浙江省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声景观、声景观要素功能、空间构成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的设计要素、正负设计手法等。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虽已被引入国内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而对于嗅觉景观的研究就更少了。“声”和“味”要素不仅是五官可以获取到的信息,而且也会影响视觉感官对信息获取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对景观视觉效果的评价。城市美学不单指建筑美学,同样包括对消极审美价值的关注,例如无所不在的噪音、发出尖锐声响的电子看牌等因素都会妨碍人们得到积极的感性体验(阿诺德·柏林特,2010)。在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中,“声”和“味”之于“视”的感知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城市景观设计又该如何满足人的多维感官的感知需求等,亟待研究。本文以“国家园林城市”——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应用SD评价法,就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丰富公园景观感知的研究,为声、味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景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景观分析与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姜鹏鹏,王晓云,2008)。运用SPSS软件(章文波,陈红艳,2006)因子分析功能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公共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法,并采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因子提取。鉴于本研究变量较多,迭代次数设为50,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各变量因子之间彼此相关且绝对值较大并显著,为此,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加以判定。KMO大于0.7时效果较好。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
2.2试验设计
2.2.1形容词对选择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蕴含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刘滨谊,2005)。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保护和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研究则是从人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使人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此三元素正好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滨谊,2001)。本研究在刘滨谊提出的景观三元素之一的景观环境形象上选择空间、形体和色彩3个要素,环境生态绿化(环境)和大众行为心理(心理)2个要素不变,另外增加一个对景观整体印象(整体)要素,共6个要素,即空间、形体、色彩、环境、心理和整体要素。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见表1)。
2.2.2试验样本选取评定与测试的最佳方式是被调查者到对象空间去进行实地体验,以便最为客观地记录评价者的感受。但由于调查对象较多,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本研究拟选取两组试验对象进行比照,无法实施实地测试。因此,我们选择录像的形式进行评定与测试。嗅觉影响样本选择,以福州市常用的绿化植物榕树(金牛山公园)、白玉兰花(金牛山公园)和桂花(南公园)作为味环境因素。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但没有香味,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参照样本。白玉兰花和桂花在花开季节有明显浓香,沁人心脾,因此作为对比样本,考察花香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另外,福州市区内湖泊、水塘、小河星罗棋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水体污染严重。福州水上公园便是一池死水,日夜散发着恶臭,方圆三五百米的住户都不敢开窗,这势必影响该公园水景的观赏价值以及公园使用者对该水景环境的认知。选择水上公园作为对比样本,考察水体臭味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听觉影响样本选择,以鸟鸣(西湖公园)和交通噪声(北江滨公园)作为声环境因素,考察它们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用摄像机沿游步道从不同角度对以上几个公园景观进行录制(录像中包含了选取的声、味环境因素),录制长度约3~5分钟。
2.2.3试验对象和测试过程虽然不同的人群在景观环境的描述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此次研究是针对景观感知的调查与评价,且研究的目的并不侧重于对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试验选择了园林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30名学生,分成两组作为被试对象,进行比照。测试前,向被试对象介绍评价测试的具体要求,解释描述目标景观环境各个形容词对的含义。第一组测试时,只提供水上公园景观、金牛山公园景观、西湖公园景观和北江滨景观等录像,不提供植物名称、声音等信息;第二组测试前,告知被试对象植物样本的名称和特性(花香)和水上公园的恶臭,并且播放录像时打开录制时的背景声音。每段录像重复播放3次。评价采用表1中所列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级段定为5段,并以0为中点对称,将很(差)、一般(差)、中等、一般(好)、很(好)分别赋值-2、-1、0、1、2。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60份,回收率及有效问卷率均为100%。3结果与分析
3.1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分析
3.1.1总体影响分析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见,就气味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两组评价者对水上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33。当评价者得知水上公园的水景臭气冲天时,评价值由-0.01降到-0.67。两组评价者对南公园景观(桂花)和金牛山公园景观(白玉兰)的评价均值分别为0.32和0.56,其中被告知公园植物样本种名为桂花和白玉兰,并具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一组评价均值为0.60。而未被告知以上信息的组别评价均值只有0.27。就声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在噪音环境下,评价者对北江滨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03,而在无噪音环境下评价均值则为0.64。在有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者对西湖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1.08,而在无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均值只有0.74。通过对两组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显而易见,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们只注重公园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成果是有缺憾的。
3.1.3影响差异分析正面或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各公园景观,纵轴代表两组评价者对各景观评价要素计算绝对平均值的差异(因子差异分析图,略)。从图1可见,心理和整体2个要素曲线波动最大,表明受声、味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景观环境形象(包括空间、色彩、形体三个要素)曲线最为平滑,受影响程度最小。心理要素中,愉悦度因子受影响程度最大,而归属感、安全感、新奇感三个因子受影响程度相当;整体要素中,吸引力因子受影响较大,其次为特色度因子。就声环境和味环境二者对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差异不显著。声环境影响下,心理要素受影响程度略高于整体要素,而味环境影响下,整体要素高于心理要素。综上可知,正面的声、味环境因素首先提高了游客的愉悦度,并使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特色。反之,同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环境要素在6个要素中受影响程度列第三,但环境要素中的生命力和环境协调度2个因子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可见,声、味环境对于环境生态绿化的重要性。
3.2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主因子提取
3.2.2因子轴的抽出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系数表(见表4),考察因子轴构成的尺度,并加以命名。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1在色相、色彩丰富度、尺度感、动感、美感等方面载荷较大,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小,均处于0.78~0.85之间,命名为形式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2在连续度和有序性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协调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3在空间感、光感和色彩纯净度3个方面载荷较大,其中空间感方面的载荷达到0.99,相关程度最大,命名为空间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1在环境协调度、生命力、植被覆盖度等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生态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2命名为污染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1在特色度、新奇感和吸引力3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特色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2在归属感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认同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3命名为安全因子。基于上述分析,提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为最主要的因子,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8.3%;生态因子、污染因子也是重要的因子,两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5.3%;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是公园景观构图的基本要求,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87.9%。按照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理解,福州市公园景观影响主因子的排序依次为意境、情境和物境。这就要求福州市在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时,首先,应思考如何融入地方文化,营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景观,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对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后,在公园景观整体规划上,把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等重要法则,做到空间组织有序,创造步移景异的物境。4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感知中,运用SD法,系统地分析了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揭示了在公园景观感知中,“声”、“味”之于“视”的影响规律,并以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评价结果为基础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影响因子提取。相比基于单一景观视觉感知的研究,其结论更为客观、合理。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第一,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不能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在消除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的同时积极营造正面的声、味环境。第二,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由此可见,声、味环境对公园情境、意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综合考虑声、味环境因素所提取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的8个主因子,可为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为了真正提升公园的品位,满足人们对公园景观全身心的享受,应将声、味环境要素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实现景观的整体塑造,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园景观。本文就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测试时,因无法实现实地的对比分析,只能口头告知被试者相关信息,引导被试者进行想象,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的结果。因此,如何改进测试方式,使结论更为客观,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ranzG,HeydeM,BuelthoffHH.Anempiricalapproachtotheexperienceofarchitecturalspaceinvirtualrealityexploringrelationsbetweenfeaturesandaffectiveappraisalsofrectangularindoorspaces[J].AutomationinConstruction,2005,14(2):1651721.
[2]ImamogluplexitylikingandfamiliarityarchitectureandnonarchitectureTurkishstudents’sassessmentsoftraditionalandmodernhousefacad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0,20(1):516.
[3]LlinaresC,PageA.Applicationofproductdifferentialsemanticstoquantifypurchaserperceptionsinhousingassessment[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7,42(7):24882497.
[4]OsgoodCE.Themeasurementofmeaning[M].Chicago:IllinoisUnivPress,1957.
[5]TorigoeK.Soundscape,itsconceptandpractice[M].Tokyo:Kashimapress,1999.
[6]阿诺德·柏林特.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1.
[7]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J].中国园林,2004(7):6771.
[8]冈本耕平.都市空间的认知与行为[M].东京:古今书院,2000:288.
[9]葛坚,卜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9):5860.
[10]葛坚,陆江,郭宏峰,等.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9):15691573.
[11]郭宏峰,李辉.声景观设计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3):149151.
[12]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基于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改造的SD法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13]贾致荣,郭忠印,刘学博.公路边坡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11):154159.
[14]姜鹏鹏,王晓云.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大连、青岛、厦门和三亚为例[J].旅游科学,2008(5):1218.
[15]江昼,张捷,祁秋寅.城市雕塑环境空间视觉满意度的定量评价——以南京市三处城市雕塑环境空间为例[J].经济地理,2008(6):10121014.
[1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1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6):15281536.
[19]王建伟,王瑶,綦国巍.新乡市潞王陵景区景观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196200.
[20]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6):565568.
[2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2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29248.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影响,在实际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形式越来越现代化,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开始在设计工作中融入环境艺术的观念。因此,在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但要以优化环境为目标,还要提倡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是众多艺术展现中的一种,其主要是以环境为基础,有效结合设计作品和周边环境,依据素材纹理、立体效果以及比例体积等形式,有效展现艺术的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将环境作为设计的基础,作品一定要以周边的环境为基础,与环境相依相存。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经常观察到,如城市区域的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广场设计、园林建设等内容。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形式、生存环境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
二、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与其它的艺术形式存在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不但是人们改变生活环境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审美观念的需求。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具备整体的协调性、特色以及动态美等特点,并且也非常注重部分在整体中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及相同设计作品处于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反应。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环境基础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分析因素。从实际研究可知,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点:第一,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了人与生态环境。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环境为基础、以人为本构建的艺术形式,具备强烈的服务性。因此,其具备以人为本的特点,但也要注重关注生态环境的特点。第二,现阶段的环境艺术有效结合了积极性与无害性。积极性是指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展现的主题和中心都是积极向上的;而无害性是指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合理、优质的设计方案,可以在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了多样化和整体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向所有大众提供服务,设计的观念也需要满足那些小群体的审美观念和需求。由此,在设计相同作品时,不管是艺术展现形式,还是选择相关素材,都要具备多样化的特点。另外,虽然应用的展现形式和素材非常多,但也不能影响整体的协调之美。第四,现阶段的环境艺术有效结合了实用性和审美性。其不但要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由此,设计的作品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审美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在艺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模仿过于严重、理念化太强、照搬照抄较多等问题,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如此。这些问题都是阻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实际发展中需要设计者全面研究和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除了要求设计者依据自身多年来的设计经验和参与的时间活动案例为基础,还要设计者结合实际设计的背景和要求,有效融入多样化的设计特色和风格。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对整体设计和部分设计的有效结合,具备强烈的主观观念,因此要求设计者全面拓展自身的设计理念,改变规定的设计思维,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为了解决以往大工业生产存留下来的多样化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开始关注在环境艺术中融入更多个性化的因素。对个性化设计实施全面的了解,明确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个性化理解的形式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设计室内外环境的过程中,要引用更多的生态环境因素,这样有助于设计师的作品更具备自然特色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降低城市建筑设计中线条等元素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在设计城市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师更愿意应用水平造型或者是线条等因素,随着个性化观念的推广,其可以更多的引用曲线、色彩鲜艳的设计元素等,从而促使设计作品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变。同时,这样的个性化设计是以协调性为基础的,在设计中不能忽视整体建设的和谐性。
四、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影响因素分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指将个性化因素与艺术设计风格、形式进行多样化的结合。其非常注重设计者自主观念在设计作品中的展现,以及理性设计中人性元素的应用。在现代化设计中,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个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得到了有效展现,在整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因素有很多,这就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化的约束。个性化设计是说设计者在创造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选择适当的内容在作品中展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风格特色是设计者对自身创作特点的展现,对整体设计作品的个性化而言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环境的应用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在相同空间中应用多种风格的个性化设计可以增强环境空间的功能。第三,关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从某一观点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全面结合,其更为注重某一居住环境中的群众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一个优异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需要设计者依据周边的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依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创造新的、现代化的、个性化的环境艺术内容,从而展现出一个全面的环境艺术,促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获取愉悦的心情3。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二十一世纪,人们需要绿色环境,而要想创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就需要人们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来整合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个性化拓展人们的视野范围。环境艺术工作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建设工作,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这一背景下,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全面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并且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展现出个性化的因素,从而拓展人们的视野范围,确保人与自然都可以持续发展。
作者:刘更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注释:
1.占铨.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及个性化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232.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5
关键词: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空间表现,准确把握空间虚实层次分布,帮助其恰当处理视觉形式问题的同时,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创造性地体现。因此,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空间表现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空间各要素的正确、灵活处理能力。
一、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及与空间表现的关系
设计素描借助三维空间观念、透视规律、比例尺度以及形体内部结构剖析等各方面表现的造型手法和视觉传达,用以对设计预想图绘制能力的训练,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专业基础课程。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受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影响,设计素描更多地关注对人居住空间以及居住感受等方面内容。众所周知,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不同的空间中,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密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通过空间中各种事物线条的勾勒、光影的敏感处理以及黑白灰的巧妙应用,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远不止工作、生活的需求,而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需求,这一改变无疑给空间表现提出更高要求。而设计素描的出现,可给空间表现提供不同的设计灵感,尤其通过设计素描可将空间的各种元素直观地加以呈现,通过对设计素描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空间表现需求的对比,给空间表现提供灵感,通过对细节空间的细节优化,使得空间表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依据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空间表现往往给人们的感官带来直接刺激,进而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符合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表现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诉求。为获得更为惬意的空间表现,需对空间结构、空间中存有的事物、空间明亮变化加以深入分析,而设计素描不仅能够将影响空间表现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呈现出来,还能够通过修改给人们提供多次尝试机会,提高空间中事物、光线、黑白灰等色彩布局的合理性。换言之,基于环境设计的设计素描能够为空间表现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的依据,防止空间表现与人们的意愿出现过大偏差,从这一层面分析,设计素描能够降低为实现某一特定空间效果的经济开支。在当前设计行业中,设计素描的这一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设计素描源于空间的抽象感知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给空间表现的实施提供灵感与依据,反之,空间表现同样给设计素描带来影响。即,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其他素描不同,其源于对空间的抽象感知,而忽略与环境设计空间中无关的其他事物,从而更好地为空间表现提供参考。众所周知,设计素描的作品呈现基于对空间的观察与反思,通过数次训练才能掌握一定的素描技能,而训练中需要空间提供素描的范本。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素描训练中关注不同空间表现的独特特点,不断提升设计素描技能。由此可见,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前者为后者预期效果的实现提供灵感与依据,而后者作品的呈现需从空间中加以提炼,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均有所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共同关注,切不可顾此失彼,给设计素描相关技能的掌握带来不良影响。
二、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空间表现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关系密切,其往往通过空间线条、光影、黑白灰的布局对空间表现带来影响。为更好地展开教学,有必要对其影响加以逐一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设计素描掌握空间表现手法。
(一)线的空间表现
室内设计中线的表现力较强,可促进设计师设计构想的直接传达,尤其室内的空间分布、空间的透视关系,借助简单的线条便可加以呈现。因此,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空间表现效果,教师应将透视描绘、形体结构描绘当做教学训练的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线的不同空间表现。例如,教师可从速写线条出发,训练学生的速写构图能力。即,要求学生在透视强烈的室内环境中进行感受与写生。线条的空间表现,如空间疏松、纵深等可从疏密程度中加以体现,并且通过装饰线、结构线的描绘促使画面的形式感更为丰富,尤其借助线条可排除空间光影的影响。即,学生对客观事物加以认真观察,从中提炼与概括出相关线条元素,在把握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空间构成上,通过构成原理的有机融入,提高作品的空间结构关系。总之,线在环境设计空间表现中的合理应用,可将设计师的空间感受、空间布局传达给欣赏者。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增加线表现空间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环境设计中提高学生运用线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光影的空间表现
环境设计中光影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往往对空间的形式造成显著影响,丰富空间色彩,改变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内容讲解中,教师应注重考虑光影明暗在空间中发挥的分割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光的灵动之美。众所周知,在不同的空间中,光的明暗程度有所不同,空间与光明暗的融合,使得光的明暗更富有表现力。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这种美,鼓励其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不过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对空间光影效果的捕获,并非在作品中对光影再现,而是利用光影实现对空间的划分,构建环境空间体系。因此,教学中教师除要求学生做好传统光影训练外,还鼓励学生注重光、影作用的深入研究,巧妙地运用反影、倒影、投影实现对空间表现的强化,突出画面的层次感。通过分析室内设计稿不难发现,其主要由各个空间构成,因此,光影训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室内的床、柜子、椅子、沙发等在室内的光影表现入手,借助写生、默写的方法加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室内外空间架构。这种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光影在空间中的布局关系,为其在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黑白灰的空间表现
现代艺术为环境设计提供很多可参考的表现形式,如现代绘画中应用的色彩、块面、构图等可被应用于平面图中的表现元素,以体现个性,提高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通过对室内效果图设计成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黑白灰的简洁处理一定程度上反映设计师对空间的整体把握状况,尤其通过合理、理性的处理,会增加空间的跳跃感,使得空间节奏变化更为丰富,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空间中场景的灵性。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空间层次整体把握的训练,尤其注重讲解空间中黑白灰的布局内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关注景的同时,更应注意空间关系的处理,将影子看做用于分割画面的因素,通过白色、灰色、黑色塑造出光影更为丰富的层次,借助明度层次的适当处理,更好地表达纵深以及空间的结构关系。如此,在比较熟悉的场景中融入理性的构成思维,可增加画面的理性感。教师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促使学生空间表现更为自由,对画面的理解逐渐趋于单纯与抽象,设计也因此变得更为自由与简单。同时,面对空间,学生逐步使用抽象的思维加以审视,处理空间时更加注重秩序感的体现,最终促使设计能力得以无形的提升。另外,为提升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增强可读性,在对原有明度元素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线的表现因素融入其中。线条的组织方式、疏密变化改变着空间层次,使得设计感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线之间相互交织形成新的空间关系,以及相同明度下形和量之间关联的引导,促使学生加深对空间的深层次理解以及表现,借助不同的空间量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的冲击。不过,考虑到设计是一个整体,环境艺术应将环境当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要求学生应注重关注主体附近的环境,并重新设计画面上的空白部分。设计期间,处理光影、空间关系、黑白灰等元素时可适当融入主观能动色彩,实现对画面黑白灰空间布局的准确把握,对空间加以合理布局,变化更加丰富,使得画面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更为巧妙,层次感更加突出。
三、结语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基于环境的设计素描可给空间表现的实现提供灵感与实施依据,减少在空间表现不同方案尝试中的经济开支。反之,各种空间表现为设计素描提供训练素材,设计素描实施中通过对不同空间的观察,促进素描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理解空间表现,掌握空间表现的相关因素,灵活处理不同因素的搭配,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使空间更富有表现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线、光影、黑白灰等在表现空间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关注这些元素,并加强相关训练,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掌握扎实的处理技巧,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赵中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研究,2008,(04):96-99.
[2]邓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08):252-253.
[3]张刚,赵艳梅.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J].艺术研究,2011,(01):100-101.
[4]周云霞,余俊,姚岚,梁丹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97-98.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6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性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近几年也成为美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的保障,因此,将传统文化因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能在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同时,保证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优化升级。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是研究的重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建立研究体系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对文化的尊重,才能在保证文化传承独特性的同时,使设计作品被大众认可。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研究部门对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第一,传统建筑较少,被破坏的概率较大。我国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集中在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其中很多建筑依旧保留着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因素。正基于此,部分建筑结构和环境艺术模型遭到破坏,或者受到环境变迁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第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因素的效率不高。究其原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我国设计领域中出现滥用西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问题。其中,一些大都市的整体城市风格、街道设计模型、中心公园等设计受到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一些设计师缺乏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认知。第三,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没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项目中,传统文化因素可以有效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但一些设计师缺乏艺术认知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受到制约。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将西方设计理念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确保设计模型和应用价值的稳定性,也为艺术载体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将现代环境艺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能有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确保现代环境艺术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创新效果的最优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更新设计理念,而且要深刻认知传统文化,端正态度,从而赋予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确保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设计师要高度重视室内陈设设计的过程,保证传统文化的全面升级和优化,确保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结合具体的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全面落实和升级,无论是建筑外观的美感,还是室内设计,都能体现出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基于国家文化发展的需求,应用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逐渐增多。从传统的研究机制和应用模型的角度分析,要想进一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就要积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管控体系,确保建筑结构能传承传统文化和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设计结构的综合质量优化提供保障,保证处理效果和应用机制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因素,结合现代艺术手段,能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确保创新和发展双管齐下,在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实现设计结构的简约化发展,开拓发展空间,提高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升级和全面优化,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论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前沿,2015(14).
[2]刘晨澍,诸葛阳.可借鉴的陶瓷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延伸.中国陶瓷,2015(7).
-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以落实学共体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抓手,以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
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整理16篇)
15.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五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一百个励志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名叫《行行出状元》。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经过努力考上了状元,他..
-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6篇)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篇1“1份关爱”:疾病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南丰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950人,几乎达到建档立卡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