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现状范例(12篇)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医养结合;现状;建议
一、引言
依据中国社科院测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的1.4386亿增长至2050年的3.75亿,比例由10.52%上升至28.81%。每年约有1/3的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至2050年每四位中国人约有1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余寿带病年限也随着老年人高龄化趋势不断延长1。此外,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显著提高,从2000年至2010年由71.4上升至74.83,并2015年达到75.8岁,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给医疗和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老龄需求的形势下,寻求医养结合本土化发展的切实之道,是破解未富先老困局的首要措施。
医养结合在中国尚属新鲜词汇,但在一些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衍生出多种医养结合制度。美国医养结合特点是通过政府来引导开展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包括针对低收入老人的保底性资助项目,如老人全包服务项目(PACE),以非盈利机构作为运营主体。同时,美国拥有多元化的养老地产运作,与社区养老相互交叉。澳大利亚医养结合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手段优化养老机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运营资格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审查准入制度。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其由《老人福利法》、《老人保险法》、《护理保险法》三大基本法律构成,通过相关法律明确了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责任界限。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四种模式。一是整合照料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和“养”双重服务,包括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和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二是联合运营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三是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四是两院一体模式,即养老院和卫生院(室)配套建设或协同合作,二者统筹规划,在人员、事务和设施等方面实现功能融合、资源共享。
二、武汉市、青岛市医养结合实施现状
以武汉市机构A和青岛市机构B为调研对象,二者性质如表1。
表1机构性质与规模
(一)医疗层次
表2入住老人护理等级
从入住老人护理等级分类来看,机构A较少接收完全可自理老人,仅有3人,接受专护的老人占比也较小,为20%,机构A主要以接受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为主,两者分别占比38%和33.3%。而机构B接收入住的老人中,二分之一为全护理,三分之一为半护理,完全可自理老人占比十分之一左右,根据实地调研,这部分老人大多是慢性病患者或大病康复期患者。由此可看出,医疗层次更高的养老机构有能力接收更多的全护理老人。另一方面,从入住老人的性别和年龄来看,机构A和机构B的入住老人中,不同健康状况的女性数量均稍多于男性,同时机构B入住对象的最低年龄为53岁,明显低于机构A养老院的最低年龄64岁,机构A入住老人年龄普遍高于机构B老人年龄,可见机构B偏好接收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原因在于考虑到高龄老人的照料压力与事故意外频率。从另一角度,也表明机构A入住老人的流动率相对较低。
(二)医护人员
表3医护人员配比
尽管机构B目前的医护人员配置比较低,但调研时仍表现出护理人员数量紧张的困扰。机构B的护理人员队伍来源于社会招聘,月薪约为2500元,基本条件是满足年龄50岁以下及文化水平初中以上,并无需具备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招收后需由培训中心进行为期6天的岗前集中培训,在岗期内每月开展一次老人护理主题培训。机构A的护理人员同样来源于社会招聘,月薪为2000元,基本无学历证件等要求。并且目前两个机构的护工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说明目前医养结合机构的护理人员队伍来源很不稳定,普遍面临招聘难问题,招收人员年龄较大且素质偏低。
(三)资金来源
武汉市规定2014年新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社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4000元,而青岛市自2013年起对于新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每张床位则补助12000元,数目是武汉市新政的3~4倍。2013年3月投产运营的机构B共预计应获得补贴1200万元,但实际上至2015年中旬仅实际发放了1/3的补助款,说明对于纯民营养老院的政策落实还有待改善。据武汉市民政局运营补贴和建设补贴明细显示,机构A床位补贴为100元/月,但核定床位数仅有42张,2014年度补贴总金额为5.04万元。调研发现机构A目前正扩建300张养老床位,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可见公办社区养老院补贴力度之大,因而采取公建民营形式的医养结合机构投资回收期普遍仅为2~4年。机构B作为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仅为20%,一般而言须达到50%~60%才可突破盈亏平衡点,按现有条件预期初始投资回收期大致为5~6年。而青岛市区公办养老机构的多数入住率达98%以上,部分机构的预约期已达到几十年或百年之后。由此可见民营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差距和补贴待遇差别,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回收期过长,收入偏低,社会力量大多不愿在养老领域进行投资,使养老资源难以满足当前中国养老需求。因此,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后,如何规划扶持其后续运营发展,平衡公办与民营的市场供求关系也是地区政府亟需思考的问题。政府支持策略创新和补贴力度成为有条件的地区的改革思路,尝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则需要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灵活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支持。
(四)入住老年人医养成本构成及收入分析
由于机构A合作的医疗机构是社区服务中心,因此入住老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相对较少。在不包含医疗费用的正常养老费用部分,以武汉市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1694元来看,失能老人仅靠养老金还不能支撑养老费用,存在1186元缺口。这部分缺口通常由老人的个人积蓄或者儿女自筹填补。通过养老费用构成分析,我们发现两机构的护理费分别占总费用的48.6%、43.4%,成为养老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
综合来看,机构A各项收费标准均低于机构B,但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机构A在康复设施、住宿环境、膳食水平等方面均落后于机构B。从两地收费构成情况来看,护理费和床位费是医养成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护理费用根据入住老人的自理情况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因护理内容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标准,床位费也根据房间环境及设施不同产生差异。
(五)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及服务评价
据分析,机构B在住宿、膳食、内部及周围环境、文娱活动、医疗护理等方面比机构A养老院更具优势,满意度也更高。具体到机构A,老人普遍反映养老院提供的膳食无法满足其康复需要,并且养老院因场地限制而未给老人提供活动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对于老人最关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机构B入住老人满意占比近60%,而机构A占比为45%,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病痛增多,养老院相比大医院难以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医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老人无法得到专业照料,医疗保健需求无法满足。
目前大多老人都不愿改变这种养老方式,调研对象中机构A和机构B愿意继续选择入住该机构的意愿分别为83%、62%。由于大多老人子女工作繁忙,老人无人陪伴,加上疾病逐渐增多,因此大多老人都选择在养老院养老,方便子女探望,减轻子女负担。并且机构A老年人选择继续入住的比例高于机构B,原因在于机构B收费标准较高,而当前青岛市同种市场价格下民营医养结合机构供给相对充足,并且较机构A入住老人而言,机构B中老年人年龄偏低且健康状态较好,更换养老方式或养老机构的能力和动机较强。
三、现存问题总结
(一)政策缺乏落实,长期医疗保险评估流程僵化
青岛市自2013年起对于新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每张床位则补助12000元,于2013年3月投产运营的机构B共预计应获得补贴1200万元,但实际上至2015年中旬仅实际发放了1/3的补助款,政府补贴难以到位。且民营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补贴待遇差距明显,期初投资额较大,造成民营养老机构投资回收期长,难以突破盈亏平衡点。此外,调查显示由于申报程序繁琐,部分行政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评估流程僵化,使得少数老年人满足条件却不能申报。
(二)护理人员紧缺,护理水平较低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流失率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低,护工工作脏、累,且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据调查显示,平均每位护工要照顾7-8位老人,加上失能老人身体状况差,照护过程容易发生事故,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大。但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并未通过薪酬得以实现,调研地区护工平均薪酬在2000―2500元间,普遍低于地区平均月收入,并且护理人员的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调研发现青岛市机构护工招收时并未要求护理职业资格证书,仅需由培训中心进行6天的岗前集中培训,难以满足专业护理要求。
(三)资源分配不均,供需结构失衡
公办机构A公办养老院入住率较高,目前正在扩建,预期新增300张床位,而青岛机构虽然在环境、硬件设施、服务水平上均优于机构A,实际入住率却只有26%。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床位供需呈现结构性失衡,公办养老院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养老费用低出现床位爆满的局面,而民营养老院由于初始投资成本高昂,养老费用常是民办机构1.2倍以上,导致入住率普遍偏低。
(四)基础设置不完善,反馈机制不健全
青岛市机构有六大功能区,包括服务中心、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保障中心。武汉市机构因为办院较早,住宿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电梯、娱乐中心和康复中心等,日常娱乐活动仅有,电视、冰箱等电器也需要自己购置,居住环境亟待改善。此外两机构均没有制定针对服务满意度的测评与意见反馈机制。调研中机构A诸多老人反映膳食问题,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人表示,养老院并没有针对他们的患病情况制定特殊的膳食标准,与管理人员多次反映也没有得到回复,养老院也没有制定针对护理人员服务的民主测评与老人意见反馈机制。
(五)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困难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资金主要源于老人支付的养老服务费用和政府政策支持。以民营机构B为例为例,其初期建设成本高昂,以市场价格获取土地资源成本过高,所提供的医养服务层次和住宿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公办养老院,而其入住率仅为26%,一般而言须达到50%~60%才可突破盈亏平衡点,按现有条件预期初始投资回收期大致为5~6年,这意味着养老院需要近十年内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盈利,非营利性的特征使医养结合养老院难以吸引外部市场投资者,只能依靠政府补贴,但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如果无法开创其他稳定的筹资渠道,解决机构建设和运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广医养结合的政策仍然难以落实。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逐步提高对医养结合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资金的补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研究制定财政贴息的贷款扶持政策以弥补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同时,在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上,应加快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估标准进行完善,并将评估工作交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再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审批审查,以提高长期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机制的运行效率。
(二)优化养老资源配置,重点开展“支撑辐射”模式
结合现阶段武汉市实际情况,医养结合工作重点应在于发展“支撑辐射”型养老模式。因此,需加强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整,改造成为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的医养结合机构,同时鼓励养老社区或医疗机构利用富余资源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例如武汉市的常青藤社区。逐步铺开老人与就近社区签订契约式医疗服务协议制度,提供双向转诊和预约上门医疗服务。而在农村地区,政府可利用闲置的房屋土地、卫生室建立“农村幸福院”等养老社区。此外再利用少数整合照料型机构做领头作用,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将市场化所能提供的服务通过政府来购买,重点选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护理人员培训等养老服务方面。
(三)完善护理培训及供应联动机制
养老机构应加强老年护理培训金的投入,加强对护理人员持续的在职教育培训并对护理人员实施资格准入制,以定期检查、考试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监督与督促,对护理人员的薪酬标准设置晋升规划,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主动性。同时利用高职高专、中专等职业教育体系资源,增设老年护理专业以拓展护理人员培养渠道。此外,通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非盈利机构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日常简单护理老人的工作,还可利用时间储蓄和劳务储蓄资源将健康老人纳入护理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也能缓解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
(四)统一服务标准,重视老人需求
政府或相关协会还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膳食营养师、康复师等的配置标准。同时,医养结合机构要重视老人的心理诉求,为老人提供多种多样的娱乐设施,定期举行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生活;为了不断增强入住老人的满意度,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机构都应该制定服务质量评估与意见反馈系统,让老人及家属为护理人员评分,对优秀工作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再培训或辞退,形成工作激励机制,重视每位老人的意见建议,对老人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与反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蒋阿凤,潘金洪.2011-2050年中国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分析――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观失能数据测算[J].医药前沿,2013(34).
[3]张祥云.国外居家养老方式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芬兰,瑞典,日本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1篇2
南阳医专第二附属中医院中医心血管科,河南南阳473001
[摘要]目的分析肺心病患者采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采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止呕效果、血液流学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65.8%),P<0.05,治疗后患者血气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采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安全高,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关键词]肺心病;血液流;葶苈大枣泻肺汤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52-02
[作者简介]刘耀文,男,河南内乡人,本科,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的最新临床应用及发展方向。
肺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若是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该院在肺心病患者治疗中,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整理该院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7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肺水肿、双肺干湿啰音等,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排除掉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41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17例患者为支气管哮喘,17例患者为肺结核,3例患者为矽肺病,54例患者心功能等级为II级,16例患者心功能等级为III级,8例患者心功能等级为IV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65.6±3.7)岁,病程(10.3±2.6)年,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5.9±2.6)岁,病程(12.6±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感染、止咳化瘀、强心利尿等治疗,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1次/d静脉滴注0.25g氨茶碱、3g头孢曲松钠、30mg氨溴索注射液,1次/d静脉推注20mg呋塞米注射液。
治疗组患者采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2剂/d服用,早晚各一次。葶苈大枣泻肺汤药方包括20g葶苈子、5枚大枣,三子养亲汤药方:20g菜菔子、10g苏子、10g白芥子、20g桂枝、20g车前子。针对咳痰清稀患者在药方中增加15g白术和10g茯苓,咳痰色黄粘稠患者在药方中增加10g黄芩、20g鱼腥草治疗,口唇青紫患者在药方中增加20g丹参、10g红花、10g桃仁治疗,阳虚水泛患者在药方中增加6g附片、10g猪苓、15g泽泻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连续治疗3周,比较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效果参照慢性肺心病的方式,采用显效、有效和无效来判断,患者临床症状如水肿、气促等完全消失,双肺啰音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指标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水肿、气促等临床表现无明显变化为无效[1]。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患者治疗血气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x-±s)表示,计数资料患者治疗效果以c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65.8%),P<0.05。
2.2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前后患者血气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时间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时间见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疾病之一,主要是由支气管-肺组织引起的心脏病,发病缓慢,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心肺功能衰竭,在当前的当前的治疗中主要包括控制感染治理治疗、控制心率失常治疗、氧疗等,很多患者预后不良,我院在肺心病的治疗中采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2]。
肺心病在中医中属于喘证、心悸、水肿等泛舟,对于此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与肺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有关,累积患者的脾脏,基本病理为本虚标实,临床表现错综复杂[3]。肺部主气,能够调整全身气机,肺病会影响患者的血气。在中医治疗中需要及时对症治疗,待患者症状改善后再标本兼治[4]。
葶苈子治疗肺心病在不少的研究中都有研究,张志辉等人在研究中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心病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在该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这点,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与西医治疗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P<0.05)。不少的研究都明确指出葶苈子有治疗肺心病症状的效果,《药性论》认为葶苈子属于肺加气分药,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在药性论中也明确提出针对咳喘痰多患者不得平卧[5-6]。在采用葶苈子治疗肺心病中一般是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葶苈子为主,针对不同的患者适当增减药物。现代医学表明葶苈子对呼吸系统能够起到止咳平喘的效果,研究表明葶苈子的主要成分为芥子苷,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支气管痉挛,研究表明注射用葶苈子有增加心肌泵血的作用,不会影响患者心率、动静脉氧分压差,也有研究表明葶苈子有利尿作用,可能是因为患者肾小球滤过量有关,另外葶苈子还具有抗菌作用[7-8]。总而言之葶苈子能够改善肺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采用中医治疗能够平喘祛痰、缓解降气,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研究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但是未设立对照组,分析不够具有针对性,在该研究中与西医组相比,能够更好地明确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张志辉,陈大连.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138-139.
[2]杜翠珍.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4(4):392.
[3]董兆祥.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7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129.
[4]张芝辉,袁艳珍,王雪梅.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治疗肺心病室上性期前收缩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184-185.
[5]许有慧.益肺活血涤痰汤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4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3):222-224.
[6]陈曦.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J].中医研究,2014,27(2):37-38.
[7]周淑平.于作盈教授应用香加皮、葶苈子治疗心衰的经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71,314.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3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兴和县医院外科012000
[摘要]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通过调查参加内蒙古医科大学于2013年举办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的42名我区社区医学学员,对我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放调查问卷42份,回收39份,回收有效率为92.8%;39人中医生35(89.8%)人,医技人员2(占5.1%)人,护士2(占5.1%)人;35名医生均未接受过规范化住院全科医师培训,仅16名(45.7%)医生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仅11(28.2%)名调查对象认为其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仅14(35.9%)名调查对象满意目前的工作岗位。结论目前全科医学人才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全科医学人才需注意兼顾数量和质量,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完整、强大的全科医学人才团队。
[
关键词]内蒙古;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8(a)-0044-02
全科医学是一个新型医学学科,其服务中心是“人”,目标是维护、促进健康,可向社会、家庭、个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1]。全科医学属于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可将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整合临床医学融为一体的最佳形式,是最适宜、最经济的医疗临床服务模式[2]。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骨干全科医师,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主要开展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3]。要加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需推行全科医疗,构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全力培养适合中国情、满足我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优秀全科医学人才。本文通过调查参加内蒙古医科大学于2013年5月举办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的42名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医学学员,对我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总结解决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2月—2013年5月42名来自内蒙古的社区全科的医学工作者,其中男19人,女23人;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为36.9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现状问卷》对42名学员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员的一般情况(专业背景、学历、职称),职业现状(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岗位满意度等),教育现状(继续教育情况、全科医师相关培训情况、满意度等)三部分;发放调查问卷42份,回收39份,回收有效率为92.8%。
1.3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的数据应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39人中男17人,女22人;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为37.2岁;中专3人,大专25人,本科11人。医生35(89.8%)人,其中助理医师13人,医师15人,主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医技人员2(占5.1%)人;护士2(占5.1%)人,全部为护士职称。
2.2职业现状
39人中,15人对目前工作岗位满意,13人不满意,其他11人未填写。不满意原因主要有工作量大(61.5%,8/13)、工资低(76.9%,10/13)、发展空间小(30.8%,4/13)、业务水平不能提高(30.8%,4/13)、工作条件差(38.5%,5/13)、患者少(30.8%,4/13)、医患关系复杂(23.1%,3/13)、职称不能解决(23.1%,3/13)等。平均每接诊3~50位患者,工作者大多工作时间都用于诊疗,仅有10%左右的时间用于公共卫生方面。39人中认为影响全科医学发展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因素主要有:硬件设备短缺(51.3%,20/39)、技术差(64.1%,25/39)、患者不信任(48.7%,19/39)。
2.3教育现状
2.3.1全科医师的培训情况35名医生均未接受过规范化住院全科医师培训,仅16名(45.7%)医生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参加岗位培训动机主要为:自我提高需要7(43.7%)人、工作需要13(81.3%)人、领导要求(12.5%)2人;其中认为课程内容较多5人(31.2%)、培训时间较短9人(56.2%)、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5人(31.2%)、培训重点不突出3人(18.7%)、过于形式化4人(25.0%)。16人对岗位培训效果满意度具体见表1。
2.3.2继续教育情况仅11(28.2%)名调查对象认为其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22人(56.4%)认为不能满足要求,6人(15.4%)未填写。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主要有:过于形式化(28.2%,11/39)、工作繁忙(43.6%,17/39);希望获得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讲课(46.1%,18/39)、大医院进修(64.1%,25/39)、网络教育(33.3%,13/39)、专科医生到社区会诊带教(43.6%,17/39)。
3讨论
全科医学已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4]。目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队伍已具雏形,全科医生的培训及培养制度已开始建立[5]。但本次研究39人中35人均未接受过规范化住院全科医师培训,仅45.7%的医生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28.2%名调查对象认为其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仅35.9%名调查对象满意目前的工作岗位,与齐殿君等人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6],说明目前社区全科人才的培养及工作安排未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区社区组建优秀的全科服务团队,需加大对全科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优化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还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这就需要构建满足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岗位需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终身制教育体系,加强对我区社区医生进行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加强对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全科人才的全科医疗能力,提高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为顺应社会的需求,加快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提高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执业及技术水平,营造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是我区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服务质量有效提高的关键[6]。
[
参考文献]
[1]沈志坤,蒋培余,陈婉玉,等.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发展的对策研究[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6-9.
[2]孙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94-797.
[3]黄星,韦波,张海英,等.欠发达地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全球医学教育研究,2014,17(1):78-80.
[4]宋锐,王建弘,吴晓艳.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教学模式探讨[J].医学信息,2013,26(8上):24-25.
[5]郑玉玲,张大伟.在新医改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2013,32(6):4-6、11.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
古代,医学被宗教神学束缚,自然哲学与神灵相结合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2]。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医学逐渐转成专业性的自然学科,但以技术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灭了人们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20世纪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知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医学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自然学科与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形式。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医学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内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伴随全球经济化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医疗现状的严峻,加之新型医学伦理问题的不断涌现,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费用高涨、医务人员思维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增加[4-5]。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提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医学人文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蚀,重专业轻人文。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实利原则严重侵蚀我国教育制度。学校偏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据统计,其中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2.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相关课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课程的86%,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其应有的空间。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偏重于概念与理论原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不紧密,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传统化、应试化。3.文、理、工分科以及医学专业化,及教学资源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人文素质依赖于终身的培养。但现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泾渭分明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业的老师对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师缺乏医科背景,导致课程趣味性或专业性不强。相关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及再评价体系。同时,作为人文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四、以中山大学为例,谈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山大学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医科教育质量。1.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2015年10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将医学人文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一项课程,定期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制定课程计划等,使医学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讲座、报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2.大力开展“心系社会,医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医学标本馆展厅为中心,以爱心网站为对外窗口,依托医学模拟中心互动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提升中山大学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培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到“心系社会,服务大众”。组织青年医学生进行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优质的服务、前沿的知识带入广东各社区街道、中学高校,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医学与社会,培养医者的博爱之心与挚诚情怀。联合地方医院,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开展身体检查、中医诊疗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的状况。将纸面上的医学人文教育转至现实生活中,将课堂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移步到课外,参与度高,受益范围广,医学人文教育成效显著。3.开展“医心遗意,爱满人间”科普活动。2012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医心遗意”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信息。在校园组织“感恩大体老师、践行医者使命”的横幅签名活动,在学校人体解剖课室张贴感恩标语、建立爱心纪念园区,为每一个大体老师打造一个专门的纪念盒,并设置图文展、留言墙,开展清明祭扫纪念活动,举办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科普之夜,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动中。中山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出版《生命华章》一书,切合医学人文主题,总结了遗体捐赠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公民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作用。4.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安排医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医学生誓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三基三严”教育传统,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积极开展寒暑期预见习活动,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总结与展望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应完善课堂建设,在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第一课堂工作,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拓宽教学思路,充实教学大纲,打造医学人文教育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仍应着眼于第二课堂建设,以公益志愿活动、预见习等形式为载体,结合目前医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开展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及临终关怀活动、针对如今医患纠纷频发的现象,开设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针对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提供康复医学治疗与心理疏导服务等。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课程,高校应将医学人文素养纳入毕业及规范化培训考核之中,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勇于自我反思,成为德才兼备的理想医生。各高校应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医科学生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方针,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之上鉴往知来,培养出一批批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科研能力与临床素质于一身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作者:徐睿朱琳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2013,(01):71-72.
[2]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闻勤生,王旭霞.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5,(05):479-481.
[3]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4):50-51+5.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养“互联网+”中医教育
本文为2013年度陕西省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13BZ47)。
前言
2016年,国务院下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1],明确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也加快了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步伐,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活动的最终体现,是制订教育宗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陕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在中医药发展新形势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围绕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和做好基层健康服务两个方面,逐步建立起“各级师承教育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联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有鉴于此,课题组对陕西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基本状态、培养路径进行了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诊断,了解基层中医药卫生从业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以及发展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符合陕西省省情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以期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呈现“四不”状态
笔者根据《陕西省2015年卫生计生事业统计公报》和《2014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有关数据,结合课题组对全省19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调研情况,陕西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截至2015年底,陕西省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7,467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764人,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人数不足2人。二是质量不高。全省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5%,在(区)县级中医医院里,大专及以下学历者依然是主力军,占到全部人数的55.1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效果。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的趋势是城市多、农村少;关中多,陕南、陕北少,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县级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人才匮乏,影响了中医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四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省市一级医院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区)县级医院人才队伍较为年轻,学历程度不高;个人发展需求强烈,但流动性强,这给我省培养、发展和留住中医药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不能满足中医药人才日益增长的自我发展需求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对完成中医药专业基础教育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的以继承、增新、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是继承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和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
近年来,陕西省开展了一系列以“传承临床经验”为主,“巩固中医基础理论”为辅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我省中医药人才整体素质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本次调查仍然发现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不完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接近69.3%的人对本单位中医药继续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不了解;35.5%的人对中医药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这大大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效果。二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形式、内容和途径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各类中医药人才的不同发展需求,有些培训甚至流于形式。三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整体增加,但机会分布不均,本次调查中发现,近三年,在(区)县级医院有20.7%的人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这与基层中医药人才强烈的进修、深造的需求相距甚远。四是中医药继续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程度不高,没有对继续教育的过程和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和应用。
中医药发展纲要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深化医教协同,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继续优化卓越中医人才培养路径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教育最传统、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环节。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对“5+3”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定义,初步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既无统一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又没有与院校教育衔接的制度缺陷。2016年《纲要》又明确提出“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这就为下一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解决好院校教育与职业化教育衔接问题的同时,全方位地融合师承教育。
2.拓宽培养路径,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探索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已取得较大突破,但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仍不相适应,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就必须要改革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随着分诊制度的实施,基层医卫生需求逐渐增大,因此,探索基层中医人才培养路径刻不容缓。
陕西省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建立和完善师承教育相关制度,实现师承教育三阶段联动
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师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在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出台新的政策。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对导师资格进行重新界定,对跟师年限、方式、过程和结果进行规定,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
(1)实行名、老中医“一带三、徒徒相传”的师承教育新机制。结合陕西省省情和中医药大省的优势,在现在师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启动省、市、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采取一位老中医带三个来自不同层次机构的徒弟,徒弟出师后五年内再带一名学徒的方法,丰富师承教育的培养方式,扩大师承教育的影响范围,创新中医“薪传”机制,推动我省中医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制订师承教育培养方案,明确每个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根据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按照“在校重基础、毕业后重临床、继续教育重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联合中医药管理部门、陕西中医药大学和各级中医医院,制订师承教育培养方案,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考核方式进行规定,实现中医理论知识、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中医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3)妥善解决师承人员学位授予、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问题。对全省师承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师承人员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制订相关政策,为各级师承人员学位的取得、职称的评定和岗位聘用提供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向基层师承人员倾斜。
2.推进“互联网+”中医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实现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的有机衔接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学科门类齐全,但学科间发展很不平衡。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高等院校仅有陕西中医药大学一所。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医教育的模式,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做到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关注。
(1)充分利用陕西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培养中医药教师人才梯队。陕西中医药大学是我省医药学科专业设置最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两位国医大师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我省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主力军。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大力扶持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采用集体讨论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学科交叉学习研讨班,共同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法。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2)充分发挥高水平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中医药临床人员。医院是培养医生的重要场所。应该对部分医院的医生进行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提高高水平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能力。除了加强对现有3个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的建设外,应该根据我省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分批次挑选不同规模的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重点支持其发展。
(3)充分挖掘“互联网+”中医药教育开展方式,实现中医药教育资源全覆盖。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西中医药大学负责,在全省各级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教学点,建立中医药教育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点与中医药大学学生“异地同堂”上课,共享优质资源,既能满足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又能实现在校学生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步学习的愿望。
3.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生培养工作,搭建学校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培养的桥梁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是国家贯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具体举措,是立国、惠民、关注民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面向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契机。[3]
陕西省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培养即将进入第5年,在培养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中医免费生综合素质和服务基层意识还应进一步加强,应该“提高人文服务意识及人文服务技能”[4];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农村基层需求,在现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精简中医经典课程,优化和整合临床课程,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常见病症处理、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基本诊查技能、预防医学、推拿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保健学、精神病学、急救医学、中医急救学及护理学概论等课程,保证毕业生能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从事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工作,提升我省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除了推行自主加集中见习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更注重急救、急诊和健康咨询服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2016年2月22日。
[2]洪净、张欣霞、曾兴水:《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2013。
[3]陆超、田家远、彭正员:《毕业年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学理论》2015年第12期,第165-167页。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6
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现代医疗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计算机化及数字化,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人才出现大量流失及短缺现象,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阐述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原因,提出改善医疗器械短缺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
关键词]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a)-0174-02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医疗器械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充满挑战与竞争的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1]。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流失及短缺的现状。
1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状
1.1医疗器械从业研发人才的短缺
随着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对于人才及技术的引进,各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业生产、科研开发较系统的体系,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2]。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医疗器械行业出现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的流失及短缺现状。以浙江省为例,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3年底,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从业人员由4.79万人下滑至2.36万人[3],同期相比,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人员比例由2010年的0.37%下滑至2014年初的0.22%,呈现持续下滑趋势[4],但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生物医疗、医疗器械等行业年均需求中职人才1800人,这与2012—2013年底医疗器械从事人员逐渐下滑趋势呈负相关,不能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因此,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类别在紧缺人才排行榜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而追究其原因如下。
造成医疗器械从业研发人才的短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对于专业医疗器械人员的培养欠完善,无法满足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需求;②现代医疗设备(或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要求复合型高端科技人才,而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出现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的短缺;③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具有实践能力及专业理论知识,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人才,近年来流失较严重,未与国际接轨[6-7]。
1.2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的短缺
随着医学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高新医疗仪器完成对患者的疾病的诊疗,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及物质基础是有效、安全的医疗设备。但目前我国医院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出现流失及短缺的现象,以浙江省为例,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共有200多个医院,其中三甲医院达20%左右,2010—2013年底,从事医疗检查医技人员由4356人下降至3124人,同期相比,下降比率达0.14%,并呈现持续下滑趋势[5]。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需应用高新的医疗仪器来完成对疾病的诊疗,医院对具有专业技能及知识且可操作、保养和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因此,呈持续下滑趋势的医疗检查医技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的短缺已日趋明显,同时医院还缺少对于医疗器械进行定期质量管理、保养维修的专业部门,追究其原因如下。
造成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虽然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及医疗器械迅速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无法满足医疗诊疗的需求,需从国外进口更佳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而进口医疗设备中多为英文标识,由计算机操控,我国欠缺熟练操作及正确使用进口医疗设备的人才;②我国大多数医院中缺少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保养维护的专门部门;③医疗设备具有一定的辐射性,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诊疗工作对于医技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医院操作医疗设备人才的短缺[8-9]。
2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的改善建议
2.1增加教育投入
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根本解决方式是努力培养医疗器械的储备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专业人员的教育投资,包括以下两点:①对企事业机构的在职人员予以教育投资,侧重提高医疗器械人才的维修维护技能,进行在职人员选派至国外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基地进行交流学习,掌握其先进的研发技术[10-11];②对高校教育机构的投资,增加医疗器械培养人才的教育经费,扩大医疗器械院系,扩大招生,院系下增设多个相关专业,培养维护保养、质量控制、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2.2扩大人才引进力度
对人才的引进应进行各种渠道的引进,扩大医疗设备人才引进力度,就企业而言,可引进留学海外归国人才、国内研发技术人员、医疗器械专业外国专家。引进方式可通过精神及物质等两种形式,例如,对医疗器械行业贡献较大的人员颁发荣誉称号、解决子女及家属的落户问题、为其提供较佳的生活及工作环境,高薪待遇等,缓解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象;对于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才,多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带头人,可进行返聘制度[12]。
2.3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兼职的充分利用
我国鼓励社会共有人才,人才内源性动力激发,人才兼职政策全面开发,可有效改善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象。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在与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可兼职受任其他企业的管理及技术职务,充分发挥人才效益,使人才的价值达到最大化[13]。
2.4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医疗设备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层面、提高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管理设备意识,对医疗仪器的计量、保养维护、使用、购置等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制度;②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外语水平;③岗位技术加强培训:可与医疗仪器生产企业制定协议,要求其对操作仪器规范化培训后,后续培训医疗仪器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保养、维护管理仪器、医疗器械的功能、流程、原理等相关内容[14]。
3结语
现代医疗设备(或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计算机化及数字化,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从业人才的短缺,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主要源于高校对于专业医疗器械人员的培养欠完善、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人才,近年来流失较严重等因素,因此应增加教育投入、扩大人才引进力度、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兼职的充分利用、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措施,缓解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
[
参考文献]
[1]金浩宇,刘虔诚,胡亚荣,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与职业岗位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5):157-159.
[2]张宜江,焦明阳.浅谈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预防性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1):207-209.
[3]郭文姣,欧阳昭连,周平,等.医疗器械产业合作创新特点及研究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21(9):288-289.
[4]金石.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30(9):102-106.
[5]杜炜杰.牵手人才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大计—记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人才战略与管理论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5):110-112.
[6]沁现强.国外医疗器械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3):212-214.
[7]吴东平.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356-357.
[8]郑洁.实习实训—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专业教学经验分享[J].中国医疗设备,2013,47(7):159-161.
[9]常永亨.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基本要求与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35(1):706-709.
[10]UnekeCJ,EzeohaAE,NdukweCD,etal.ResearchprioritysettingforhealthpolicyandhealthsystemsstrengtheninginNigeria:thepolicymakersandstakeholdersperspectiveandinvolvement[J].PanAfrMedJ,2013,12,16(10):714-716.
[11]王兰明.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27(11):356-357.
[12]梁晓婷.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3,47(7):159-161.
[13]王兰明.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2,35(6):706-709.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请记住我站域名/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类数学文化素养现状
现代社会对医学类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加强医学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其文化素养,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维方法无时不有,数学教育对于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其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医学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现状和前景,选取我校2011级大专药学、临床专业和2012级五年制护理、药学专业学生为样本,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共22题,以对医学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现状的了解为目的,以构成数学文化素养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数学史素养、数学思维素养、数学语言素养、数学审美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本问卷调查了两个年级共计510名学生,发出调查问卷510份,收回有效问卷504份。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对目前医学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文化素养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1.医学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现状
1.1问卷情况统计
对各个题目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如下表:
1.2统计结果分析
1.2.1数学史素养状况
1—5题,主要检测医学类学生数学史素养的状况。包括对中外数学家、数学史的一般性了解以及对数学史的基本认识。从答题的统计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学类学生对于数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比较差,对于中外数学家和数学史的了解甚少;②对于数学史中一些重要理论的起源了解不够;③对于数学史的基本认识十分模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对数学史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获取途径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的一般性介绍。其次,教师受自己知识面的限制,无法得心应手的将数学史知识穿插到教学中。
1.2.2数学美素养状况
6—10题,主要检测医学类学生数学美素养的状况。包括发现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这部分的统计结果,发现医学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美素养,但水平还相当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数学美认识不够,有数学美意识的同学也有相当一部分搞不清数学究竟美在哪里,很大部分学生意识不到数学美的存在;②学生不善于发现数学美;③对数学鉴赏美的能力有待于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中小学数学教育方法不适应学生,使得很多学生开始学习数学就产生较强的挫折感,甚至最后产生厌学情绪,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
1.2.3数学语言素养状况
11—15题,主要检测医学类学生数学语言素养的状况。包括数学语言的表达、理解和相互转化。从答题的统计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②大部分学生能规范书写;③部分学生能对数学语言的不同形式进行相互转化。这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示范和对学生的要求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1.2.4数学思维素养状况
16—20题,主要检测医学类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状况。包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以及对数学思维的认识。从答题的统计结果来看,医学类学生数学思维素养水平,无论是在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讲课本,念教材的办法,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一节课甚至讲好几节,教学手段单调,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进入大学后,学生甚至学校都过分关注专业课,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甚至出现了“停滞”的状况。
1.2.5数学思维素养状况
21—22题,主要检测医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状况。从答题的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
1.3问卷结果评述
1.3.1医学类学生大多数具备一定的数学文化素养,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数学史素养较差,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史知识了解很少,对于数学史的认识也模糊;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美素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但需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素养水平较高;数学思维素养水平一般,不论在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还是深刻性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1.3.2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明显。大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状况好于大一年级学生。这说明伴随着数学教学的开展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提升。就其原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到的知识越多,受到数学领域各方面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也越多。
1.3.3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差异明显。药学专业的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好于临床专业学生,原因是药学专业学生是理科生,接触数学时间较长,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容较多。临床专业的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整体好于护理专业学生,原因是学校录取时,临床专业学生的数学成绩总体好于护理专业学生。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9
1.实践教育体系的现状
随着医疗体系不断变化,患者安全意识及权利意识增强,传统的在临床环境中的学徒式教学受到很大限制,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学生人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少,无法培养扎实的能力,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这对医学生及患者都是不利的。在实习期间,很多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需要时间去整理消化,但日常工作过于繁重,学生常常喊累,可以自主学习、拓宽相关知识的时间不足,学习效果不好。
2.人文素质方面的现状
现代医学模式已不再是生物医学为主,更合理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的文化水平、权利意识提高,医生主导的医疗模式已不符合现在的医疗环境,对于病情、所需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情况等都要准确的告知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耐心的解释,使其能充分配合医生的工作,理解患者心理的重要性不亚于对疾病本身的掌握,而学生相关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充分理解患者的疾苦,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改革
我校积极开展医学教育改革,深入探讨、研究教育现状及可采取的措施,逐步完善课程安排,开设多个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课程,注重边缘学科的发展,精简必修课,减少讲课学时、课程间的重复,建立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横向、纵向思维方式。积极探索以某一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课程,通过竞争试讲,选拔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教师担当重任;同时开放网上教学系统,制作优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间安排更灵活,有助于建立合理、扎实的知识体系。PBL模式教学的运用,打破原有的以教为主的局面,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问题,确立目标,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搜寻相关知识、信息,总结、归纳资料,自主将问题攻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构建创新培养的知识构架。
2.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
新的教育模式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临床的技能提高,科研动手能力的提高两方面。为增加学生的临床实习机会,我校率先引进临床模拟操作系统,包括内科体格检查、外科手术操作和标准化病人的诊治等等,更具探索性、综合性,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来指导临床学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操作,形成设计严密、措施完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其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在学习中认识到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在临床操作、理论结合下自主分析病情、拟定治疗方案,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我校连续两年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赢得了团体二等奖,在活动中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科研动手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学生积极参加到老师的科研工作中,熟悉科研思路,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学校广开渠道,设立创新基金,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申请项目,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3.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性人才必须有创新性思维,讲究思维的开拓、灵活;培养反常思维、发散思维,善于总结,逐步提高。学生不必不如师,敢于向老师提问,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加速新的医学知识的发掘、积累及使用,为医学界培养出色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打破常规思维习惯,有侧重性的制定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分别培养科研型、临床型人才,满足未来不同的需要。
4.注重人文教育是创新的关键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取决于人的爱好、兴趣、情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颗充满热忱的心,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对患者关心、耐心、爱心。我校将人文教育深入到日常课程中,逐渐的影响学生价值观、医学道德等品质,树立更好的服务患者的信心。今年我们在学生中设立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在空闲时间到医院充当引导患者就医的志愿者,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就医、诊疗,极大提高了就医效率,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医学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编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1-02
营养不良是指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缺乏或过量的一种营养状态。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或过剩两个方面[1]。营养不良即会诱发多种疾病,又会增加疾病不良预后风险,如增加感染机会及病死率等。营养风险就是可能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的营养状态[2]国外研究表明,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给予临床营养支持,多数时候可以改善其临床转归,如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而营养状况正常的患者,则可能导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增加[3]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ristscreening2002,NRS2002)是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协会(WSPEN)2002年推荐的,适用于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该方法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简便易行、无创伤性,目前在欧洲已被推荐进行临床应用[4]在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其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筛查的可行性,NRS2002被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定的首选工具[5]NRS-2002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效度和内容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证实适用于住院患者,不仅可筛查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状况,还可能预测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以及是否需要营养支持;通过营养支持影响临床结局[6]
1、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营养筛查通常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近期体质量变化;②近期膳食状况③BMI;④近期疾病状况或其他导致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二级甲等医院》包括2个分量表。其中表1含以下问题:BMI
2、研究进展
2.1NRS2002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NRS2002评分系统自2002年由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提出后,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4],Kondrup等[7]通过对750例新入院的患者调查发现,可能使用该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患者比例高达99%。蒋朱明等[8]对国内实际引用NRS2002的可行性做了调查,通过分析6个临床专科的153例新住院患者,发现90.85%的患者可用NRS2002评定,证实了结合中国体质指数正常值应用NRS2002评定住院患者营养不足状况在中国的可行性[9]。2004年,中国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结合中国人BMI正常值,对全国10个大城市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30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中95.7%能够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10]。在对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的调查中5690例患者中,共有1007例患者(17.7%)接受营养支持,在1923例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有631例(32.8%)接受了营养支持;在无营养风险的3767例患者中,有376例(10.0%)接受了营养支持。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医院6个科室的营养不足发生率10.4%。略高于大城市大医院的调查结果[11]
2.2NRS2002在各疾病领域的研究
对需择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应用NRS2002系统进行营养风险评价,结果发现17.96%的结、直肠癌患者入院时已存在营养不足,与国内相关报道相近。这类患者在术前应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术前机体营养状态,为患者耐受手术及术后达到一期愈合创造条件。[12]
在对胃肠肿瘤病人结果显示,营养不良和营状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39.04%和65.71%。因此,对营养不良高风险病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进一步评估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评估可有效地预防病人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增加。[13]
在肿瘤患者中,NRS2002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发生部位和临床分期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且与血清前白蛋白肯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反映肿瘤患者近期急性的营养变化情况,可作为肿瘤患者是否需要和何时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客观依据。[14]
在对呼吸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92.5%的患者能完全采用NRS2002方法;入院第2d和住院2周时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52%和44%。[15]
在对郑州地区住院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显示,168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者为56.5%,需要制定营养支持计划。[16]在对681例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筛查中显示,681例住院患儿中营养风险检出率为26.1%,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8.2%,营养不良检出率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17]在对血透患者的调查中,NRS2002综合考虑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BMI、疾病严重程度、近期体重和摄食变化四个方面问题,不但能准确反应MHD病人目前营养状况,而且还能预测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营养不良风险,及时给予MHD病人营养支持。[18]在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的调查显示,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0.58%,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3%[19]对3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应用NRS2002的调查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0.5%,与国内报道结果相似[20]调查5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共36例,与Foschi[21]研究结果一致。
2.3NRS2002的不足
但也有研究显示NRS2002对胃癌患者在某些方面沿存在一定局限,如体重下降、胃纳减少是缓慢的胃癌患者,与一年前相比,患者体重明显下降,胃纳减少,在近三个月内可能体重变化不明显或1周内胃纳变化不明显,因而不能达到NRS2002阳性的标准,但该类患者实际已经存在长期的营养风险,术后发生营养不良及感染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22]同时,对于不能确切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分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无法得到可靠的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结论
NRS2002。
NRS2002是目前作为以循证医学的基础,已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简便易行,耗时少,病人易于接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调查大量病人。而且NRS2002具有无创性,无需增加医疗耗费,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操作性。它为进一步合理的营养支持、减少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医疗行政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政策提供依据。成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较成熟,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较成人少,NRS2002可做为儿童营养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
但NRS2002在某种程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改进的余地,所以对于一些敏感性较差的疾病,要积极寻求其他的方法或替代性指标:如人体测量学指标(皮脂厚度等)或血清清蛋白等生化指标。正确评估住院患者的营养需求状况,制定适当可行的营养支持方案,真正达到适时适度营养支持的目的。
但并非所有经NRS2002筛查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均需接受监床营养支持,出现下列情况时视为禁忌症:(1)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患者;(2)需急诊手术患者,术前不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参考文献:
[1]唐芳.住院患儿营养评价方法及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2):146-148.
[2]KondrupJ,AllisonSP,EliaM,etalESPENGuidelinesfornutritionscreening2002.ClinNutr,2003,22(4):415-421.
[3]蒋朱明,陈伟,詹文华,等。肠外肠内营养在中国:基于15098例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与应用调查分析[C].“营养支持的概念与进展”分论坛暨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成立大会,2007.。
[4]KondrupJ,RasmussenHH,HambergO,etal.NutritionalRiskScreening(NRS2002):anewmethodbasedonananalysisofcontrolledclinicaltrialsl.ClinNutr,2003,22(3):321-336.。
[5]于圣娟,郑显兰.住院患者常用复合指标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概述[J].2012,9(11):124-126.
[6]张岚.营养风险筛查2002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12,19(7):7-9.
[7]KondrupJ,johansenN,PlumLM,etal.Incidenceofnutritionalriskandcausesofinadequatenutritionalcareinhospitals[J]ClinNutr,2002,21(6):461-468.
[8]C陈伟,蒋朱明,张永梅,等.欧洲营养风险调查方法在中国住院患者的临床可行性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13(3):137-141.
[9]杨南竹,曹丽萍。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及术后复测[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5):281-284.
[10]蒋朱明,陈伟.临床营养风险筛查方案简介[J].中国医学论谈坛报,2006,9,21.
[11]蒋朱明,于康,朱赛楠,等.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不足)、营养风险、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中期小结)[J].中国临床营养,2008,16(16):338-340.
[12]杨南竹,曹丽萍.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及术后复测[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5):283.
[13]卢芳,倪元红,彭南海.NRS2002评估胃肠肿瘤病人术前营养状况及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11):,3027-3028.
[14]周莉,杨晶,徐秀娟.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100例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6(31):89-97.
[15]姚孟英,崔冰.呼吸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应用状况[J].当代医学,2012,18(286):52-53.
[16]陈永春,祝丽娟,陈小梅,等.郑州地区住院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8):355-356.
[17]周云,杜明红,陈长玲,等.681例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筛查[J].临床研究,2011,40(18):1791-1792
[18]丁燕,韩晓丽,赵华萍.营养风险筛查2002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应用[J].肠外肠内营养,2012,19(4):239-245.
[19]邹玉,沈杰,刘华晶,等.营养风险筛查在酒精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云南医药,2012,33(3):285-286.
[20]魏娜,王春梅.老年胆囊炎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研究[J].2010,24(5):1240-1241.
[21]FoschiD,CavagnaG,CallioniF,etal.Hyperalimentationofjaundicedpatientsonpercutaneoustranshepaticbiliarydrainage[J].BrJSurg,1986,73(9):716.
[22]沈爱君,方立艳.胃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及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79-780.
[23]JonesJM.Themethodologyofnutritionalscreeningandassessmenttools[J].JHumNutrDiet,2002,15(1):19-22.
[24]乔德丽,张社卿,吴红耀等二级医院内科老年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及营养支持分析[J]预防医学,201237(6):724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中兽药;畜牧;养殖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321-01
1中兽药在畜禽养殖业的应用优势
中国是目前世界唯一完整保留独特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国家,中兽药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中药具有平衡阴阳、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特点。2003年中药防治SARS的成功实践,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药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大有作为。当前疫病流行特点多呈现非典型病毒病、细菌病、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情况,在西药的薄弱领域可充分发挥中兽药的优势。特别是针对畜禽疾病中占主要部分的病毒性传染病,中药具有多方位调节和治疗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在休药期用中兽药替代西药防治疫病,中长期使用具有低毒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体内的药物残留,同时还能促进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需要。
畜禽健康养殖是针对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特点,设计的一种带有以畜为本、动物福利观念的养殖思考与实践。它把现代化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家畜环境工程以及兽医防疫等最先进的养殖科学技术有机地与满足动物的生理、行为需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动物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养殖与动物福利发展的自然和社会规律。
在我们倡导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参照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的人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病理状态的理论,现代化畜牧养殖业不仅要保持动物的健康状态,更要追求畜产品的最佳生产状态。因此动物群体的健康层次又可引申为最佳生产状态(人工饲养、无公害养殖)、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应激状态)、亚临床状态(隐性失衡)和临床状态。最佳生产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在工厂化养殖中极力追求的状态,但并非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人类追求的最佳生产状态实际上是提高了畜禽生产性能的一种偏性很强的非正常状态,它以牺牲畜禽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抗病能力为代价。在此状态下,家畜易受各种应激及各种疫病的影响,即使达到了高效生产畜产品,也无法保证其原有的优良品质和风味。而健康养殖正是人类考虑到与动物和谐相处,以畜为本,在其最佳心理、生理状态下高效、优质生产畜产品的最佳模式。
现代化畜牧业发展20多年来,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技术日趋完善,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的畜产品,不仅丰富繁荣了市场,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致富的途径,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所有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是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生产效率、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为出发点,以牺牲家畜生理和行为需要、并禁锢在人为的饲养环境中发展,其结果历经20多年的养殖实践,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有关资料表明:随着国际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增高,我国的一些禽类产品由于病原、兽药残留等技术指标超过欧盟及主要进口国日本的控制指标,曾被拒收、扣留和终止合同甚至封关等。同时欧盟也在大力开发天然植物药,免疫调节剂等绿色环保型天然植物药作为替代产品,在养殖生产中推广。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安全优质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呼唤天然中兽药产品替代化学药物,呼唤中西结合的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弘扬具有民族特色传统中兽医药学,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中兽药,强化中兽药配合疫苗免疫程序的兽医防疫技术模式的稳固性,尽快提高我国控制药物残留的水平,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中兽药的研制开发以及加强中兽医药在畜禽防疫中的作用正是适应于国家政策、国内外绿色畜产品市场需求,应当加速进入实施阶段。
2中兽医药的发展方向
中兽医药学是我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擅长于从整体上进行功能的调节。对某些关键基因进行调控,其重要意义不仅显示中医通过调节机体功能治疗,它不是改变基因的结构,而是修饰、调节基因表达与基因产物功能获得对疫病的调控,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针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国家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战略目标是:
(1)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究开发体系完整、技术装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2)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3)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4)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李建喜,王学智.中兽药研究新进展和新技术[J].兽医导刊,2007.
[2]陈文云,姜文娟,俞祥键.关于发展我省中兽药事业的思考[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
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1篇12
【关键词】现代医学;膳食营养;服务;管理
医院食堂不同于普通的食堂饭店,在食物的加工制作中不仅要保证食物口味,还应发挥食物对疾病的治疗与保健功能,因此膳食营养的服务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有些医院膳食部门没有开展好这一工作,膳食营养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以致医疗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笔者结合长期从事膳食营养工作的实践,就医院住院患者膳食营养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1膳食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膳食营养治疗是指医院在临床上通过膳食营养措施对病人疾病施以的一种以预防、治疗、康复为目的的辅助手段和方法。医院膳食是为疾病的治疗需要而设计的特殊膳食,科学、合理的膳食可以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改善某些疾病的症状,还可以起到疾病诊断、辅助治疗和提供营养的作用。
1.1消除病因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都与饮食直接相关,合理膳食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去除病因。如单纯性营养性贫血,通过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补充富含铁、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膳食即可治愈;佝偻病在补充富含钙、维生素D的膳食基础上,充分晒太阳,症状可以消除。糖尿病、胃肠道疾病、肝炎、高脂血症等,临床上多以饮食治疗为主。
1.2改善症状低脂肪膳食可减轻或消除胆囊炎的症状,高膳食纤维可减轻或消除便秘的症状,低苯丙氨酸的饮食可控制苯丙尿酮病情的发展,低嘌呤膳食可减轻或消除痛风的症状。节制和定量控制营养素的摄入,如糖尿病需控制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纠正因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矛盾。
1.3诊断疾病通过给予维生素治疗可以确诊维生素缺乏病。另外还可以用一些试验餐来诊断疾病,如隐血试验餐可检查消化道是否出血;糖耐量试验餐对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1.4辅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疗法都离不开饮食治疗的密切配合。胃、肠炎病人使用药物治疗以外,饮食治疗也十分重要。手术前通过饮食营养增加体内营养素储备,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是必需条件。病人接受放疗后,及时辅以合理的饮食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大有益处。
1.5供给特种治疗需要无论何种疾病,膳食营养都是一种基本的支持疗法,它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素,全面调节体内代谢,增强肌体免疫力。另,采用烹调方法改变食物性状或采用改变供食的途径也可达到改善病人营养状态.帮助病人康复的目的,如胃肠道病人的少渣饮食,择期手术的营养调整以及危重、手术等病人的软食、流质等。
2医院膳食服务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多数医院都比较重视住院病人膳食问题,成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但是,也有一些医院对住院病人膳食重视不够,采取措施不力,致使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膳食营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管理人员及医护人员对膳食营养工作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膳食工作“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可要可不要”的旧观念。以致有的医院把膳食营养工作当作单纯的吃饭问题,片面认为营养工作是软指标,可有可无;有的医院营养工作形成自流状态,组织、人员、治疗饮食均不落实;也有的医院还将营养食堂实行承包,只追求经济效益,而把营养治疗搁一边,使治疗工作无法开展,影响治疗效果。
2.2膳食营养部门的管理体制编制配设不统一目前,医院膳食营养部门的管理呈多样化,有的归属于医务、有的归属于总务,也有少数的归属于护理,在这种极不统一情况下,难免不给膳食营养职能作用的发挥带来不利影响和造成专业营养人员培养、使用上的困难。此外,营养专业人员编配不足。对照国家卫生部规定,专业营养人员与床位配置人数不少医院未达到相应等级标准,有的医院甚至没有专业营养人员,这种情况在越下级的医院越严重。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膳食营养工作的开展。
2.3膳食营养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为数不少医院,为病人提供饮食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护士改行的,从正规医学营养专业毕业从事营养专业的仅占少数,因此普遍缺乏专业理论和营养基础知识,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医院,多数没有专业的营养师或专业的营养厨师,营养工作人员一般是雇佣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没有一点烹饪常识的民工。膳食营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劳动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营养专业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养工作开展的好坏。
2.4医院膳食营养部门的基本设施不健全据目前大多数医院情况看,膳食营养部门的工作条件也都比较差,很多医院基本设施不健全,没有营养试验室,有的甚至没有营养办公室,营养人员上班和炊事人员在一起,做洗菜、打饭等工作,把营养人员当炊事员使用。加上资金缺,治疗饮食原料少,膳食试验条件差,营养方案很难得到实施,教学、科研更无力也无法进行和开展,以致专业学科水平难于提高。久而久之,营养工作人员因得不到应有的工作支持而不得不产生厌倦心理,乃至另谋发展念头的滋生。
2.5营养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临床营养人才的培养比国外落后了20-3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了10年,但进入90年代中期后,院校改革该专业又被撤并。一些尚存学校的专业毕业生进入各级医院后,改善了营养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高低不一的状况,为医院营养学科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由于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有的专业人员又不得不流失,以致稳定从事临床营养专业的仅为少数。临床营养专业后继乏人,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3提高住院患者膳食营养服务与管理的对策性措施探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医院必须采取对策,加强住院患者的膳食营养服务与管理:
3.1领导要重视住院患者膳食营养管理工作医院领导要用现代医学中营养治疗学的观点看待住院病人的饮食问题,把饮食治疗放在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工作议事日程,站在改革发展稳定、维护患者切身利益和“以病人为中心”角度,加强住院患者膳食营养服务的管理,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学科上要按医技科室定位,并在诸如机构设置、基本建设、设备更新、维修、扩建等方各个方面,与医技科室同等对待,建设、发展实行同步考虑、同步进行。
3.2建立健全相应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由于病人的饮食供应情况复杂,要求高,因此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工作规章与制度来保证。结合膳食营养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况,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以严格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各项技能技术操作规程流程的规范,要使营养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厨师、炊事员等,都有自己的基本职责,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有效的工作秩序,以准确到位的服务标准、精益求精的服务技能服务于病人。
3.3正确认识住院病人膳食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医院食堂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的餐饮服务机构,无论以何种模式经营,医院的膳食都决不能只以营利为目的,要坚持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坚持把为病人提供具有治疗作用的饮食服务与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相统一,针对不同需求的病人,尽力开展多层次、多式样的膳食服务。对搞承包经营的病人膳食,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根除“一包就灵”的错误观点,建立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防止一放就乱。
3.4加强营养学科和营养专业队伍建设按卫生部要求落实膳食营养部门管理体制编制的配设,包括学科建制的统一、管理归属的理顺及人员编制的到位等。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医院要在了解自己内部需求前提下,制定出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包括短/长期培训、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重点培养高、中级人才,要给其更多的临床实践学习机会。营养部门自身内涵建设也应加强,要加强内部管理,利用医院提供的各种机会不断自我发展和进步,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
3.5加强营养知识的宣教工作营养宣教和营养支持一样重要,应通过制度的完善,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吃到治疗饮食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营养知识,让他们重视营养,认识到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纠正自身膳食营养中的不足,改变饮食行为。对一些因疾病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的心理障碍患者,更要耐心地施以饮食上的指导。其次,有条件情况下还可开设营养咨询门诊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病人营养意识,还有利于纠正对营养认识有偏见的医护人员的观点。
综上所述,住院患者膳食营养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之一,不论医院规模大小,收治的患者性质如何,都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实现两个效益的和谐统一为目的,不断提高医院膳食营养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应军,梁苑,马文芳.病人膳食满意度与医院膳食管理.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2期.
[2]张艳.住院病人膳食营养治疗的现状与分析.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1期.
-
媒介融合基本特征范例(12篇)
媒介融合基本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全媒体;传播媒介;动画创作1研究对象———动画的概念界定动画作为叙事性艺术产品,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数字技..
-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例(12篇)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修;内涵式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41-03[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民族学院教..
-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例(12篇)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缺点范文篇1关键词:心理资本;医科院校;跟踪式中图分类号:G444?摇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69-02一、医科院校的心理资本教育教学现状在国内很..
-
品牌传播范例(3篇)
品牌传播范文2003年,我们对宝洁的品牌传播进行了系统的跟踪,我们发现宝洁在品牌传播上的连贯性与起程性非常优秀。为使大家对宝洁2003年品牌传播运动有一个比较细腻的透视,现..
-
西方经济学概论范例(12篇)
西方经济学概论范文1篇1关键词:中西方;财务管理;比较;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67-021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在财务管理..
-
媒体融合的定义范例(12篇)
媒体融合的定义范文篇1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影响一、引言由于当前传媒领域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代媒介发展的主旋律。这种现象导致多种类型的媒介之间存在..
-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例(12篇)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心理学;积极品质;培养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49-0320世纪末开始,西方学者积极推动积极品质的研究,希尔森和玛丽(1999)..
-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例(12篇)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1篇1关键词:汽车产业;营销模式;汽车4S店1汽车4S营销模式的定义及概况1.1汽车4S营销模式的定义特许经营的专卖店(即4S店),是目前汽车厂家积极推行的主要营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