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练习(精选8篇)

daniel 0 2024-04-05

《劝学》练习篇1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6.(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B.非志无以成学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D.非复吴下阿蒙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

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修:修养/长;

B.志:志向/做标记;

C.军:军营/军营;

D.复:再/回答。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D.之,动词,到。

故选:A。

(3)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节奏划分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②中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答案:

(1)C

(2)A

(3)B

(4)D

(5)①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②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劝学》练习篇2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而绝江河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劝学》练习篇3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重新向穷尽,完尽。

8、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练习篇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卿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及鲁肃过浔阳拳勇过人

C.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或以钱币乞之

D.借旁近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任选一题,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一找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吕蒙、傅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4.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5.“略”。

《劝学》练习篇5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5)恐已暮矣()(6)盲臣安敢戏君乎()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当权,当道粗略地阅读用到担心怎么、哪里

【小题2】吴下阿蒙(0.5分)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题3】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习,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小题4】(1)拜蒙母与蒙结友(1分)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军中多务(事务多)恐已暮矣(年纪大)

【小题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当涂、以、过”结合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分别译为“当权”“用”。“到,经过”。“涉猎”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粗略地阅读”。“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词语,译为“怎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平时的学习中应有积累,不仅知道其出处,更应知道其意思。一个是“吴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另一个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更要重视,不仅知道出自哪个句子,还要知道它们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会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应译为“读书人”,“三日”不是实指,应译为“几天”。“少”应读四声,译作“小时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问在原文中提取“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第一问第二步,从鲁肃的行为可知,吕蒙才略的长进惊人,鲁肃发自内心地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结交。第二问在原文中提取语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军中多务”,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语言“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当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干共几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使用原文语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关键语句,拟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可知,我们应从学习的角度谈体会。理解题干和文章内容可知,从四个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从吕蒙、晋平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从师旷、孙权的身上可得到要善于引导别人的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据原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谈、行为,事件的结果等当中得到启示,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劝学心得体会

“劝学”古诗词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说课稿

《劝学》练习篇6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于厅事之东北角

B.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

2.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劝学》练习篇7

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D;

10.B;

11.A

12.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劝学》练习篇8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1、重点字词: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o)

2、一词多义

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莫之或止(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数:①几,若干②密③数目④屡次

数罟不入夸池(②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见不鲜(屡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发:①打开②派遣③花开放④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百发百中(发射)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直:①通“只”②直接③价值④不弯曲⑤径直

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理直气壮()随君直到夜郎西()

兵:①兵器②军队③战争④士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穷兵黩武()草木皆兵()非我也,兵也()

胜:①尽②战胜③胜利④承受⑤超过⑥优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驴不胜怒()巴陵胜状()

谷不可胜食也()

3、文言虚词

于:①对,对于②比③在④到⑤跟⑥向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移其民于河东()十年不收于国()

以:①拿,用②按③因为④表修饰⑤表并列⑥表顺承⑦认为

请以战喻()皆以美于徐公()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敢以烦执事()

之:①的②取独③代词④语气助词⑤动词⑥宾语前置标志

何厌之有()五亩之宅()辍耕之垄上()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填然鼓之()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通假字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古今异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今:()

养生丧死无撼古:()今:()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今:()

6、词类活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使足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

填然鼓之()然而不王者()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无罪岁()

7、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可以无饥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劝学》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重点字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kuǐ)

吾尝跂而望矣(q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其曲中规(zhòng)

虽有槁暴(yòu通“又”)(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通“智”)君子生非异也(xìng通“性”)

2、古今异义:劝学()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輮以为轮()

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一词多义

焉:①兼词,“于此”的意思②语气词,“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

于:①从②比③对,对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

者:①用在主谓之间,表判断②……的人③……原因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而见者远()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而:①但是②而且③表并列④表修饰“地”⑤表顺承

水为之,而寒于水()蟹六跪而二螯()吾尝终日而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故:①所以,因此②旧的③缘故

故木受绳则直()温故而知新()既克,公问其故()

劝:①劝勉,勉励②劝说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学()

中:①合乎②中等③当中④年间⑤射中⑥心中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晋太元中()木直中绳()舜发于畎亩之中()

疾:①增强②快③小病④敏捷轻快⑤憎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君有疾在腠理()声非加疾也()春风得意马蹄疾()

致:①到达②求取获得③表达④放置⑤情趣兴致

老妇前致词()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闲情逸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假:①借助②借取③假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乃悟前狼假寐()

绝:①渡②极,最③断绝而绝江河()会当凌绝顶()夜久语声绝()

兴:①兴起②兴盛③创办风雨兴焉()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功:①成功②功劳功在不舍()位尊而无功()

强:①强壮②竭力③勉强④略多于…的

筋骨之强()大臣强谏()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下一篇:关于李白的诗(精选4篇)
    上一篇:祝老师生日快乐祝福语(精选8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