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25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新课程倡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即提倡教学过程要体现探究性。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我以为:探究性的数学课堂,主要包括学生研究与应用意识,参与表达,信息交流,数学问题解决,拓展思维等几个层面。本文拟针对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谈谈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设计方法。

一、定向激发,展示背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问题设计贯穿趣味性

新知识的导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好的导入在看似泛泛而行的师生活动中,逐层展现知识背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兴趣的活力,又不至于偏离探究的方向,使学生对这节课,这个知识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努力使知识的呈现背景体现现实性,富有挑战性、趣味性,是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设计追求的目标。

我在处理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二)(内容是介绍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设计了一个游戏情景作为知识背景的展现方式,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数学学习更充满了智慧的挑战和追求新知的乐趣。不能把学习当成任务,而要把每一节课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机会,关键是要自信。我们的口号是?

生: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师:今天上课前,教师和大家一起先做个游戏。全班男生作一组,女生作一组。由于在前一次素质检测中M(男)同学和W(女)同学进步最大,我们把男生组命名为M小组,把女生组命名为W小组,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下面我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介绍抽签积分规则,在紧张的气氛中,每组2名同学分别由一名抽签,一名在黑板上记录,三次抽签记录完毕,男生发出了叹息声。)

师:从刚才男生遗憾的叹息中大家已知道了比赛的结果。作为男教师,同性相怜,老师在想:如果不改变刚才抽签的结果,改变一下记录的顺序,能否改变我们男生的败局呢?

生:(议论纷纷)不行吧?

师:真的不行吗?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探讨《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看下面的“计算并观察”……

(进入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讨过程)

在上面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小组命名达到了激励的目的,抽签比赛形式简单,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多学生巴不得自己亲自抽一次,当男生失败时,教师又紧扣学生心理,交换记录顺序能否改变比赛结果呢?巧妙地与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联系,起到定向激发的作用,引入今天的课题。学生下面研究的热情可想而知。

二、启发诱导,揭示原型——以指导实践为基础,问题设计贯穿实验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后者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展示知识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激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00八年五月,本人在市数学优质课比赛中执教《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这节课如果类比全等的判定让学生得出猜想,由于边的关系的弱化,我认为过于牵强,要让学生真正弄清此定理的来龙去脉,必须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动手实践,启发学生猜想,提示定理的原型。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如图1,ABC中,DE∥BC,那么ADE与ABC什么关系?

生:相似。

师:为什么?

生: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师:(出示演示教具——如图1状重叠的两三角形纸片),现在我们把ADE从ABC上搬下来(如图2),让它们“分道扬镳”,它们还相似吗?

生:(笑)相似

师:刚才我们由DE∥BC得到ABC∽ADE,现在破坏DE与BC的平行关系后,它们仍然相似,这说明DE∥BC只是表面现象,那么导致两三角形相似的自身原因是什么呢?(演示三角重合关系,学生得出猜想)

为什么要让两个三角形“分道扬镳”?其一是充分提示图形之间的关系,从特殊的相似,推广为一般关系的相似,为猜想开路;其二是,在后面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又让两三角形“重归于好”还原成图1的形状,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发散和综合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三、类比挖掘,展示困境——以引导思考为目的,问题设计贯穿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而思维能力又是数学的核心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景,并逐步展示困境,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地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目的。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以激励评价为手段,问题设计贯穿创造性。

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准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做标准立异的二月花。特别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要创设激励评价的机制,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

我在处理初一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课堂总结时,曾有这样的课堂经历:

师: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到这儿,下面大家对照这几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出示问题)

①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③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④本节课中用大柴摆正方形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大约三分钟)

师:谁能谈谈你的收获?

生: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我要对同一个问题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这节课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觉得干巴巴的太难学,这节课教师让我们自己找规律,没想到我也能自己找到规律,而且发现用字母表示数后表示规律更方便了!

师:谢谢你对数学的再认识,作为数学爱好者,老师欢迎你的加盟!

生:(笑)老师,我们在这节课中找到了表示规律的方法是四种,我还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对不对?

师:请把你的这种方法在明天的课前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来分享,如果方法正确,就以你的名字命名为××方法,好不好?(全班笑)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新课标;师范

一、主要内容

初等数学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分为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两部分,具有很强师范性的重要课程。课程的开设旨在“居高临下”地对初等数学从内容到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教授方法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本课程立足于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用现代数学、古典高等数学考察传统的初等数学,理解“中学数学”的理论基础。这实际上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会思考的人。其二,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重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旨在教会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精神的熏陶。其三,探讨与延伸一些初等数学问题。从中学所学的初等数学到大学所学的高等数学,反过来,再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观点俯瞰《初等数学研究》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桥梁与纽带价值。在此基础上,将初等数学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数的理论(数的历史、1与自然数、科学数系)、函数的理论(式的定义、式的恒等变换、函数的定义、数值函数)、几何变换(反射变换与合同变换、合同变换的推广、位似变换的引申)、几何解题思路(基本图形、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几何图形的存在性)、初等的组合数学(两个基本原理、多项式定理与恒等式、三个原理)等五大块内容。

二、主要教育价值

据调查发现,数学系的学生在对中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上,中学数学重点知识的把握上,初等数学的解题能力上以及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初等数学研究》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1)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本课程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把初等的数学问题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深化,在理论、思想与方法上予以“升华”,其目的是使数学系师范生具有严谨的、系统的初等数学结构框架,提高对初等数学知识的解题技巧。如有关于初等的组合数学的学习,较为具体的接触是在高中时期。对于其中的一些排列组合的概率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理不出头绪,不知何时用何时用。但通过《初等数学研究》的再次学习,以集合概念为背景再次叙述组合数学中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结合相应的典型例题,能使学生对于排列组合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在知识点上起到了一个查漏补缺的作用。

(2)站得更高

本课程是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并研究初等数学问题。通过相互间的知识转换,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数学层次去研究问题。在内容上,它是中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深化与提高;在方法上,它注重解题方法的研究与指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初等数学有全面而连贯的理解和认识,能养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驾驭中学教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理论水平,为将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

可以说,《初等数学研究》的教材出版的年代都比较久远,可选用的教材也相对来说比较少,里面编排的内容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也有所脱节,有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显得“不必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不能照本宣科,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关注我国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选用适当的教材,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时下的中学课程相符。在选取教材方面,任课老师应仔细审核,确保教材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该理论结合实际,精心选取,有详有略。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方程时采用换元法,求函数极值时采用判别式法等来加深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利用构造反例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命题的本质来加强思维的批判性。例1:两组对边对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在该概念的判断中,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以一张矩形纸片为例,将其沿着一条对角线对折,构成一个立体图形作为反例。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两组对边对应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2)教学方法

《初等数学研究》是一门简单与复杂并存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课程的内容很多都为学生们所熟悉,也正是如此,会让学生有种“炒冷饭”的感觉,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说它复杂,是因为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要求比较高,教师讲授时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采用的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适当的时机会进行启发,充分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方艳溪.新课改下高师《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98-101.

[2]杨宪立.高师《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4):55-56.

[3]莫忆遐.新课标下《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3):30-33.

[4]阙俊杰.学习《初等数学研究》的几点认识[J].数学之友.2008,(17):85-87.

[5]季素月.《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新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4):62-62.

[6]罗增儒.《初等数学研究》的研究[J].数学通报,1992,(9).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熟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数学教师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上还显得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 下一篇:秸秆焚烧的优点范例(3篇)
    上一篇:秸秆处理方法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秸秆处理方法范例(3篇)

      秸秆处理方法范文1.材料试验用土壤采自于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其物理特性为颗粒分析值2~0.5,0.5~0.075,0.075~0.01,<0.01分别为4.1,2.66,1.39,1.17。比重2.66,密度1.39g•cm-3,..

      daniel 0 2024-04-25 12:57:28

    2. 碱性土壤的改良方法范例(3篇)

      碱性土壤的改良方法范文【关键词】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措施;施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的推进,首钢、北汽等企业陆续迁入河北唐山、沧州等地,该区域的城市建设也迎来了..

      daniel 0 2024-04-25 12:56:12

    3. 噪音污染治理措施范例(3篇)

      噪音污染治理措施范文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对策;Abstract:Inthecityconstructionasthepremiseguaranteeforqualityandfinishthetaskinadvance,theconstructionunitsofteno..

      daniel 0 2024-04-25 12:24:55

    4. 噪音污染的措施范例(3篇)

      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篇1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

      daniel 0 2024-04-25 12:24:13

    5. 航空制造业的特点范例(3篇)

      航空制造业的特点范文篇1联合通航作为青岛市目前唯一的国有、专业化通用航空产业投资发展平台,在华通集团领导下,致力于区域通用航空产业生态体系和半岛直升机运营中心建设,以..

      daniel 0 2024-04-25 11:52:49

    6. 噪音污染对人的危害范例(3篇)

      噪音污染对人的危害范文面对这样的“杀手”,我们需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噪声污染的现状与特点噪声污染主要是指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等等。除此以外,还有社会生活..

      daniel 0 2024-04-25 11:52:13

    7.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例(3篇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论文摘要:校园文化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根本在于文..

      daniel 0 2024-04-25 11:21:19

    8. 噪音污染产生的原因范例(3篇)

      噪音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关键词: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噪声污染现已成为城市中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污染之一,甚至超过水污染与..

      daniel 0 2024-04-25 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