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概念范例(3篇)
科学实践观概念范文篇1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是实践提供了认识对象),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人世界(人类世界),所以,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科普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任何知识最终都是以实践作为中介的,他说:不可能存在纯粹的经验概念(逻辑概念),因为任何的经验形式都直接的和实践是相联系的,而科学知识的经验水平是思维和阐述信念的结果。另外,经验的评价标准不能够离开理论的阐释。理论的分析方法是科学反思自身的观念的工具。经验阶段预测一定的世界图景,进行初步的概念解释,经验规律转化为科学理论,进而内化为个人的理论活动。经验时期可以说是前理论时期。科学可以划分为起源阶段,把经验看成科学认识的起点;二是科学理论阶段则是有着复杂的有效的理论体系构成。”[2]科普宁认为,实践同日常的经验的观察不同之处在于,在实践中是同人在理论思想基础上建立的现象打交道。列宁曾在十月革命后强调: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苏联的科学哲学家施维廖夫在1988年发表了《科学认识分析》,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进一步强调理论在科学认识中的主导作用。他指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经验、经验信念,实质上是科学认识的手段,而不是其目的。”[3]认识的目的是要深入到最广阔和更深刻的现实中去的,可见,他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就具有科学性,哲学的科学性保证哲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性。哲学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又来自于实践,譬如当我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的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的最大特性,普遍性才能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所以,实践决定着我们的认识,脱离实践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辩证法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本性。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列宁提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一致的原理,从而为苏联的自然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辩证法的三要素是对辩证法的实质、本性和精髓的经典表述:(1)从概念自身而来的概念的规定(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2)事物自身的矛盾性,一切现象中的矛盾和倾向性;(3)分析和综合的结合。”辩证法的三要素可以概括为,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精髓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在这里,辩证法的本性是认识论,它对科学认识起到启发和助发现的作用,而绝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教条。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苏联从六十年代赫鲁晓夫解冻开始,崛起了认识论派,主要代表是科普宁和施维廖夫。他们深刻论证了辩证法的认识论本性,把辩证法理解成科学认识论,认为哲学不同于实证科学那样直接面对客观事物,对世界进行反映,得出科学知识体系;而启发科学认识,是引导、规范科学认识活动中心从而成为恩格斯所说的最锐利的武器和最好的劳动工具”。恩格斯曾指出,辩证法是一种与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完全相适合的方法。苏联在分析科学认识结构问题时,就很好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能够做到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经验和理论的关系在科学认识发展中就体现了矛盾的观点,实现了在对立中统一。苏联的科学哲学研究在处理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方面,显示出了辩证认识论的优势,可概括为:第一,关于经验和理论两种知识的本性问题。苏联学者把这两种知识和产生这两种知识的认知机制---感性和理性---区分开来,因为感性知识的形成阶段同样包含着思维的范畴加工。苏联学者还从认识活动的不同特点出发界定两种知识的特征,如切尔尼亚克从质和量的关系出发进行划界,指出:某个理论的认知语言是所有那些评述和术语组成的,它们是从被加工的组合的变化着的量的特点方面来表现客体的直观性和非直观性;其次是精确性、抽象性和程度不同;最后则是在于是否以规律结构为其基本内容。”第二,关于经验和理论两种知识的功能。施维廖夫认为,理论层次的认识活动旨在完善、精确和发展科学的概念机制,构建特殊的理论世界”;经验层次的认识活动则是指向建立科学的概念之外的实在联系。施维廖夫明确认识到经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只是认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经验活动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科学认识的基础和检验(外在的证实)。第三,关于经验和理论的辩证关系。苏联学者在这方面从来不把二者对立起来,始终坚持经验是认识的源头,但经验有待上升为理论。苏联学者特别深入考察了理论对经验的解释问题,而这恰恰是西方学者注意不够的地方。如马姆丘尔指出,在理论对经验材料的解释结构中,可以区分出两个独立的经验子层次”:一个是对经验结果的确认,可以称为解释———描述”层次;另一个是对头一个子层次上确认的结果做出理论说明,可以称为解释—说明”层次。此外,苏联学者还特别研究了判决性实验、理想化、检验理论自身的中立性、抽象客体、知识分析的方法论单元、公里化系统的界限、科学理论的重构等等。在所有这些问题上,苏联学者的研究都侧重在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如施维廖夫所说:在我们的文化中,总强调科学知识进行内容分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何种方式实现科学的理论化?其形式、阶段、标准是什么?还是这些问题,而不是逻辑形式技术的提炼、演绎公理化建构的精确化问题,对发展着的各门学科方法论具有首要意义。”
三、结语
科学实践观概念范文
理论如果不应用于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没有意义,理论与实践是必然发生着关系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只能认识各个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即理论,它是在感性基础上形成的、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互为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在实践过程中统一的,“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与实践是互为基础,相互建构的。理论和实践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即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来说,理论是一,实践是多,一种理论可以对多个实践有效。反之,相对于一个实践来说,实践是一,理论是多,一种实践必定牵涉多种理论。
笔者认为在考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必须首先考虑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特性以及教育理论的构建模式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出符合教育实际的、真正的能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
目前,人们将知识类型共分为三种: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151(47)。自然知识主要是反映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纯粹物质事实与事件的观察与试验的方法来获得。社会知识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世界知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渗透着价值的社会事实与事件的观察、模型化与价值分析的方法而获得。人文知识主要是反映人们对于人文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历史实践的总体批判与反思获取。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及区别教育学学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夸美纽斯《大教学i论〉的出版。不过此时还具有浓重的哲学色彩。直至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教育学才算真正独立,具有了“科学性”。当然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因而教育学的科学化,是以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按自然科学的程序来规范自身,希望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直接结果就是实验教育学的出现。这也是教育学至今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独立学科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拿自然学科的标准试图构建一门非自然的学科体系,注定是不成功的。
从表1可知,教育学显然不属于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影响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身心发展为内容的,所以也涉及到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形成发展,使得教育学也具有人文学科的某些特征。教育学不仅关注社会学科的核心“社会”,也关注人文学科的核心“人”,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征,是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某种整合。因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属于社会一人文学科。
关于科学理论,当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连接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的观测的规则。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两个要求:1、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2、对未来观测的结果做出确定的预言。对于理论产生的途径,霍金认为首先通过现象观测进行建模(提出假说)然后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奥康纳认为把“理论”一词用在教育方面是一种“尊称”,此中的“理论”指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但事实上教育理论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理论,所以不可以用自然学科理论的标准来衡量教育学理论。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第三,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
教育学是人文一社会科学,所以教育理论构建的模式,绝不可以照搬自然科学理论。对此,有学者认为单个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始对教育现象作描述;随着教育实践的继续,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入,了解到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一些关于教育的概念,即教育理论研究上的概括阶段;概念产生以后,使用判断和推理等方法,形成较为普遍意义的、合乎理论的结论,即教育理论研究上的外推阶段;通过外推,发现教育的规律,然后经过系统、科学的整理形成理论171。我们认为这一认识的过程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一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从现象描述^概括—外推规律。
事实上我们目前的大部分教育理论的形成不是从实践中来,而是建立在纯粹思辨基础上的纯理性的东西,是纯粹的理论推演和盲目的照搬照抄,理论始终处于范畴、概念的体系中,成为现实的阴影王国。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理论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末以来,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新范畴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所谓的“教育理论”的数量剧増,但质量依旧,无所发展。
这些教育理论中教育概念的提出一般都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在概念提出后,不考虑其教育范畴问题,也不就它们的界限进行过划分,使之能与其他概念相区别;在提出教育理论时,对做出的教育判断又从不解释论证,采取的是武断的定性的评价方式。从而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离得越来越远,两者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导致了当前教育界对“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提出了教育理论消亡论。
教育理论的严重缺失己引起学者的重视。郑金洲认为目前教育理论研究有5个方面的缺失;刘铁芳也从对教育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
笔者认为,当前的教育理论最大的弊端在于其构建模式。教育理论的构建模式不再是从现象描述—概括-外推^规律,而是从旧理论中的概念-外推—规律新理论。这种理论严重缺少实践的根基,纯粹是思辨的、推演的,只是教育理论的一厢情愿。
其次,教育学存在的价值是使人适应社会,具体说来就是使人成人、成材。教育与社会是分不开的,与生活具有同构性。教育如同生活一样具有丰富多彩性,那些隐藏在教育背后的理论也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以通过明确的、具体的文字概括出来的。而隐喻则是一种比较好的阐述教育理论的方式,应该在理论构建中积极使用这种方式。自古以来,隐喻一直被中外的教育大家们使用着,如《学记沖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论语》中的“朽木不可雕也”、叶圣陶的“教育是农业”、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夸美纽斯的“种子”、杜威的“生长”等都是用隐喻形式来传达难以言说的教育之理。
第三,教育理论没有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正如RichardPratte所说的:“理论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对思想的指导,而不必是对现实实践的指导。教育活动是发生在当下的活动,它不具有重复性,但对以后的教育活动具有参考价值。从整个教育历史史实的全面比较中就会显示出教育的一般规律,得出教育演变的大致轨迹。但目前的教育理论很少去研究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理论,而是直接套用西方的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其实西方的教育理论也是在它们自己的历史中吸收营养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其厚重的历史根基,它在它们自己的国家中是先进的。但我们直接将它拿过来,随意的和我们的教育装配。失去了自己生存土壤的西方教育理论,会和我们的教育实践发生任何联系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吗?
第四,现在的很多教育学理论太注重其科学性,以至于直接、简单地借助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这并不是说教育学没有科学性,因为它是以客观的实在社会的活动为对象,并通过研究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只是它的准确性不及自然科学。当然,作为社会一人文学科的教育学是可以认识的,不过我们要注意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学自身研究方法的研究。
科学实践观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首先就要过了概念这一关,并且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的,从而也不能真正地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公式的物理意义,更不能掌握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关系到整个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那么,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适当的概念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直接从正面讲解概念,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无法理解,因此,我们要把抽象的概念放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讲解物理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的多。例如,我在讲到“速度”的概念时,就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乌龟跑得快还是兔子跑的快,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是兔子跑的快,因为兔子是跑在乌龟的前面,而有的学生则说是乌龟跑的快,因为乌龟最先到达目的地。这样,在学生的争执和讨论中,我再适当地引入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有趣的情境教学还可以把原本较为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比较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非常接近,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混淆,例如“重力“和“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总会把他们混淆在一起,他们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重力的大小,或者有些同学干脆就把压力等同于重力,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概念不清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形成。因此,在学习类似这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候,我们要注意把这些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利用对比法来理解和深化这些概念。
三、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
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是对具体的事物的概括,而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回到概念形成的最初,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去引入概念,这样,在大量的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中,学生就可以由感性材料入手来对物理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医生打针用的针头要做的很尖锐?为什么我们使用的钉子都是很细的尖头?如果在薄薄的冰面上行走,怎样做才会比较安全?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这些直观的场景中,学生拥有大量的感性经验,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把他们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概念,这样,整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并且,这种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概念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相联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注意概念教学的全面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概念的一些表象,而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阶段,从而导致概念理解的不准确性。例如,在讲解“沸腾”这个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结果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冒气泡这个现象,从而片面地归纳出“冒气泡就是沸腾的表现”这个错误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深化概念,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适当地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例如,在观察开水沸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如,加热前有没有气泡产生?加热过程中,气泡从什么部位开始出现?在整个过程中气泡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在观察沸腾的过程中就不会把眼光只盯在那些气泡上,而是学会更加全面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而对“沸腾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并最终理解和掌握了这个概念。
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概念教学的目的,而反过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概念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学的效果,很多在概念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一旦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和深化概念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密度“的概念以后,我就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质量为100克的铜块,在切去了一半以后,它的密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密度小了一半,而有的则说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立刻检测出在概念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之下,我又给学生进一步分析了密度这个概念,从而让很多学生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
总之,概念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自然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概念教学工作,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峰.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6期.
[2]李治纲.浅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第13期.
[3]舒德芬.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浅析[J].数理化学习:初中教师版,2011年第2期.
出生年月:1977年10月26日
籍贯:江苏,邳州
性别:男
职称:一级教师
-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例(3篇)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概念引入;方法小学数学的概念的学习通常都是非常单调无趣的,但是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根本的知识,比较重要,所以同学们不..
-
司马昭之心范例(3篇)
司马昭之心范文篇1大家好:首先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提高锻炼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我依旧会努力拼搏。因为我相信———耕耘才会有收获;付出才会有回报!我叫###,##岁、中共党员,大..
-
司马光的简介范例(3篇)
司马光的简介范文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教学重难点: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2.学..
-
司马光的故事范例(3篇)
司马光的故事范文一、往往是开车的司机或过路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1、在马路上,我们常常看到有车辆闯红灯或行人横穿马路。有时,我们明明看到两旁没有车辆,可车速是非常快..
-
疾病科普小知识范例(3篇)
疾病科普小知识范文关键词:农村;育龄妇女;妇科病;检查【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329-011引言在我国农村开展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检..
-
疾病查房护士长总结范例(3篇)
疾病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1.复习巩固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专科医学知识,护理学知识及专科技能。3.护理专业理论,临床教学、护理管理等综合知识。二、继续教育..
-
疾病护理论文范例(3篇)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关键词】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08-02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例(3篇)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篇1关键词:教育适应;教育改革;新课程;课程体系一、教育适应的含义教育适应是指教育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做出的反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