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与疾病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7-02

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脾胃病;辨证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各有优点,但亦均有不足。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统属同一内涵,研究亚健康状态就如研究疾病一样,应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体现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特点,避免对其进行机械地静止地研究;应意识到人体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状态或潜状态,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现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样,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很多文献亦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亚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却很少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研究细化。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医界在研究亚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数文献及相关亚健康的学术会议停留在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上,真正解决有关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文章却乏善可陈。事实上,在临床工作当中,有较多的功能性疾病(轻微)均可包含在亚健康范围之内。各个系统的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故结合人体各系统来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际意义。以下试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来阐述此观点。

2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证治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则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若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则可导致病证的出现。这些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笔者认为消化系统本身就有其独特的亚健康状态,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这种消化系统的亚健康状态当属于中医的脾胃病证。根据中医脏腑(脾胃)理论,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诊治原则及方法特点如下:

21证型以肝胃不和常见,治则以调达气机为主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消化系统的亚健康状态(脾胃功能失调)以胃脘疼痛这一临床症状较为常见。证型以肝胃不和型为多见。临床可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遇怒尤甚,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善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心理负担加重,长期郁闷不畅,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继而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及脾胃气机逆乱等一系列肝胆脾胃病证。所以笔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气机通降失常关系密切。因此,调达气机,疏肝和胃通降是治疗胃脘痛之关键。方剂以经方四逆散加减为主。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组方精妙,药简力专,为通达降逆之首选方。但笔者认为应易白芍为赤芍,因白芍味酸性敛,对胃酸分泌过多所致之胃脘痛,白芍不如赤芍清热通达之力,且赤芍具杀灭幽门螺杆菌的功效。若兼有大便秘结,酌加莱菔子、白术等,白术用量宜在20g以上才具有通便之效;嗳气频频,加用丁香、柿蒂通降上逆之胃气;日久郁热,加用蒲公英、佩兰、滑石清热以通降;燥热伤阴,酌用石斛、麦冬、知母之类滋润以通降。

22岭南以脾胃湿热型多见,清浊安中以通为先

广东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且岭南人多喜食用海鲜品,其体质多属“阳热质”。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口服某些药物亦可引起脾胃湿热证,因此该地区脾胃湿热证型明显高于内地。临床资料统计也证实这一点[10]。这是岭南脾胃病证的一大特点。治疗时应在清热化湿过程当中,尤重祛湿理气。原因如下:(1)湿性粘腻停滞,易滞留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不解。(2)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湿开则热透,湿去则热除。(3)湿性重浊粘滞,易闭阻阳气,阻滞气机运行,湿郁可以化热,可见湿热的形成与胃腑失于通降有密切关系。气机通达则湿热可去,胃腑可复通降之职,故当以理气为首务。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根据临床实践研制了“清浊安中汤”,该方由白蔻仁、藿香、佩兰、茵陈蒿、黄芩、薏苡仁、法半夏、厚朴、乌药、佛手、郁金组成。其中白蔻仁辛散温通,行脾肺气滞,化上中二焦之湿;藿香、佩兰芳香清透,解表里之湿;黄芩、茵陈蒿苦寒,清热以祛湿;薏苡仁甘淡,健脾而渗湿;法半夏辛温燥湿;厚朴、乌药运转脾胃气机,佛手、郁金疏肝解郁,条达气机,四药行气以化湿。此方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和苦温燥湿熔为一体,数药合用,均不离祛湿之宗,行气为先,共奏祛湿清热、行气健脾之功。若湿热阻滞肠道,腑气不通,酌加槟榔、木香、枳壳;若热邪偏甚,常佐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栀子等清热之品。

23脾胃虚损型纯虚者少,补中兼疏为正法

脾胃虚损型中,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胃脘不舒是临床常见之症。健脾益胃是常用治疗原则。但临床用药常不拘泥于补法。尤强调补中兼疏,以通为用。对于气虚证,我们认为胃气一虚,气机不运,饮食不消,故而虚中必夹实滞,临床上纯虚证并不多见。因此一味滋补更易使脾胃呆滞,运化不利,使实滞愈甚,虚则愈虚。治疗此类病证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酌加疏肝理气、祛湿除痰、化积清热之品,往往可取得满意疗效。如气滞明显,加用砂仁、佛手、枳壳;夹杂痰湿可用法半夏、薏苡仁、扁豆;食积可用鸡内金;夹热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对于阴虚证,也反对一味滋阴,以防碍胃之嫌,故以行气之味以助其通降。因此在运用太子参、石斛、知母、麦冬等甘凉濡润之药益养胃阴的同时,酌用佛手、柴胡行气,赤芍、郁金活血化瘀以助阴液之来复。

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多采用疏肝降逆、清热利湿、滋阴补虚之法,其治则充分体现了“胃以通为顺”、“以通为要”、“以通为补”的学术思想。

24结合胃镜微观辨证,诊治更有针对性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不管有无临床症状或体征,通常都能在舌诊、面诊、脉诊、耳穴诊方面出现病理征象,因此中医的体征如舌象、脉象、面色等在亚健康的中医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中医四诊和辨证方法已突显出其在整个诊治过程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中医望诊中的舌诊在诊断消化系统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继承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结合现代电子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学变化,使中医的望诊微观化,注重对胃镜下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辨证,提出了以证型为纲,黏膜形态特点为目的辨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溶入到整体中医辨证体系当中,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宏观辨证与胃镜下的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成为诊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特色。如肝气犯胃证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点状糜烂出血;肝胃郁热或脾胃湿热证多见胃黏膜色泽偏红,湿热夹瘀证多见黏膜附着黄绿胆汁,HP感染阳性,黏膜偏暗,胃内分泌物粘腻秽浊等特点;痰湿内停证多见黏液呈清水状;脾胃虚弱证可见黏膜色泽淡白或苍白,胃蠕动无力、缓慢,幽门关闭障碍等;气阴两虚证可见黏膜变薄并可透见毛细血管网,分泌物减少,黏膜干燥等特征。诸如此类,均是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发现。

对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提倡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辨证治疗与病机发展不同时期用药相结合,有的放矢,这已成为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如胃蠕动减慢,可酌加槟榔、枳实、枳壳等;幽门开放不畅,逆蠕动增多,多使用丁香、柿蒂或旋复花、代赭石等;胆汁反流明显,多选用疏肝利胆药(如郁金、柴胡),同时可选用清热利湿药(如滑石、佩兰、茵陈蒿等)以改善黏膜炎症。再如对胃内容物呈大量清稀水样的患者,可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酌加茯苓、桂枝、白术等;对胃黏膜萎缩的治疗临床结合患者的辨证多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品;对HP感染阳性患者,多选用蒲公英、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但必须指出的是,根据中药的现代药理特点选用单味中药的前提是以整体辨证用药为基础,如此方不至于陷入单纯中药西用的泥淖。

综上所述,中医学中与亚健康状态诊治相关的内容较多,在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手段也丰富多彩且疗效卓著。对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我们应以现代医学的各个系统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以提高亚健康状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2]朱德良,温元强,杜艾嫒,等.亚健康概念认识及界定现状评析[J].甘肃中医,2007,20(7):11.

[3]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

[4]冯志广,杨建宇,任安静.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7):938.

[5]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

[6]刘祖平,刘芳玲.背部走罐配合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2005(2):49.

[7]赵瑞芹,宋振峰,侯锡花.中国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分析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30(4):55.

[8]宋为民.发展中医未病学[N].健康报,1996-03-22.

[9]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中医学术拓展的新空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

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阴精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预防疾病。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静神”“无为”的养生主张。《内经》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私心杂念。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养生应“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独立守神”,“传精神”,通过静神修性影响生理,充实“真气”,保健防病,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亚健康与疾病范文篇3

【关键词】社区健康;亚健康;流行病

1亚健康的内涵

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表现及危害

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在长时期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依据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包括以下范畴: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代谢紊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烦躁、不安、易怒、恐慌、焦虑、抑郁、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3亚健康流行现状

3.1国外的流行状况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FatigueSydrom,CFS)是“亚健康”范畴的成员。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拟定出相应的诊断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可能成为CFS。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另一项对1300名在职员工的调查证实,“上班族”的疲劳感似乎更强烈,72%的人自称一上班就觉得十分疲劳,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头疼头晕,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际关系紧张”、“晋升太慢”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而且是国内生产总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数字越大。

3.2国内的流行状况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十六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内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产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最容易发生亚健康的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而现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限于横断面研究,仅能得到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而不是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但国内学者对教师、青少年、大学生、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4亚健康研究的展望

亚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自然史与发生率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病因学研究比较薄弱;测量工具有待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干预措施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相关因素与亚健康的因果关系、亚健康研究与测量工具的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仅有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使亚健康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有效证据”,从而使亚健康的预防、转归、临床评价等不易得出明确的科学结论。前瞻性的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是亚健康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综合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系统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亚健康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连晓媛,应激与生殖内分泌功能障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1)

  • 下一篇: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例(3篇)
    上一篇:科技服务市场调研报告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科技服务市场调研报告范例(3篇)

      科技服务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篇1论文摘要:电力体刹改革后,各电力科研单位在身份上由原来的搜术领寻转变为提供科技服务的乙方,立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免争,成乃相对狄立的市场管梢..

      daniel 0 2025-07-02 14:56:01

    2.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例(3篇

      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

      daniel 0 2025-07-02 14:55:20

    3.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范例(3篇)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范文关键词:虚拟现实(vr);虚拟环境人机交互一、引言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得到相关的信息资料,但是..

      daniel 0 2025-07-02 14:54:41

    4.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例(3篇)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关键词:危重患者;耳鼻喉科;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在耳鼻咽喉科急诊中,由于耳鼻喉又处于上呼吸道,患者通常病情多样复杂,同时本科危重患者的病情一般都具有..

      daniel 0 2025-07-01 15:05:26

    5.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范例(3篇)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范文(一)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艺术档案通过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来体现其在保存和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如果文化艺术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好..

      daniel 0 2025-07-01 15:03:25

    6.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例(3篇)

      人文主义的特征范文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该理论体系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国家、党的..

      daniel 0 2025-07-01 15:01:51

    7. 艺术素养提升范例(3篇)

      艺术素养提升范文[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daniel 0 2025-07-01 15:00:09

    8.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范例(3篇)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项高级的心理活动,它是以一般思维的发展为基础的,除了遗传的作用外,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思..

      daniel 0 2025-07-01 14:58:41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7-02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