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例(3篇)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关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曾多。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大数据是时代下,数据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数据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大数据时代主要是指凭借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将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因此,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1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云计算技术的应运而生,规划信息化建设包括制定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等。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有效的促进国家规划建设的发展。
2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时代对规划管理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时代之下,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规划管理工作也是规划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也将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发展提供科学庞大的数据支持,为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依据。
3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3.1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人类对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是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数据本身所含的价值性却是这种渴望的原始驱动力。大数据的价值性一方面已经影响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对其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条件的种种限制,大数据的真实价值性绝大部分还在开发之中。随着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日前大数据的发展呈现着一下四种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将不断提高;大数据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生产要素,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资源;大数据对要素关系的准确描述将为各类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大数据的广泛价值将会使其在各领域中被普遍使用。
3.2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也不断增强。规划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将会为规划管理提供直观全面的庞大数据,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会大大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有效缩短相关工作的时长,为提高规划工作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4大数据时代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4.1加强对数据库、模型、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数据时代下,加强对数据库、模型、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规划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数据库的构建是在大数据时代下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模型的体系化建设涵盖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众多新技术,它通过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转换,为规划的现实实践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撑,加强模型体系建设,是规划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标准规范的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标准规范来约束和维护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
4.2进行机制、机构和人才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效工程;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机制和机构的建设,通过机制的保障来增强与相关科技研发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大数据的联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此外,大数据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较高,加强相关人才的建设成为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5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5.1提高数据建设和模型建设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提高数据建设和模型建设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实现大数据空间化是保障大数据用于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宗旨。城乡规划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度。所以,遵循空间化的规划原则加强对数据广泛性的建设,从而促进空间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依托规划管理的综合性,提高数据模型的灵活性,促进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5.2进行对接规划的标准建设
大数据在强调数据的范围同时,而忽视了数据准确性,其对客观严肃的规划管理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规划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要确保数据库数据符合规划管理关注的要点,保障模型架构符合规划管理的逻辑分析,使信息化的应用流程符合法规规定。
5.3建立健全相关的规范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依靠相关的规范体系进行有效的推进。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共享性的不断增强,在现有的网络化境下,数据和信息共享缺乏具体的规范规定,规划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依据规范体系,才能有效的运行,从而为规划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进规划管理的科学建设。
5.4加强信息化操作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操作平台是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完善高效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能够增进相关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益,促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的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加强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加强信息化操作平台的建设。
5.5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大数据下的规划管理信息化需要综合性的技术人才,这些专业的人才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要有地理信息技术。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和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6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数据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共享,使得各行各业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划人员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加快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利用,为规划管理提供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化技术为规划管理的服务,推动智能城市和数据城市的建设。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行思考,推动规划管理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广达.大数据时代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信息化建设,2016(1).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30多个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足5万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更少。尽管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科研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新中国各项建设的需要。
1955年1月31月,为了尽快解决上述困境,、、李富春组织召开科学技术工作人员会议,动员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3月14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由亲自领导,、李富春、聂荣臻执行具体的组织工作。
1956年1月,国务院开始编制《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即《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负责组织,范长江以科学规划小组组长身份主持。3月,在的领导下,成立了以为主任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并邀请了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以拉札连柯为首的18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的制定工作。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和四个附件组成,其中《纲要》包括序言、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四个附件分别是《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规划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是一个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在组织上,规划工作由亲自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并通过组织几百个中国科学家及近百个苏联专家,历时半年多讨论而制定;在编制思路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把各个科技部门的力量汇集到统一的目标下;在实施上,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规划的实施,特别是监督重点任务的实施等,并向中央提交规划实施的检查报告,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
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0-02
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了《学位指导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其中,“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被分离出来,并被设置为新的“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这被认为是“我国国情所地,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需要”[1]。随着这一宏观形势的变化,原来以培养城市规划与建设人才为主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必然需要重新建构才能与学科的调整与发展相适应,才能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一、城乡规划学的内涵
1.城乡规划学是对城乡统筹问题的认同与回应。从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和出路则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据相关报道,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7.5%,三次产业结构为12.8:52.2:35.0,农业就业人数只占就业总人数20%。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看,中国总体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因此,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城乡统筹战略思想的有效实施。
2.城乡规划学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统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一直都将城市物质空间作为研究的主体,将城市看作为一个放大的建筑物,一直过分地强调城市规划的工程技术性和审美意识。1960年后,欧美城市机体的高度复杂化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规划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2]。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以致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理等其他学科理论和交叉思想不断来调整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如吴良镛院士提出了“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任致远研究员提出“城市科学”等。纵观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盖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到芒福德倡导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正如尼格尔・泰勒所言:二战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经历了规划方法变革和规划重心的转移,在不断地批判与反省中,城市规划早已不再是早期单纯的空间设计,而走向了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道路[3]。
3.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到现代的城乡规划学,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研究范围的扩展问题,而是要研究城乡空间统筹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也不是工程技术应用面的扩展问题,而是涉及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安排、空间管制以及相互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土地统筹利用与设计、城乡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规划。
二、现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1952年开始设立城市规划专业至今,已有约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育评估体系等是作为建筑学之中的“工学”门类来进行构建的。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4]。因此,相对于新的城乡规划学,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重视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训练,使得学生在城市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不足。比如始终强调“城市是扩大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2)重视规划技术手段和工具运用的教育和训练,使得学生在政策理解、法律运用、沟通协商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应的课程缺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训练或实践缺乏。(3)缺乏乡村自然、社会、经济等理论知识。由于学科发展长期以来都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为对象,不仅导致乡村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人才培养也局限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目前的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就是沿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思想。
三、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人才培养定位。以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构筑而成的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巨型系统,是在各自不同或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城乡规划作为城乡社会经济建设的龙头,无疑是要致力于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致力于城乡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因此,城乡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宋绍杭等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态势,要求未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要承担起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城乡社会服务与物质形态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制等重要工作[5]。
2.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人才定位,参照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划分为理科类、文科类和工科类课程等三大类。其中,理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地理学、景观生态学、资源学、空间经济学、可持续环境和系统论等;文科类课程包括城乡住房社会学、土地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行政管理体与法规等;工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道路与交通、建筑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乡社区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等。以上三大类课程体系中,理科类以培养理论基础为主,文科类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工科类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从而达到培养城乡规划综合型、创新型、社会型人才的目标。
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已经走过了60年,新的城乡规划学站在了时代的起点,抓住机遇,探索创新是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和共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意见的涵[EB/OL].
http://省略.cn/news/shownews.asp?id=232
[2]杨俊宴.城规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研究[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赵万民,等.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
-
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例(3篇)
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关键词:EDA技术;计算机专业;硬件体系;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1计算机硬件类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若计算机硬件类实验教..
-
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范例(3篇)
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范文篇1[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法政府干预正当性启示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
-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范例(3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范文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身边的生活中挖掘数..
-
土地规划设计范例(3篇)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相继实行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土地供给的市场化程..
-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范例(3篇)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范文【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实践与研究,开展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也都比较多。..
-
企业文化交流范例(3篇)
企业文化交流范文一、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齐齐哈尔(又称鹤城)地处黑龙江西部,是我国“一五”期间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工业基地受体制性因素和结构..
-
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范例(3篇)
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范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评介;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具有它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一方面根基于高等教育行动者对高等教..
-
班级文化制度范例(3篇)
班级文化制度范文依托班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充分利用班级文化这一载体,通过班级文化的导向、约束、熏陶等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