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心得体会和感想,玄奘之路感悟(整理3篇 )

daniel 0 2023-10-08

描写玄奘之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1

一座座寺院奏起一声声梵音,一点点翰墨回城一部部佛经。烟雨浩渺,佛号经声,法像莲座,宝相庄严。在这万千宝刹,无尽伽蓝间,似有一位虔诚的僧人,迈着小而坚定的步伐,向璀璨的西方缓缓行去。他,就是玄奘。

当他第一次肃穆庄严地走向净土寺时,心中一定早已明了他一生的道路。稚气未脱的脸上却镶着一双坚定不移的眼睛。当他第一次向着宏大精妙的佛像行礼时,冥冥之中一定有着一盏明灯,引领着他一步又一步行在佛法的大道上。他十分清楚自己将走向哪里,追寻什么。他知道自己将在一座又一座宝刹伽蓝间穿梭往返,将佛法弘扬远大。

他一遍又一遍深究钻研,确实感理论不精,翻译不确。他决心独自踏上去往那烂陀寺的路,为大唐的佛教做出贡献。他带着行囊,牵一匹瘦小的枣红马,独自一人行至神秘的西域。他曾受到热情款待,被敬为上宾,奉为圣师;他曾受尽捉捕打劫,终逃过一劫,死里逃生。他曾在炙热荒凉的沙漠中迷失方向;他曾在冰封千里的雪山上受尽严寒。他曾费尽心思从国王的领域脱身,他曾虔诚念佛自野人的地盘出逃。万般艰险,几次诱惑,都没能使这位虔诚的僧人停下西行的脚步。西行路上,远眺西方,他看到的是光辉闪烁下的佛法真言,是风沙掩映下的西行大道。他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理,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西行之路。

在那烂陀寺,他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他师从名门,刻苦学习。他漫步过一座座高大的佛像,他游行至一处处绝美的佛地。他与高手切磋辩经,为弟子谈佛讲学。他的博学为他赢得了无上的荣誉。他常常眺望东土大唐的方向。他知道这里远不是他的终点。取得真经,弘扬佛法,造福大唐,才是他最初的心愿。

又一次辗转,他回到了故土。帝王与他以权力,金钱,劝他还俗。但他一次又一次拒绝。他心中只有最纯粹的佛法。在弘福寺,他组织译经。在晨光熹微的黎明,在薄雾初开的上午,在日上三竿的午后,在月下梢头的傍晚,他都安定祥和的端坐桌前,就着一盏荧荧的灯,小心翼翼地阅览着一片片贝叶经。他用翰墨书下千古最深的佛法,他用明灯照亮未来长远的大道。他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佛法之路。一个个深夜,他挥毫谱下佛法最美的华章。

无数次面对着明灭灯光下古奥闪烁的梵文符号,他的精力终于耗尽。那是他最后一次礼佛。他向面容端庄的佛深深一拜。他心境沉静,平静如一,一如当初第一次礼佛的虔诚少年。那一刻,他心中一定有了些什么,却又在转头的一瞬间叹息一声,尽皆放下。在青灯古佛间行走了一生的他,最终在奇妙美丽的梦境中去往西方。在生命的最后,玄奘相信,他能够成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玄奘,走在自己的玄奘之路上。虽然成功的目标似乎十分遥远,只要心志坚毅,一定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有些人,可能在净土寺安于现状;有些人,可能在西行路畏难而退;有些人,可能在那烂陀洋洋自得;有些人,可能在为官场上勾心斗角……万般艰险诱惑,只有守住本真,方能成佛。

下一座宝刹,下一顶伽蓝,在远方等着我们。

描写玄奘之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2

十一长假里,我看了纪录片《玄奘之路》,让我知道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唐僧,也深深地为之所感动,所震撼!

玄奘法师,为千百年来的人们所称道,所赞叹,被鲁迅先生称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梁启超先生称作是“千古一人”,被唐高宗称为“国宝”,后人说是探险家,旅行家,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家,这都不为过,在我的心中更是佛菩萨的示现,更是一名僧人,一名佛子。

作为一名佛子,让我感叹的是玄奘法师身上所折射出的一种信仰的力量,也就是他出家之初的“远绍如来,近光遺法”的初衷,正是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使得他取经路上“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面对“禁边令”,他毫不犹豫,偷渡瓜州,穿越大漠,他不畏艰难;面对高昌王的挽留,他绝食明志;历经凌山,草原,雪山他九死一生;面对声誉和厚待,他毅然离开天竺,义无反顾······这就是玄奘法师,不畏困苦,不为名利,心中只有信仰。他为取经历经磨难,他为译经,殚精竭虑。

看《玄奘之路》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是感叹于先人西行求法的诸多磨难,是感叹于那种为法忘躯的精神力量。我想,这一切都源于对佛法的信心,更是一种担当,并由此而生的愿望——为究探佛法本源,解决所疑,不顾生命安危,誓愿西行。这就是由于对佛法的信仰而生起的不惜生命来捍卫的力量,就是要“远绍如来,近光遺法”,这不恰恰就是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生动写照吗?

对照法师,我们呢?如今不必为佛经的难得而惆怅,打开网页就有,去寺庙、书店就可以请,是如此的轻而易得。我的信心呢?不用说为了信仰献出生命,就是让我去守持五戒都很难,还想再吃几年肉,等老了再去不吃肉;想再信口忽悠几年,可以做生意多挣点钱;可以在仕途上再奋斗一番,过几年再学佛!如此等等,对于皈依佛门已久的我来说,信仰对我是什么?有多重?

在佛法东传的岁月里,又有多少先哲们为法忘躯啊!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而这期间又饱含着多少人的心血!在唐朝义净法师的《西域取经诗》中说道:“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仿佛就是一幅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先人取经求法的历程,这在我看法显法师的《佛国记》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呢?对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典,珍爱了吗?恭敬了吗?

如今,经典很容易获得,我们也不必远渉千里去寻师问法,法师大开方便门,以三级修学接引众生,而我等入的门来又有几分珍惜和精进呢?

在观看《玄奘之路》的时候,让我对先人生起了深深的感恩,更为期间信仰的力量所震撼!“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会安住于此,“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

描写玄奘之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3

用了4天值班时间看完《玄奘之路》这部12集纪录片,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震撼,已经不是简单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了,干脆为它写篇日志吧。

知道这部纪录片是这次演出结识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火车上他推荐我看这部他解说的这部纪录片,正巧这周值班,漫漫午后无事可做,便开始看了起来。

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从人文、地理、历史和现状4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了他一生的同时,又简单概述了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

把人的思绪带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复原了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现况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喜欢地理、历史的观众来说都会有特别的意义!

玄奘能够活着从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烂陀寺绝非偶然,也不是仅凭运气,还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

没有智慧,他就不会说服他的第一个胡人徒弟带他偷渡、说服他放过自己而没有被他灭口,没有智慧,他早就惨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没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烂陀寺也会因为辩经辩不赢对手而死去,没有智慧,即使取经返回大唐也会因为当年偷渡的行为而获死罪。

每逢遇到困难,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为他有坚定地信仰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

从他28岁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从青壮年变成中年人,完成这一切得需要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看片子的时候,我无数次想回到那个年代做一个唐朝人,无数次想跟随玄奘西行,哪怕受尽那九九八十一难也值得,玄奘法师,他身上一定有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其渊博的知识,我这个皈依弟子对于佛教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惭愧至极。

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机会,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 下一篇:玄奘心得体会实用,玄奘西行心得(整理4篇 )
    上一篇:《玄奘之路》心得体会简短,《玄奘之路》心得体会简短100字(整理4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