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通议》字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变法通议读后感800字作文篇1
一、主要背景
《变法通议》发表于戊戌变法时期。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6月11日,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兴的资阶级维新派与清王朝晚期的光绪皇帝联合一起进行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封建制度、挽救民族危机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不过,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而失败告终。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变法通议》中的绝大篇幅都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思想。
二、主要内容
《变法通议》一共由14篇文章组成,是梁启超早期政论思想,发表与1896年至1899年。这些文章从历史分期上处于戊戌变法时期。这14篇文章包括:《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金银涨落》、《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这14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归结起来有如下三点:
1、变法革新
《变法通议》中的《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三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革新思想。变则通,通则变。他认为“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公理。他指出:“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阐明变法道理之后,对如何变法也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教育变革
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教育的变革,教育能够开启民智,关乎国家兴亡。在《变法通议》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论述教育变革思想。其中包括:《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这些教育方面的变革是《变法通议》中核心的部分。梁启超的教育变革思想内容体系是庞大的,包括了从幼学直到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他主张通过教育变革,来改变封建社会长期的愚民政策,开启民智,以民智开于学,兴学立于教,故言自强于今日。
3、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主要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民族问题。《论金银涨落》这篇文章主要论述金融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以西方金银为例向国民说明清政府的金融问题,在阐明西方对我国进行金融侵略的同时,也在整合着中国金融世界。这是梁启超的金融改革方案。《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这篇文章是梁启超主张变革政治官场之法。他指出:“内位卿贰,外拥封疆,不知经若干年之资俸,经若干辈之奔竞始能获也”。这是封建社会选官的一大弊处,要改变落后状态,就要变革官场。《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满汉民族关系。梁启超提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在这篇文章中他主张通过组成民族大一统,来合力对付其他种敌。
三、读书心得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主张的变法主要围绕教育变法而展开。这些教育变法主张一改封建社会教育专制下的愚民政策,强调开启民智来挽救民族危亡,这集中反映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变法革新的主张,与时代需要相呼应,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落后以及民智的愚蒙无知,然后把教育落后层面上升到了政治落后的原因。因此,他主张的变法主要是围绕教育而展开的。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当今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变法通议读后感800字作文篇2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在禁受着列强的欺凌。屡次的失败终于唤醒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寻求战败的原因,最后发现原来是我们的武器不如别人,他们认为我们的制度还是先进的,儒家思想也是正确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兴起。他们要求学习西方的器物,学习造船制炮之法。一时北洋海军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及至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堂堂的天朝上国居然为日本这一小国所败,国人才又一次惊醒,原来中国想要富强,必须有“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于是康有为梁启超开始鼓吹维新变法,他们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究制。
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分几个部分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世界包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他把中国比作一座大厦,而制度就是大厦的栋梁,国人不知大厦己即将倾倒,仍然漠然,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国之将死而人不白知。他还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小国,但明治维新后,在短短儿十年时间里变得很强大。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而国力渐衰。他为了说服国人还论证了新法不是只有西方国家所有的,而是“大下之公器”。西方人也是适应自己国情做了改变才使自己变得强人。而且又用了法、日先败后盛德例子说明若我国要实行变法为时不晚。因此他提出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我们应该因时而变。在变法这一.问题上,他认为根本在于变官制。而他侧重的方法是设学校梁启超还讽刺了那些守古的和只知抱怨而无所行动的人,他认为虽然前期的屡次失败,但变法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吸取失败的教训,谨慎行事,承担起责任。而且不能像之前一样,目光短浅,只注重于练兵,开矿,买西方的器物,而是要设学校,自己的人才以求自强。因为西方人在中国,打着帮助我们的名义,实际上都是为了谋求自己国家的利益。如德国:帮助我们训练兵队,只是为了在有需要的时候便于发号施令,利用中国人。而且西方人对中国的谄媚,目的是使中国人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且,如果中国人不自己掌握技术,一味的从西方购买器械,只会亏空国库。由此可见,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是侧重设学校,变管制以求自强。
在我看来,在清政府的统治如此腐败,中华民族的危机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那时的内心应该多少会有些愤愤不平,有i愤有想法就应该为之做出行动。在这方面,我是佩服洋务派的,他们有想法,觉得是我们的器物不如人,他们就开办工厂,把他们的想法付诸实践了。虽然现在看来学习西方的器物这一想法是不会拯救中国的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不过,记得高中的历史老师说过,要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考察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那些中饱私囊,只顾自己贪图享乐不顾国家死活得过且过的官吏相比,洋务派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是中国的一次重生的机会。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开设的工厂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坚强勇敢的中国人不会因为失败而畏葸不前,所以康有为梁启超出现了,维新变法出现了。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里写到“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他说,日本向西方学习,明治维新几十年国力就变得很强盛,而中国却亳无起色,由此说明中国也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制度,并加以修改,使之适合我国国情,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强国的目标。梁启超还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看得出来,梁启超很希望振兴清王朝。他在变法通议里多次强调要设立学校。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提出,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有主见和远见的人。从洋务运动的失败走来,他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就如我们现在所推行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一样。教育对于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人才对于国家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攘外必先安内,梁启超还注意到了我国的内部问题。想要国家对外有强大的抵御外敌的力量,必先内部和谐,这样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当面对侵略的时候才能同仇敌忾。
虽然最后维新变法同样以失败告终,变法不过百日。但是它给国人带来的。或许现在的人看起来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它们都只是推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这一结论的一个例子。但是在当时,提出变法,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付出多少人的智慧和辛勒的汗水啊!可以说,维新变法是进步的,爱国的,有启蒙意义的!
屡次的尝试终究还是失败,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屡屡受挫的中国人该如何寻找光明?这在现在看来答案很简单。不管人们作何评价,可以确定的是,经过无数失败之后中华民族最终觉醒了,站起来了!
变法通议读后感800字作文篇3
十月的鹰城已有了些许秋意,夜晚已然听不到窗外时起时落的虫唱。饱含无限寂静的黑成为了夜的主色调。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五集纪录片“回望梁启超”的情节一遍遍在脑中回想,起身下床,径直走向阳台,仰望星空,那颗耀眼的启明星正在夜幕中闪烁。
如果把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看作沉沉的夜幕,那么,谁又是穿越重重黑暗,给人以希望的启明星呢?我思索着。袁世凯吗?不,他只不过算是一颗流星。孙中山吗?他是革命的领袖,又岂是一颗星可以代表?那么,是梁启超?
是的,就是他。是他将政治文明的种子洒向大地;是他,“开中国风气之先”,宣扬自由,民权,立宪,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是他,首先使用“日文汉读法”,将“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词汇引入中国……。可是,月明则星稀。当中国共产党如月光般穿过厚厚的乌云普照大地的时候,梁启超——这颗启明星的光芒不觉就显得黯淡了许多,几乎消失在茫茫的夜空。
还记否,那个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的天才少年,第一次听到康有为高谈阔论时,“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从此,中国的历,便多了“师傅秀才,徒弟举人”的佳话。
还记否,那个公车上书时意气风发的士子,在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时,悲愤难平,词随心发,“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那饱含深情的文字,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还记否,那个戊戌政变时悲戚仓皇的青年,在残阳如血的黄昏无奈断发,远走扶桑。“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终于没有辜负友人的遗愿,身处异乡却依然为救国图存的理想奔走呼号。
历史不会忘记,在那场立宪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辩中,他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专从各种政治问题,为具体之研究讨论,思灌输国民以政治常识”,通过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的整理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广泛而深刻地动摇了旧思想和旧文化,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历史不会忘记,当袁世凯沉浸在在自己的皇帝梦中,一步步将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破坏殆尽时,他不惧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毅然发表那篇掷地有声的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大抵一制度之颁行,平均不盈半年,旋即有反对之新制度起而*之,使全国国民旁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他用利刃一样的文字历数民国以来的乱政,阐释了宪政思想,揭穿了袁世凯称帝的目的。
历史不会忘记,“一战”结束后,他与蒋文震、丁文江一行远赴欧洲,游历英、法、意、德等过二十多个名城。一部《欧游心影录》对后世影响深远。归国后,他逐渐回归学术,用西方的方法创立新的研究范式,整理中国的文化遗产。《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大乘起信论考证》、《梁任公学术讲演集》、《陶渊明》、《朱舜水先生年谱》等专着相继出版。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饮冰室”。然而,他“饮冰”数十年,从不曾凉了为国事操劳的热血。
他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适无一不受其思想的熏陶;他培养了一批中国的杰出人才,如周恩来、蔡锷、冯自由、徐志摩、梁思成等。从这层意义上看,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那么梁启超便是大众思想的启蒙者!
心潮起伏,对梁启超只有崇敬。合上疲惫的双眼,“变亦变,不变亦变”的豪言仍回想耳畔。
江河奔涌,大势滔滔。时代造就了梁启超,梁启超也无愧于那个飞扬的时代。
先贤已逝,然精神不朽,业绩长存。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适逢梁启超先生逝世八十五周年,若先生知道他所谓“少年中国”成为现实,九泉之下也当含笑。或许现在是一个应该重温梁启超的时代了。他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一支强心剂。他用几十年的善变、多变,为我们完整地诠释了现代人格的要求。我想这就是梁启超先生一生的贡献了。
历史的天空闪耀着永恒的启明星,人间自有一股英雄气,驰骋纵横……
变法通议读后感800字作文篇4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
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剀切锐利,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之《变法通议》主要是发表于当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时务报》,其影响之巨大更是可以想见的。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因此,他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
学校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外围的改革,诸如女子教育改革和连接育人和用人的枢钮——科举改革,到教育内部的改革,诸如教师、学生、育人规格、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无处不着笔墨。
可见,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述的思想恐怕是平谈无奇的,但是,《变法通议》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震聋发聩、开启民心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清末的兴学校,还是科举由改革到废止,也的确是曾经受到了《变法通议》的重要影响,如此看来,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是民族发展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通议读后感800字作文篇5
《变法通议》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集,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著作之一。梁启超撰。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96—1897)陆续发表于上海《时务报》及1898年的《清议报》。有报馆合订本,后辑入《饮冰室合集·文集》。
梁启超(1873—1829),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政论家、学者。早年受传统封建教育,后师从康有为,遂弃旧学而习新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鼓吹变法维新的文章,在思想界引起震动。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聘为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百日维新”期间,奉命以六品衔专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鼓吹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以立宪派为基础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记政府司法总长。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并亲到两广参加护国战争。袁死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段内阁财政总长。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并为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教授,并兼北京图书馆馆长,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宏富。梁死后,其著述由中华书局辑为《饮冰室合集》出版。
《变法通议》由《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文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论金银价涨落》等十四篇文章组成。其中,《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一文发表于《清议报》第一、二册,时当戊戌政变以后,但观文义,可知仍为政变以前所作。
《变法通议》是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鼓吹变法为宗旨。批判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之法,以资产阶级进化论为武器,论证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指出宇宙万物、人类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变”是古今之公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变亦变,不变亦变”,只有变法,才能够保国、保种、保教。批判洋务派只求为西学附庸,变末而不知变本。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政治主张,在实质上提出了变封建政体为资产阶级政体的问题。
《变法通议》的民权思想,是其“开民智”的政治主张。全书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开民智”问题,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变法自强应首先开民智,进行思想启蒙,此乃实现民权的前提。提出开民智要从兴学校、办学会入手,认为学校是国家进步兴亡的关键,“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学会是议院之母,“欲振兴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必须“学校振之于上,学会成之于下”,才能达到开民智的目的。
《变法通议》把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和中国封建史学,区别为民史和君史,认为西方民史是史裁之正规。反映了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萌芽。
《变法通议》在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政学为主义,艺学附之;以六经诸子为经,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实质是提倡以民权思想为核心的政治学理为主,以近代科学文化为辅。这是民主与科学口号的雏型。
这10篇范文的主题均与变法通议800字读后感作文,以及读变法通议有感的主题有关,希望可以给需要的小伙伴们提供一些自己写《变法通议》读后感的灵感与启发。如果本次小编分享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请多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