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6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
关键词:比较优势;虚拟水贸易;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要素;DFS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53-04
引言
虚拟水(VirtualWater)一词最早出现在1993年,由英国学者TonyAllan在SOAS(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它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3]。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到这种看不见,而实质上作为绝大多数商品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要素,以虚拟的形式凝聚在产品中的水[4]。目前,虚拟水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科学概念。虚拟水战略主张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作物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安全[5]。虚拟水战略扩展了水资源研究的问题阈范围,属于水资源社会化管理层次[6]。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形势下,一国的产品已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随着产品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寄存在产品中的虚拟水也随之开始在国际流动,于是便产生了虚拟水贸易。虚拟水贸易的发生并不局限于贫水国与富水国之间,理论上来说所有国家或地区间都可能发生,当然其贸易产品也不仅是农作物产品,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产品,如动物和动物产品、工业产业等[7]。据IHE(荷兰国际水文和环境工程研究所)的估算,在1995~1999年全球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流量为每年1.0400×1012m3,其中67%是由农作物产品贸易产生的,23%体现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贸易中,10%体现在工业产品的贸易中[8]。可以说当前的虚拟水贸易流量主要是由农作物产品贸易产生的,大约有0.6968×1012m3,其在重新分配全球水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贸易一样,由不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引起的贸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贸易双方的水资源定价原则不同,水资源的比较优势未被考虑等,虚拟水的国际贸易也存在扭曲和失效的问题。目前有关虚拟水及其贸易的理论研究,大都仅局限于虚拟水的量化、虚拟水消费量的计算及各国虚拟水贸
易量的测算,而把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考虑各国农作物产品基于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文章拟以中美农作物产品为例,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贸易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作物产品的贸易结构,提高全球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全球农作物产品贸易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1.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为基础,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核心,经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完善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各国或各区域在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这使得生产投入要素价格也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以此解释了国际或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9]。
典型的比较优势模型――李嘉图模型是两国两商品实物交易模型,模型包括A、B两个国家,1、2两种产品,用aXi表示X国生产产品i需要的劳动力,LX表示X国的资本总量,Pi表示国际贸易中产品i的价格,wX表示X国的工资率,即劳动价格。
那么A国生产并且出口产品1的条件应该是:
上式左边表示出口产品1能够换回产品2的数量,右边表示直接生产产品2的产量。整理可以得到:
aA2P1>aA1P2(2)
同样,B国出口产品2的条件是:
(2)式除以(3)式,得:
(4)式是确定比较优势的基本方法[10]。
Dornbusch、Fischer、Samuelson三人对李嘉图模型进行了扩展,建立了通过比较各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工资水平来确定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贸易模式的DFS模型。例如对于产品i,A、B两国的生产成本分别表示为aAiwA和aBiwB。如果aAiwA
用w=w2/w1表示两国的单位货币工资率之比,将w插入(5)式,得:
则A国在左边的i种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应该由A国进行生产并且出口;相应的,右边的全部产品应由B国生产[11]。
在这个模型中,工资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资率的改变可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随着A国工资率的上升,w将会减小,A国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减少,A国会失去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如果工资率变动太大,一个国家就有可能完全失去比较优势,或者是失去进口产品的愿望。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一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一员,要发挥比较优势,首先得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什么方面,是丰富的资源,高的劳动效率,还是其他方面。正确地认识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中确实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生产率,节约国际资源。
2.虚拟水要素
通常,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所指的生产要素[12]。农作物灌溉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部分,但在大多数国家,因为受水资源的制约,灌溉覆盖率特别低,扩大灌溉的潜力受到限制。在当今新的水资源形势下,水在农业生产中已成为一种稀缺要素[13]。虚拟水这一概念明确界定了实际投入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区分了在生产中实际消耗的水和未被利用的水,它既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又反映了耕种地的地理条件,如果考虑水的稀缺性及价格,则还反映了农作物产品的水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水的稀缺性。一种资源能不能成为要素,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稀缺的。考虑到水在农作物产品生产中的极端重要性,有必要将农作物产品中含有的虚拟水列为农作物产品的生产要素,这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必要的。在进行农作物产品贸易时,将水要素和土地、劳动、资本要素一并考察,来确定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农作物产品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格局。这有利于:(1)更充分的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提高全球的节水意识;(2)还水资源于本来面目,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要素,它的重要性丝毫不比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逊色,甚至在某些时间和地域它是最重要的;(3)为虚拟水战略的实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进行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计算时可以将虚拟水要素替代计算模型中的劳动等要素,从而考察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4)丰富和完善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使其更加科学,由于要素体系中添加了虚拟水要素,使得比较优势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可靠。
3中美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DFS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参数――要素价格,虚拟水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模型的计算结果,决定了贸易双方的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然而,事实上,农作物产品中的虚拟水的主要来源――灌溉用水的供应和定价,有时更多的是受到富裕农民的影响,而非出于比较优势。TonyAllan指出,富裕的约旦农民将水强度高的蔬菜,出口到湿润的欧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会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为降低[14]。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不合理、不科学的水价,扭曲了农作物产品的贸易格局,使虚拟水战略失效。为了突出虚拟水要素的重要性和更加合理科学的计算基于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虚拟水要素的价格应该像石油价格一样具有国际价格P。在比较优势模型计算中,贸易双方的虚拟水要素价格都应取国际价格P,这是符合虚拟水贸易特点的,因为剔除了水价的不合理因素,就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只选取中、美两国12种主要农作物产品,从FAO的CLIMATE和CROP数据库中提取了中、美两国相关气象资料、土壤条件及作物系数,运用CROPWAT模型计算出了各类农作物产品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表1)。用虚拟水要素替代DFS模型中的劳动要素,两国的虚拟水要素价格都取国际价格P,所以两国的虚拟水要素价格比w=1。根据DFS模型,用中国单位重量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VC)除以美国单位重量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VA),得到两国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作物产品比较优势(VC/VA),将VC/VA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土豆、棉籽、小麦和水稻的VC/VA值小于1,而玉米、柑橘、烟草、高粱和大豆的VC/VA值大于1,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知,从水要素的角度来考虑,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土豆、棉籽、小麦和水稻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玉米、柑橘、烟草、高粱和大豆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而美国相反。中国应该向美国出口土豆、棉籽、小麦和水稻,从美国进口玉米、柑橘、烟草、高粱和大豆,这样不仅能够同时提高两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
从表2还可以看出,2004年中美主要农作物产品贸易结构是中国从美国净进口土豆、棉籽、小麦、柑橘和大豆,向美国净出口水稻。可见2004年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基本符合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原则,只有小麦和棉籽是个例外。在虚拟水要素方面,小麦和棉籽在中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应该向美国出口小麦和棉籽,而不是进口。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对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中国变进口小麦和棉籽为出口小麦和棉籽,则可以提高两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仅此一项就可以为全球节约水资源2.5174×109m3。
由此可见,在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贸易中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对全球节水方面的有效性。事实上,同种农作物产品在各个国家的虚拟水要素含量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地区生产某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要素含量较低,则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它在生产该种农作物产品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应该出口这种农作物产品到此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高的地区,这样可以在全球尺度上节省水资源。
4.讨论
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研究是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其理论和方法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就虚拟水贸易理论而言,它应该属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范畴,虚拟水贸易的发生机制、模式,可以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定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国即使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仍可能在其中的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该国仍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如果缺水国在生产某种水密集农作物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缺水国应向水资源丰沛的国家出口该种水密集农作物产品,这是比较优势思想在虚拟水贸易中的经典解释。然而在真实贸易世界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还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考虑多要素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具体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人口状况、产业政策等都会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而绝非是单一的虚拟水要素。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中还没有成熟的多要素比较优势模型,大多有关比较优势的确定都是先确定若干要素的比较优势,然后再对各种单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权衡分析。这就使确定各国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存在困难,这是以后研究工作需解决的问题。
5.结语
虚拟水贸易理论来源于虚拟水战略,它认为虚拟水贸易的发生并不局限于贫水国或地区与富水国或地区之间,只要满足水要素的比较优势条件,所有国家或地区间都可能发生贸易。据世界银行估计,2000年的“虚拟水”交易量达1.3400×1012m3,是全球作物生长用水的1/4。这可能意味着了数千年的生产模式,连传统主食也进入进口之列[16]。虚拟水贸易已成为全球公认的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水资源都不太丰饶的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贸易结构并不十分合理,虚拟水要素在全球尺度上仍然存在很多低效流动,贸易结构存在很大的调整可能。在虚拟水贸易中充分考虑水要素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可以使虚拟水贸易这一节水手段更加有效,提高全球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67107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XB2-04-04)资助。
参考文献
[1]AllanJA.Fortunatelytherearesubstitutesforwaterotherwiseourhydro-politicalfutureswouldbeimpossible[A].In:ODA,PrioritiesforWaterResourcesAllocationandManagement.London[C],ODA,1993:13-26.
[2]AllanJA.Overallperspectivesoncountriesandregions[A].In:RogersP,LydonP(eds.),WaterintheArabWorld:PerspectivesandPrognoses[C].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65-100.
[3]AllanJA.Virtualwater:alongtermsolutionforwatershortMiddleEasterneconomies?Paperpresentedatthe1997BritishAssociationFestivalofScience[R].UniversityofLeedsPress,1997.
[4]Xuzhongmin.VirtualwaterconsumptioncalculationandanalysisofGansuprovincein2000[J].ActaGeographica,2003,58(6):861~869.[徐中民,龙爱华,张志强.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58(6):861-869.]
[5]TurtonAR.Astrategicdecision-makersguidetovirtualwater[EB/OL]..1998.
[6]ChengGuodong.VirtualWater-Astrategicinstrumenttoachievewatersecurity[C].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03(4):260-265.[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C].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0-265.]
[7]DennisWichelns.Thepolicyrelevanceofvirtualwatercanbeenhancedbyconsideringcomparativeadvantages[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2004,66:49-63.
[8]HoekstraAY.Virtualwatertrade:anintroduction[A].In:HoekstraAY(ed.),Virtualwatertrade.ValueofWaterResearchReportSeries(No.12)[C].IHEDelft,2003:13-23.
[9]XueJingxiao,TongJiadong,LiKunwang.InternationalEconomics[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0:35-36.[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36.]
[10]LiangQi,ZhangErzhen.Furtherstudyof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2,2(1):239~250.[梁琦,张二震.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J].经济学季刊,2002,2(1):239-250.]
[11]DornbuschR,FisherS,SamuelsonP.Comparativeadvantage,trade,andpaymentsinRicardianModelwithacontinuumofgood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7,67(5):823-839.
[12]DavidRomer.Advancedmacroeconomics[M].Beijing:CommercialPress,2004:9-17.[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17.]
[13]AneoineffeHildering.Internationallaw,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WaterManagement[M].EburonPublishers,2004.
[14]A.Y.Hoekstra,P.Q.Hung.Globalisationofwaterresources:internationalvirtualwaterflowsinrelationtocroptrade[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05,15:45-56.
[15]JieZiping.The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Sino-UScroptrade[D].Wuhan:WuhanUniversity,2005.[揭子平.中美农产品贸易分析及对策[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6]TheUnitedStatesYahooNewsNetwork.“Virtualwater”toaddressglobalwatershortagetrade[EB/OL].(2006-11-14).[2007-09-24].qnck.省略/content/2006-11/14/content_1573431.htm.[美国雅虎新闻网.“虚拟水”贸易解决全球缺水[EB/OL].(2006-11-14)[2007-09-24].qnck.省略/content/2006-11/14/content_1573431.htm.]
[作者简介]孙克(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2
一、数据处理与生存函数估计
(一)数据处理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标准为WTO农产品协议附件1中农产品目录,共716个HS六位数。由于一些关键变量无法可获得,选取了171个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出口贸易关系指的是某一商品出口某一国家到退出该国的状态。本文关注的是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即没有间隔连续出口的时间长度(Spell),比如我国从2000年出口大豆(HScode120100)到美国,于2006年停止出口,则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为6年。当然,一个出口贸易关系可能会出现中断出口后再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多个持续时间段(Multispell)。在国际贸易中,多种原因会导致删失数据(CensoredData)的出现,可以分为左删失(LeftCensoring)和右删失(RightCensoring)。前者无法知道真正开始的时间,后者不知道结束的时间。右删失在现有方法中可以通过设定删失指标的方式得到无偏的估计,但目前对左删失数据估计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需要较强的附加假设或数据补充才能克服所产生的偏误,基于此,课题组从样本中删去了存在左删失的样本。这样,本文贸易关系的最长持续时间为15年。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动态变化显著。统计显示,平均每个贸易关系有1.68个持续时间段,在观测期内有相当部分贸易关系在中断后重新出口。总体上,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较短,中位数只有2年,大部分持续时间段在2年内消失。其中,生存1年的持续时间段占比高达56.26%,与传统理论预期不一致。(2)首次出口额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大。一方面,随着首次出口额的上升,平均每个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段逐步下降,1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贸易关系绝大部分只有一个持续时间段,贸易关系动态变化降低;另一方面,首次出口额的上升能够延长出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首次出口额1万美元以上的持续时间段的中位数虽然和全部样本相同,但均值上升了半年以上,10万美元以上的持续时间段不仅均值上升较多,中位数提高至3年。这说明,首次订单数额越大,贸易关系一旦建立后生存时间越长。此外,第一个持续时间段和只有一个持续时间段的中位数均为1年,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不仅建立初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且由于农产品的特点导致即使只有一个持续时间段的贸易关系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也较短。
(二)生存函数估计考察贸易关系从建立到中断可以采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生存分析法。设T表示失败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取离散的随机变量ti,并且概率密度函数就为p(ti)=Pr(T=ti),其中,i=1,2,…,n且Kaplan-Meier的非参数估计能够利用右删失和非删失数据的全部信息且对右删失具有稳定性,因而我们采用这一非参数估计方法。假定n个独立观测值为(ti,ci),其中ti为生存时间,而ci为观测值i的删失指标变量。如果失败发生,ci取0,否则取1。如果t(1)<t(2)<…<t(m)表示排序的记录失败的时间(m≤n),ni代表在t(i)时处于失败风险的数量,di表示观察到的失败的数量,则生存函数的Kaplan-Meier估计值为:图1是采用上述方法估计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概率,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具有负时间依赖性(NegativeDurationDependence),即贸易关系建立初期失败的概率较高,随着时间推移,该概率不断降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在第1年失败的概率最高为48.72%,第3年累计失败的概率更是高达70.98%,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存活时间不足3年。从图1还可以看出,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存活存在“门槛效应”,4年以后失败的概率明显降低,从第5年开始失败概率明显降低,第15年失败概率仅比第4年提高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如果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在建立初期采取措施防止中断很关键。从分类样本来看,首次贸易额超过1万美元的生存率要高于全部样本,超过10万美元的生存率更高,生存率的差别在贸易关系建立初期特别明显。第一个持续时间段样本的生存最低,70.96%在2年内消失;只有一持续时间段样本的生存率高于全部样本,但幅度并不是很大,显著小于邵军(2011)计算我国全部出口样本的情况,说明农产品出口具有自身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分组样本的生存率差别较大,但“门槛效应”差别不是很大,门槛值大约均为4年。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在建立初期4年内如果没有失败的话,4年之后退出的风险将显著降低。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借鉴Besedes等(2006b)、Nitsch(2009)等,本文也采用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进行研究。该方法是目前研究贸易关系生存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其中,h0(t)为基准风险函数,X为影响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既包括静态因素,也包括随时间变化(Time-dependent)的因素,β的符号反映了变量影响风险的方向。进而,eβi被定义为风险比率(Haz-ardRatio)。如果一个变量的风险比率小于1,说明该变量有利于延长贸易关系生存时间,反之则相反;如果一个变量的风险比率等于1,那么该变量对贸易关系生存没有影响。如果影响因素是二分变量,风险变化为该变量风险比率减去1。如果影响因素是连续变量,δ单位Xk变化导致的风险变化为eβk*δ减去1。根据理论和前人实证研究,本文将考察下列因素对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1.出口产品的特征变量。产品的首次出口额(LnExp)。首次出口额越大,表明进出口双方对该贸易关系的信心越大,越有利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持续(Besede等,2006b)。本文用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段第一年出口额的对数表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TC)。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竞争力越强,退出市场的风险越小,出口贸易的持续期越长。本文用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即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指数值大于0表示有国际竞争力取1;否则取0。产品类型(PD)。国外进口商寻找差异化产品潜在供应者的成本很高,有利于贸易关系生存较长时间(Besedes等,2006b)。如果是差异化产品取1;否则取0。产品的单位价值(LnUV)。单位价值越高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产品复杂度,寻找替代产品较难,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也较长(Nitsch,2009)。本文用出口农产品单位价值的对数值表示。产品的市场份额(LnShare)。出口农产品占目的国或地区同类产品进口比重越高,继续出口的可能性越大,与贸易关系持续期呈现正相关(Nitsch,2009)。本文用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段每年市场份额的对数表示。市场多元化(LnNC)和产品多元化(LnNUM)。已有研究表明,一种产品的出口国或地区越广泛(LnNC),对每个目的国或地区出口的产品种类数越多(LnNUM),贸易关系退出的概率越小(Nitsch,2009;Hess等,2011)。前者用一种农产品每年出口目的国或地区数量的对数形式表示,后者用我国每年出口农产品到各个目的国或地区的产品种类数的对数形式表示。2.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现有研究表明,引力变量不仅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也影响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Besede等,2006b;Nitsch,2009;Hess等,2011)。基于此,本文将考察下列变量的影响:经济规模(LnGDP)。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越大,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也就越长。本文用目的国或地区的GDP表示,并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地理距离(LnDist)。地理距离反映了我国与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可变贸易成本,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本文采用两国政治中心的距离,并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此外,用下列虚拟变量表示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特征:目的国或地区是否为内陆国家(Land-lock),内陆国取1,否则为0;是否与中国具有共同官方语言(Language),有共同官方语言取1,否则为0;与中国是否接壤(Border),与中国接壤取值为1,否则为0。内陆国家或地区一般交通不是很便利,贸易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而与中国有共同官方语言或接壤的交易成本较低,有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维持。3.其他控制变量。人民币汇率变动(REX)。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币贬值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产生正向的影响。本文用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相对于陈勇兵等(2012)的研究,本文增加了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产品类型两个重要变量,而且汇率变量选取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没有用进口国汇率波动,这样有利于考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程度。GDP来源于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人民币汇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产品类型来源于Rauch(1999),其他数据来源于CEPII。
(二)回归结果分析利用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是基准风险(BasicHazard)变化问题。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假定影响因素改变基准风险(h0(t))对所有产品是相同的。为了避免这一假定导致的偏差,借鉴Nitsch(2009)方法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特点,估计时采用了针对产品类型、目的国或地区收入水平、不同大洲的分层*?。二是相互联系事件(TiedE-vent)的出现。Cox比例风险模型假定事件发生是连续的,但在同一时间会出现多个贸易关系失败的情况,即相互联系事件(TiedEvent),所以回归时Tied选项设为EXACT。从表2第1列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影响因素的符号与预期一致且显著。从产品特征变量来看,首次出口额(LnExp)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有着显著的影响,首次出口额提高1倍,贸易关系失败率降低8.7%。农产品出口多元化有利于贸易关系的持续,市场多元化(LnNC)和产品多元化(LnNUM)的风险比率分别为0.714和0.767,产品出口的目的国或地区越多(LnNC),出口每个目的国或地区的产品种类数越多(LnNUM),贸易关系越稳定且退出的风险越低。产品类型(PD)对出口贸易关系持续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比较小,风险比率为0.955,也就是说出口异质性农产品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比出口同质农产品低4.5%。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TC)和出口产品占目的国或地区进口同一产品的市场份额(LnShare)两个变量的风险比率分别为0.990和0.991,虽然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但降低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作用极其有限。出口产品单位价值(LnUV)提高在理论上应该降低相应产品退出市场的风险,但估计的风险比率为1.010,与理论预期不一致,不仅没有降低风险,反而会小幅提高了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这可能由于我国高单位价值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还不是很明显,单位价值(LnUV)越高反而增加了贸易关系的不稳定性。从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来看,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LnGDP)越大,退出市场的风险越低,贸易关系持续更长的时间。具体来看,目的国经济规模提高1倍,我国出口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失败概率降低12.3%。我国与目的国或地区的距离(LnDist)越大,贸易关系失败率就越大,该变量风险比率为1.039,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要小于经济规模。出口到与我国有共同语言(Language)的国家或地区有利于延长持续时间,贸易关系失败率比出口其他国家低25%。出口到目的国或地区为内陆国家或地区(Landlock),由于交通成本的上升会导致贸易关系的失败率上升,但影响并不是很大,比出口到非内陆国家或地区失败率提高2.7%。出口到与中国接壤国家或地区(Bor-der)的影响也比较有限,风险比率为0.97。而且,这两个变量均不显著。内陆国家或地区(Landlock)和接壤(Border)两个变量影响比较小可能由于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日本、美国等,且通过海洋运输,这两个变量的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人民币汇率(REX)变动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之一。从估计结果看,人民币贬值(美元兑人民币增加)将降低出口贸易关系的失败率,而人民币升值(美元兑人民币减少)将提高出口贸易关系中断的风险,而且影响比较显著,风险比率为0.949,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将导致失败率上升5.1%。而且,随着首次出口额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在逐步上升。从贸易关系生存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现有的文献没有涉及到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变量影响的稳健性并考察不同样本下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是否存在差别,本文还对不同样本进行了回归(见表2)。通过比较发现,只有内陆国家或地区(Landlock)对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由增加失败概率变为降低,其他所有变量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与全部样本保持一致,说明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是比较稳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首次出口额上升以后,产品特征变量对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程度明显上升。竞争力(TC)和产品类型(PD)在首次出口额10万美元以上样本中,风险比率分别为0.890和0.761,明显高于全部样本,成为影响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然而,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在不用样本中影响程度变化非常小。这一结论对我国延长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结论及启示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3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5-02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贵州省农产品的出口也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和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20世纪环保浪潮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绿色革命”这一概念的提出,“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的观念在全球日益盛行,人们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质量,由此传导到国际贸易领域,就促使了贸易方式的变革,即越来越多的国家本国进口商品制定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检疫标准或准则,如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等标准。这种代替传统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措施,被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在产生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各种传统非关税壁垒呈现出减弱或消除的趋势,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重要的贸易壁垒。
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比较,绿色贸易壁垒是通过公开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为依据和基础,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更是大力推行环保立法,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际社会组织颁布了很多保护性公约,保护的内容涉及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从固体到流体,从流体到大气。这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工业制成品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绿色贸易壁垒的保护内容十分广泛。
据WTO数据统计,2008年以来,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一个强烈呼声,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内在与外在的环境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可以断言,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将会长期存在,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贵州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贵州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海拔高度来说,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这在中国是唯一的。贵州位于云贵高原过渡带,处在斜坡地带上,1100米的平均海拔有400米到2700米的垂直温差,这种唯一性的优势表现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另外,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在41%,工业污染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近年来,贵州不断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在全省外贸增长的同时,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但实现了同步增长,而且增幅大于前者。2012年贵州省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2.91亿美元,同比货值增加32.1%。但是,需要指出的,农产品贸易同比贵州省整体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发展空间。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贵州省货物出口总额在全国居22位,而农产品出口额居26位。这说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012年国发二号文件全文以明确指出贵州省要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为此,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也是推进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快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品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全球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
目前,贵州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但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一些特色农副产品出口数量偏低,这需要加大茶叶、蔬菜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推进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措施也持续增加,技术标准日趋严格。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积极回应,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推进贵州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以及其给贵州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合理有效的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对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
1.建立并完善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联合工作机制
根据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及出口要求,首先,要建立省商务厅、检验检疫局、农业厅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可以尝试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就农产品出口推进以及在出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通过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同作用以达到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
2.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面对目前国家贸易发展中,绿色贸易壁垒盛行,全球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新形势,2012年,贵州农业产品同比增长37.7%,但快速增长和市场扩张的背后,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烟酒独大,占了出口总额的九成。对此,贵州省农业发展应当以一种战略思维来考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环境技术因素,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以此来更好地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并且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功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也要积极搭建相关信息平台。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结合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加强对国外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变化的跟踪总结并及时进行信息,为外向型龙头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二)行业层面的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根据国际的实践经验,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在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省市各地农业行业协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使其能够在贵州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起到促进作用。
2.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来看,农产品出口往往采取以较低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此外还时常出现农产品出口企业竞相压价的现象,这种行为十分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各种贸易限制,包括绿色贸易壁垒。针对这一现象,在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对行业协会而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重要农产品的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当发现对某一市场销售价格降低和出口数量大幅增加时,要迅速查明原因并找出对策,尽量避免出现企业竞相压价现象以减少国际贸易的摩擦的出现。
3.加强行业自律
近几年来,信用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无疑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据海外报道,最近几年泰国出口至日本的食品总值攀升30%。其主要原因就是泰国食品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质量控制相对中国企业更加稳定。日本客户将订单转移到泰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导致我对日出口继续下滑。对此,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自律功能,积极参与行业规范、产品标准等的制定和修订,强化质量控制,提高出口农产品安全水平。
(三)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1.充分重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对于贵州省出口企业而言,在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在思想上要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影响。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自律,从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省农业资源和特色产品的整理归纳,并通过在国外各类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国外展览,加强宣传贵州,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交流,树立贵州农产品的正面形象,并减少和消除针对贵州省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2.构建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农产品出口企业作为直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体,在紧密联系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和因素,努力构建企业出口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3.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产品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核心所在。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必须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避免低价竞争。要通过加强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积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倡优质优价服务的竞争战略。为此,企业要将其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价值的活动环节移动,加大研发投入,用于绿色环保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4
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浅谈
1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总体来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贸易关系最密切的是海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5。8%,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向日韩俄三国出口海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又作为进口国向俄罗斯进口大量该类产品;其次为蔬果类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4。
5%,主要由中国向各国出口,且连续多年保持顺差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日韩两国迟迟不愿对中国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断增加贸易壁垒。中国同各国贸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类,其后为残渣废料类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同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上讲进展较快,每年是以一个很客观的增长率增长。从贸易收支方面来看,中国同日、韩、蒙三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与朝、俄两国连续顺差。但就农产品贸易来说,中国除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持逆差外(仅2008年为微小顺差),与其它各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顺差关系。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走向低迷,整体消费需求大大下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同日、韩、俄三国的总额在经过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韩国的贸易合作,2008、2009连续两年负增长指数均高于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为海产品和谷类产品。(由UNComtrade统计数据整理而得)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对策。
有专家预测,本次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回暖,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稳定。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方面的连年顺差导致日韩等国纷纷采取行动来对抗中国产品,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限制进口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亚若想效仿欧盟和北美形成一个自由贸易经济体,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个新的积极的突破点。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力求能在贸易合作中找到一个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通过完善自身来适应东北亚这个大环境。
(1)中国应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积极组建自由贸易协定。
(2)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将高科技引入农产业,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紧我国农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重心从增加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发展多样化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对在无防备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贸易摩擦,要有紧急应对机制,能快速从突发事件回过神来,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5)完善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设立贸易咨询机构,向贸易双方提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6)完善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执行透明度。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比较优势;互补性;产业间贸易指数(IIT);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一、引言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增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为6,378,580千美元。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15,108,900千美元,是1992年两国贸易总额的33.7倍。2012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34,031,339千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5%。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80,777,791千美元。①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关税率不断下调,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双边贸易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两国就中国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讨。对外通商部门也对此进行了谈判。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有的部门互补性较强,有的部门竞争性较强。因此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犹豫不决。与工业领域的中韩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相比,在农业及农产品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支持着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及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韩国政府之所以对中韩FTA的签署犹豫不决是因为担心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会对韩国农业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韩国农民一直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
中韩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及农业机械)拥有量比韩国大,生产要素价格比韩国便宜。虽然韩国农业技术相对发达,但中国农产品成本比韩国要小。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一直比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要多,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76,447千美元、2001年为1,677,921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百万美元(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92年至12年)。因为韩国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农业用地面积小所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以致其无法跟中国农产品竞争。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相近,饮食文化相似。对中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市场,使农产品营销额增加,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对韩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劳动、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韩国农产品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转向高附价值农产品。笔者主要通过比较优势的方法与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来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性质,把握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帮助预测执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效果。
二、文献回顾
孔祥智、丁玉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以来(1998年至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趋势。中国粮、棉、油、大豆、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具有竞争力,而畜产品出口受阻。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因此作者提出提高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并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观点。
宋立杰与王子柱回顾了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状况,指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在政治方面、产品质量方面和历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自由贸易利润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量增加给两国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而韩国具有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且两国农产品行业互补性较强。
米利群与徐兴权通过比较优势(MCA)分析法分析了两国具体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产品界定为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简称为HS编码):在HS的6个子项下的24类商品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234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韩国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3.9%。韩国比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40种,其中韩国农产品加工类比较优势明显。笔者指出了韩国政府严格的农产品保护贸易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推行的包括“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加工农业、推行绿色农业战略”等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
陈彦斌指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双层所有制存在的矛盾,主要是指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的矛盾。土地资源是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但因为现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不分明,所以阻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基层政府等第三人也常侵占弱势农民的土地佃权从而造成了许多弊端。由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地改“永佃权”所具有的“物权法定主义”,给于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政策。
乔雯、易法海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marketsharemodel:CMS)分析了中国入世前与入世后对日韩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种类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总量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入世前中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以水产品和谷物产品为主,入世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出口数额增加。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776,447千美元,01年农产品贸易额为1,677,921千美元,06年农产品贸易额为3,061,065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4,066,677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约为1992年贸易额的6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65,202千美元,1996年为914,297千美元,2001年为1,562,749千美元,2006年为2,832,427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千美元。201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为621,208千美元。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韩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数量多,中国进口韩国农产品数量少。因为韩国海关通关手续相当复杂以及韩国政府致力于防止进口畜产品传染病(禽流感、犷牛病等)的传播,所以农产品贸易中畜产品交易量很小。除199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时期之外,两国间农产品贸易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韩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两国农产品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韩国对中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在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
(二)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出口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常用的一个测度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简称为RCA)。这一指数又称‘出口效绩指数’(RelativeExportPerformance,REP)。此种研究方法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Balassa)在1965年发表的著作,后此种方法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经济学者广泛应用。该指数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③。
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对比两国国家机会成本的大小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个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将相对性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通过对比两国国家机会费用的大小来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早期都是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进出口产生的原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两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能够了解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预测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此论文把世界出口总额改为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i国出口总额改为i国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出口商品界定为农产品范围为HS92.01~24。RCA计算公式为:
(1)式中,为中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中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2)式中为韩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韩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k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RCA指数大于2.5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RCA指数位于1.25与2.5间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较强,RCA指数小于0.8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08年到12年中韩两国分别从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额中整理测算了中国RCA指数与韩国RCA指数。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的RCA指数大于2.5,根据上述的RCA指数的解释,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在贸易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09年至12年的RCA指数增长率”是以09年、10年、11年与12年的RCA指数相加后所获得的平均数。中国09年至12年HS3、HS10、HS12、HS15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1.94%、-17.62%、-10.80%、-10.85%。
韩国HS3、HS5、HS7、HS17、HS19、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1.25,HS3、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2.5因而其竞争力强。韩国09年至12年HS1、HS4、HS5、HS9、HS10、HS13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6.32%、31.62%、42.83%、12.37%、143.39%、-24.71%。因为通过HS编码划分农产品种类,所以只需考察HS编码在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量较大的商品所显示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参考表3”,其中HS3、HS7、HS12、HS15、HS16、HS20类商品占中国整个农产品贸易(08年至12年)的66.66%,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类商品占韩国整个农产品贸易的68.14%。
(三)中韩农业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贸易可以分类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在不同产业上国家间进行的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国家拥有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别决定了商品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家同产业之间进行的贸易,以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市场理论框架为基础来分析国家贸易紧密程度。垄断竞争市场包括规模经济、商品差别化与垄断市场。达到规模经济效果需要市场的扩大从而产生贸易,实际上同产业中生产的商品有区别,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取决于两国间的比较优势。从20世纪中期至今出现了跨国公司以及世界贸易量日益增加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更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巴拉萨(B.Balassa)提出的测算两国间产业内互补性程度的指数,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程度。国际贸易上的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反过来说,另一国家从某一国家集中进口某种商品,两国在某种商品的贸易上具有互补性。
为了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此模型测算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范围为中国与韩国的农产品(HS1至HS24)。(3)式中的为中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总额、为中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总额,(4)式中的为韩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的总额、为韩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的总额。(3)式与(4)式分别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IIT指数。IIT指数位于0与0.5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间贸易性质,IIT指数位于0.5与1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内贸易性质,IIT指数等于1时,意味着此类商品具有完全产业内贸易性质。
中国各HS编码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3、HS7、HS12、HS15、HS16、HS20,其中除了HS3的IIT指数以外,其他商品的IIT指数均小于0.5。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这五种商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在一定的商品领域里集中出口或集中进口某种商品。笔者通过分析08年至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得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集中出口HS3、HS7、HS16、HS20的结论。韩国各HS编码在韩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上述的8个编码的商品在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中属于集中进口。韩国的进口农产品额约为出口农产品额的3.9倍。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1.4倍。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2.5%。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57.5%。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的不平衡状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土资源广阔、农业技术日益提高,这使得中国农产品贸易避免了极端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6%,农产品进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4%,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3.9倍。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分别为08年16,037,104千美元、09年12,208,580千美元、10年14,612,638千美元、11年19,693,298千美元、12年19,114,583千美元。④
四、结论与意义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总量的逐渐扩大,韩国在中韩贸易中逆差额逐渐增加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
为了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采用中韩农产品和世界农产品整个进出口额为标准来测算两国每个HS编码分别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利用两个模型获得指数分析时需要参考08年至12年各个HS编码分别占中韩整个农产品贸易的比例。实际上虽不存在纯粹的产业间贸易,但现实中贸易具有产业间贸易的性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量较多,反之具有比较劣势商品进口量较多。简单得说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极度高或极度低的商品的贸易互补性强(IIT指数小于0.5),因为比较优势指数高的商品集中于出口而比较优势指数低的商品集中于进口。
2013年3月26日,在韩国首尔举办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前20年期间中韩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两国成为了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对外贸易部门人士都感受到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必要性。虽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不高,但因为各国国家食品卫生基准不同,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各国贸易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农产品领域的争端尤为突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否圆满达成取决于两国是否能解决农产品贸易领域所产生的问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数据库92年至12年.
②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整理而得.
③蒋德恩.显性比较优势贸易指数[J].国际商务,2006,(5):46-50.
④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数据92年至12年.
参考文献:
[1]乔雯,易法海.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增长特征与成因分析[J].生态经济,2010,221(2):78~90.
[2]陈彦斌.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3(1):38~39.
[3]米利群,徐兴权.中韩农产品市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0(2):54~56.
[4]宋立杰,王子柱.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农家之友,2010,302(6):53~56.
[5]孔祥智,丁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趋势:1998-2011[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1):104~112.
[6]崔超,吴林海.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9,387(7):206~207.
[7]刘艳云.中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农业,2012,401(9):126~129.
[8]张慧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148(4):
28~33.
[9]庞德良,郑琼洁.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0(4):83~87.
[10]王莉,田国强.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J].世界农业,2012,395(3):47~51.
[11]高扬.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2,402(10):136~139.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贸易摩擦;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1―0095―05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以及当今世界重大而迅速的技术变化,打破了原来的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单一分工结果,从而出现了国际分工模式的多重均衡,导致了国家间产业结构的重构,于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必然表现出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所失,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结果是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纺织品、农产品、汽车、半导体……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并已蔓延到众多领域、遍及世界各国。
一、产业的高收益性、战略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趋同
经济学家们广泛应用的李嘉图古典贸易模型反映的是200多年以前的世界经济。在李嘉图时代,工商业、制造业和科学技术都不发达,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李嘉图用一个我们现在极为熟知的例子来阐释国与国之间分工:如果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葡萄酒和布匹,那么他们将根据各自的自然优势(比较优势),葡萄牙最终生产葡萄酒,而英国则生产布匹。这种单一均衡的分工结果往往使各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和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水平。
而今天的国际分工不再是自然资源决定的单一结果,它更有可能源自于规模经济和后天获得的技术知识、制造技能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动态技术差异,无论是两个国家一种产品还是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国际分工结果都是多重均衡。多重均衡的结果对各贸易国的经济利益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的一些结果对某一国有利,而另一些结果对另一个国家有利,还有一些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但是,实际情况通常是对某一个国家极为有利的结果往往对另一个国家极为不利,由此引发国际贸易利益的冲突。
我们以美国、日本的产业为例来说明产业的高收益性与国际分工的多重均衡结果。我们假定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它们的资金是有限的,只能投资发展两个产业中的一个,不妨设为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品产业,并且假定电子信息产业利润较高,纺织品产业利润相对较低。同时假设A、B两国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产量也相同,但是由于技术、成本不同,A、B两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品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每个国家知道自己发展某产业的成本、收益以及如何选择。但是他并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准确特征。于是,A、B两国的博弈过程表现为如图1所示的标准形式(表格内的符号分别表示A、B两地在不同策略组合下可能的投资收益)。
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电子信息产业纺织品产业)和(纺织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但在各自不知对方如何选择时,局中人国家A和国家B都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希望对方选择利润较低的纺织品产业,自己选择利润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策略选择出现的机会很大。证明过程如下:
设国家A以a的概率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以1-a的概率选择纺织品产业;国家B以β的概率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以1-β的概率选择纺织品产业。国家A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高利润产业由于它的重要经济意义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而有些产业尽管经济利润不高,但它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安全、战略意义,因而也成为各国都关注的焦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农业的战略性表现在:首先,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工业原料和食品来源,关系到国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一国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达程度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即使最发达的国家也从未放弃农业。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次,农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波动必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因此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安全与战略意义,任何国家都不愿做一个农业对外依赖程度过大的国家,每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农业就会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政策,从而加剧了农产品贸易的同构性。
二、国际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实证考察
衡量国际产业结构趋同的指标很多,较常用的有出口RCA指数、相似系数、出口相似性指数、霍夫曼系数等。本文主要运用相似系数、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测算有关国家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方面的结构趋同程度。
(一)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结构趋同的测度
测度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结构的趋同,可以用出口相似性指数,该指数用公式可表述如下:
由于计算整个世界的产品相似性指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此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产品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运用产品相似性指数对美国与欧盟、日本、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水平进行量化分析。量化情况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知,从总体上看,美国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普遍较高,美国与欧盟、日本达到了71.59和65.9的高水平,与加拿大也达到了51.8的水平,并且表现出很高的趋同速度,这说明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上,发达国家之间在世界上的竞争比较激烈。美国与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较弱,均低于50,但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意味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同程度正在增强。
从表2可知,美国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都较高,这说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产品贸易,以致于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高度相似,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美、欧、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结构趋同的测度
测度制造业结构趋同,可以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法,该方法把相似系数定义为:
利用上面给出的计算相似系数的方法,以制造业所含28个行业(不包括武器弹药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的产值指标为基本数据,计算美、欧、日三个国家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从1993年到2002年,美国与日本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1.0之间波动,美国与欧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8~0.9之间波动,
日本与欧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则在0.7~0.8之间波动。而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从1995年到200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美国、日本和欧盟制造业结构的确存在着高度的趋同。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业都存在着高度的结构趋同,这种趋同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产业的过度竞争,从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三、产业结构的同构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博弈模型
从理论上说,一旦国际间产业实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结构性互补,贸易往来中和则共赢;反之,国际间产业结构出现了静态上的部分同构和动态上的不相匹配,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同构所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即生产水平、产品结构越接近,生产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强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越激烈,贸易摩擦就会越多;生产水平、产品结构差异越大,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弱、互补性越强,国家间贸易摩擦就会相对较少。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博弈模型,以此说明国际产业结构的同构是如何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偏离以上纳什均衡,其结果是一方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冲突必然引发了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这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系指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以区别于发展中国家为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而采取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它的主旨是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1)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削弱对方国家的竞争力;(2)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数量和提高进口成本;(3)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性优势;(4)通过设置劳工标准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力。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阻碍了国际贸易正和博弈的实现,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风起云涌,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大规模的、广泛的零和博弈之战。其广泛性表现为:贸易摩擦的数量不断上升;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拓宽;贸易摩擦的范围日益全球化;贸易摩擦的手段多种多样。
四、结论
文章从结构的角度提示了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摩擦产生并呈现出广泛性的原因:国际部分产业结构的趋同。
-
一年级学生期末评语优秀范文(精选8
一年级学生期末评语篇11、你是一个淘气又胆小的孩子,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懂就问,努力学习,你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2、你活泼可爱,对人有礼貌,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很喜欢听你..
-
小学二年级推荐自己当纪律委员演讲
小学二年级推荐自己当纪律委员演讲稿范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已经在一起学习生活了一年多了,这段时间在老师的辛勤培养下,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取得了许多..
-
年家长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范文(精
家长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篇1小伙子:你好!很长时间没和你交流了,其实过几天就会回来休国庆长假,但还是忍不住写信和你聊聊。进入高中阶段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令我欣喜的是平时并不爱..
-
运动会开场主持词格式范文(整理4篇
运动会开场主持词格式范文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合:大家好!甲,校园盛事师生共庆,乙,冬日阳光温暖人心甲,在这温暖和谐的日子里。乙,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 -
教师述职报告范文(16篇)
16.教师述职报告新范文六本人作为刚参加英语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在本学期内担任三年级班和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参加工作这三个月以来我在紧张而充实的工作环境及状态下配合学..
-
国庆促销主题方案范文(精选2篇)
国庆促销主题方案范文(精选5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写..
-
年写给叛逆期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精
2022年写给叛逆期孩子的一封信范文(通用14篇1亲爱的儿子:爸爸妈妈首先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开心健康成长!十四年前的今天,在全家人的期待下,你来到了这个世上,你看上去是那么的瘦弱,但..
-
桂花雨读后感范文范本,桂花雨读后感
最新桂花雨读后感范文范本篇1>1、桂花树很高大,树干粗壮,呈灰褐色,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点摸上去很粗糙,感觉它年纪大了。2、以前说过桂花雨,就是说桂花树太高不好用手摘,而是..